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熹与安义中学

杨楼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人对朱熹与安义中学的关系存在以下两种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是认为朱熹的教育思想是近千年前的东西,现在已经过时了,没什么作用,学生不感兴趣。“安义中学的学生要的是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听起来好像是朱熹的教育理念与学生接受现代科技教育存在很大的矛盾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是认为朱熹与安义县没有太大的关联,是一群清朝人乱写的。因此朱熹与安义县无关,所以与安义中学也就没有关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均值得商榷。难道朱熹的传统文化教育真的是过时了吗?在安义中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作用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1年3月22日,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语气铿锵地道出了中华文明的自信之源。“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鉴往知来,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总书记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朱子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他驻足凝视良久。”当时在朱熹园为总书记做讲解的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回忆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朱熹不仅阐释了“以民为本”“取信于民”等民本思想,也是勤政为民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广大青年自觉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的资源宝库,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灵动的素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滋养,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弘扬中国精神,铸造爱国之魂。中华民族是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深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熹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主张“格物致知”,提倡教育应以德育为本,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广博知识的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格物致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朱熹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格物致知”,即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他强调,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究和实践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同时,朱熹也重视经典文献的学习,认为通过学习经典,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然这些经典也包括近500年前的伽利略、近400年前的牛顿⋯⋯的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德育为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朱熹看来,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他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士人,而非仅仅具备知识技能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德育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引导和熏陶。同时,朱熹还提倡以身作则,认为教育者应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是立德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因材施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朱熹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看看因材施教过时了吗?是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考上北大、清华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实践与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朱熹强调,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实践与反思。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反思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他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并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和总结。看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过时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朱熹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安义中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德育为本、因材施教以及实践与反思。这些思想对于安义中学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借鉴朱熹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教育者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下录自《紫阳朱氏宗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看《紫阳朱氏宗谱》内的《朱子家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不是过时了?有人感叹现在的“学生比较难教,他们讲究吃穿,不愿意吃苦,受不了委屈,校园霸凌,心理问题,周末上课不乐意⋯⋯”确实如此啊!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加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安义中学的学生们竖立远大的理想,让他们愿学习、爱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朱熹与安义县有关联吗?还是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史料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南康府志·卷三·地理·山川》记载:安义县“文山”在城西五里,因朱子得名。明知县李恒所改“抬头山”为“台山”即此。国朝康熙间知县王纯建文公祠于其上,改今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至少说明“文山”因朱熹而名,且“台山”是明朝时改称,“文公祠”是清朝所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安义县志》载:“文山为紫阳先生旧读书处。其寿圣泽于吾郡者实与鹿洞垺,迄今五百余岁。”这就是熊维典的考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熊维典,建昌人(今九江市永修县)明朝崇祯辛未进士(1628年)官兵科给事中。明亡后,清顺治年间聘为白鹿洞书院山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安义县志》载:“朱文公曾讲学其地,后立祠于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二月,安义县知县李洗心(河南永城人)倡议重修文山书院,六月撰文《文山书院记》。据其考证:“朱文公曾讲学其地,后立祠于山”,并载入文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安义县志·寓贤》记载:“朱子⋯⋯尝至县西五里台山以“过化”之处遂名曰文山⋯⋯”。有人百度搜索“过化”:“谓经过其地而教化其民。亦指做地方官。”既然朱熹没有在安义当过地方官,那肯定就是“经过一下”,就像我们平时看油菜花一样路过一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比如朱熹在福建“过化同安”“过化泉州”等等也是旅行一下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写史的人也太随意了吧?因为朱熹到过安义县的地方太多,根据朱熹的《过石塘留言》、《拙逸说》、《赠拙斋》,明确记载其到过的地方就有安义县的长均乡、万埠镇、东阳镇、新民乡等,可是这些地方没有一处以朱熹的名义命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宋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任秘书郎没有去赴任。次年秋(1193年)来到建昌县依仁里(今长均乡新基村柏树小组)熊拙逸的家里,得以历览山水之胜,上行三十里至卜邻乡(古代万埠青湖、东阳、新民一带)之石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朱熹这样亲自记载的旅行,《南康府志》《安义县志》里面为什么没有记载以朱熹的名义命名山水呢?或者是最少可以把“石塘”叫做“文塘”或者什么的吧?为什么不这样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朱熹在这里可能是没有讲学,而在台山讲学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无论是长均乡新基村的熊拙逸,还是观察村的杨链,他们的村庄均没有留下以朱熹命名的地方,可是朱熹确实是到过他们村里的。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朱熹虽然到过里,但是没有“过化”这里,也就是说可能在这里没讲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所以说朱熹理学并没有过时,且朱熹确实是在台山读过书、讲过学。所以安义中学早就植入了朱熹的传统文化基因。当然我不是说朱熹的所有思想均正确,我是说承其优秀,弃其糟粕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O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于安义中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