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全体师生从全国各地赶到母校旧止来参加这次久违的盛会</p> <p>2013年7月26日</p><p>哈航校63级5个班的93名同学和部分老师在校主楼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全体师生合影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学校简单介绍】</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航校从1951年10月筹建,到1969年5月撤销改建工厂,18年中培养了七千多名高质量、高水的中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成立后,就决定筹建航空工业专业学校,以培养大批高质量的航空工业技术人才。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就是当时最先筹建的学校之一。</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从1951年6月26日开始筹建,直到1969年5月30日撤销,共培养了7260名航空工业技术人才,为我国航空和航天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当时办的比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学校年谱</p><p class="ql-block"> 1951年6月26日,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接管了原空军一厂厂址,开始筹建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当时为大专建制。</p><p class="ql-block"> 1952年春,开始内部招生,同年秋天由大专改卫中专建制,十月正式开学,学制为三年,规模定为2400人,设活塞式发动机制造、喷气式发动机制造、飞机制造和航空零件机械制造四个专业。</p><p class="ql-block"> 1953年9月,学校改名为【东北第二工业学校】。</p><p class="ql-block"> 1955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取消了活塞式发动机制造专业。</p><p class="ql-block"> 1956年,恢复了【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名称,开始向社会公开招生。学校规模定为4800人,当年春季和秋季共招生1700多人。</p><p class="ql-block"> 1958年11月10日,根据上级指示,学校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航空工程系和哈工大中专部。</p><p class="ql-block"> 1959年,中专部停止招生,为了发挥中专部的师资,设备和校舍的作用,为航空工业多培养些人才,经航空工业局与哈工大商量,决定成立哈工大附设航专(大专)。</p><p class="ql-block"> 1960年夏,哈工大附设航专开始招生,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五年,设发动机制造、飞机制造和航空零件机械制造三个专业。</p><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6日,经国防科委与三级部商定,并以(61)科八字第206号文通知,将哈工大附设航专改由三级部四局领导。但仍委托哈工大代办。</p><p class="ql-block"> 1962年4月,根据上级指示,将60级和 61级学生由五年制大专调整为四年制中专,学校建制也同时改为中专。</p><p class="ql-block"> 1963年6月10日,学校正式从哈工大分出,成立独立的学校,恢复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名称,归三级部直接领导。</p><p class="ql-block"> 1965年1月,根据上级决定,学校划归七级部领导,并增设财务会计专业,同年开始招生。</p><p class="ql-block">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学校陷于动乱。</p><p class="ql-block"> 1969年5月30日,七级部下文,将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改为【国营风华机器厂】(代号254厂)。同年12月,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最后一届学生毕业,结束了作为学校的历史。</p> <p>原【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现在已经改成了【哈尔滨凤华中学校】</p> <p>【同学联谊会】主席台</p> <p>6381班的王惠荣和6332班的侯增仁担任了这次聚会的男女主持人</p> <p>女主持人:</p><p>6381班的王惠荣</p> <p>男主持人:</p><p>6332班的侯增仁</p> <p>聚会的总联络人:王琢</p> <p>乔俊梧老师在大会上发言</p> <p>王立信老师在大会上发言</p> <p>白渭润老师在大会上发言</p> <p>张克义老师</p> <p>陈新在大会上,朗诵自己的诗词</p> <p>聚会的总联络人是6382班的王琢</p> <p>张华和张金坦老师</p> <p>吴大海和张华</p> <p>宋永安和张华</p> <p>张华和陈新曾经是哈航校25栋一墙之隔的邻居。同住6.5平米、半个窗户、半个暖气的房子11年之久?</p> <p>张华和齐绍安曾经是星光厂检验处的战友</p> <p>张华和宋月生</p> <p>齐国生和张华</p> <p>计兴滨和张华</p> <p>6331班参加聚会的全体同学和班主任张克义、张金坦合影照</p> <p>6331班把老班长靳军约来后到聚会合影</p> <p>张金坦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p> <p>6332班的合影照</p> <p>6391班的合影照</p> <p>程志胜和张克义老师亲切握手</p> <p>6331班的张兆益和6382班的崔崇刚干杯</p> <p>周峰和牡丹江同学合影</p> <p>曾经是星光105车间的战友</p> <p>曾经是绥化的战友</p> <p>于竹宽和同学合影</p> <p>6331班的李秀兰和班主任张克亲切握手</p> <p>陈殿学、王惠荣</p> <p>陈殿学和王惠荣合影</p> <p>6332班餐桌</p> <p>6332班的餐桌</p> <p>6332班餐桌</p> <p>6332班的聚桌</p> <p>6332班的杨枫和付东涛</p> <p>6381班聚会的餐桌</p> <p>6381班的餐桌</p> <p>6382班的餐桌</p> <p>6382班的餐桌</p> <p>6382班的餐桌</p> <p>6391班的餐桌</p> <p>6391班的餐桌</p> <p>6391班的餐桌</p> <p>6331班的张华、6332班的马永泰、6381班的张文斌、6382班的李仁训</p> <p>6331班的赵亨鲁和6332班的于如君、张 举痛饮</p> <p>崔国库、孙有朋、齐国生</p> <p>6332班于如君和6331班的赵亨鲁,曾经是哈锅炉厂的战友</p> <p>6331班的崔国库和6332班的马永泰</p> <p>牡丹江市的同学合影</p> <p>刘晓娟和张举</p> <p>6382班的马连柱和崔永华</p> <p>孙有朋和齐国生</p> <p>6391班的吴大海和6381班的陈家良,曾经是星光厂104车间的战友</p> <p>牡丹江三兄弟</p> <p>牡丹江三兄弟</p> <p>牡丹江三兄弟</p> <p>6331班的孙有朋、6332班的于如君、张举</p> <p>张兆益和齐国生</p> <p>马永泰、张文斌、张 华碰杯</p> <p>齐齐哈尔的于竹宽和侯增仁</p> <p>6381班的张文斌和6332班的马永泰</p> <p>张兆益给6332班的同学敬酒</p> <p>张华给从牡丹江前来聚会的赖秋香敬酒</p> <p>6332班的侯增仁高歌一曲庆祝聚会</p> <p>6391班聚会的合影</p> <p>崔国库夫妇</p> <p>丁义国、车成芝夫妇</p> <p>张 华夫妇</p> <p>计兴滨夫妇</p> <p>于维国、高学琴夫妇</p> <p>于竹宽夫妇</p> <p>张延海、赖秋香夫妇</p> <p>李秀兰、战宏图夫妇</p> <p>安素琴、万喜焕夫妇</p> <p>仲崇真、刘世达夫妇</p> <p>张兆益、盛 骁夫妇</p> <p>杨武寅夫妇</p> <p>孙友朋、孙淑芝夫妇</p> <p>时仙兰、楼芳云夫妇</p> <p>吴大海夫妇</p> <p>付东涛、王 兵夫妇</p> <p>王 琢、秦晓丽夫妇</p> <p>王绍明夫妇照</p> <p>姜世波夫妇照</p> <p>王海涛夫妇照</p> <p>宋月生夫妇</p> <p>王 兴、张春媛夫妇</p> <p>6331班七兄,在江北聚会</p> <p>6382班的毕业照</p> <p>6391班的毕业照</p> <p>6391班的同学在北京聚会</p> <p>佳木斯同学们聚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