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3月27日 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附小参观学习<br><br><br>“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今天的培训之旅,来到了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附属小学。</h3> <h3><br> 珍奇是孩子们天真的笑脸</h3> <h3><br> 学校校园不大,却文化氛围满满。蓉城三月,细雨绵绵,天气乍暖还寒,刚刚步入校园参观的老师却都学校设计别致的文化墙所深深吸引。文化墙线条都是流动的曲线设计,寓意着孩子的成长必然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走向前进。墙上,由儿童文学作家写作的小诗,温馨动人,富有哲理。</h3> <h3> 整个文化墙上,最醒目的是从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汲取灵感,化用出来的校训:每个儿童定然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奇。微微的寒意被心底融融暖意所取代,每个参训老师都感受到,以此为校训的学校一定是一个有生命温度的校园。操场上,有很多的孩子在全力奔跑,在深情专注的学习体育技能,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附小每个孩子脸上由衷绽放的天真笑容,充满活力,充满纯真。</h3> <h3> 珍奇是无处不在的童趣设计</h3> <h3> 柏拉图有理想国,附小有喜悦国。在教学楼的四楼,整整一层的空间,参观的老师脚步轻轻,神情肃穆,仿佛进入一个静谧而神圣的神秘国度。阅读室,图书墙,氛围阅读区,绘本馆,朗读室。每个孩子在午休时都可以去喜悦国收获在书海遨游的喜悦。出了阅读区,在朗读室里,可以让每个孩子在阅读之余,进行朗读练习,可以录音,以输出促进输入,幽幽书香,朗朗童声,使这里成为孩子的知识天堂,快乐天堂。</h3> <h3> 舍级而下,绘画室,书法室,小剧场,楼梯的小小阅读角落,一楼的儿童文学博物馆,科创馆……无不表现出学校厚重的文化氛围和匠心</h3> <h3> 珍奇是全过程的测评体系</h3> <h3> 分管教学的朱老师,就学科教育教学做出了名为《建构学科测评体系 全面落实课标精神》的分享。朱老师介绍,学校采用“两自一包”管理体制,部门负责制。学校最注重的是课程建设。学校就去年5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方案》牵引行动,提升教师教学评价的素养,依托教学评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h3> <h3> 朱老师的分享,从四个方面展开—“学科测评指导思想”“合力打磨测评方案”“跟踪实施测评工作”“测评后续工作开展”。<br> “学科测评指导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就是要珍爱每个孩子,珍惜每个孩子,坚持全员,全学科,全过程的学科育人理念,真正关注每个儿童,真正重视每个学科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每个孩子都要进行多元智能,全学科测评,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学校发展。<br> “合力打磨测评方案”主要包括(一)设计测评方案模板(二)合力构建测评方案通过组内研讨,学校建议,专家指导,实践反思,升级更新……“跟踪实施测评工作”方面,主要包括(一)过程观察,指向非智力性因素发展的评价。要注意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态度,习惯,执行力,意志力,自信心,专注度,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二)专项测评,指向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的评价。特别关注评价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对个体学生的增值性评价。(三)期末检测,指向综合能力发展的评价。如音乐专项测评:通过孩子们行为表现,敲击和节奏。语文的口试专项测评,看回答的内容和反映速度。笔试的专项测评。每个学生期末阶段既有学科成绩的等级评价,又有每个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描述性文字评价,测评后生成数据,最后每个学生生成详细的学业报告。让家长可以详细了解每个孩子学期表现的情况。<br> “学科测评数据的运用”方面,全面细致的评价,为学生建立学科发展基础数据 ;引领为家长形成正确教育观;为老师提供教学质量依据;为学校完全教学常规管理, 建构学科测试标准体系。最终实现全员, 全学科 ,全过程的育人理念。</h3> <h3> 珍奇是妙趣横生的课堂</h3> <h3> 接下来是听课环节。由全市名师乔宁老师在六年级新月中队执教的语文课《群文阅读 之跟着名家学写作》。</h3> <h3> 课前导入环节,温柔美丽的乔老师和学生来开展真心话环节,和学生敞开心扉交流大家在写作中为何不能写真心话,表格列出五个写作难点。<br> 第一个教学环节“浏览文本,探寻写作秘诀”老师要求:“快速浏览三篇文本,想一想,名家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写作秘诀?同桌交流,完成导学单一。”学生在充分交流后分别就三篇文本进行小组汇报掌握到的写作秘诀。教师巧妙的提问,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方法是否就能超越班里写作水平最高的同学?在大家迟疑的时候,老师提示:写作方法之列出来不行,还需要体验。过渡巧妙自然。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辨析鹰飞长空到鹰击长空,燕飞春风到燕剪春风的变化,告诉孩子准确的字词不仅可以表现画面,还要呈现作者的感受。<br>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对《一次作文讲评课》对比式的片段表演。首先是两个男孩子和老师的配合表演。学生在对比中体验到了写作秘诀:细节描写可以让画面更清晰,感受人物内心,印象更深刻。接着是全班一起表演体验。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们关注文本—任大霖《作文趣忆》中作者因为作者被表扬,同学们模仿,却被批评的矛盾情节,让学生朗读片段,分析作者情感。让学生学会: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动人画面。<br> 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再次提问,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好作文,请学生阅读叶圣陶的《写文章跟说话》,寻找文本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写作秘诀。学生明确—“老实又明确”。讨论该怎么理解这个秘诀。请学生上黑板结合板书把“老实”和“明确”词卡贴在恰当的位置。巧妙 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完全的全课的总结。课堂定位准确,学生活动有读,有演,有交流讨论,有思考感悟。课堂活动丰富,灵动,有效。特别是板书词卡的使用非常别致,醒目又突出,让教学环节井然有序,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发,能力在发展。<br> 课后交流环节,乔老师进行了课程设计的介绍,经过课前精细的研究,乔老师发现,写作教学中,学生学会描述画面表现和感受是最重要的训练点,因为学生日常写作痛点为多叙述而少表述,生活中缺少真感受,乔老师认为,语文学习一定学习和体验的课堂。大家一起和乔老师交流了作文教学序列化的问题。乔老师谈到:写作课程系列需要和教材匹配,低学段主要训练孩子读出画面感,观察和捕捉典型画面。高学段,训练孩子观察,感受更多细节性的描写,抓住四个形象,通过描述画面,撰写诗歌的训练,形成自然真实的文段。学校写作教学时是由儿童文学作家和图书馆馆长来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情境式的读写结合。例如,写人的文章,打破传统从人物外貌开始的模式化的写作,可以尝试写从场景中引出人物。再比如在真实的观察中写作。校本课程一周安排一次,专门进行写作教学,在这样浓厚的写作氛围中学校诞生了很多小诗人,出版过诗集。</h3> <h3> 学校的名校长李国惊就作文评价方面和参训老师展开交流。李校长谈到,什么是真正的作文,他认为每篇作文都应该真实真诚的表达,而目前,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学生作文都呈现套路化模式化的表达,缺少对生活真正的观察,真实的感悟。习作的指导课,希望学生对各种作文遣词造句,对各种技巧有真正的感受体会。李校长又谈到他自己上作文讲评课的几个基本原则,其一,只表扬不批评,全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其二, 看孩子的局部真实感受,在批改作文时简洁的对学生有真实感受的地方进行旁批,感性而真诚的批注,引起孩子的充分关注。第三,讲评时把学生作文分类,每次分类标准不一,结合作文的具体情况,例如开头好的,有真挚情感的,环境描写好,全班选三个写的最好的作文公开读,念到特定优点后表扬一批同类学生,对于比较薄弱的孩子的抓住任意一个优点,稍做修改后夸张式的表扬。他通常会安排两节连堂作文课,一节点评,一点修改。在课上,他会特别关注薄弱学生,对学生进行针对式的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得到最大的程度的激发。李校骄傲的表述,他执教的一个班,全班成绩最弱的学生都在省级刊物发表,后来这个班的传奇经历甚至被拍摄成了电视系列片。李校长深情的说到:每节语文课都是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美好而有意义的语文生活。李校长又谈起学校阅读课的开展,李校提出,课文可以精讲十三四篇课文,其他的课文,利用主文来上群文,结合读物指导课,形成—单篇,群文,课外阅读体系。特别是,学校每一年,都会组织优秀教师团队,全学科的列出优秀儿童文学书单,和儿童文学作家一起再次商量核定书单。成熟的书单,就在全校推广运用。<br>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涓涓细流又坚定有力的“润”字就是对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效果的最好概括。 学校珍爱每个儿童的教育理念,童趣盎然的校园文化,全学科,全方位的测评体系,趣味盎然的写作课堂和李校长的大家之言……无不让每个参训老师被潜移默化,陷入对自我教学的深刻反思。<br>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一路行走,一路反思,一路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