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疼过我的娘走过了一生

猫鼠新寓言

<p class="ql-block">那个疼过我的娘走过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疼过我的那个娘前几天去世了。她的寿延达到了我们仰望的极顶,96岁高龄。她叫梁桂兰,一口纯正的东北口音,一辈子乡音不改,听上去很有赵本山讲话的味,土得纯正,让人能感受到东北黑土地那种阳光晒后散发出的那种温暖的芳香。像沈阳辽河平原那块新民县方正的版图一样,一辈子方方正正,耿直,豁达,温暖人心。</p><p class="ql-block"> 老丈母娘,46年参军,东北四野。自离开东北新民县,一辈子再没回过老家。她老家没有一个亲人了,按她的话说,都被日本人杀光了,父母亲,兄弟姊妹都不知在哪儿哪地融在东北那块黑土上了。她算是共产党救出了的老革命一一一个不享受离休干部待遇的"离休干部",她的人生理念和觉悟全都她来自于她的人生所受的一切伤痛和她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男人长大了都当女婿,都有丈母娘,老丈母,所以她也就成了我的娘,是母也是娘,她的女儿成了我的发妻,于是缔结了我们姻亲的缘份。</p><p class="ql-block"> 我迈入刘家门,第一次见到我的人就是我的老丈母娘。如今追思起来那真的是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23岁那年在双桥区一个乡镇中学教书,家住在川汽厂。我妈医院的同事告诉我妈,说介绍我和梁阿姨女儿刘翠滨认识,她给梁阿姨讲过,梁阿姨同意,说厂子弟很多,她认不完,所以也不认识我,但可以见见面。我说,刘翠滨,我们高中同班同学,我们关系还可以,哪里用得着介绍人介绍,我各人到她们家去了就行。那时候,我人年轻,算不上很标志的小伙,但自我感觉模样五官端正,还是有鼻子有眼的,不算得罪人的那种。年轻人缺点都不少,但我每临大事头脑不糊涂还是有主张,胆子还特别莽。</p><p class="ql-block"> 有天晚饭后,我自己就上刘家去了。我知道她们那个一楼一底的干打垒房子,我身穿件旧的浅灰色中山装,四个兜圆角都是打的双线,上海服装厂那种,那年都是时髦的青年时装,脚蹬双青年式皮鞋。</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晚上,人都爱外出走动玩耍。她家,爸爸不在,哥哥不在,妹妹也不在,只有妈妈一人在家。</p><p class="ql-block"> 刘翠滨没在家,鸭江也不在!你是谁?快,进屋来坐!老母亲很热情将我引进里屋。里屋是她爸妈的卧室,一张双人床,两个小沙发。我就坐在沙发上,手捧一杯老母亲倒的热开水。她在审视我,问,你是哪家的?</p><p class="ql-block"> 我说,我是谁谁谁的儿子,我叫什么什么名。当我提到医院的钟阿姨,彭护士长时,老母亲说,知道了,我想起了,钟阿姨给我提过这事。但我没见过你。</p><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们的交谈就进入了审查程序。老母亲一直眼睛盯住我,上下打量,听我介绍我的工作,上班,家里有哪些人,怎么怎么从重庆调来,高中给翠滨同班。我爸怎么怎么从济南调到川汽厂支援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老母亲说,我们家也从宜宾过来的。于是她又讲起宜宾厂的话,我爸也是从宜宾转来大足厂的。这些谈话的过程,也就相当于老丈母娘的政审了。那晚上我们聊了一个多钟头吧,她爸她哥,包括翠滨都还没有回来。我看时间差不多了,说我明晚再来找刘翠滨。老母亲说,欢迎你,明天我让她在家等你。她送我下楼,直到我走远,她都还站在楼梯上目送我。</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才从翠滨口中知道,老丈母娘对我的第一印象,相当不错。说教书当老师好哇,有知识有文化,她就是没读上书,缺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个疼过我的娘走过了一生(二)</p><p class="ql-block"> 善良的人总是看到人家身上的好,凡事都体谅人,总往好处想。第三天,发妻就提上果糖点心,迈进我家门,去看望我的老祖母了。我想这一定是她老母亲的教导。相比我上门,都没有人教我这个,打双甩手,空手套白狼就往老丈母娘家里蹿。于是后来我也学会了这种人际世故的相处之道。</p><p class="ql-block">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情。"83年我和发妻成家人。我丈母娘当我面讲,夫妻就是过日子,希望你们好好的过。这一句简单朴实的话,我一辈子都记得,其实就是说不要把婚姻看得太过美好,那就是和柴米油盐过日子。她对我们的婚姻没有那些山盟海誓的祝福,花前月下的华丽词藻,她把一个人婚姻家庭的实质讲得很淡泊,深刻,透彻,值得人悟一辈子。她心好,嘱咐我们酒席可以不办,但要到外面去走一趟,见见世界的大好河山。今后成家了,忙小孩会再也没有玩的时间了。于是拿出两千元交给我,说出门路上要花钱,就当你俩旅行的盘缠。</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人们工资才几十元,两千元已经算是一大笔钱了。我爸妈只给了我四百元钱。我们八月暑期就上路旅行结婚,前年我写了《那年我们旅行结婚》,三万多字回忆过我们重庆沿江舟车劳顿,省吃俭用到了上海,游了金陵苏杭,绕道苏北阜宁老家,我的老岳父在他故乡等我们汇合,又上徐州乘绿皮火车经西安、宝鸡到成都回大足。那是第一次出川一大圈的旅行开洋荤,之前我最远只去成都重庆。旅途缝在裤内的两千元原封未动,回厂两家人坐在一起也算酒席的喝了一顿喜酒,然后两边单位喜糖几把一撒,就算完了一桩人生大事。我弟媳后来笑谈,你们黎家太划得来了,八百元娶了两个儿媳妇!</p><p class="ql-block"> 我老丈母娘虽长期作为家庭主妇,但却是一家之主,主管柴米油盐的财政,老岳父每月的九十多元薪水,除留点烟钱,其余全都交丈母娘掌管。她一生节俭勤劳,掌大勺烧一手好菜,四个子女的浆洗缝补,一日三餐都出在她那双手上。等到了刘翠滨和他哥工作之后,工资都攒在她手里存起,绝不乱花一分钱。等他们婚姻大事来了,她会把那些存款连同家底,有出有度都给安排上,大大方方的,不铺张也不露怯地结媳妇嫁女儿。</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找女看娘,找男看家。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一个优秀的母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女儿的成长。我发妻的好多品行习惯和生活持家的能干贤良,一试一范都无不刻有她母亲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待到老丈母娘四个子女都长大成人,她中断的工作又机会续上了。厂里成立了家属大集体,生产厂里一些配套粗加工产品。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党员,像她这样从军人成为家庭主妇的老革命,厂里绝无仅有。所以她当上了几十百把人的"五七服务队"队长,兼过支部书记。她带领一帮像她一样的家属,进车间生产铁沙子,提供给铸钢厂清理毛坯铸件。那是一桩最苦力劳累的工作,她是部队出来的人,即带头能干又能说敢说,那张嘴哔哩啪啦,不打稿子大庭广众之下可以讲上好一阵,队上的人佩服她,又怕她们的"梁队长"。</p><p class="ql-block"> 82年国家施行离休干部政策,厂里派人出差为她跑过个人档案,因为四野原部队被服厂建制撤销,那一批军人的档案已经不知转到何处,她就未被厂里评为离休干部。她表态无怨无悔,说我不要那待遇也能过日子。要不是共产党救了我,我早死了。还要那名声干啥?久而久之,这事也就淡忘了。偶尔有人提到这事替她惋惜,她只云淡风轻的,脸上淡然一笑。直到去世她的养老金年年有加才涨到三千多,她豁达,感激地常讲,感谢共产党啦,国家也不容易,我们够用就行了。这就是做人通泰,会想,懂得人生在世是怎么回事。有钱往回看无钱往前看,内心常常自我安慰调剂,心态永远都不失幸福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个疼过我的娘走过了一生(三)</p><p class="ql-block"> 我进进出出丈母娘家几十年,知道他们的家史,知道她节俭积蓄很多往事,特别是一当大事临头,钱都是拿来用的,必须救命救火之时,为儿为孙为了一大家人,她都不悔不怨帮扶,在所不惜。</p><p class="ql-block"> 老岳父在世时,我爱听他坐在藤椅上,以一口带苏北口音的普通话,讲他的苏北新四军,进军东北,讲攻守四平的惨烈战斗,说他的抗美援朝,我们这辈人多数没经历过战争,在我听来那都是一段段传奇人生。看得出来我感兴趣当听众,二老自然也很喜欢我。一个女婿半个儿,那真是一点不假的人性所决定的。后来听多了,积沙沉淀,我在他们的那些带有战火硝烟的浴血奋战中,捋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解放军战士十分真实的心路成长历程。为此我专门写了一个以他们家的传奇为蓝本的短篇小说《半生》,其中大多有画面感的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非虚构,细节很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我是记住的,当年我们旅行结婚,丈母娘亲手交给我的那叠大团结百元大钞,我给妻子笑颜承诺过我要还的。当我收入有宽裕的那些年,我的感恩之心也有了些行动。点点滴滴,我在两年多期间坚持给老丈母娘每月孝敬一百元,直到超过两干元后,她才不肯收我的钱了,说够了够了,你不要再给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钱多少不重要,我意是让老人见到钱能一张一张的原路返回,换她个高兴最重要。她的孙子外孙女儿们也经常给她买这买那送到手上,每次她笑得一脸灿烂,乐不可支,一个母亲养育儿女付出辛劳,几十年后收到回报那一刻的表情也很动人。</p><p class="ql-block"> 她的晚年也享到两个女儿的福,幺女婿朱凡用车将她接到重庆市区,在幺女儿容容家生活过一段时间,然后又送到我们家住过几个月,见到了曾外孙杨好好。那些年她还能帮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扫地抺屋,将洗净的衣裤迭得整整齐齐的放在沙发上。她一直坚持不沾辛辣食物,不吃羊肉,喜面食,尤其老面馒头。见到她无三高无大病,安度晚年我们都很欣慰。</p><p class="ql-block"> 她多年前就把她一辈子攒下那点金银手饰分给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媳了。又把她厂里补发老干部住房津贴和卖房子的钱,平均分给了四个儿女。搬到二哥鸭江家里生活居住。</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她的双腿逐渐失去了支撑和行走能力,走路身形已经弓背。为了不再给退休的儿女们增加负担,今年元旦,我老丈母娘的观念有了一个重大改变。她要儿女送她入驻了养老院。护工每天都在家属群发视频实况,我们见到她在养老院享受一日三餐和照护的日常生活,我们都为她开始的新生活而快慰,感觉已快满97岁的她,头脑基本清楚,胃口好,身体无重疾大病,应该还能再活三年到百岁。</p><p class="ql-block"> 哪知高龄老人的身体最是一桩难以预断的事情。刚到养老院20天的一天晚上,意外竟发生了。她在床边自撑起床,向床边的坐便椅移步,双腿无力,不慎坐倒在地上。等到护工夜巡才发现,扶她上床惊叫髋部剧痛不已。问她老人家解手为何不摁呼叫器,她说她以往平时都是自己解手,她怕麻烦护工。120车送到区医院,清楚可见片子上的髋关节粉碎性骨折。仍剧痛,先是医生见她高龄,怕她无力承受全麻手术,决定调养观察慢慢恢复。但又见她卧床疼痛叫唤,分分秒秒痛苦难熬,后决定还是冒手术巨大风险,赶紧推上手术台。</p><p class="ql-block"> 那天几个儿女都守在医院手术室外等她出手术室,等到晚上七点多钟,5个多小时后终于推出来了,钢针固定手术很成功。</p><p class="ql-block"> 在重症监护室里,她的麻醉都还未完全苏醒。到了探视时间,见到了脸上身上插满各种管子的她,我们都知道她仍在煎熬之中。不断的输血,又打多针白蛋白替她抗争,让她挺过了手术大关。</p><p class="ql-block"> 一周后送回养老院全护理,几天后不吃东西,吐血便血。120又送医院急救,再进重症监护室,终于没扛住抗凝药副作用的打击,人体进入休克状态。最后在2月28日晚,监控器屏幕上显示,呼吸波形拉成一根水平线了。所幸当她走的时候,应该没有痛苦,很安详。基本实现了她的生前遗嘱,不插管不抢救不拖累后人。</p><p class="ql-block"> 之后儿女许多朋友亲莅哀悼或发来唁慰,我们全家为她守了三天的灵,送她老人家走完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最后套用我女儿梦梦一一一个二十年警龄的女警官,在她朋友圈发出的这段微信,结尾此文。我以为她写的精练短小,细节深情,可用来寄托我们家人的所有哀思。</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我给您搭小饭桌时,您一直笑得合不拢嘴。我们聊了许久,可我忘了给您说:我想吃您做的锅巴鲫鱼了。除了您,再没人能做出一样的味道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姥姥只是选了一个好天气,出了一趟远门,旅途虽远,但有外公相伴。而我只需要过完这一生就能和你们再相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遗嘱</p><p class="ql-block"> "今后到那一天,你们给我扎头牛烧去吧!"这是老丈母娘生前遗嘱,给她二女儿翠容说的。在巴灵堂办祭祀时容容作为一件事,在儿女会上说了出来。这件小事本可以落实的,于是二哥鸭江电话找扎纸人纸马的丧事艺人落实。</p><p class="ql-block"> 不料对方讲,一般都是扎房子,扎人扎马,或者扎猪的,没听说过扎头牛的!</p><p class="ql-block"> ​至于她老人家为何喜欢牛,跟她一起火中涅槃?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她的一生就像一头牛一辈子耕耘不歇,只吃草奉献奶汁的孺子牛?或许她对牛这种生物情有独钟?她生前,容容也没追问,也许她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我们却把这话当作遗愿了,而且必须办到。</p><p class="ql-block"> ​你就说好多钱嘛,反正都是纸扎的!</p><p class="ql-block"> ​哪料对方为生意手艺人,要价狮子大开口,嘿人,说,扎房子要2仟,扎头牛至少要2仟多嘛!对方是不是拿着手机望着天,习惯漫天要价,我们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2仟多!那算了算了!鸭江挂了电话说,算了,不扎了,抢人唛!</p><p class="ql-block"> ​我说,真的不值。我们自己想办法!</p><p class="ql-block"> 我见过农村扎纸人纸马的祭祀物品。用竹子,篾条扎个模样的架子,有四只脚固定站立。然后用浆糊,糊几层白纸,最后在纸上,用墨勾勒作画,有鼻有眼的,还要红墨水点睛。</p><p class="ql-block"> ​要是老丈母娘知道是这个价,一生节俭的她,也全然不会应允的。</p><p class="ql-block"> 我讲,​我们变通一下,反正都是纸的,我在网上下载几张牛的彩图,在洗印遗相时,多洗几张,然后在火化时放进她的遗体下,一同烧了。那跟扎头纸牛不是一个效果吗?</p><p class="ql-block"> ​于是兄弟姊妹大家都同意。说还是你会想办法。</p><p class="ql-block"> ​我打开手机在百度上搜牛,图片很多,和容容选了三张漂亮的老牛,有草地背景,有身形,有牛的特写大头照。就是这三张配图照片。</p><p class="ql-block"> ​鸭江洗印回来,共洗了三套,九张,7寸放大照,15元/张,135元。还都是单数,祭祀兴单数。</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节约?什么叫变通?这就是!老丈母娘在天有灵,她也会为我们点赞的!因为节俭办事,能省即省,就是她遗留给我们的光荣传统!</p><p class="ql-block"> ​她老人家,不是驾鹤西归的,而是返老还童,牧童一样,一个扎小辫的小姑娘坐在牛背上,慢摇慢摇,吆喝一群牛,走过了山岗草地。像一篇童话那样,无忧无虑无痛苦离开了这个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