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写作方法

清泉

<p class="ql-block">「格律诗」什么是绝句与律诗简述</p><p class="ql-block">当下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学习格律诗,其实格律诗只是中国诗歌中的一个种类,虽然其讲格律,但是并没有某些专家说的那么夸张与死板,所以希望大家活学活用,因为诗歌的灵魂绝不在于形式!</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简述什么是格律诗中的绝句与律诗,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所举案例为小编原创的格律诗,欢迎大家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绝句</p><p class="ql-block">绝句有三大特征:即,句数和字数固定;押韵依部;声调替、对、粘(可在往期图文查看相应知识)。</p><p class="ql-block">(一)句数和字数固定</p><p class="ql-block">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为固定的5字或7字。五言绝句(即五绝)20个字,七言绝句(即七绝)28个字。</p><p class="ql-block">例:</p><p class="ql-block">1.五言绝句</p><p class="ql-block">寄怀</p><p class="ql-block">岫安</p><p class="ql-block">昨夜问乡愁,星沉隐淡忧。</p><p class="ql-block">秋风曾寄月,我未照云收。</p><p class="ql-block">2.七言绝句</p><p class="ql-block">秋日闲吟</p><p class="ql-block">岫安</p><p class="ql-block">风叶相依不肯休,瘦塘无力载浮舟。</p><p class="ql-block">枯荷还欲擎天盖,再唤池蛙阅晚秋。</p><p class="ql-block">(二)押韵依部</p><p class="ql-block">偶数句句尾押同一韵部(旧韵按《平水韵》、新韵按《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p><p class="ql-block">(三)声调替、对、粘</p><p class="ql-block">每句中,相邻音节点上的字,平仄相替(即不同);</p><p class="ql-block">每联中,对句和出句,相对应音节点上的字,平仄相对(即不同);</p><p class="ql-block">下一联出句和上一联对句,相对应音节点上的字,平仄相粘(即相同)。</p><p class="ql-block">二、什么是律诗</p><p class="ql-block">(一)句数和字数固定</p><p class="ql-block">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由固定的5字或7字组成。五言律诗(即五律)40个字,七言律诗(即七律)56个字。</p><p class="ql-block">例:</p><p class="ql-block">1.五言律诗</p><p class="ql-block">初雪杂诗</p><p class="ql-block">岫安</p><p class="ql-block">天寒闲步懒,未觉踏归迟。</p><p class="ql-block">疏柳垂幽径,枯荷立瘦池。</p><p class="ql-block">风吟寻晚月,雪舞宿空枝。</p><p class="ql-block">行罢思无尽,神游破晓时。</p><p class="ql-block">2.七言律诗</p><p class="ql-block">桃花潭寄怀</p><p class="ql-block">岫安</p><p class="ql-block">汪伦踏岸别青莲,桃柳春深叹夕烟。</p><p class="ql-block">九里天风追落日,一泓潭水送吟鞭。</p><p class="ql-block">多情烈酒思归客,无尽高歌赠去舷。</p><p class="ql-block">隽美泾川通古渡,邀君共作太平仙。</p><p class="ql-block">(二)押韵依部</p><p class="ql-block">与绝句一样,律诗的偶数句句尾押同一部韵。如生、声、明、城,均属《平水韵》下平声“八庚”韵。</p><p class="ql-block">(三)声调替、对、粘</p><p class="ql-block">与绝句一样,律诗的每句中,相邻音节点上的字,平仄相替(即不同);</p><p class="ql-block">每联中,对句和出句,相对应音节点上的字,平仄相对(即不同);</p><p class="ql-block">下一联出句和上一联对句,相对应音节点上的字,平仄相粘(即相同)。</p><p class="ql-block">(四)对仗工整</p><p class="ql-block">绝句无对仗要求,可设对仗句,也可不设对仗句。而律诗的第二、第三联必须是对仗句。不设对仗或只设一副对仗的律诗极为少见,只是极个别现象,不足为范。</p><p class="ql-block">所谓对仗工整,是指一联中,上、下两个句子词语对偶,即字数对等;句读节奏对拍;相对应的字词性对应,相对应的词组结构对应(自对、借对、交股对等各种传统成例对格另论);声调符合替、对、粘要求。</p> <p class="ql-block">「格律诗」古诗词作法之起句六法与结句二法</p><p class="ql-block">一、起句六法</p><p class="ql-block">万事开头难,写诗词联也是如此。第一句要漂亮,要能吸引读者,才是好开头。所以常有“起如凤头”之说。一般说来,有以下六种起句的方法:</p><p class="ql-block">1、叙起法</p><p class="ql-block">即把要说的情、景、事、理,从一开始就直接叙述出来。如李益的《江南曲》:</p><p class="ql-block">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p><p class="ql-block">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p><p class="ql-block">这诗的首句就是直叙其事。又如李白的《赠汪伦》的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也是直叙法。</p><p class="ql-block">2、景起法</p><p class="ql-block">即以景起头。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即是。</p><p class="ql-block">3、情起法</p><p class="ql-block">即以情感起头。如李益的《写情》:</p><p class="ql-block">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p><p class="ql-block">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p><p class="ql-block">就是以情起头。</p><p class="ql-block">4、理起法</p><p class="ql-block">即一开始就说出一个道理来。如杜甫的《复愁》:</p><p class="ql-block">万国尚防寇,故国今若何?</p><p class="ql-block">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p><p class="ql-block">以及他的《戏为六绝句》之一:</p><p class="ql-block">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p><p class="ql-block">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p><p class="ql-block">它们都是首句入理。</p><p class="ql-block">5、问起法</p><p class="ql-block">即一开头设问,引出全诗。如钱起的《归雁》:</p><p class="ql-block">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p><p class="ql-block">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p><p class="ql-block">全诗就是以问句开篇。另如杜甫《蜀相》中的起句“丞相祠堂何处寻?”也属问起法。</p><p class="ql-block">6、联起法</p><p class="ql-block">即以一副对联开头。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即是。</p><p class="ql-block">二、结句二法</p><p class="ql-block">起句难,结句也不易。尤其是,尾句往往承担着揭示、寄托全诗主题的任务,责任重大。何况从句子要求来说,它又必须挺拔有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结如豹尾”。</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结句有以下两种种方法:</p><p class="ql-block">1、点题法</p><p class="ql-block">即末句以情、景、事、理来点明主题。如李白的《静夜思》,末句是“低头思故乡”,直点“思乡”的主题。有的诗,其末句点题会显得隐蔽些,是一种间接点题法。还有的诗,不但点明主题,还进一步强化主题,这是一种递进点题法。</p><p class="ql-block">这里需说明,所谓结句,在绝句中,一般是指第四句(也叫末句、尾句)。而在律诗中,一般指的是第四联(也叫尾联),即第七、第八句联合作结。</p><p class="ql-block">2、寄题法</p><p class="ql-block">即以各种修辞句作结,寄主题于修辞句中。修辞句包括比喻句、夸张句、对偶句、拟人句、设问句、对比句等。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末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比喻句;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夸张句;杜甫《绝句二首》之一中的末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是对偶句,贾至《同泛洞庭湖》中的末句“白云明月吊湘娥”是拟人句;王维的《杂诗》:</p><p class="ql-block">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p><p class="ql-block">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p><p class="ql-block">其末句是设问句。有的诗,设问在末句之前,而末句作答,这是自我问答式的设问句。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末两句“旧时王谢堂上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对比句。</p><p class="ql-block">结句方法和起句方法,都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p> <p class="ql-block">「格律诗」古诗词作法之造句四要</p><p class="ql-block">诗词联都是由若干个具体的句子组成的。在立意之后,表达诗意的句子就是最重要的了。许多好的意境,就是通过佳句表达出来的。何况,美妙的句子,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p><p class="ql-block">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令人一看不忘,百读不厌。又如“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句子,读到它,简直就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可见,诗句作为诗意的载体,十分重要,十分关键。</p><p class="ql-block">个人总结前人的经验,对诗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称之为“造句四要”,与大家分享交流。</p><p class="ql-block">1、要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诗词联是驾驭和调度语言文字的艺术。但凡名家,都具有很强的驾驭、调度能力,能调用最普通的语言文字,写出美妙绝伦的诗来。</p><p class="ql-block">诗以自然为至美,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象白描一样,既见精神,又见风采。</p><p class="ql-block">如:贺知章的《咏柳》:</p><p class="ql-block">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p><p class="ql-block">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p><p class="ql-block">你看!写得多么自然,多么流畅,丝毫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这才是好句、好诗!</p><p class="ql-block">又如李白的《静夜思》:</p><p class="ql-block">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p><p class="ql-block">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p><p class="ql-block">写得情深意切,主题鲜明,但用的却是再普通不过的字句。像这样的好诗,唐诗中还有很多,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论写景、写理,他都只用了最朴素的文字,读起来自然流畅,且回味无穷,终成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而有些诗词联,读起来绕口,看起来晦涩,令人兴趣索然。还有些人,有意无意地用一些生字、僻字,使一首诗显得面目可憎。这些都是需要谨慎对待的。</p><p class="ql-block">2、要清秀明丽</p><p class="ql-block">这主要是要求在色彩上能搭配相宜,句式上有变化,用词明净亮丽。</p><p class="ql-block">如杜甫的《绝句》:</p><p class="ql-block">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p><p class="ql-block">诗的色彩浓淡相间,上一副对仗句和下一副对仗句,句式不同,句读节奏不同,用的字词读起来清明响亮,所以成了写景诗的典范。</p><p class="ql-block">3、要形象精巧</p><p class="ql-block">诗词联有各种句式,要构造适合诗意的句型,使主题更为鲜亮突出。同时也使读者有新鲜之感。</p><p class="ql-block">如李白的“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写得形象。而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则显精巧。</p><p class="ql-block">4、要細节传神</p><p class="ql-block">描写细节,是一切作文的诀窍,作诗当然也不例外。只有抓住了景、情、事的细节,写出来的诗才生动传神。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都是写细节的成功之作。</p><p class="ql-block">总之,诗词联的句子,要从自然、流畅、色彩、传神、结构、气度诸方面着手。使之有风骨、有文采,使读者悦目,听者动心。</p> <p class="ql-block">「格律诗」古诗词写作的修辞六法</p><p class="ql-block">诗写得好不好,除了立意、布局之外,还取决于诗句有没有风采。所谓风采,是指风骨和文采。要使句子出彩,就离不开修辞。</p><p class="ql-block">诗的修辞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一)赋</p><p class="ql-block">赋,就是叙述,艺术地说情、景、事、理,但要避免记流水账,忌讳杂乱无序。如有人写了一首纪念纪晓岚逝世200周年的七绝,题目是《赞纪晓岚》:“一代文宗纪晓岚,曾任乾隆一品官。四库全书担主事,草堂笔记称宏观。”这首诗只是事实的罗列,对纪晓岚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无什么艺术成份。</p><p class="ql-block">(二)比</p><p class="ql-block">比,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来成句。如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比喻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比喻有明喻、暗喻及借喻三种。但不管用哪种,比喻必需要得体,喻体与被喻体之间要有共性或有内在的联系。例如,可把月亮比作银盘,那是因为二者都是圆的、银白色的;把桃花比作美人,是因为二者都有美的共性。如果把桃花比作长江,说桃花灼灼如大江,那就成了笑话。</p><p class="ql-block">(三)兴</p><p class="ql-block">兴,就是用夸张、联想的方法来成句。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p><p class="ql-block">夸张,往往是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句,读者并不认为李白是在吹牛说大话。反倒觉得写得很自然,很美。</p><p class="ql-block">夸张必须有分寸,有气势,切忌拘泥。如果说“飞流直下三千里”,这就过了。一条瀑布竟有三千里长,这是胡说八道。如果说“飞流直下三百三十三尺”,这又太实、太拘泥了,失去了诗的美感。</p><p class="ql-block">联想,就是充分发挥想象力,求索天上人间可与诗意相结合的一切,为诗的主题服务。</p><p class="ql-block">(四)拟人</p><p class="ql-block">拟人之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它能增加诗的灵动之感。如李益的《上汝州郡楼》中的“今日山河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它使全诗一下子就精神起来。</p><p class="ql-block">(五)双关</p><p class="ql-block">即利用谐音,使诗句含有两重意思。双关之法能增加诗的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谐音,所以也可理解成“道是无情却有情”。凡是一句话含两层以上意思的,都可称作双关。</p><p class="ql-block">(六)对偶</p><p class="ql-block">对偶是写诗的一种重要修辞方法。它能起到使诗平稳、严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修辞方法还有很多种,如对比、设问、用典等,这里不一一介绍了。</p><p class="ql-block">“诗本无法”。我们上面所讲的,只不过是对前人作品的一些探讨和归纳,只能作参考,大家切不可以此来约束自己。只有以 “吾心为本,社会为源、自然为法,空灵为师”,才能写出好诗来。</p> <p class="ql-block">「格律诗」不会立意,不写诗词,简述诗词立意的“三要四法”</p><p class="ql-block">对一般人来说,其实并不懂格律或者词牌这些东西,他们看重的是诗词的内容,也就是立意与文采。文采需要看个人的日常积累,但是立意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规律来的。而且一首好诗,一首好词,立意才是最重要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既然立意是诗词的灵魂,那么就要十分讲求立意。什么样的立意才算是好立意呢?好的立意至少要达到以下几个标准,我们简单称它为“三要四法”。</p><p class="ql-block">(一)立意三要</p><p class="ql-block">1、要通达高远:</p><p class="ql-block">诗的立意与作者的思想境界紧密相连,真可谓“诗如其人”。作者境界高,诗的立意才能通达,诗意才能高远。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p><p class="ql-block">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p><p class="ql-block">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p><p class="ql-block">写的是项羽,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人格。又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多么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高远,通达世情,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与通达高远相悖的,就是杂乱平庸。有些人写诗,东拉西扯,主题杂乱。还有的诗,无病呻吟,或者观念陈旧。这都是我们要彻底摒弃的。写诗不但语句要新,立意更要新。“无新不诗”,没有新意,宁愿不写。</p><p class="ql-block">2、要含蓄委曲:</p><p class="ql-block">含蓄委曲是指以委婉曲折的文辞,寄托诗的主题,避免直接道破主题。最好是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诗的言外之意。诗是一种讲求暗示的艺术。诗人需铺就曲径,引读者追寻通幽。这就是所谓的“意在诗外”。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p><p class="ql-block">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p><p class="ql-block">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p><p class="ql-block">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蕴藏于篇章之中,而不直接说出来。读者读过此诗后,掩卷思之,即可悟出诗的主题。这样的诗,写得自然流畅,立意含蓄委曲,能授人以很多的情趣,很多的联想,堪称妙品。</p><p class="ql-block">与含蓄委曲相悖的,是露脉直白。有些诗,用大白话把主题披露无遗,令人读来味同嚼蜡,毫无回味余地。这样的诗,当然就不会是好诗。</p><p class="ql-block">我们提倡含蓄,并不排斥坦直。在明朗率真的诗中,也有好诗。</p><p class="ql-block">3、要理正情敦:</p><p class="ql-block">立意要有气度感和敦厚感,不做小人之想,不呈小人之态,不抒个人偏见。</p><p class="ql-block">诗是艺术品,是百艺之王。它所反映的应该是宇宙之道,自然之理,人间之情。所以诗的立意要正,不能歪。表达的情感要真,不能矫。如高适的《别董大》中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类安慰鼓励朋友之语,何等得体,何等情深。又如李白的《赠汪伦》中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其情多么敦厚。李白从不立偏颇尖刻之意,从不追求怪巧,所以他是大诗人。</p><p class="ql-block">而有些诗,抒个人成见,骂天咒地,看不惯一切,其主题只能是作者扭曲的心理。这样的主题,让人看了就厌恶,其诗自然不屑一读。而讽喻诗,则不同,有的虽也笑骂成句,但它以国为怀、以民为念,议论时弊,抨击丑恶,正气凛然,胆气可表。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句,受誉百世。</p><p class="ql-block">(二)立意四法</p><p class="ql-block">诗贵在意境。凡一首诗,都应有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作其主题。无论四句还是八句,句句为主题服务。所以立意是做诗的首义。</p><p class="ql-block">立什么样的意,这是诗人思想境界、人格素养方面的问题。至于如何立意,有四种方法可供参考:</p><p class="ql-block">1、寓意于景:</p><p class="ql-block">以所见之景、所处之境来立意。也即王昌龄在《诗格》中所说的“物境”。如元好问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以及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咏景诗,就是借眼前之景来表达主题的。</p><p class="ql-block">2、寓意于情:</p><p class="ql-block">以当时之情感来立意。也即《诗格》中所说的“情境”。如孟郊的“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等抒情诗,以心中之情绪来阐发主题。</p><p class="ql-block">3、寓意于理:</p><p class="ql-block">以某个道理、某种理念来立意。也即《诗格》中所说的“意境”。如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及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喻理诗,是以某个道理来表达主题的。</p><p class="ql-block">4、寓意于事:</p><p class="ql-block">以某件事来立意。如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及章碣的“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等咏史诗,是通过叙述评论某件事来寄托主题的。</p><p class="ql-block">景、情、理、事四者,本身并不能成为主题,必须通过作者的诗化提炼,才能寄托主题。也就是说,主题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交融而成的结晶,是诗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格律诗」汉字的平仄与押韵(含孤雁格等押邻韵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汉字的平仄</p><p class="ql-block">平仄规则主要指格律诗与词的声调律,它是近体诗词的又一重要格律,不可逾越。在诗词联的写作中,古汉字的平仄基本一致。</p><p class="ql-block">(一)平仄声调</p><p class="ql-block">人们说话,每个字都有声调。在我国北方,一般有3~4个声调;而南方,一般有5~8个声调。“平水韵”书,则把这些声调统一归纳为四个声调,即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如:妈、麻,马,骂,抹。上平声、下平声,统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统称为仄声。即妈、麻是平声字;马、骂、抹是仄声字。平水韵可以视为《佩文韵府》,当下,入声字的读音已经变为平声,需要大家死记硬背。</p><p class="ql-block">“中华通韵”则按普通话四声来分,分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阴平声、阳平声,统称为平声;上声、去声,统称为仄声。在普通话里,没有入声这个声调。</p><p class="ql-block">小知识:一般情况下,汉字读音第一二声为平声字,第三四声为仄声字。但是仅限于一般情况下,比如“石”“泽”等特殊字则为仄声,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的差异造成的,我们在写诗词联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类字。</p><p class="ql-block">三、什么是押韵</p><p class="ql-block">所谓押韵,主要是按照押韵律规范押韵。它是近体诗词写作的重要格律,必须严格遵守。</p><p class="ql-block">(一)押韵定义</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每个字都有声母和韵母。例如“间”,拼音为jian,j是声母,an是韵母(i是韵头)。再来看“还”(huan)、“山”(shan),它们的韵母也都是an,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在诗中可以押韵。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p><p class="ql-block">朝辞白帝彩云间,</p><p class="ql-block">千里江陵一日还。</p><p class="ql-block">两岸猿声啼不住,</p><p class="ql-block">轻舟已过万重山。</p><p class="ql-block">押韵的定义:把同韵同调的字放在一首诗偶句的同一个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也叫韵脚),以构成一首诗或词的声音回环之美。在《早发白帝城》中,还、山,是同韵同调字,又分别放在一、二、四句的句尾上,所以这首诗是押韵的。</p><p class="ql-block">至于第三句句末的“住”字,拼作zhu,它的韵母是u,不是an,所以它不押韵。按照诗律规定,绝句的第三句是不能押韵的(律诗的3、5、7句不能押韵)。而第一句句尾的“间”,也为同韵同调的字,也押韵。按诗律,第一句可押也可不押。</p><p class="ql-block">另外,有些元音,前面还可能有i、u一类韵头。有不同韵头的字也叫同韵字,也可以押韵。如杜牧的《泊秦淮》:</p><p class="ql-block">烟笼寒水月笼沙(shā),</p><p class="ql-block">夜泊秦淮近酒家(jiā)。</p><p class="ql-block">商女不知亡国恨,</p><p class="ql-block">隔江犹唱后庭花(huā)。</p><p class="ql-block">sha、jia、hua的韵母分别是a、ia、ua,虽然不完全相同(韵头i、u不同),但仍是同韵字,仍可以押韵,读起来照样很和谐。</p><p class="ql-block">注意:1、同韵字可以押韵,但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它们还必须同声调,否则不能押韵。这牵涉到字的平仄声调问题,将在后边详述。2、即使同韵同调的字,也不一定能押韵。押韵必须遵照韵书,押同一韵部的字。</p><p class="ql-block">(二)押韵意义</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和词形成之前有楚辞和汉乐府,它们原本是可以唱的。特别是乐府,它原是一个衙门,专事采民歌、制新词、谱新调。</p><p class="ql-block">随着诗歌的不断发展,乐府逐渐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并从“由调定词”至“由词定调”,最后趋向“有词无调”。格律诗和词形成后,便完全是“有词无调”了。但为了保持一首诗或词的声音回环之美,于是就规定要押韵,从而产生了押韵律。</p><p class="ql-block">另外,诗词押韵后,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但保持了音乐性,还把几十个字用韵串联起来,凝在一起,既完整完美,又便于记忆。</p><p class="ql-block">(三)押韵要求</p><p class="ql-block">1、押同一部韵</p><p class="ql-block">押韵要依照大家所公认的韵书来进行。三国时期有李登的《声类》,晋代有吕静的《韵集》,南北朝时期有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韵补》,隋代有陆法言、颜之推、薛道衡的《切韵》,唐代有孙愐的《唐韵》,宋代有陈彭年、丘雍的《广韵》和丁度、刘淑德的《集韵》。</p><p class="ql-block">公元13世纪中叶,金代在平水(今临汾)为官的王文郁刊行的《平水新刊韵略》(归纳韵部为106个),以及不久后平水人刘渊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归纳韵部为107个),成为人们写诗用韵辨声的主要依据。因为这两本韵书皆与“平水”有关,遂世称“平水韵”。此二书,已失传,但其内容资料完整地保存在清康熙年间所编的《佩文诗韵》中。所以,“佩文诗韵”就是“平水诗韵”,二者只是叫法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平水韵”共分106部。其中,上平声15部(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部(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29部(一董——二十九豏),去声30部(一送——三十陷),入声17部(一屋——十七洽)。</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语言的音韵声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只是沿用“平水韵”来押韵,有时往往达不到押韵的根本目的。试看《寒食》:</p><p class="ql-block">春城无处不飞花,</p><p class="ql-block">寒食东风御柳斜(读xia)。</p><p class="ql-block">日暮汉宫传蜡烛,</p><p class="ql-block">轻烟散入五侯家。</p><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韩翃的一首七绝,写得很好,读起来很流畅。但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来读,“斜”字应读为xie,那就很别扭了,中、小学生们一定会说这首诗不押韵。这种例子还很多。但这是唐朝人的作品,那时还没有普通话。而现代人,是不是还要按平水韵来写诗,让现代人读不顺口呢?多数人认为,韵书应当改革。</p><p class="ql-block">于是,中华诗词学会推出了“中华通韵”,倡导按普通话的音韵声调来划分韵部。同时提出实行双轨制,即可沿用“平水韵”,也可使用“中华通韵”,但在同一首诗里,新、旧韵不可混用。这样一来,问题基本解决了。但问题的彻底解决,恐怕还要再等上几十年。而且,即便废止了“平水韵”,诗词爱好者为了学习和鉴赏前人的作品,还是应该知道和了解“平水韵”的。</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些聪明的诗人,他们写诗时,常选用新、旧声韵相一致的声韵,从而避开了新旧之争。当然,难度相对增大。但是,值得!</p><p class="ql-block">2、押在韵脚上</p><p class="ql-block">每首诗的偶数句(第2、4、6、8句)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这些字必须统一押同部的韵。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但绝句和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也有,只是数量不多。</p><p class="ql-block">每首诗的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首句多数不押韵,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首句多数押韵。</p><p class="ql-block">律诗和绝句的奇数句,除首句外,绝对不押韵。</p><p class="ql-block">词的押韵需要严格按照词谱的要求,按《词林正韵》进行押韵。</p><p class="ql-block">3、宜选正格</p><p class="ql-block">押韵分正格和别格两大类。前边所讲的是正格,是正规的格律。还有别格:</p><p class="ql-block">孤雁出群格:第一句押韵,但押的不是同部韵,而是邻韵。</p><p class="ql-block">孤雁入群格:最后一句押的是邻韵。</p><p class="ql-block">一进一出格:律诗中,二、六句押一个韵;而四、八句押另一个韵(邻韵)。</p><p class="ql-block">双进双出格:律诗中,二、四句押一个韵;而六、八句押另一个韵(邻韵)。</p><p class="ql-block">以上几种别格,除孤雁格外,其余几种不宜去学,了解一下就行了。而孤雁格,在盛唐时期还不曾见过,只是到了晚唐才普遍起来,到了宋代更成了一种风气和时尚。</p><p class="ql-block">所谓邻韵,是指相邻的韵。在平水韵中,邻韵可归纳为:</p><p class="ql-block">平声邻韵:东冬、江阳、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部分)、寒删、萧肴豪、庚青、覃盐咸。共10类。</p><p class="ql-block">上声邻韵:董肿、讲养、纸尾荠、语麌、蟹贿、轸吻阮(部分)、旱潸铣阮(部分)、篠巧皓、梗迥、感俭豏。共10类。</p><p class="ql-block">去声邻韵:送宋、绛漾、寘未霁、御遇、泰卦队、震问愿(部分)、翰谏霰、愿(部分)、啸效号、敬径、勘艷陷。共10类。</p><p class="ql-block">入声邻韵:屋沃、觉药、质物月(部分)、曷黠屑月(部分)、陌锡、合叶洽。共6类。</p><p class="ql-block">4、押韵避忌</p><p class="ql-block">写诗词,要事先审韵,即选择适合于主题的韵。在选择中,以诗为例,应尽量使用选字较多的宽韵。如,东、支、虞、真、寒、先、萧、歌、麻、阳、尤等。避开选字较少的窄韵。如,江、文、删、覃、盐、咸等。</p><p class="ql-block">5、押韵有十四忌:</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前人总结的押韵的十四个禁忌:挤韵、撞韵、连韵、出韵、凑韵、重韵、倒韵、哑韵、僻韵、复韵、别韵、犯韵、叠韵(格律诗允许使用)、三阴平。</p><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禁忌对于律绝和宋词是有明显区别的,其中有许多是宋词的一种常用填词技法。</p><p class="ql-block">(1)挤韵</p><p class="ql-block">指诗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拗口。</p><p class="ql-block">另外“挤韵”还有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a.放宽点讲:例如押韵的句子里面,用了与韵脚同韵部的字,属于挤韵。</p><p class="ql-block">b.稍微严格点讲:押韵的诗句子里面,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属于挤韵。</p><p class="ql-block">在词里,不存在绝对的挤韵。</p><p class="ql-block">(2)撞韵</p><p class="ql-block">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p><p class="ql-block">在词里,这相当于通押。</p><p class="ql-block">(3)连韵</p><p class="ql-block">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p><p class="ql-block">在词里,这相当于模拟和声,特别地,如果同字,则称为用叠句。若全篇用一个字作韵脚,则称之为“独木桥体”。</p><p class="ql-block">(4)出韵</p><p class="ql-block">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p><p class="ql-block">(5)凑韵</p><p class="ql-block">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p><p class="ql-block">这也是词里需要避免的。</p><p class="ql-block">(6)重韵</p><p class="ql-block">重韵即重复押同一韵脚。此在近体诗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p><p class="ql-block">在词里,前面说过,特称之“独木桥体”。两个相邻韵句则可构成叠句。</p><p class="ql-block">(7)倒韵</p><p class="ql-block">对两字成一词,为迁就韵脚,把两字颠倒。如:将“来去”颠倒成“去来”,但不能妨碍意。如妨碍意,即称之为倒韵,不可用。</p><p class="ql-block">这也是词里需要避免的。</p><p class="ql-block">(8)哑韵</p><p class="ql-block">哑韵指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如‘‘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p><p class="ql-block">这也是词里需要注意的。</p><p class="ql-block">(9)僻韵</p><p class="ql-block">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p><p class="ql-block">这也是词里需要避免的。</p><p class="ql-block">(10)复韵</p><p class="ql-block">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应避免。</p><p class="ql-block">这也是词里需要避免的。</p><p class="ql-block">(11)别韵</p><p class="ql-block">指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不同,若押此韵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p><p class="ql-block">在词里,这称为借韵。即,如果某字的另一个释义虽然不是正解,但能叶(押)韵,则可以用其作韵脚。</p><p class="ql-block">(12)犯韵</p><p class="ql-block">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p><p class="ql-block">这个与挤韵相当。</p><p class="ql-block">(13)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简单点说:就是韵母相同的两个字构成词,即称为叠韵。</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叠韵?古人认为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反切”下字相同,必为叠韵。用现代的话说,叠韵是指两个不同的汉字具有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关系,就是叠韵。如“荒唐”、“徘徊”、“号啕”、“绝学”等都是叠韵词。绝大多数时候,要考察两个字是否叠韵,两个字必须要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比如“匍匐”,在现代汉语中韵母都是U,属叠韵;在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中,“匍”属阴声韵,“匐”属入声韵,则两字不叠韵;相反,这两个字都属“并”母,因而双声。</p><p class="ql-block">(14)三阴平</p><p class="ql-block">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p><p class="ql-block">例如:王之焕的七绝.凉州词</p><p class="ql-block">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p><p class="ql-block">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该首诗中的三韵,“间”、“山”、“关”属三阴平韵,但却感觉不到三阴平之伤,仍觉得全诗朗郎上口.原因何在?</p><p class="ql-block">其关键是在第二句,该句“万仞山”把这句做了“活韵”,形成了一首音韵完美流畅之诗。</p><p class="ql-block">该首诗也是消“挤韵”毛病之佳作,读者可细推敲王之涣如何将“挤韵”之病消于无形之中。</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如在诗中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能说绝对不允许,这还要看作者文字功底和驾驭声韵能力,能否将“死韵”做成“活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6、活韵句与死韵句问题</p><p class="ql-block">(1)死韵</p><p class="ql-block">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尾字上,这样的诗句称之为"死韵句"。</p><p class="ql-block">(2)活韵</p><p class="ql-block">反之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尾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称之为"活韵句"。</p><p class="ql-block">另外,切忌新(中华新韵)旧(平水韵)韵乱用。</p><p class="ql-block">总之,押韵是诗词基本要素之一,它能使诗词读起来优美和谐,构成声音回环的美。除对联对押韵不作要求外,古诗词、格律诗、词对押韵的要求都不尽相同,格律诗对韵的要求最严格。对于这些要求,只有在长期写作实践中才能逐步熟悉、掌握。</p> <p class="ql-block">「格律诗」格律诗写作的平仄规则与“六不可”简述</p><p class="ql-block">格律诗的平仄规则,包括以下三点:一是相替,二是相对,三是相粘。</p><p class="ql-block">1、相替:</p><p class="ql-block">指在本句中,相邻音节点上的字,平仄交替。 如:“白日依山尽”。分三个音节:白日——依山——尽。相邻两个音节是“白日”和“依山”,它们的音节点上的字是“日”和“山”平仄声交替。“尽”是单字音节,自成音节点,所以也要和相邻音节点上的“山”字平仄交替。如果不相替,就叫失替,违反诗律。七言在五言前加两字类推。</p><p class="ql-block">2、相对:</p><p class="ql-block">指对句和出句,在相对应音节点上的字,平仄要相对。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对句第一音节点上的字“河”,与出句第一音节点上的字“日”,平仄相反。“海”和“山”、“流”和“尽”,平仄也是相反的。如果不相对,就叫失对,也违反诗律。(全面而言,相对是指:偶数句和它的上一句,相对应音节点上的字,平仄对立。)</p><p class="ql-block">3、相粘:</p><p class="ql-block">指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句,在相对应音节点上的字,平仄声调要相同。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下联出句是“欲穷千里目”,上联对句是“黄河入海流”。“穷”和“河”以及“里”和“海”,平仄是相同的。至于“目”和“流”,因第三句尾字必须用仄声,所以就不能相粘了。如果不相粘,就叫失粘,严重违反诗律。(全面而言,相粘是指:奇数句和它的上一句,相对应音节点上的字,平仄相同。)</p><p class="ql-block">失替、失对、失粘,在格律诗中是绝对不允许的。</p><p class="ql-block">另有三种情况,那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孤平、三平尾、三仄尾,也是绝对不允许的。</p><p class="ql-block">1、孤平:</p><p class="ql-block">无双平相连的平韵句,即为孤平句。我们论平仄时,一般只讲音节上的偶数字,对音节上的奇数字不太讲究。这就是所谓的“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但在“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却非讲究不可。除非实行拗救,否则这五个字的平仄,一个也不能变动。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变为“仄平仄仄平”,就成了无双平相连的平韵句,这就犯了孤平,旧称“一萍飘水”;如果第三个字用了平声,变成了“平平平仄平”,这就犯了孤仄,旧称“孤雁单飞”。但现在诗词界多数人,已不忌避孤仄了。</p><p class="ql-block">特别强调一下:</p><p class="ql-block">把孤平的定义定为“在平声韵的句子中,除韵脚外,句内只有一个平声”,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平仄仄平仄仄平”中,除韵脚外,句内有两个平声,但仍犯孤平;而在“仄仄仄平平”这个平声韵的句子中,除韵脚外,句内虽只有一个平声,但并不是孤平句。</p><p class="ql-block">2、三平尾与三仄尾:</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哪种句式,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的,叫三平尾(也叫三平调);句尾连用三个仄声字的,叫三仄尾(也叫三仄调)。出现三平尾和三仄尾,本句必然“失替”,是严重违反诗律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归纳以上所说的,可以得出以下结论:</p><p class="ql-block">格律诗的平仄声调律就是“六不可”,即:</p><p class="ql-block">不可失替、不可失对、不可失粘、不可孤平、不可三平尾、不可三仄尾。</p><p class="ql-block">这“六不可”,就是格律诗的声调律,就是不可逾越的六条规则。违反了其中任何一条,就叫违律。</p> <p class="ql-block">「格律诗」简述律诗的对仗</p><p class="ql-block">对仗律是近体诗的重要格律。对于绝句来说,可设对仗句,也可不设对仗句。但律诗必须有两联对仗。</p><p class="ql-block">律诗共八句,分成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即排律除首、尾两联外,每联都要对仗)。</p><p class="ql-block">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中间两联,就是十分工整的对仗句:</p><p class="ql-block">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p><p class="ql-block">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p><p class="ql-block">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p><p class="ql-block">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p><p class="ql-block">(一)对仗概念</p><p class="ql-block">在文学修辞中,有对应句、对偶句、对仗句。上下两句,只要字数相等、句读节奏相同,就是对应句(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p class="ql-block">加上相对应字的词性对品、词组结构对应、句读对拍,即为对偶句(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p><p class="ql-block">再加上本句平仄声调对替、上下句平仄声调对立,则为对仗句。由上可知,对偶句与对仗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p><p class="ql-block">但是,由于格律诗每句都已经符合了平仄声调的要求,所以,只有在格律诗中,对偶句也就是对仗句。</p><p class="ql-block">(二)对仗的条件</p><p class="ql-block">1.词语对偶</p><p class="ql-block">(1)上、下两句的字数对等:</p><p class="ql-block">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上句为七个字,下句也为七个字。</p><p class="ql-block">(2)上、下两句的句读节奏对拍:</p><p class="ql-block">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上句的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p><p class="ql-block">下句的节奏是: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上、下两句的句读节奏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3)上、下两句相对应的字或词,词性对品: </p><p class="ql-block">词类,是指一个字或一个词的类属。分为名词、代词、动词、数词、量词、形容词;连词、副词、介词、助词、感叹词、象声词等六类实词和六类虚词。</p><p class="ql-block">每个字都有固定的类属,有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又有不同的类属。如“行”字,可作名词(银行)(德行)、可作动词(行走)、可作形容词(真行)、可作量词(一行)。字、词在句中所充当的类别叫词性。</p><p class="ql-block">词性有时与词类相一致,有时则不同。如:“绿”字按词类分,属形容词。在“绿水青山枉自多”中,它的词性是形容词;但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它的词性却是动词。对仗中,上、下两句相对应的字或词,其词性必须对品,那才工整。即便是宽对,也不能相差太远。</p><p class="ql-block">如上面的例句中,“两”和“一”是数词相对;“个”和“行”是量词相对;“黄”和“白”是形容词相对;“鹂”和“鹭”是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相对;“翠”和“青”是形容词相对;“柳”和“天”是名词相对。所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一副工对。</p><p class="ql-block">工对中,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专用名词,只能自行相对。不同词性的连绵词可以成对,如:“葡萄”能与“灿烂”相对。</p><p class="ql-block">(4)上、下句相对应的词组,结构对应:</p><p class="ql-block">在词组结构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偏正(定主)结构——如:绿叶、衰草、千年;</p><p class="ql-block">偏正(状动)结构——如:笑看、疾飞、慢行;</p><p class="ql-block">联合结构——如:日月、红绿、行走;</p><p class="ql-block">主谓结构——如:花开、人去、风吹;</p><p class="ql-block">动宾结构——如:饮酒、赏雪、吟诗;</p><p class="ql-block">动补结构——如:看罢、飞尽、举起。</p><p class="ql-block">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两个”和“一行”相对应,这两个词组都是偏正结构;“黄鹂”和“白鹭”相对应,都是偏正结构;“鸣”和“上”都是单字成词;“翠柳”和“青天”,也都是偏正结构。可见,上、下两句对应词组的结构完全对应。</p><p class="ql-block">在对仗时,务必强调词组结构,否则就会造成对仗不工。</p><p class="ql-block">2.声调对立</p><p class="ql-block">(1)上、下句本句中,相邻音节点上的字,平仄声调对替:</p><p class="ql-block">如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个”与 “鹂”,是本句相邻音节点上的字,声调相反。“鹂”和“翠”声调也相反。如不相反,就叫“失替。”</p><p class="ql-block">(2)上、下两句相对应的音节点上的字,平仄声调对立:</p><p class="ql-block">还是拿上面的例句来说:上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个、鹂、翠、柳四个字,分别是音节点上的字,它们的声调是仄、平、仄、仄。而下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中,行、鹭、青、天四个字,也是音节点上的字,它们的声调则是平、仄、平、平,与上句中的个、鹂、翠、柳声调相反。</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在第三章声调律中已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三)对仗种类</p><p class="ql-block">1)流水对:以两句上下连贯的话,组成对仗。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2) 本句自对:上下两句并不对仗,但却已在本句中自成对仗。如:清风明月夜,临水弄箫人。上句中,清风与明月相对仗,下句中,临水与弄箫相对仗,</p><p class="ql-block">3) 叠字对:如:青青草,灼灼花。</p><p class="ql-block">4)交叉对:如:叶密花枝少,茶多酒盏疏。以疏对密,以多对少。</p><p class="ql-block">5)交股对:如:六幅湘江水,巫山一段云。以一段对六幅,以巫山对湘江。</p><p class="ql-block">6)无情对:上、下句意思完全不搭界,但读起来却若即若离。如:晴天扫云雾,黄发寄安危。</p><p class="ql-block">7) 借对: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p><p class="ql-block">“子”谐音“紫”,“子规”对“红药”,属借音对仗。</p><p class="ql-block">又如:月下寻常处,风中七十翁。</p><p class="ql-block">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七十”对“寻常”属借义对仗。</p><p class="ql-block">流水、叠字、交叉、无情这几种对法,因它们仍完全符合常规对仗的条件,所以从格律意义上来讲,它们祘不上是另种对法。只有本句自对、交股对、借对,虽表面上有悖于常规对仗要求,但仍是工对,这才算得上是别样对法。</p><p class="ql-block">另,交股对中相对的部分,是对偶关系,而不是对仗关系,因为它们声调并不对立,而从整体看,上、下两句为对仗关系。</p><p class="ql-block">从理论研讨上讲,对仗还有很多种类,这里就不再继续介绍。</p><p class="ql-block">(四)对仗大忌</p><p class="ql-block">1、忌合掌。合掌有三类情形:</p><p class="ql-block">一是大合掌(句义合掌):即上、下两句意思一样。</p><p class="ql-block">如:荷花开禹甸,莲朵展神州。上下两句,说的是一个意思。这叫大合掌。</p><p class="ql-block">二是小合掌(词义合掌):即上、下句相对应作主语、宾语的词或词组意义雷同。</p><p class="ql-block">如:禹甸时时好,神州处处新。禹甸和神州,意义雷同。这种情况叫小合掌。</p><p class="ql-block">三是音合掌(字音合掌):即上、下句相对应的字读音相同。</p><p class="ql-block">如:清水对青山,清、青同音。</p><p class="ql-block">宏业对红花,宏、红同音。</p><p class="ql-block">冬日对东山,冬、东同音。</p><p class="ql-block">2、忌不规则重字。如“青山留碧血,碧水送悲风”。“碧”为不规则重字。</p><p class="ql-block">(五)形意统一,以意为重</p><p class="ql-block">在对仗中,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在难以统一时,则应服从内容,不应为求工对而害词意。王安石有云:“凡人作诗,不可拘泥于对属”。宋人吴可也说过:“凡诗切对求工,必气弱。宁可不工,不可使气弱”。这说明前人早已有这方面的深刻认识。</p> <p class="ql-block">「格律诗」简述格律诗的拗救</p><p class="ql-block">拗救律是格律诗中用于补救违反声调律的诗句的规则,被唐代诗人们大量应用。主要包括本句自救孤平、对句救出句大拗、一平双救和特定格式等方法。掌握拗救律可提高诗艺造诣,对平仄规则的使用更加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p><p class="ql-block">有用</p><p class="ql-block">拗救指格律诗的拗救律,是对违反声调律的诗句的补救规则。</p><p class="ql-block">掌握拗救律十分有用,它不但能衡量一个作者的诗艺造诣,而且还相对地放宽了平仄规则的限制。所以,拗救律被唐代诗人们大量应用。其后的诗人,凡究诗律的大家,都精于此道。</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拗救,仍然是以五言绝句为对象。因为七言的拗救,也只在后五个字中进行,与前两个字丝毫没有关系。而律诗的拗救与绝句的拗救完全一样,无须重复。</p><p class="ql-block">拗救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规则:</p><p class="ql-block">一是本句自救孤平;</p><p class="ql-block">二是对句救出句大拗;</p><p class="ql-block">三是一平双救;</p><p class="ql-block">四是特定格式。</p><p class="ql-block">一、本句自救孤平</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在“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如果第一个字是仄声的话,就犯了孤平,那就违律了。为了合律,可以进行拗救。拗救的办法是,将第三个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变成“仄平平仄平”就行了。如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杜牧的“镜天无一毫”都是本句自救。记住!孤平自救只在“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施行,其他句式不能用,也不必用。</p><p class="ql-block">且看以下一首七绝《寄友人》:</p><p class="ql-block">笔墨冷然雕小虫,</p><p class="ql-block">抱书挣扎过刀丛。</p><p class="ql-block">风摧霜杀君未死,</p><p class="ql-block">依旧啸吟山水中。</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四句都是孤平本句自救,即“雕”字救了“冷” 字;“山”字救了“啸”字。</p><p class="ql-block">二、对句救出句大拗</p><p class="ql-block">在“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中,如果第四个字是仄声(或第三个、第四个字都是仄声)的话,导致本句失替,叫做大拗(也叫全拗),必须拗救。如果只是第三个字为仄声,叫做小拗(也叫半拗),可救可不救。拗救的办法是将对句“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变成“平平平仄平”就可以了。这时,对句的第一个字可仄可平了,因为即便是仄声,第三个字已是平声,也已经救了它。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句本应是仄声之处,改用平声“吹”字,救了上句的“不”字。这就是“对救出”拗救法。</p><p class="ql-block">三、一平双救</p><p class="ql-block">把“本句自救”和“对句救出句” 结合起来用,即所谓“一平双救”。</p><p class="ql-block">如果出句“仄仄平平仄”拗成了“仄仄平仄仄”,或者“仄仄仄仄仄”(均为大拗),而对句“平平仄仄平”又拗成了“仄平仄仄平”(孤平),那么只要把对句“平平仄仄平”拗救为“仄平平仄平”就行了。拗救句中第三个字变仄为平,这一个平声,既自救了本句第一个字的仄声,又救了出句第四个字(或第三、第四个字)的仄声。这就叫“一平双救”。还以上面那首《寄友人》为例,第四句中的“山”字既救了第三句中的“未”字,也同时救了本句中的“啸”字。</p><p class="ql-block">为了需要,诗人们常常故意利用拗救之法。例如在“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由于诗意诗情的需要,第三个字需用平声,那么就有意把第一个平声字抝为仄声字就达到目的了,这是诗人们常用之法。如李白的“寂寥无所欢”。又如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是“一平双救”。一个“无”字,救了本句的“向”字,也救了出句的“有”和“万”两个字。再如唐.贯休的“青山万里竟不足,好竹数竿凉有余。”宋.黄庭坚的“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等。</p><p class="ql-block">四、特定格式</p><p class="ql-block">在“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中,特别规定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声调可以置换,即可以是“平平仄平仄”。但这时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p><p class="ql-block">应该强调一下,这种特定格式,在唐宋时期的格律诗中相当普遍,普遍得与常规格式一样常见。如李白的“仍怜故乡水”,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杜甫的“何时一尊酒”,陆游的“记取江湖泊船处”等。所以,它是特定格式,并非是一种拗救方法。</p> <p class="ql-block">令人费劲的“拗救对”,都在这里了!</p><p class="ql-block">拗救对,是古典诗歌中改变平仄对立方式的一种调声法。</p><p class="ql-block">因内容表达的需要,人们往往会将偶句中平仄交错和平仄对立的固定格式作一些改变,基本原则是:在用平声的地方如果用了仄声,就要在本句或对句用仄声的地方换用平声;在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就要在本句或对句用平声的地方换用仄声,以作为偶句平仄变化的补救。</p><p class="ql-block">这种不依对偶平仄基本格式,按照一定拗救规律对句子平仄加以调整的句子就叫拗救对。</p><p class="ql-block">古典诗歌中的拗救对共有三种基本格式。</p><p class="ql-block">1.自拗自救格</p><p class="ql-block">自拗自救格,是本句之中,有拗字,也有救字的格式。这种格式可以出现在平仄第一式中,也可以出现在平仄第二式中。因此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分别论述。</p><p class="ql-block">(1)自拗自救第一式,是在平仄第一式基础上产生的拗救格式。</p><p class="ql-block">五言自拗自救第一式,是将五言平仄第一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对句的第一字改平为仄,造成拗句;再将对句的第三字改仄为平,作为补救。拗救后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相识仍远别,欲归翻旅游。(高适《别韦五》)</p><p class="ql-block">沈约台榭故,李衡墟落存。(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p><p class="ql-block">七言自拗自救第一式,是将七言平仄第一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对句的第三字改平为仄,造成拗句;再将对句的第五字改仄为平,作为补救。拗救后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p><p class="ql-block">(2)自拗自救第二式,是在平仄第二式基础上产生的拗救格式。</p><p class="ql-block">五言自拗自救第二式,是将五言平仄第二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中,出句的第四字改仄为平,造成拗句;再将出句的第三字改平为仄,作为补救。拗救后的格式,为:“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如:</p><p class="ql-block">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p><p class="ql-block">还归五陵去,只向远峰看。(李嘉祐《送裴五归京口》)</p><p class="ql-block">七言自拗自救第二式,是将七言平仄第二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出句的第六字改仄为平,造成拗句;再将出句的第五字改平为仄,以作补救。拗救后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p><p class="ql-block">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p><p class="ql-block">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白居易《百花亭晚望夜归》)</p><p class="ql-block">2.出拗对救格</p><p class="ql-block">出拗对救格,是出句拗,对句救的格式。出拗对救式是在对偶平仄第一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在五言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将出句的倒数第二字、第三字,改平为仄,造成拗句;再将对句的倒数第三字改仄为平,作为补救。具体应用时,随出句改平为仄的字数多少,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格式:</p><p class="ql-block">(1)双拗单救格,即出句之中有两字拗,对句只用一字救的格式。</p><p class="ql-block">五言对偶中是出句的第三字、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拗救后的格式,为:“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p><p class="ql-block">七言出句第五字、第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拗救后的格式,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p><p class="ql-block">水真绿净不可唾,鱼若空行无所依。(楼钥《顷游龙井》)</p><p class="ql-block">(2)单拗单救格,即出句的倒数第二字或者第三字拗,对句倒数第三字救的格式。根据拗字的不同位置,又可以将其分为两种。</p><p class="ql-block">1)五言出句的第三字拗,对句的第三字救。拗救后的格式,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孟浩然《留别王维》)</p><p class="ql-block">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七言出句的第五字拗,对句的第五字救。拗救后的格式,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雨中草色绿堪染,水面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p><p class="ql-block">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p><p class="ql-block">2)五言出句的第四字拗,对句的第三字救。拗救后的格式,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p><p class="ql-block">雨洗山木湿,鸦鸣池馆晴。(于良史《闲居寄薛华》)</p><p class="ql-block">七言出句的第六字拗,对句的第五字救。拗救后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野蚕成茧桑柘尽,溪鸟引雏蒲稗深。(许浑《凌敲台送韦秀才》)</p><p class="ql-block">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杜牧《润州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3.双拗并救格</p><p class="ql-block">双拗并救格,即出句、对句并用拗字,而在对句用一字相救的格式。双拗并救,也是在对偶平仄第一式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将出句的倒数第二字、第三字,及对句中的倒数第五字,改平为仄,造成拗句;再将对句的倒数第三字改仄为平,作为补救的方法。具体应用时,根据出句改平为仄的字数多少,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格式:</p><p class="ql-block">(1)三拗一救格,即对偶的出句中有两个拗字,对句中又有一个拗字,并用对句倒数第三字救的格式。</p><p class="ql-block">五言句中,是出句的第三字、第四字和对句的第一字改平为仄,造成拗句;对句的第三字改仄为平,作为补救。拗救后的格式,是:“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自遣》)</p><p class="ql-block">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p><p class="ql-block">七言句中,是出句的第五字、第六字和对句的第三字改平为仄,造成拗句;将对句的第五字改仄为平,作为补救。拗救后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p><p class="ql-block">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里。(陆游《桐庐县泛舟东归》)</p><p class="ql-block">(2)两拗一救格,是对偶的出句和对句各有一个拗字,并用对句倒数第三字救的格式。根据出句拗字的不同位置,又可以将其分为两种。</p><p class="ql-block">1)五言出句的第四字拗,对句的第一字拗,对句的第三字救。拗救后的平仄格式,为:“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李商隐《蝉》)</p><p class="ql-block">木落山觉瘦,雨晴天似高。(刘敞《秋晴西楼》)</p><p class="ql-block">七言出句的第六字拗,对句的第三字拗,对句的第五字救。拗救后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p><p class="ql-block">2)五言出句的第三字拗,对句的第一字拗,对句的第三字救。拗救后的平仄格式,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李白《赠钱徵君少阳》)</p><p class="ql-block">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p><p class="ql-block">七言出句的第五字拗,对句的第三字拗,对句的第五字救。拗救后的格式,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如:</p><p class="ql-block">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p><p class="ql-block">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p><p class="ql-block">以上便是目前比较通用的拗救对,无论是格律诗还是对联,其实都可以使用,欢迎大家转发,将知识进行分享,让传统文化能够快速传播!</p> <p class="ql-block">「浅析词律」宋词很美,那你知道如何写宋词吗?</p><p class="ql-block">词律包括字句数、押韵、声调、对仗四大要素。</p><p class="ql-block">一个词谱一个律,也就是说,目前有两千多个词的格律。这么多,谁也记不住,也没有什么捷径来记,只能是照着词谱老老实实地填写。但对其总体情况,还是可以做一些归纳的。</p><p class="ql-block">(一)词的句数和字数</p><p class="ql-block">每首词均依一个词牌,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句数和字数。如《西江月》这个词牌,规定为上、下两阕、八句、50个字。</p><p class="ql-block">(二)词的押韵</p><p class="ql-block">北宋之前无专门的词韵书,人们填词遵照的是诗韵。直到北宋后期,朱希真编了《应制词韵》,才有词韵书,但当时还有不少词韵书,都未流行开来。直到清嘉庆年间,戈载撰写成《词林正韵》,并于道光初年公开出版发行,才算正式有了大家公认的词韵书。</p><p class="ql-block">词用韵,有它的特点。</p><p class="ql-block">特点之一,用韵比诗宽。诗韵分得较细,《平水韵》是106部。而《词林正韵》只有19部。</p><p class="ql-block">特点之二,不少词谱中,中途转韵,也有平声韵和仄声韵转换的。这在格律诗中是不行的。如《菩萨蛮》:</p><p class="ql-block">菩萨蛮·闺 情(李白)</p><p class="ql-block">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明月入高楼,有人楼上愁。</p><p class="ql-block">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p><p class="ql-block">特点之三,在有些词谱中,规定平仄声互押。这在律诗中也是不可想象的。如《西江月》:</p><p class="ql-block">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p><p class="ql-block">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p><p class="ql-block">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p><p class="ql-block">这首词,上、下阕的第二、第三句分别押平声韵,但最后一句规定要换押同部仄声韵。</p><p class="ql-block">特点之四,在许多词谱中,规定必须押入声韵。如《满江红》、《贺新郎》、《忆秦娥》、《雨霖霖》、《声声慢》、《念奴娇》等,这对不熟悉《词林正韵》的人来说,确实有些难为。但如不从,就别入此中。填这类词,只能依据《词林正韵》来定平仄声调和押韵。</p><p class="ql-block">特别提示:《词林正韵》属旧声韵。如果用旧声韵填词,声调和押韵都得依《词林正韵》(《词林正韵》与《平水声韵》,声调一致,韵部不同);如果用新声韵填词,声调和押韵就都得依《中华新韵》,绝不可平仄声调依《中华新韵》,而押韵依《词林正韵》,从而造成新旧声韵混用。</p><p class="ql-block">(三)词的对仗</p><p class="ql-block">词,多数是不对仗的,但有的词谱规定要用对仗,如《西江月》,每阕首两句必须对仗(见以上所举《夜行黄沙道中》之例)。</p><p class="ql-block">对仗的要求和律诗完全相同。即既要词语对偶,又必须声调对立。</p><p class="ql-block">诗只有五、七言对仗,词却有三、四、六言对仗。如“:波渺渺,柳依依”;“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p><p class="ql-block">(四)词的平仄</p><p class="ql-block">词的平仄要求,与格律诗基本一致。但有时是以意节而不是以音节为单位来究平仄的。如:抬望眼仰天长啸。“抬望眼”是第一意节。“仰天”和“长啸”是第二、三意节。</p><p class="ql-block">词的五字句、七字句的平仄与诗基本一致,其他句型不过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增减字数,交替平仄而已。</p><p class="ql-block">如前所说,词是根据曲调来填写的,每一首词都有一个曲调,这个曲调的名字就叫词牌。如《清平乐》、《西江月》等。每个词牌,都对字句数、平仄、对仗、押韵作了限制性的规定,这就是词谱。</p><p class="ql-block">如《十六字令》的词谱是: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有的词牌,有好几个别名。如《十六字令》又叫《苍梧谣》、《归字谣》,这叫“同调异名”。有的词牌名下,有好几个词谱,这叫“同调异体”。根据《钦定词谱》所列,共有词牌826个,计2306体。</p><p class="ql-block">词牌是曲调的名称,他原先和词的内容是相一致的。如《渔歌子》,就是写渔夫生活的。但后来曲词相脱离,于是有些词就在词牌后面另加标题。</p><p class="ql-block">如《渔歌子·望月》,写的就是望月的内容了。如果写的内容和词牌原来的内容一致,那么可以不另加标题,也可以在词牌后边标“本意”二字。</p><p class="ql-block">在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一下:词是格律诗的变种,它的句子基本上还是以五言、七言句为主。其余的,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增减字数之后的句子。</p><p class="ql-block">所以,词的平仄格律与格律诗大同小异,也要杜绝“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我们在填词时,必须审度词谱,不要太机械了。</p><p class="ql-block">如《菩萨蛮》的词谱中,上、下两阙最后一句的平仄律是“仄平平仄平”,其实就是诗律中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从词谱看,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都可平可仄,但不是独立的,是有关联的。它的意思是,如果第一个字为仄,那么第三个字为平(本句自救孤平);如果第一个字为平,那么第三个字为仄。</p><p class="ql-block">(五)自度曲</p><p class="ql-block">很多词牌、词谱是后人创造和总结的。例如《忆秦娥》,就是因为李白写了一首双调长短句:“箫声咽,秦娥望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阕“之后,大家认为好,纷纷照此填词,渐渐固定成为一种词牌。由此可见,《忆秦娥》最早时,只是李白的自度曲。</p><p class="ql-block">近代和现代,也有人经常在创作自度曲,应该鼓励。因为如果成功,就能丰富词谱,使词更有生命力和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写词要严守词律。现在有的人,冠以某某词牌之名,除了字句数符合外,其它方面都一概不符词律,这是不行的。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绝不能叫做词。</p> <p class="ql-block">「浅析词律」词法9大点,你看了也会写词了</p><p class="ql-block">词法,是指作词的方法。然而与诗一样,词也本无法,仍需以“吾心为本,社会为源,自然为法,空灵为师”。下面所谈的无非是对前人词作的几点归纳而已,供大家借鉴。</p><p class="ql-block">1、作词的步骤、立意、造句、起句、结句、谋篇、以及修辞等诸方面,与作诗类同,可参看“诗法”。</p><p class="ql-block">2、根据主题谋定风格。填词先要谋定风格,不可信手而为。一般说来,词的风格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填词时,应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来确定风格。</p><p class="ql-block">3、根据主题选择词牌。各种词牌,由于其所规定的声调各不相同,感情倾向十分明显。有的宜表达欢乐,有的宜表达哀婉,有的宜表达悲愤,等等。所以,一定要根据主题和个人欲表达的情感,选择相适合的词牌。如,欲表达悲壮,宜选《满江红》一类词牌。欲咏景寄兴,则可选《西江月》一类词牌。</p><p class="ql-block">4、营造朦胧景象。朦胧是词的美学特征之一。唯其朦胧,才更富内涵,才更令人向往。如:张先的《醉垂鞭》:“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 细看诸好处,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亦真亦幻的手法,教人和物,形象丰满、美妙。</p><p class="ql-block">5、词句要体现出词的特点。词是美文学,是一种美妙轻灵的文体。所以它的词句,应表现出细柔的情思,灵动的意象。即便是豪放风格的词,也应有词味,不可与诗句一样。如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也不免有“小乔初嫁了”这样的句子。</p><p class="ql-block">6、比兴要婉曲。词的比兴与诗的比兴有所不同,它更具隐约性和全面性。如: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懞懞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开头三句,说绿肥红瘦,比喻小人多且得势,君子少而得不到重用。后面的文字,则句句有喻:高台喻天子,杨柳喻小人及其轻浮之行为。翠叶、朱帘句喻阻隔:炉香句喻作者神郁心忧,感受不到皇帝的恩泽。</p><p class="ql-block">7、上、下过片要自然衔接。词不论由几片组成,各片的主题应是同一个,风格一致,文意相连。</p><p class="ql-block">8、妙用领字。词往往用领字,使得全篇精神抖擞,读起来也顿挫有致,铿锵有韵,以宜吟诵。所谓领字,是指句中起引领下文作用的一个字或几个字。一字领,常见的有:恰、望、乍、更、叹、想、料、惜、看、念、且……等。如“望故乡千里”“望山高、水急、云飞”等,“望”便是一字领;二字领,常见的有:无奈、奈何、却是、恰似、漫道、怎奈、谁知、哪堪、只是、无须、休得、休要……等。三字领,常见的有:抬望眼、叹多少、曾记否、那禁得、到而今、辜负了、莫辜负、待重头、怎消得、最难禁、更无从、岂不是……等。四字领也有,但不多见,如呜呼哀哉……等。</p><p class="ql-block">9、填词三忌:填词主要有以下三忌:</p><p class="ql-block">一忌失律。即违反押韵律、声调律、对偶律的要求。除了字数与某个词牌相符外,其他一概不符,这样的情况,当今还真不少。</p><p class="ql-block">二忌失词味。即把词写得跟诗一样,毫无词的清柔、婉丽、空灵之感。苏东坡以诗风入词,一开词的豪放先河,辛弃疾也将金戈铁马引入词中,令词突显阳刚之美,与此前词的阴柔之美形成明显对比。但他们的词句还是大异于诗句,仍不失清婉、柔转之气韵。</p><p class="ql-block">三忌无病呻吟。词固然宜表达哀怨、清凄之情。但若本无其事,只为写词而故作愁态,则大违本然,绝写不出好词来。</p> <p class="ql-block">「诗词格律」我们常说写诗词,那你知道什么是诗词中的词吗</p><p class="ql-block">词源于民间,萌于隋朝时期,成形于中唐,发展于五代,鼎盛于宋朝,即使到今天,也是文人雅士的青睐之物。当然,目前来看,成就最高的依然是宋词。</p><p class="ql-block">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从诗中分化而独立成体的,但就其实质而言,词也是诗,是另外一种格式的诗。所以词有“诗余”、“长短句诗”之称。</p><p class="ql-block">词也叫曲子词、乐府、琴趣。因为它是用来唱的,所以每一首词,都有一个曲谱,人们是按曲谱来填词的。就像现在的歌谱,一个人作了曲,大家都来填词。但后来由于曲谱的不断流失,致使填词活动越来越难进行。</p><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大家写词,明代的张延按照平仄声调编了一本《诗余图谱》,使大家能按图谱填词。从此,词和曲调分离。极大多数的词,谁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唱,只是按谱填词。</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有人编出了《词律》(万树)、《钦定词谱》(王奕清)以及《词林正韵》(戈载)。由此,词的创作才又有了公认的依据和标准。</p><p class="ql-block">词分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下的为小令,59~90字的为中调,91字以上的为长调。这是按字数约定俗成的一种分法。</p><p class="ql-block">若按阙数来分,又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只有一阕(段落)的,叫单调,如《十六字令》;有上、下两阕的,叫双调,如《西江月》;分成三个段落的叫三叠,四个段落的叫四叠。三叠、四叠的词不多见。</p><p class="ql-block">其实现在,自己做词谱的人也有很多,那么,你觉得现在人做的词谱,是不是可以作为新的词谱流传下去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