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江西泰和、湖南郴州两地祖源(1)

老陈

<p class="ql-block"><b> 谱 序 </b></p><p class="ql-block"> 盖闻,朝庭以史为鉴,故可考历代之兴衰;闾党以谱相传,所以 纪先人之始终。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宗族不可无谱,史可 知古今,志可知衍变,然谱则可辨支系、序昭穆、明尊卑,此本属收 族之要道也。 </p><p class="ql-block"> 江之长必接其源,树之大必连其根。木之根深则叶茂,水之源浚 则流长,人之繁昌则有祖,尊祖敬宗为炎黄子孙之美德,寻根溯源是 人类秉承之天性。前贤曰:原居一族,可合-谱,既为一谱,应同一 派,若派不合一,而同宗共祖者,不将叔侄莫辨,尊卑失序,视至亲 如路人乎?况宋儒又云:子孙三世不修谱者即为不孝。故家乘之建, 谁能亵视! </p><p class="ql-block"> 陈氏宗族,源远流长。溯我陈氏远祖,系出有虞-脉,乃为舜帝 之裔。受姓始祖陈胡公,姓妫讳满,周武封陈,以国为姓。发于颍川 大地,光于浙江长兴,显于南陈建康,盛于江州义门。千年以前,江 州义门陈氏誉称“天下第一家”,首创十五代、三千九百余囗,历时 三百多年聚族同居,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迹,历经唐宋两朝七位帝王御 赐旌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谐团结最为紧 密的大家庭。故我堂堂义门家族,中华著姓,又岂能无谱? </p><p class="ql-block"> 吾族自先圣始祖虞舜帝至今,已历经四千多年,在此漫长的历史 长河中,历经几多辛酸,享尽许多殊荣,或尊为帝王,或贵为将相, 或文才武略,或诸子百学,或孝友济美于家庭,而义门远播于四方, 诸代名流,皆载史册,历历可考。 </p><p class="ql-block"> 即吾兴隆庙始祖陈启诱公自柳阳府宜章县迁兴隆庙(今梁平区柏家镇白仙五组)开创基业,亦有三百一十年了,生齿昌繁、产育弥众,已达一千余人。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朝代更替,几经沧桑,其先虽子孙环山而居,循敦睦传宗,视耕读为本, 但后因改革开放,子孙便各择其地,各置其居,各尽其能,各立其业,故而住居星散,少有联系,逐渐人心涣散,族亲淡漠。不知派谱,取名随意,甚至各立支派,前后失序,若再不建谱,必将难联-气矣。 </p><p class="ql-block"> 吾族虽源远流长,祖德流芳,但几经迁徙,前牒损毁,后支未序, 致使吾辈上不能秉承先人之志,下不能开启未来之光,实属吾族之大 不幸也! </p><p class="ql-block"> 今逢盛世,百业俱兴,国泰民安,续修宗谱,昌祖之德,扬国之 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属爱国之忠举,敬宗收族之孝举,激励 后辈之智举,联谊结义之义举。如此忠、孝、智、义之举,岂可不为? 今幸吾族有识之士,集前人遗愿,合力倡建家乘之举,首先得到族中长老和精英的全力支持,继而迎得多数族人的赞同,而后组建班子,遂将此主编重任交于吾肩,吾虽深感责任之重,乃属分内之事,不敢推诿,欣然握笔与诸公共襄盛事,编纂谱牒。 </p><p class="ql-block"> 吾自膺任以来,不敢一念稍懈,一毫有松,或查经典史籍,或考 祖墓碑文,或问族中长老,或访同宗支族,或上微 Q 请教于姓氏研究专家,终以吾笨拙之笔,编纂成了一部具有传承性、时代性、真实性和知识性的家族历史图籍,以昭未来也。但因地远年遥,苦于数典难稽,加之修谱资金不足,末学水平有限,未能尽如人意。唯望吾族后起之秀,于他年修谱之时,寻找祖地亲人,详加考证吉安泰和祖系, 以期成功对接义门分庄之祖,使之上接陈氏之源流,下开未来之统绪。 铭记先祖功德,传承义门风范,坚持耕读为本,弘扬人才兴家,与时 俱进,再造绩勋,薪火相传,永保繁昌。拙笔难绘义门风光,知序不 穷陈家内涵,吾辈喜作宗谱序,续写华章看后贤。 </p><p class="ql-block"> 陈云川(敬撰) </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〇一九年(己亥)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  附录老谱图片,如有雷同,敬请打扰,谢谢,联系方式VX:1530656307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