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关至雅-铸公

妙文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法里的篆书一般分为两类,即大篆和小篆。小篆也称秦篆,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新政,统一度量衡,由宰相李斯统一六国文字,创出的一种书写字体。而大篆泛指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等,以陕西宝鸡出土的"石鼓文"为代表。这些篆字都是书法家喜欢书写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过教师、更多的是书法编辑的铸公先生就擅长大篆里的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主要体现在钟、鼎、玉、石、彝器上铸刻的铭文。其特点:线条简练生动,字形结构整齐。先生同时也作行书与隶书,尤以金文和篆刻名世。可能是因特喜铸刻铭文而笔名铸公,本名张明明,号庽斋,1952年出生于武汉,祖籍绍兴。先生书法结字奇崛,用笔挺健,书风峻雅,气息清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生通过长期对历代金文的研究整合,形成了两种结体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字体修长,上紧下疏,线条流畅,飘逸飞动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另一种则是字形方正,圆笔方折,收放自如,错落有致,拙中见巧,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我收藏的先生书作,就是这种看似随意挥洒,却有规有矩,它有别于石鼓文的藏头护尾和行楷书的提按顿锉,体现出了横向,横方折的汉金文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书法篆刻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联、中国文化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商会主办的全国及国际书法艺术交流展,并被中国书法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西泠印社、中南海中央办公厅等单位征集收藏,并刊载大型书画篆刻作品集。书学论文见诸国内外专业报刊,并入编文艺评论集及书学论著辞典。获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书法艺术贡献奖"。人名辞条收载《美术辞林》、《中国印学年鉴》、《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书法论著辞典》。2002年率《书法报》社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新加坡,2004年率湖北省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新、马、泰三国,2005年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生认为:艺术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再现,他把书法创作作为工作之余的生活调节,在休息时间写字刻印,几十年如一日,就是这样享受古文字的古朴意味和宁静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生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中国书协第三届、五届、六届理事,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鉴定收藏委员会委员、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西泠印社理事,东湖印社副社长,书法报社副社长兼编辑部主任、总编辑,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档案馆名誉研究员,湖北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生在疫情封控期间创作整理了一批书画作品,于生产生活恢复正常化后的二O二O年八月,在武汉《江汉关博物馆》展出了"汉关至雅-铸公金石书法展",展出的书画作品形式各异,仪态万千。涵盖了书法、拓片、题跋、篆刻、绘画,考据、收藏、文玩,全面展示了先生之艺术人生。其行书生涩老辣,隶书含蓄温润,题跋古朴典雅,篆刻构图新颖,功力深厚,一派文人气象。此展是先生从事书法艺术以来的首次个人展览,先生在报社和书协工作期间,曾组织策划过多次大规模的展览和研讨会,却从未考虑过为自己办展。因而此展将持续了一个多月,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得到了好评。同年又被邀请参加"西泠百家"学术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生在退休之后,潜心艺海,深研细究,臻于至善,愿先生之艺术,高峰再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