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中国红军第一村

七彩国韵美术画室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访红军村随想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 万郁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林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军,这个词语离开现代社会已渐行渐远,这是上世纪20年代军队的名称。在我很有限的认知中,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我对红军的热爱,源于毛主席的诗词《长征组歌》。那器宇轩昂的朗诵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气势犹如排山倒海的浪潮,穿越长空;那首过“雪山草地”,多么委婉、多么柔美,像那涓涓溪水流入您的心田。组诗句句经典诉说了红军长征中的经历和以智慧以胆略取得的胜利。还有一首歌“十送红军”也是我的最爱,一送红军、二送红军、讲述了老百姓对红军依依不舍的深情。啊,红军,我们这一代虽然没有见过红军,但是我们从文艺作品中能够深深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军民鱼水情。而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还有没有这种对红军的认识和情谊呢?现代的社会作品中,这些文艺作品真的是不多见了。下一代接触到的歌曲多以通俗述说个人情感为主,影视以戏说历史剧为多,平时除了沉重的学习、工作压力,想放松一下就是离不开的手机。对于这段红军的历史,宣传是少之又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这样一个人,他心里有着这份忧虑,他很想做一件大事,做一件传承红色基因,利在千秋的大事。他出生在蓬溪县紧邻牛角沟的群力乡,这里曾经是四川工农红军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他从小耳闻目染红军帮助贫困农民的故事,红色文化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他虽然远在上海打拼,但是家乡这片曾是红军驻扎过的土地是他不能忘怀的情缘,他想再现红军当时的情景,办一所红军精神传承的“学校”。每当想到这些,他就热血沸腾。为此,他给自己的公司取名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他就是董事长郭强。说起郭总,称得上是成功人士,他在上海有两家公司,凭着他敏锐的经商头脑和诚信果断的信条,经过多年打拼,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精英云集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拥有了上亿的资产。照理,他可以在上海过着舒适的生活,享受荣华和富贵。可是,他没有,他仍然还在为他心中的梦想而奔波。当我们那天在红军村等他回来采访的时候,他是那么的朴实,身穿一件中长蓝色旧呢大衣,一双旧黑皮鞋,头发任凭风吹来吹去,一点也没有大上海企业家的派头,关键是他还那么低调,那么谦虚,连声说计划乘坐的航班估计有误,上午没有航班,让我们久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待我们正式进入的主题时,他又接到老朋友的电话,有事要去面谈,他只好匆匆地告别了我们。短短十几分钟的见面,没有采访到郭总为红军村怎样从无到有、怎样策划筹建、怎样组建班子、怎样招聘人才,更没有采访到他为修建红军村付出的辛劳,望着郭总远去的身影,我只好失望地合上了采访的本子。站在高高的四楼凉亭上,我举目四望,眼前的红军村已经初具规模,一排排宽敞高大的会议厅和课堂,一座座古朴木质的陈列馆、一栋栋气派明亮的展览厅,更有红四方面军的军营,一栋栋建筑物分别建造在平坦宽敞的道路旁。远处有层层山峦,近处有盈盈水塘,放眼望去,红军村的标志高大醒目,这一切,难道是凭空而起,难道是从天而降,这不就是郭总用心血、用汗水,白手起家建造起来的吗?由此我想到,郭总就像燕子妈妈一样,每天辛勤地在外面奔忙,找食,有了积蓄,赶紧飞回来抚育他的小燕子,上海是他打拼的地方,而这个红军村就是他的孩子,他用心、用情、一点一滴地浇灌这座庞大的红军村,终于让它立起来了,让它在牛角沟这块土地上闪闪发光。从无到有,这肯定有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郭总在知道了蓬溪县委县政府有意打造红军村的信息时,心里就像投入了一块石头,激起了阵阵涟漪,自己终于有机会为家乡做实事了。可以想象那个兴奋劲啊,就像老婆怀孕一样,他常常从梦中笑醒,他一次次地和县委政府沟通,争取领导的支持,他以一颗炽热的心获得了这个项目的实施权力。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庄重地在合同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在后来,大家可以想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他就像一匹奔跑的马,筹备资金、规划设计、物色人才,一次又一次奔跑在上海与蓬溪的路上。不得不赞扬,郭总物色到的经营性人才,那个个都是有着红色情怀的精兵强将。先说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书记刘西民,他可是个人才,爱好书法、爱好收藏。他从部队退休后,在省外办了好几个酒厂,开了好几个饭店,盈利所得几乎都投入到博物馆和书法爱好上。这次郭总聘请他到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做书记,管理红军村的政治方向,他是轻车熟路,在部队他就熟知思想政治工作,更有他的兴趣就是在博物馆上,红军村的博物馆建设,正是他的强项。红军村博物馆建成后,刘西民把他远在浙江的藏品搬到了牛角沟,珍贵的藏品装了十多辆大卡车,这系列红色藏品,成为红军村丰富的馆藏。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少鹏也是一位收藏家,他是一位跑长途货运的大车司机,他在开车的同时,利用到各地的机会,收藏到了好多珍贵的出土文物,先是藏在家里,家里放不下了,又放在亲戚家里,而后又自己租房子来放,郭总见到这样执着和顽强的收藏家,聘请到公司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为红军村得力干将。团队里还有一位专家王益,他原是新华社四川分社原《蜀报》副总编辑,王益原本就是文化人,来红军村对红色文化他自有一番规划,为丰富馆藏,获得红军更多资料,他博览红色书籍,到全国各地采访拜谒老红军、老革命及其后代。他熟知红军的历史及故事,他被大家认可为金牌讲解员。左立刚是一位有文化、有思想、有红色情结的建筑商,郭总捐献蓬溪县五个文化牌坊由他承建,红军村的建设,旷继勋烈士纪念馆,他出谋划策,亲临项目指导,立下了汗马功劳。红军村不但聘请外援,也培养本土的村民。这次我们在参观中,就有一位讲解员是本乡的村民叫唐春红,她长得结实大气,满面笑容,讲解中不慌不忙,普通话也讲得比较标准,颇有专业讲解员的风度。让我们真是刮目相看。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汉文化馆、红色记忆陈列室、农耕博物馆、红色书画院、牛角沟起义旧址、指挥部旧址……陈列馆中所有物件,延安时期的纺车、水壶、算盘、所有介绍,她都烂熟于心。我们很好奇为何唐春红这样一个村姑能当上这么优秀的讲解员,唐春红说:“宣传红色文化,介绍红军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是多么好的机会,我通过努力学习文化,钻研解说词,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和熟记,终于走上了解说员的岗位。”走在红军村的这块土地上,眼看到对面山岩的一片绿地上,四周苍松翠柏环抱,中间一大片绿地,上面平展着一面鲜红的镰刀斧头的红旗,红旗的旁边树立着“红星向党 砥砺奋进”镶嵌在红色飘带上的八个巨大的黄色字体,我真正感到无比震撼,正是这面旗帜,指引着中国革命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这面鲜艳的党旗,当年就深深地扎根在领导旧军阀部队起义的旷继勋的心里。旷继勋19岁时,加入了川军,当了两年下等兵,本想救国救民,但他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由于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了一些追求进步的官兵。后来,中共重庆地委秦青川来到部队,开展革命宣传,旷继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认准了起义才是出路的方向。1929年6月29日,旷继勋率领川军第七混成旅全体官兵4000余人,在蓬溪县大石桥乡牛角沟宣布武装起义,旷继勋任起义总指挥、罗世文任党代表。蓬溪起义竖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大旗,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历史上这么著名的一次起义,就在这个叫牛角沟的地方,看到眼前的这面镰刀斧头红旗,我仿佛看到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旷继勋身穿蓝色红军装,头戴八角帽,腰扎皮带、打着绑腿,脚穿草鞋,手持枪杆,走在队伍的前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以崭新的姿态,进军蓬溪县城,经过四个小时和驻军骑兵团展开巷战,打败了驻军,结束战斗。红军进城后,打开监狱释放在押犯人,宣布成立“蓬溪县苏维埃政府”,街头贴满“抗租抗粮抗税”“杀尽贪官污吏”“工农朋友起来暴动”等标语,后来得知敌人将反扑回来,他接到上级撤离蓬溪的命令,于是,旷继勋带着这支红军队伍继续向川北挺进。红军虽然走了,但是留在这里的严密的纪律性、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却留在了当地老百姓的心里。如今,郭总的心愿可以说基本完成,红军村的打造已经初具规模,接下来,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仍然秉承要把牛角沟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导思想,按照“农文旅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把红军村打造成即可研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可旅游,欣赏青山绿水的胜地。如今的红军村已经成为了蓬溪县的一张名片,正式挂起了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牌子,来这里参观研学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机关事业单位,演员明星,甚至还有国家领导人的子女,他们来这里缅怀过去父辈的革命生涯,继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回蓉许多天了,但是红军村的样子还铭刻在我心里,我想,我一辈子不会忘记蓬溪的红军村,红军村的那面旗帜永远照耀着以郭总为团队砥砺前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