56年飞天接力!中国航天员中心,生日快乐!

张静

来源:我们的太空 就在此刻,初春的北京航天城,风暖日丽、万物吐新。航天员支持大厅内,科研人员一如既往地忙碌着,显示屏上:天和核心舱在轨稳定运行1000余天,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100余天,时钟一分一秒不断累积,就像中国航天员中心56年来奋斗不止的飞天步伐,铿锵有力、自信从容。 “将中国人送上太空”,是航天员中心广大科技工作者飞天初心、更是一份庄严承诺。岁月荏苒,长路峥嵘。如今,这场飞天接力已经驰骋半个多世纪。 这是不忘初心的梦想接力<br><br><br>1968年4月1日,钱学森同志倡导和推动,中心前身“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光荣诞生,后更名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201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航天员中心。<br><br><br><br>然而,伟大征程的开始并不一帆风顺,荆棘满路中我们奋勇前行:借址办公,最困难时期,大家在操场上搭起33顶帐篷办公,栉风沐雨、风餐露宿…… 中心老一辈创业者,没有向困难低头,硬是在这种情况下白手起家,潜心开展“曙光号”载人飞船研制,奇迹般地研制出中国第一套舱内航天服、飞船环控生保系统等产品,以及人用离心机等地面设备,并首次开展预备航天员选拔。 <br><br> 就在大家鼓足干劲、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曙光号”任务下马。<br><br><br><br>载人航天按下了“暂停键”,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是走是留?八方聚来的人才栋梁、艰难探索的科研成果会不会随着时间消失不见?<br><br><br><br>面临转折的关键时刻,钱学森同志坚持亲临中心关怀指导,力保中心编制不撤、科研方向不变、骨干队伍不散,保住了载人航天的宝贵火种,广大科研人员初心不改、矢志不移,默默开展预先研究,为展翅航天蓄能储力。<br><br><br><br>1992年,“921工程”立项,中心24周岁;<br><br><br><br>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登上太空,中心35周岁;<br><br><br><br>2022年,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全面建成,中心54周岁;<br><br><br><br>当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遨游太空,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蓄势待发……<br><br><br><br>历经时间的考验,飞天初心始终不变,梦想依然赓续传承……<br><br> <font color="#ed2308"><b>这是不断超越的创新接力</b></font><br><br>因载人而生、随载人而兴。中心56年的成长发展,是一部不断创新、谋求跨越的艰辛历程。 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在老一辈创业者的艰辛探索下,中心科研人员大胆创新创造,开创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后劲足的航天医学工程发展道路。航天员系统总体、选拔训练及医监医保、环境医学评价与个体防护、失重防护与航天医学实验、工效学、营养与食品、航天服以及环控生保等研究论证和研制试验工作相继完成,全任务飞行训练模拟器、航天服实验舱、环控生保实验舱等科研大型设备和实验室顺利建成……<br><br> 空间站任务启动以来,新时代的中心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创新奋斗,中国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发展之路越走越宽:<br><br><br><br>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体系、医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成功选拔3种不同类型航天员队伍,“神舟家族太空接力”,个人在轨时间不断突破…… 以航天员健康保障装备、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新一代舱外航天服为代表的上万件飞行产品安全可靠……<br><br><br><br>百余种食品让航天员吃得安心吃得放心,“舌尖上的太空”有了家的味道……<br><br><br><br>倾力打造太空厨房、太空诊所、太空健身房,把地球生活搬上了太空……<br><br><br><br>建成航天员支持中心,全天候严密保障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大家天地一体、密切配合,建造维护严密细致、太空行走次次圆满,太空授课精彩纷呈,在轨研究收获满满……<br><br><br><br>人因工程和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重组论证,走上了创新发展快速路……<br><br><br><br>2030年前,中国人将首次登陆月球,以环控生保设备、登月服为代表的飞行产品已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font color="#ed2308"><b>这是人才济济的菁英接力</b></font><br><br><br><br>1998年1月5日,来自祖国四面八方14名优秀飞行员齐聚北京航天城。<br><br><br>这一天,航天员大队光荣成立。<br><br><br>2010年5月,第二批7名航天员顺利加入航天员大队……<br><br><br>2020年9月,第三批18名航天员顺利入队,首次出现了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的身影……<br><br><br><br>如今,第四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在实施……<br><br><br><br>飞天勇士为国出征,飞天人才星辉熠熠。近年来,在载人航天工程实践中,中心坚持“型号带学科,学科促任务”发展理念,敢为人先、大胆探索,薪火相传、守望相助——<br><br><br><br>锻造了一支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涌现出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人才方阵。<br><br><br><br>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发明专利上千项。<br><br><br><br>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人因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全面加强,人因工程、航天医学前沿论坛和环控生保全国大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引领航天技术创新发展……<br><br><br><br><font color="#ed2308"><b>这是向上腾飞的文化接力</b></font><br><br><br><br>浩瀚宇宙中,中国人的“太空家园”与一颗永久编号为35313的小行星遥相呼应、日夜同行,它名叫“航天员中心星”……<br><br><br><br>根植“两弹一星”精神基因、赓续载人航天薪火,中心56年的飞天接力惊心动魄、精彩纷呈,始终把个人价值和追求融入到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平凡的岗位默默耕耘,奉献青春年华,奉献聪明才智,奉献心血汗水乃至献出宝贵生命,一次次将祖国荣耀写在浩瀚太空,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br><br><br><br>孕育形成了“矢志航天、团结攻坚、科学求实、创业奉献”的腾飞精神,总结凝炼出以“目标、使命、精神、理念、作风”等为主要内容的飞天文化。<br><br><br><br>光辉厚重的历史凝练而成的飞天文化、腾飞精神,是中心发展建设的血脉灵魂,也是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精神宝库和动力源泉,成为一代代中心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航天员的精神家园。<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