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千年古桥,挖掘其不为人知的深沉历史……

艺为欢

<p class="ql-block">  明月桥,座落在大桥明月村,南宋宝庆三年(1227),由陈寿卿为首修建。半圆形的石拱桥全部是花岗岩结构,跨径11. 4米,桥长10. 98米,宽4. 68米,高5. 57米。造型考究,工艺精良,迄今已有800年之久,一直完好地凌空跨越在沙河源头的明月江上游,是同治版《攸县志》记载的境内86座桥中建得早而未重修的四座古桥之一。</p><p class="ql-block"> 明朝大学士李东阳在《月桥诗序》中就这样写道:“攸邑之东北八十里有山焉,奇耸峻拔,每月出则见其巅,登高而眺,一白万顷,景象澄澈,得月之高,故名曰明月山。山之麓有桥,横亘溪间,其长可数丈,凭空而步,左右顾盼,水光滉漾,与月上下,四无津涯,得月之广。登兹山者必于兹,故亦曰“明月桥”。</p><p class="ql-block"> 明月桥,原是通往醴陵、湘潭(今株洲县)的必经之桥,素有“一桥连三县”之说。据史料记载:1852年,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起义军进入湖南后,连克道州、桂阳、安仁、攸县,经此桥北进醴陵,连破清军营盘多座,杀死清将数十人、清兵2000余人,缴获弹药4000余担。民国七年(1918),护法军刘建藩率领的南兵,途径此处追击张敬尧(北洋军阀)的东路北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月大桥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共产党员刘振国偕同蔡会文从长郡中学回乡,住在距明月桥6华里的大塘寺,从事社会调查和宣传,引导农民组织农会向封建剥削制度进攻。1927年,为了反对刽子手罗勋南的大屠杀,明月大桥农民以杨凤楼、贺筱风、孟宗一为首,与醴陵南四区联系,举行了“攸北暴动”。次年春,在坪阳盐亭山,用大刀、梭标、鸟铳、松树炮,向罗勋南军队展开了激烈的阻击战。血染山岗,毫不畏惧。罗被击败后又增兵反扑过来,大叫血洗明月大桥,一次砍杀农民17人。</p><p class="ql-block"> 杨凤楼被抓后挖去心肝,贺筱风被严刑折断肋骨后枪杀,从北京大学毕业回乡的宁新宗因反对这暴行而遭毒药暗害。1930年9月,刘振国随谭震林等率领的红十二军回攸县后,为组织茶、攸、莲三县苏维埃而留下工作,竟在万新桥被“攸县保安大队”突然包围击伤,被砍头示众。在攸县苏区革命先烈谱上,明月大桥籍烈士有52位,排名全县第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一直激励着明月大桥人民奋发图强、积极进取。</p><p class="ql-block"> 明代举人彭泽曾赋一首五绝《明月桥》,诗云:“桥上明月乡,桥底波光清。波光与明月,荡漾鱼龙吟。”800余年来,明月桥从未复修,至今完好如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