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几篇文章凑一块,供大家参考。<br></br></h3></br><h3><strong>壹 刘红雄:该到牛顿走下神坛的时候了</strong></h3></br><h3>但凡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提起牛顿都会肃然起敬。从教课书我们知道,他几乎是全科型的奇才,无所不通,成就斐然,例如在物理、数学、天文、哲学等领域均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上学的时候,除了敬畏,未敢有过半点怀疑,只是通过灌输式的记忆知道他就是神一样的人。</h3></br><h3> <h3>最近,相关文章看多了,也就下意识地百度了一下牛顿其人,所列内容介绍非常详细,描写了很多精确的生活细节。</h3></br><h3>例如,艾萨克·牛顿(据说原意是“三一修士·伦敦”)出生于1643年1月4日,精确到了日;将老鼠绑在风车内,用玉米吸引它不断奔跑而驱动风车,精确到了玉米;他自制了水滴钟,每天催他起床,精确到了起居;中学的时候爱好读书,尤其是几何、哥白尼日心说等,精确到了具体课程;还因为读书而忘记了干活,和佣人上街偷偷开溜去读书被舅父发现等,精确到了佣人和舅父。问题是和牛顿差不多年代的中国的杰出人物就没这个待遇,生日和生活细节就很难考证。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英语几乎不能胜任书写,每隔一百年,先前的文献就无法阅读,那么有关牛顿的这些细节又是如何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且被后世还原的呢?这确实不得而知。</h3></br><h3>据说牛顿最大的贡献是在乡下隔离期间(据说那时发生了天花疫情)发明了微积分(1693年),我们也是这么记忆的。但网友“文行先生”《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一文揭露了真相,牛顿竟然在不知道无穷小的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微积分,其案例则是莫名其妙地运用了幂函数,而且还与莱布尼兹有过发明权的一翻厮杀。“文行先生”指出,西方微积分发展的顺序是微积分→导数→增量→无穷小→极限→割圆术。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顺序的本质就是西方数学的大楼是从最上面一层往下盖的(这恐怕是只有上帝才能完成的杰作)。而中国的微积分发展则是:增量→割圆术→极限→无穷小→导数(王文素1523年)→微积分;这完全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h3></br><h3>程碧波教授的《从牛顿、莱布尼兹到爱因斯坦——大明鲸落三百六十年祭》指出:牛顿对“几何”概念的内涵(给定一个小量,对大量进行测量,其值就是几何。但西方人都认为是图形)是全然不知的,因此,牛顿的有关论述也是前后矛盾,云山雾罩。他对微积分的证明过程也十分神奇,为了凑消失量,人为的规定x微增量与y微增量是同比例增长或减少的且是1/2,来路不明,消失也不明。反正最后,就是证明了无穷小量没有了。这也是西方一直宣称的幽灵,出奇地出现,又出奇地消失。就像上帝说有光就有光了,说要黑夜就有黑夜了。</h3></br><h3>至于,后来的分析数学,不过是对微积分理论的不断深入认识和补充完善。经过上百年西方数学家的努力,终于裱糊齐了无穷小、极限、导数、割圆术等微积分创立所需的基础理论,于是他们顿时领悟到牛顿数学的精髓。那么牛顿当年又是如何明白200多年后才有的知识呢?莫非是上帝托梦给他了?</h3></br><h3>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准确地说,牛顿是剑桥大学一位不务正业的神职人员,那么他在科技领域的诸多非人成就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不得不令人生疑。</h3></br><h3>这不,网友吴刚先生对牛顿的力学公式又提出了如下质疑和给出了相关结论(这里直接引用全文):</h3></br><h3>一、牛顿真的首创了“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ma”吗?</h3></br><h3>1. 公式左边,力F的单位是“牛顿”,右边质量m和加速度a的单位:分别是公斤和米/秒2。通过物理知识知道,一个单位“牛顿”的力量相当于让1公斤的物体产生1米/秒2加速度所需要施加的力度;很显然,1“牛顿”是一公斤×米/秒2;或者说“力”的单位“牛顿” 是质量、距离(长度)和时间三个人造单位组合后的产物。</h3></br><h3>而现行的公斤和米这两个单位是1875年5月20日在巴黎发布“米尺(metric)标准”以后才有的,距今(2022年)不到150年。也就是说“牛顿”这个与1公斤×米/秒2等效的力的单位,必然是出现在1875年5月20日之后。因此,“牛顿(1642-1727)”无法穿越200多年,提前使用了比他自己晚生的单位“牛顿”!</h3></br><h3>2. 法国人在1875年改制以前的“法尺”(据称约合现在的32厘米)。牛顿所在的英格兰现行的英制标准据称是1824年以后才成型的;例如,质量或重量单位“磅”和距离或长度单位“英尺”;其实,不论“法尺”还是“英尺”,都是明尺或清尺,或者本来就应该叫中尺。实际上人类所有度量衡标准,包括历史上各国五花八门的,以及目前的“米尺国际标准”(metric,累黍成尺),追根溯源只有一个:中国度量衡标准。</h3></br><h3>3. 目前所有物理教科书中,地表附近的重力加速度都被近似为9.8m/s2。这个9.8,必须是先有人规定了单位米和秒,然后进行大量实验测算才可能得到的数值。“牛顿”如果也测算过这个数值,那绝对不是9.8,因为他不可能提前使用200年以后才有的单位。</h3></br><h3>综上所述,如果要让“牛顿”任何一项“科神”级成果,或所有的数学和物理成就都能自圆其说,就必须为1824年以前的英格兰另起炉灶,至少要为300年以前的“牛顿”,设立官方权威机构,专门制定有别于现行英制的度量衡标准,批量生产能满足各种科研、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度量衡工具和精密校准设备。</h3></br><h3>请问:“牛顿”时代,十里不同音,连语文都尚未统一的英格兰,有过类似中国2000多年前的游标卡尺和全套大小砝码等文物出土吗?</h3></br><h3>请问:谁能从“牛顿手稿或原著”中,找一些与当时当地科研条件和真实文物相匹配的且能表达加速度和各种“力”大小的单位和数据,让我们开开眼界吗?</h3></br><h3>300年前的牛顿究竟是真有其人,还是19世纪中期以后西欧精英集体学习明清中国人传承万年的天文数学和物理成就之后编造的“科神1.0”?这个问题的答案英国人最清楚。其实他们早就透露过实情,只是从未引起大多数中国人的重视或深究。</h3></br><h3>戳穿“科神1.0牛顿”全套神话的序幕早已拉开,这100多年,数学和物理教科书的传销洗脑也该到结束的时候了!</h3></br><h3>二、正式宣告:“牛顿(1642-1727)”是19世纪中期以后集体创作的伪人伪史!</h3></br><h3>1. 英格兰以外, 分布在欧洲各个角落的、为“牛顿”提供“巨人肩膀”的“科学先驱们”都是伪人伪史。比如“波兰青年假白尼、意大利布鲁诺和假力略”的假悲情连续剧, “丹麦第谷与德国假普勒师徒上北纬55度的汶岛,几十年如一日搞天文观测”等等, 都是千疮百孔的传销洗脑故事。“假力略玩两个铁球的比萨斜塔”真实年龄不会超过200岁, 现在完全是依赖当代工程技术勉强维持它不继续倾斜而倒塌;如果它真是盖在800年前的歪地基上, 根本等不到“假力略”出生, 整个斜塔连续歪上几百年, 早就坍塌了!“假普勒三大定律”前两个的本质是纯数学游戏, 与万有引力没有半毛关系;“第三大”有时间周期和距离两个参数, 但没有质量是不可能推导出包含双质量的万有引力公式,反过来才有可能。一方面“假普勒三大定律”被宣传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前身;另一方面又有人反过来引用“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假普勒三大定律”的伟大正确, 这是典型的欧式循环假论证!实际上“假普勒三大定律”从头到脚都是伪人伪史, 因为它并不是来自真实天文测算基础之上的理论总结, 对真正的天文历法测算也毫无实际意义。</h3></br><h3>2. 冠名“牛顿”的所有数学物理成就, 加上他的其他生平事迹, 都是19世纪中期以后集体总结和层累的结果!他的丰功伟绩绝大多数是华夏天文数学和物理万年传承发展的成果或总结。300年以前的英格兰和整个欧洲大陆, 没有一个真实的天文台或观测站, 没有相对统一的语文拼写, 更没有严格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和精密制造的天文观测设备和科研器具。“牛顿”在那么艰苦卓绝的社会条件下, 凭一己之力要完成那么多科技神迹, 相当于以下传销故事百倍千倍的加强版:韩国人声称早在中国的唐代, “高丽人就率先发明了印刷术”, 北宋时期的“高丽人韩顿用东京尺或奈良尺标准(相当于“牛顿用巴黎尺”的传说), 在汉城建天文台, 连续多年测算冬至前后几天正午的日影长度, 采用韩顿插值法(现冠名“牛顿插值法”)计算得到年周期均值365.2425天, 比中国的郭守敬团队早了好几百年”。</h3></br><h3>3.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早在2600年前的《墨经》中就已经有了概括和总结。它们是华夏古圣先贤基于多年的定居生活和生产实践, 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 升华提炼得出的结论;同理, 如果没有中国历朝历代天文团队, 对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至少数千年的观测统计和精算分析, 没有明朝王征《奇器图说》中对地心引力的描述和四边形重心的标定等不计其数的中国巨人提供的肩膀, 就不会有放之太阳系皆准的“万有引力定律”!光靠苹果砸牛头是砸不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再说了, 300年以前英格兰究竟有没有中国人工驯化培养的苹果树,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另外,《吕氏春秋·精通》中有关潮汐就有“磁石召铁”“琥珀召芥”的描述;1900年前汉代王充的《论衡》也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揭示了潮汐与月亮引力的关系。这些知识没有上千年的观察和积累,仅凭一个苹果就能断定万有引力的存在(笔者补充)?</h3></br><h3>4. 目前力的世界通用单位是“牛顿”, 刚好是可有可无的计量单位, 因为它与1公斤*米/秒/秒是等价的。比如中国探月探火星用的7500“牛”火箭发动机, 完全可以用1500斤级或750公斤级来描述。</h3></br><h3>5. “牛顿轶事”:“牛顿生于12月25日”, 故为科神1.0”;“他终身奉献科学与神学, 无婚无后代”;经过“事后裁定”:“牛顿与莱布尼兹(德国假姓“李本之”, 实为1850年代的李善兰)同时发明数学王冠微积分”;为强化洗脑, “牛顿苹果树”种进世界各地大学校园, 包括天津名校。</h3></br><h3>结论:</h3></br><h3>1. “牛顿”是西方金权统治集团和打手们处心积虑捏造的, 试图让全世界人民, 特别是中国知识阶层, 世代传销洗脑、永远高山仰止的“科神1.0”。</h3></br><h3>2. 如果中国人任由“牛顿苹果树”继续开假花结假果, 如果教育系统和文化传媒不尽快铲除“牛顿”等伪人伪史, 那么,西方对中国大地的精神殖民就不会结束!</h3></br><h3>实际上西方近代科技崛起的真相是这样的:15、16、17世纪欧罗巴刮起了“中国风”(那时它们称中国为印度,即伊甸;称天竺为印度亚),他们派大批传教士渗透中国,偷窃和挪移了大量的中国知识,掀起了“文艺复制”的浪潮。</h3></br><h3>诸玄识先生查阅资料后发现很多国外的学者自述:</h3></br><h3>“明朝后期的中国发生了‘技术知识’的大爆炸(big bang)……,而百科全书的爆炸则发生在万历(1573-1620年)中叶。”</h3></br><h3>——日本学者西川如见(Nishikawa, 1648-1724)</h3></br><h3> “来自中国的知识成为欧洲百科全书的源泉,……1700年至1850年间出版的英文、法文和德文百科全书……都是对有关中国知识的浓缩。”</h3></br><h3>——维也纳大学教授莱纳(Georg Lehner)</h3></br><h3> “大致在1660-1740年间,……欧洲经历了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和儒家经典知识的首次爆发。”</h3></br><h3>——美国学者费诺罗萨(Ernest F. Fenollosa, 1853-1908)</h3></br><h3> “那些极具影响力的耶稣会士的中国著述………构成了18世纪(欧洲)科学爆炸的知识源泉之一。”</h3></br><h3>——英国作家威廉·波伊(William Boyd)</h3></br><h3> 中世纪主要的技术发明大多数都出自中国,……被西欧人拿来……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首先对欧洲,然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h3></br><h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h3></br><h3>显然,在中华文明和科学技术的滋养下,它们很快羽翼丰满,并能扬帆四海。由于弃道为术,他们无所畏惧地依仗手中的凶器,干起了沿途抢劫的暴利生意。随着大量不义之财的涌入,它们又开办了工业革命的店铺。而此时,由于胡虏入境,华夏失驱,致使天下大乱,那个曾经维护世界秩序的定海神针也开始摇摇欲坠;于是它们依仗枪炮和军舰优势,贼胆越来越大,又干起了杀人越货欺师灭祖的勾当。就这样,原本被仰望的东方古国变成了它们贩毒、掠夺和鄙视的对象。后来,加上满清的忠实配合(例如,抑汉、文字狱、焚书),西方人明目张胆地将中国古代的知识据为己有,然后反咬一口:中国没有科学。</h3></br><h3>一夜暴发的西方,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于是有了漂白罪行和树立光辉形象的精神需求。但它们并没有光耀的祖先和悠久的历史,于是想到了借尸还魂和转基因办法。</h3></br><h3>他们从坟墓和沙漠中找到了古埃及、古希腊等这样的无主之尸,叩头称祖,并参照中国的信史和依托流传的神话开始编篡故事,构建“历史”(西方精英自白这是历史学家的任务)。</h3></br><h3>在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斯卡利杰等人的躬耕、打扮、润色、层累之下,悠久的古埃及文明产生了,伟大的古希腊文明诞生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亚历山大等一大批杰出的<strong>伪人</strong>(指捏造出来的且已经产生影响力的人物)在他们的笔下也出生了。于是西方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h3></br><h3>难怪那个时代,西方在没有任何积累的情况下,就突然冒出了一大批不可思议的杰出人物和成就。例如,弟谷、开普勒就是不吃不喝仰望星空的时间也没有超过1个木星周期,居然能知道天体运行的轨道;卫匡国居然能在9年的时间内完成中国6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理测绘,其一秒不停的奔跑速度超过了今天高铁的5倍!</h3></br><h3>事出反常必有妖,常识告诉我们,人不可能知道他不知道的知识。牛顿不过是西方在19世纪用剽窃到的中国科技知识伪造出来的幽灵。在中国全力塑造文化自信的今天,西方的文化传销骗局该收场了,牛顿也是时候撕掉面纱走下神坛了。</h3></br><h3><strong>贰 刘红雄:就《该到牛顿走下神坛的</strong></h3></br><h3><strong>时候了》一文答网友评论</strong></h3></br><h3><strong>一、前言</strong></h3></br><h3>昨天早上,拙文《该到牛顿走下神坛的时候了》借生民无疆先生的宝号——微信、微博及《今日头条》发布以来,没想到砸出了几个“没想到”。</h3></br><h3>第一,没想到蹭到了不小的热度。据称,微信的阅读量超过了2万,微博阅读量超过了2万条,头条的阅读量超过了20万。总之是收获了三个“2”。</h3></br><h3>第二,没想到一篇没有认真打磨的随手笔记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我的本意是收集整理网友文行先生、吴刚先生、程碧波先生等人的观点,以方便日后阅读。整理的过程中就即兴在首尾加了点包装,让其看上去大致像篇文章。于是情不自禁地分享给了诸多好友。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拙文有不少语句不通、说理不详的地方,敬请谅解。本文将对部分内容适度补正。</h3></br><h3>第三,没想到我硬生生地把一个有关牛顿的发布会搞成了追悼会。有“不明真相”送掌声的,也有送花圈和哭声的。大清早的惹得众多人悲伤、悲恸、悲愤、哭泣,实在是冒犯了。</h3></br><h3>第四,没想到本人生平第一次享受到了“民科”的荣誉称号。是“人民科学工作者”的意思吗?不管咋样在此对“颁奖者”深表感谢。</h3></br><h3>第五,没想到本人没想到的网友却想到了,说我这是阴谋论,会象滚床单的明星那样想出名。于是他们亲切地将“牛顿”改称为“刘顿”,这也算是一种国产化吧,本人感到十分得欣慰。大江南北觅知音啊,多好的事。</h3></br><h3>第六,没想到很多网友对我的健康十分关心,不少人问候到:还能治吧?</h3></br><h3>第七,没想到夫子之言确实不虚——“三人行必有我师”,有很多老师给我补课,帮我重新学习领悟了F=ma,据说还需要加个外卖k,真是受教了。就是文中提到的200年前后的单位转换问题没人赐教。</h3></br><h3>第八,没想到很多人有着深厚的国际主义情怀,他们情不自禁的担忧起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命运,同时还着实为法拉第、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等人牌位的去留问题捏了一把汗。</h3></br><h3>第九,没想到很多人十分不喜欢别人颂扬他们的祖宗。稍有良言,便恶语相向。不知道什么样大无畏精神的人才甘愿领受辱骂祖宗的荣耀。</h3></br><h3>第十,没想到很多人具备了说客的潜质。以“承认差距”“历史无用”等十分委婉的方式向本人及众多持认同观点的网友劝降。</h3></br><h3>没想到……算了,不想那么多了,还是切入正题,争取“坦白从宽”吧。</h3></br><h3>二、<strong>补正</strong></h3></br><h3>1、<strong>牛顿的生日出现了两个</strong></h3></br><h3>本人在开头的引述中指出牛顿出生于1643年1月4日,而在吴刚先生的引文中则又说“牛顿生于12月25日”。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吴刚先生指出:“牛顿”出生在前, 英格兰旧历砍掉十几天在后, 所以他有两个生日;造假者主要是为了突显他与另一个伪人——耶稣的生日相同。</h3></br><h3>仅凭这一点就不得不佩服伪造者的良苦用心。</h3></br><h3>2、<strong>凭仅一个苹果是砸不出万有引力</strong></h3></br><h3>本人在引用《吕氏春秋》和《论衡》的有关字句之后,加上了与吴刚先生原文类似的话,有重复之嫌。</h3></br><h3>3、<strong>众所周知英语在那个年代不能胜任书写</strong></h3></br><h3>有位叫Elkhorn的网友在评论区对这句话提出质疑说:“其它胡言乱语不值得吐槽,只想珍惜生命,远离智障”。看来用“众所周知”这个词确实有点抬举他了,因为他在这方面真的存在“拙见”。现更正为:据有关资料显示,英语在那个年代几乎不能胜书写。</h3></br><h3>有人愤怒的质问,按你的说法,比牛顿更早的莎士比亚的著作又往哪里搁?</h3></br><h3>问得好。诸玄识先生在《文盲变文豪:从“莎士比亚”看现代英语及英语文学的中国源》一文中指出:</h3></br><h3>“常识说,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代表人物。”“其作品本身就是一部大词典或英语百科全书。他被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他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古今世界的文学艺术的巅峰……’”</h3></br><h3>但“莎士比亚时代欧洲的真实情况则是,普遍文盲,原始经济,无人洗澡,吃人成风,比古代草原部落好不了多少。”</h3></br><h3>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嘉西亞(Margreta de Grazia)在《莎士比亚重建》文章中写道:“从18世纪的角度看,复辟时期(1660—1688年)之前的英国文艺是粗糙和粗暴(crude and rough),缺乏精炼与优雅,……这可能归因于莎士比亚时代的低俗品味。”</h3></br><h3>罗兰·艾默里奇 (Roland Emmerich)说:“(16世纪英国)所谓‘戏剧’应该是劣等演员所演的傻瓜剧;如果要有‘剧作家’的话,那也是太平庸了,无法想象他们会写出有诗意的剧本。……至于莎士比亚,那是一个文盲戏子。”</h3></br><h3>在1604年出现的第一部英语词典〔图右上方〕,即由中学教师罗伯特·卡德雷(Robert Cawdrey, 1538—1604)编写的“单词表”(Table Alphabeticall),一共才收集2,543个单词,而且没有定义或释义。</h3></br><h3>在莎士比亚死后的百年里,英语经历了险些夭折的危机和“汉语模式”的改革。不难发现,代表英语文学瑰宝的莎剧是在正规的《约翰逊英语词典》问世(1755年)后不久,才在“莎士比亚”名下的旧文本基础上发明出来的,而塞缪尔·约翰逊恰恰则是“莎士比亚编辑”之首。斯坦利·威尔斯的《莎士比亚调查》称:“《约翰逊英语词典》是任何一种18世纪莎士比亚版本的最重要的词汇表。”</h3></br><h3>再根据词源词典(Etymology Dictionary),在西方,纯正和精炼(purity and refinement)的文学诞生于1712年;而“审美”(aesthetic)和“唯美主义”(aestheticism)则分别首次出现于18世纪后期和1855年。</h3></br><h3>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孟德卫(David E. Mungello)说:“中国艺术在欧洲的出现引起了审美品味的根本变化。”</h3></br><h3>看到了没有,以“文艺巅峰”自诩的“莎比剧作”的词汇量竟然超过了同时代的英语词典的5倍,高达1万多个,而西方在18世纪后期的文学作品才有了艺术的味道。莎比是如何同牛顿一样,写出了他根本不知道的单词呢?</h3></br><h3>英语在那个年代不胜任书写,就如同芯片没出现之前人类不可能使用上智能手机的事实一样简单。真不明白,生活在当代中国的部分精神外国人为何对如此“逻辑清晰”的道理表现得如此友邦谅诧呢?</h3></br><h3>4、<strong>关于牛顿时代的玉米</strong></h3></br><h3>牛顿用玉米引诱老鼠奔跑的故事,还是被眼尖的网友识破了。拙文当时也注意到了这个反常,只是出于偷懒和文章主题表达的原因,没做节外生枝的透析。既然有人指出了,那就做一点补充。</h3></br><h3>《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说: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其实这是在撒谎,根据《山海经》记载,玉米[黍]恰恰是古代中国先民带到美洲的。笔者注)。……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h3></br><h3>牛顿和泥巴玩尿的时候,是从哪里捡到了他根本不知道的玉米粒,只有天知道。如果真有其事,那只能说明牛顿至少是18世纪以后的人物。</h3></br><h3>5、<strong>关于《墨经》中的运动三定律和重力加速度</strong></h3></br><h3>有网友对2600年前《墨经》中出现运动三定律的结论表示了浅薄地震惊和搞笑,这里也做一些补充。</h3></br><h3>《墨经·经》基本上是对当时社会条件下,物理专有术语的解释,有兴趣的朋友通读全文就能发现这一点。(声明:以下内容参考了《<墨经>中的基本运动定律辨析》一文,作者不详,本文对其翻译和引用不当的地方做了修正)</h3></br><h3>关于运动第一定律,《墨经·经上》这样表述:“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h3></br><h3>要明白这句话,还要知道“久”是什么意思。《墨经·经上》“久,弥异时也。”意思是<strong>整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附加于运动状态的外因或外力,称之为“久”</strong>。</h3></br><h3>第一个“止”不是“停止”之意,而是固定的状态。</h3></br><h3>有了上面的基础,《墨经》的第一定律就可以翻译出来了:固定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其上的外因。……没有外因作用而保持不变的,相当于牛马一样的显明区别,类似于箭飞过门前立柱那样的案例。有外因作用而保持不变的,相当于马不是马一样的不明显区别,类于似人走过桥梁那样的案例。</h3></br><h3>关于第二定律,《墨经·经上》这样表述:“力,刑之奋也。”“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h3></br><h3>要理解这段话,需要明白什么是“谓”。《墨经·经下》:“谓,狗犬,命也;狗犬,举也;叱狗,加也。”狗指流浪的野狗,犬指家养的狗,例如,把儿子比作犬子就十分形象;叱狗,则指凶猛的野狗,即有别于一般野狗和家犬的那一种,“加也”,就是特殊的,特别的,额外的。显然,“重之谓”的“谓”就是最后一个意思。</h3></br><h3>“刑”,一字传神,并不是“形”之意,而指带有特定限制或方向的那一种状态。由此,第二定律可翻译为:</h3></br><h3>力,是有特定方向的运动状态加速的原因。力,是重量的外加条件。对重物施以垂直向下的力,就会加速下落。</h3></br><h3><strong>这段话,最大的价值是明确指出了万有引力及其本质——“下与重,奋也”。到底是谁发现了万有引力,还用多说吗?牛顿口中的“巨人”指的又是谁呢?</strong></h3></br><h3>至此,有人会说,这也没有明确力、重量、加速的关系啊。前文说过,《墨经·经》主要是对专有术语的解释,其前提必然是当时的人们知道了三者的关系,否则不可能如此准确地描述出来。这一点从哪里可以得到印证呢?</h3></br><h3>请看《九章算术》:“今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齐去长安三千里。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十三里。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文几何日相逢及各行几何?”</h3></br><h3>这一段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度量单位,而且还明确给出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显然,《墨经》表述的正是完整的第二定律而非半个,它和《九章算术》的知识体系密切相关,后者是前者的传承。</h3></br><h3>顺便再问一句,既然有人声称“牛顿”是后来为纪念他而人为规定的单位,那牛顿当年又以什么样的单位推出了第二定律的公式呢?</h3></br><h3>关于运动的第三定律,《墨经·经下》这样表述:“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h3></br><h3>这句话的关键是“或”。根据“宇,或徙;说在长宇久。”可知,“或”就是“域”,指位置。</h3></br><h3>由此,上面的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多个力叠加,就成为一个有特定方向的合力。施力的位置又反过来会产生相反的力,反映了反作用力的本质。</h3></br><h3>用现代话说就是: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h3></br><h3>牛顿在没有任何前人积累的情况下,在没有给出各因子单位的前提下,神一般的发现了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不可疑吗?</h3></br><h3>而在中国,除了《墨经》、《九章算术》外,《吕氏春秋·精通》中有关潮汐就有“磁石召铁”“琥珀召芥”的描述;1900年前汉代王充的《论衡》也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揭示了潮汐与月亮引力的关系。这些知识没有上千年的观察、积累、实践,仅凭一个苹果是不可能砸出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的。</h3></br><h3>1602年《古今律历考》给出了详细的表述,1627年《奇器图说》给出了图示说明(参见陈美东于200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一书和吴刚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源泉来自中国》一文)。</h3></br><h3>由此可以断定,万有引力,是地道的中国制造,而不是什么进口货。</h3></br><h3>6、<strong>关于牛顿的微积分可谓是千疮百孔</strong></h3></br><h3>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原文,其语言十分粗陋和幼稚,而且多处自相矛盾,云山雾罩。足见造假者的语言水准或当时英语的表达能力。</h3></br><h3>至于有关学术的漏洞,最显明的就是:西方微积分发展的顺序是微积分→导数→增量→无穷小→极限→割圆术,而且证明过程完全错误。这意味着,西方数学的大楼是从最上面一层往下施工的(除了上帝,谁有这个能耐?),且施工方法还存在错误。而中国的微积分发展则是:增量→割圆术→极限→无穷小→导数(《招差术》、王文素1524年《算学宝鉴》)→微积分(<strong>刑云路、李善兰</strong>),完全符合认知规律。</h3></br><h3>关于中国的微积分的历史不妨再多说几句。其思想最早见于3200年前的《周髀算经》只可惜原本仅剩第一卷,其余为汉代补充。但就是这短短的330字,却为后世留下了巨量的历史信息。书说,伏羲时代就确定了周天数,而且知道天体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接着,不仅给出了勾股定理、应用及其证明方法,还道出了微分和积分的原理。例如:“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割圆术)“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惟所为耳”;更厉害的是:“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啥意思?很明显,大禹时代就有了这些知识,如果没有,他也干不了疏江川,导河流的伟大工程。网友“临海波”又在《旧唐书·天文志》中查到了“试从北表之下,仰望南表之端,又将积微分之差,渐与北表参合”的字句。到了明代1524年的《算学宝鉴》积历代前人的成果,其成就几乎和现代高等数学相当。由此,那些所谓“中国人只知天圆地方”“没有数学”的说法根本就是八杆子打不着的鬼扯!</h3></br><h3>正因如此,当代的数学界才不得不公认中国的数学体系是世界上最完备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有些人口中念念不忘的“科学”。</h3></br><h3>由于篇幅所限,其他漏洞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研读程碧波(公众号:国计学)、文行先生的有关文章,分析得十分透彻。有不同意见者尽可撰文批驳。</h3></br><h3>三、<strong>择重点答网友</strong></h3></br><h3>粗略统计了一下评论区的留言,反对者和讥讽者占8成左右,这也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识规律。当然,本文也对认同和鼓励者表示衷心地感谢。</h3></br><h3>反对者和讥讽者阅读拙文后的不良反应大致有这么几种:</h3></br><h3>1、器官功能性紊乱。上下颠倒,张口就骂。</h3></br><h3>2、强烈地壬辰反应(习惯性假孕症)。闻香即呕。</h3></br><h3>3、精神失常。口中絮絮叨叨,怎么可能,怎么可能,物理学不用学了吗,知识错了吗?</h3></br><h3>4、狂犬病发作。拿着“民科”“红卫兵”的帽子不分青红皂白地狂吠不止。还不停地指责你打假的姿势不对。</h3></br><h3>5、选择性致盲。有些人,放着好好的分析材料不看,瞪着眼抬杠。</h3></br><h3>6、高度抑郁。牛顿下台了,其他人怎么办,礼顶膜拜的祖师爷倒了,自己的精神依托怎么办。</h3></br><h3>7、情绪失控。有位蔡姓的老师说:“对作者的观点!形成经典力学定律,唯牛顿。妄言推翻,有点夜郎味道。”还有直接撒泼的:“你直接论证,地是方的,中国是地球的中央”“蒸汽机是王奶奶烧开水时发明的”“你这是出于嫉妒”“大清早看到这样的文章,如鲠在喉,无语凝噎,简直就是反人类!”看吧,最后这位就直接哭上了。</h3></br><h3>8、癫痫发作。有人语无伦次地晕倒,“中国什么都发明过,发现过,外国人剽窃了我们的成果,所以无线电、蒸汽机、原子弹、计算机……都应该是中国的知识产权。”</h3></br><h3>幸亏本人还多少了解一点中医,要不然,还真不知道要出什么大事。</h3></br><h3>祸是我惹的,那就开个方子,给医治一下吧: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这四味是补气的,外加黄芪是疏肝明目的,生姜、山楂是增食防呕的,薄荷、郁金是清脑平气的,还可加适量生甘草解毒和入脾。以龙胆做药引,用中华文明这口锅煎出,每日一剂,数月即可全愈。</h3></br><h3>差点忘了,我没有医师资格证,不知道这算不算非法行医。言归正转,还是回答评论区的焦点问题。</h3></br><h3>1、<strong>讥讽者们为什么对拙文提出问题避而不答?</strong></h3></br><h3>那些以“官科”自居的人,表现出了一贯的傲慢和霸道。他们发扬着一向的作风: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问你的出身,问你的地位,问你提出问题的姿势,问你有没有许可证,等等,就是不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如果你再问,他就给你扣帽子,吓唬你,让你闭嘴,似乎你只要不开口,他们就会显得无比的正确。事实上,无论你穿什么马甲上街,你的行动暴露了你的本质,因为你永远无法改掉横着走的习惯。</h3></br><h3> <strong>说实话,民科不靠你们的脸色和赏赐过日子,用不着吃你们这一套。</strong>再问你们一遍:(1)牛顿的生平为什么那么细腻,而同期的中国的大家却没有这个待遇;另外,当时的英语根本不具备精确描述的功能,就连《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封面上,牛顿的名字都有两种写法(程碧波教授发现的),可想而知,混乱到了什么程度;</h3></br><h3> <h3>(2)举世公认,牛顿1667年发明了三棱镜,但利玛窦为什么能在1595年就用上了。据利玛窦的日记,还赠送了不少官员,着实让中国人开了眼界。他俩当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你告诉我谁是那只假猴王?(3)牛顿不知道无穷小,而且微积分的证明方法也错误,他凭什么能鼓捣出了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微积分?(4)有人宣称牛顿在写力学定律时,定义了“质量”(“<strong>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测量值,可由密度和体积共同求出</strong>”,见鬼,密度咋来的?),但问题是今天我们发现牛顿的定义是错误的,而《墨经》和《数理格致》中的定义才是正确的,中国人抄书竟然还能把错误的抄正确?(5)在国际单位诞生之前,如果牛顿真的发明了力学公式,那他一定采用了和国际单位不同的单位,这些不同的单位是什么,以什么标准校准的,当时的官方有没有这样的机构来制定不同的标准?如果这些前置条件不具备,牛顿的力学公式就是无本之木;(6)西方宣称“万有引力”的前身是“开普勒三定律”,但很可惜,开普勒仰望天空的时间没超过一个木星周期,他是如何知道木星按椭圆轨道运行的?为了圆谎,有人又把开普勒的老师——第谷搬出来救驾,可丹麦人第谷,一生都没见过金星,他关于金星的轨道数据又从哪里来的?(7)拙文顺带指出,卫匡国测绘中国地理数据的速度至少是今天高铁速度的5倍,这样的人地球上有吗?</h3></br><h3>总之,西方人的东西你不能较真,一较真就得被迫用另一个世界的话来解释。难怪牛顿晚年去研究神学了,原来是为了为答读者问而去准备另一套语言了。</h3></br><h3>我想,所谓的“官科”面对上述问题装聋作哑,想必是还没学会“鬼话”,对吗?你没学会,不代表我们就不能问,质疑一下有什么不可以?你们口口声声的科学精神哪里去了?</h3></br><h3>对了,为了不让有些人横挑鼻子竖挑眼,我还是把利玛窦的原文也贴出来:</h3></br><h3>“我私下给他看了一只我随身携带的威尼斯三棱镜……还请他不要把这块宝石的事告诉他的主人……余爷的这名亲 信看到三棱镜折射出的各色美丽光线就在自己眼前,他大吃一惊,看得出了神……”(第118页,1595年8月,南昌)“我给他们看了我带来的一些东西。主要是一只三棱镜,因为它能映现出各种颜色,所以他们都称之为宝石,整天都有一些绅士来我们寓所,希望见识这只三棱镜……”(第175页,1595年11月于南昌)摘自《利玛窦书信集》(文铮译,2018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h3></br><h3><strong>1、偷换概念,指鹿为马</strong></h3></br><h3>本人自始至终没有否定过微积分、力学定律、万有引力的正确性。我们的意思是这个发明、发现的标签贴到牛顿身上疑点重重,换句话说,牛顿就不具备拥有这些成就的先决条件。</h3></br><h3>但有的人就是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我的天呢,历史民科们水平比物理民科还要差好多啊!也证明民科没读过大学。”“对,牛顿力学是伪造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也是伪造的,就连他的光电效应也是伪造的,接下来无线电、原子弹、电视、手机也是西方伪造的好不好!”“牛顿本来就是现代科学的祖师爷,不是牛顿也是那顿,现代科学源自古希腊,中国古代只注重技术不重视理论,不可能诞生现代科学。”“重要的问题是他走下神坛了,让谁上去呢?难道不学习经典物理了?可是不学习经典物理,如何学习现代物理呢?”“哦,知道了,现代物理学、数学、天文学都是中国的原创,好了吧?写文章辛苦了,为你点赞!”</h3></br><h3>瞧瞧这个劲,那得高烧多少度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有些人根本不带,汝之奈何!</h3></br><h3>那些自命不凡的人,讥讽笔者是小学水平,逻辑不严,姿势不对,但上面的那些发言,恐怕连这点水平都达不到,几乎没有什么姿势和逻辑。我想,有点逻辑总比没有强吧?</h3></br><h3><strong>3、蒸汽机的发明真的和中国人无关吗?</strong></h3></br><h3>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代,竟然还有人拿这样的问题做为讥笑别人的武器,那我只能说你的书是白念了。</h3></br><h3>这里不妨科普一下。</h3></br><h3>首先,郑和下西洋时,舰队就使用了蒸汽动力。因为类似现代中型航母的大船用人力和风力横扫大洋,几乎是痴人说梦。请参见朱默《1587年蒙特世界地图证明中国明朝航海舰队遍布世界各地》一文。</h3></br><h3> <h3>图片源于程碧波公众号</h3></br><h3>地图网址:https://www.davidrumsey.com/blog/2017/11/26/largest-early-world-map-monte-s-10-ft-planisphere-of-1587)</h3></br><h3>为什么后来这些科技成就被毁于一旦呢?由于,明代国家力量主导下的全球贸易,切断了国内资本势力的海外利益来源,于是他们开始内外勾结,密谋瓦解大明王朝的强大实力(据孟席斯的考证15世纪初就有中国使者至意大利交流并赠送世界地图)。第一步,他们阴谋策动边患,鼓动朝廷举兵剿灭,然后暗递情报,陷大明精锐于覆巢之下。第二步,他们以边患及财力过度消耗为由,鼓动朝廷全面禁海,烧毁战舰,拆除船厂,隐匿或出卖航海技术。第三步,他们暗中伙同四处乱窜的西方海上势力,做起了发家致富的走私勾当(亚当斯密《富国论》一书说:“抢劫可以致富,国王的四项任务之一就是抢劫”),待其羽翼丰满后,为洗脱原罪,又用资本的力量穿透了中央的权力机构;可见官商勾结的危害有多么的巨大。</h3></br><h3>在内外邪恶势力的双重侵蚀下,中国大量的国家机密和先进技术外泄(妖精们得到了更多的法宝),明王朝的机体也日渐衰弱。此时,从雷锋塔下窜出的妖猴越来越多,越来越显露了吃人的本性;在偿到了犯罪的甜头之后,它们的野蛮欲望进一步激发,“东征”及瓜分中国及世界财富的邪念油然而生。于是,化过浓妆的传教士们开始带着“责任”,不远万里,踏纷而来,在中华大地粉墨登场,它们与远在西极的中心遥相呼应,开启了实现“伟大使命”的精彩表演(参见张若冲《剥去耶教文明的外衣》一文)……</h3></br><h3>但是,只要是事实,终归是邪恶抹不干净的。郑和舰队动力系统的蛛丝马迹被1595年的《冬官记事》保留了下来。原文说:“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舡拽运,派同知通判、县佐二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舡资渴饮。”网友“小月牙儿心中宝”指出:“造旱舡拽运”和后文的“用骡子拽运”是并列,都是动力源。关于蒸汽机源于中国的结论也出现在李约瑟的《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霍布森的《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h3></br><h3>实际上,蒸汽机早在530年的《洛阳伽蓝记》就有记载,1313年王贞《农书》画出了详图,1601年-1610年中国出现了第一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车雏形。英国人詹姆斯·皮卡德于1780年换了包装就坦然地申请了专利。霍布森在书中还提到:“不但这种风箱和瓦特的蒸汽机‘外形近似’,而且在17世纪晚期,中国人还发明了蒸汽涡轮。有趣的是,彭慕兰根据尼达姆和王铃的论断,作了说明:中国人很久以来就知道蒸汽机所用的基本科学原理——大气压力的存在,并且早就掌握了和瓦特的发明很相似的双重运动活塞/汽缸(作为风箱的一部分),还掌握了把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系统。”</h3></br><h3>附带说一下,除了蒸汽机,还有很多颠覆你认知的发明也源于中国。例如,车、齿轮(2000年前)、计时器、游标卡尺(1500年前)、飞艇、坐标系、圆柱投影法、刀叉(马家窑7000年前)、牙刷(1000年前)、眼镜(2000年前)等等。</h3></br><h3>明末清初,杨州人黄履庄著有《奇器目略》,系统介绍了自行车、显微镜、千里镜、望远镜、温度计、湿度计、自驱扇、机器人、弹簧等几十种发明,都早于西方100年以上。此书虽遗失,但部分内容却被清代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有幸记载了下来。</h3></br><h3>至此,不能再举了,我怕有些人心脏受不了。因为就连现代的计算机、波音飞机都和中国人脱不了干系。</h3></br><h3><strong>4、无线电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吗?</strong></h3></br><h3>牛顿尚且如此,其他猢狲又如何呢?比如,西医玛高温,据说他最晚于1817年为中国编著了《博物通书》(又一个不务正业的大神)。</h3></br><h3>但,中国政法大学程碧波教授的研究发现:</h3></br><h3>《博物通书》有这样的描述:“嘉庆二十二年间,西洋人深究其理,将五金电器上增减两铜线平接于指南针上。增线在南,减线在北,则针之北极必转而向西。接于针下,必转向东......盖针之南北极欲绕增减二线而旋却又左右不同之故。”</h3></br><h3>嘉庆二十二年是耶元1817年,若西洋人已知此类知识,又何需“深究其理”?耶元1820年间,奥斯特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1822年安培在实验的基础上以严密数学形式表述了电流产生磁力的基本定律,即安培定律。</h3></br><h3>《博物通书》又载:“又有彼此互接之理。假如此器之增线与此器之减线相远,而与彼器之减线较近,则此增必远入彼减。或彼器之增线与彼器之减线相远,而与此器之减线较近,则彼增亦远入此减。故有渡河不用线之法。假如河涧一里,于此岸置一积电之器,施增线于左,施减线于右。……由是推之,施线百里,以渡九十里之河,应无不可者。”</h3></br><h3>显然,这一段是介绍无线电通信的理论和实验知识。问题是,西方史又说:1865年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兹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1893年特斯拉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h3></br><h3>这就令人费解了!1817年或更早玛高温就著书写出了这些理论,那其后的奥斯特、安培、麦克斯韦、赫兹、特斯拉的牌位该往哪里摆呢?</h3></br><h3>西方人篡改别人成果的本性可以从李亮《被“遗漏”的交食——传教士对崇祯改历时期交食记录的选择性删除》一文中得以体现:传教士南怀仁、汤若望等人100多年来把持我国钦天监篡改天文数据欺骗中国朝廷的行径十分卑鄙!南怀仁的自叙就不打自招地暴露了真实嘴脸:“即便是欧洲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的表格和计算常常都会出现与实际观测到的天象之间的巨大差异……正是由于上帝格外的恩惠,在中国人把我们的天文学和计算同天体运动进行比较的这么多年中,竟然没有发现有丝毫的差池!……这是因为神的仁慈掩盖了任何可能的误差;通过观测者的粗心、阴云或者上天对我们某种类似的骄纵,因为它要让一切朝有利于我们宗教的方向发展。”(摘自《传教士盗取中华文明颠倒世界历史》,华夏龙凤国学文化院发布)</h3></br><h3>行文至此,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奔赴世界各地的传教士当真是为了传播文明开启民智而来的吗?那他们为什么带给美洲、澳洲是杀戮和种族灭绝且没留下有关科技的任何片言只语,而唯独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要塞给中国累累成果,这正常吗?</h3></br><h3>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偏爱中国,而是他们清楚地知道,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上万年积累下来的卓越文明和无数财富。他们需要这样的精心编排来完成“伟大”的“洗劫”事业,待其落定之后自然会露出吃人的本质。</h3></br><h3>正如《耶经》的自白:“魔鬼永远都是以天使的面孔出现在世间。”这些披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外衣的传教士的确是带着魔鬼的“责任来中国”。这个责任就是<strong>佯装“教父”,盗取文明,培植汉奸,里应外合,搞乱思想,击沉中华,洗劫财富,篡改历史,主导舆论,奴役世界</strong><strong>。</strong></h3></br><h3>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凡是白骨精开会——妖言惑众的东西都极具迷惑性,但其背后的东西无不充斥着肮脏和血腥。看看耶教在世界各地的伪装表演,看看《女巫之锤》的残忍,你就会毛骨悚然!</h3></br><h3>事实证明,传教士来华,是在实施一场精心策划的巨大阴谋(参见张若冲《剥去耶教文明的外衣》一文)。</h3></br><h3>他们不遗余力地配合背后的势力,在全世界伪造历史,层累“宗教”,弄妖为神,蛊惑民众,除了显示耶主的伟大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涉足政治,制造动乱,火中取栗。美国公使田贝,1887年就情不自禁的吹嘘:“这些先锋队所收集的情报,对于美国的贡献是极大的。”各国侵略者也是不约而同的对“辛勤工作的传教士之功”进行了表彰!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供认:“我等在中国传教之人,与其说是由于宗教之原因,毋宁说是由于政治之原因。”真是不打自招,用心险恶!</h3></br><h3>难怪南非图图说:“传教士初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手上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闭上眼睛祈祷吧’,于是我们照做。可当我们睁开眼时候,发现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这是多么生动的写照啊!</h3></br><h3>毋庸置疑,诸如蒸汽机等所有权的丧失,近代中华文明的乾坤失位和国力衰退都与传教士们的“辛勤工作”和满清的“卓越贡献”是分不开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上帝的光临无非也是为了谋利:“惟有金子、银子、和铜铁的器皿,必入耶和华的库中。”</h3></br><h3>醒醒吧,别跟有些傻瓜似的:“当初看一帮民科积极支持西方伪史论时,我就知道他们从否定古希腊历史开始早晚有一天会开始否定牛顿这样的人,估计下一步就要开始否定高斯、法拉第、麦克斯韦了,很有可能哪一天连爱因斯坦都变成假的了。”西方的无耻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力,他们不可能主动地为中国送来什么先进的科技,更不可能为了中国搞什么“西学东渐”。在经历了华为事件、新冠事件后,他们的本质我们还看不清楚吗?</h3></br><h3> 2022年5月13日</h3></br><h3><strong>叁 刘红雄:再次就《牛顿走下神坛》</strong></h3></br><h3><strong>一文答网友评论</strong></h3></br><h3><strong>一、前言</strong></h3></br><h3><strong>偏见比无知更可怕,麻木比痴呆更愚蠢</strong>。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人通过评论区被归到这个行列。</h3></br><h3>夏虫不可以语冰,三季人不可以谈冬。用老百姓的话说,一口咬着个屎饼子,馒头都不换。为了维护自己既成的观念,宁可膝盖生根,也不愿别人提携。</h3></br><h3>他们在态度上也表现出了鲜活的双标——对西方造假和剽窃行为高度容忍,对持不同意见者极端刻薄和鄙视。</h3></br><h3>要知道,西方人之所不惜代价花几百年的时间伪造历史和篡改成果,目的就是要永久地掌控话语权和抢劫世界。它们制定的一系列话语权标准就是要把中国永远封存在一个极小的地域范围内,让中国人永远忘记自己的天下观,让中国永远看上去不象中国(中央之国)。</h3></br><h3>为了达到这一不可告人目的,杀人不见血的高明手段自然就是无休止地给世界人民注射精神毒品——伪人、伪史。而且还要不断地以“无症状感染”“可以防重症”等谎言让你自觉与不自觉的不断打带毒的加强针。谁要敢站出来说“清零”,那就马上成为它们的众矢之地。他们会用姿势、范式等一列系组合拳把你消灭在摇篮之中。</h3></br><h3>这正印了那句话:<strong>动上层人的利益,就如动他了的性命,动下层人的观念,就如刨了他的祖坟;而下层人的观念恰好是上层利益的来源,任何揭露这个事实的人就会成为二者共同的敌人。</strong></h3></br><h3>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汀阳先生《我们认识中国,为什么总是走不出西方的框架》一文中指出:在现代之前,中国有独立的发展历史,但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已经萎缩、蜕化为西方征服世界史的一个附属或者分支。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国史其实是西方史的一部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自己讲述自己的能力。怎么看自己都不象自己。(不知道赵教授会不会不幸被划入民科队伍)</h3></br><h3>但“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就反抗”。要想自信地走向复兴,首先就要求得精神上的解放。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在历史文化领域进行深刻地反醒和系统地拨乱反正。</h3></br><h3>为什么精神的解放如此重要呢?因为它是力量的另一个重要源泉。</h3></br><h3><strong>二、浅论历史文化的重要性</strong></h3></br><h3>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又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或若隐若现。</h3></br><h3>举世公认,一个人或一个群体都是由精神和物质组成的。物质代表着客观存在,精神代表着如何运行;二者的乘积就是实力的大小:</h3></br><h3><strong>实力 = 精神力量 × 物质力量</strong></h3></br><h3>实力是衡量强弱的综合指标。由此,这就不难理解戴旭将军的名言:羊即使戴上钢盔,挂上钢枪,它在狼的面前仍然会发抖。</h3></br><h3>历史文化和实力之间不是直接作用的关系,而是要通过精神力量来间接表达。正因中间隔了这么一层,所以我们就难以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强大威力,进而在思想意识上以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正如评论区一些人的反应一样:“其实,如果我不能光宗耀祖,祖上再如何伟大,也只是显示我的无能而已。这一点,阿Q已经生动的表现过了。”“终于对牛顿下手了,爱因斯坦正瑟瑟发抖中。”“科学是万丈高楼,民科是地面上的尘埃;大风吹过,尘埃满天飞扬,高楼巍然不动。”“要是民科,我们反而放心了。如果是科学界有这观点,那就非常可怕了!”(很不幸中国社科院的部分学者已经开始觉醒,笔者注)“哈哈,看乐了,比到动物园看耍猴要逗乐多了,继续,开心!”“者盲目的自大实际上也是阻碍我们发展的,只有认识到自己不足,才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再次雄起。”“一些卑微的民科太想出名了,他们只有中学水平,还是初中,因此动不动拿踩爱因斯坦,或者牛顿,以搏自己上位。”“不管你们怎么扯,都否定不了现代文明是西方人发明建立的,你们在用的电、网络、飞行器等,均如此,就这些,比我们的先人强万倍!”(没有先人种的粮,你哪来今天的饭?)</h3></br><h3>华人简无思教授说:历史文化拥有强大的精神能量,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将有助于维护这个群体健康的精神状态。反之,如果贬损自己的历史文化,则容易使这个群体精神萎靡,一蹶难振。</h3></br><h3>简无思教授这个解释虽然道出了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但理解起来仍然比较抽象。为了说理,这里就打个比方。</h3></br><h3>假设:人=电脑;则,群体=互联网,精神=软件系统。</h3></br><h3>那么,真实的历史文化=电源+账号+防火墙;</h3></br><h3><strong>实力=互联网平台的整体运行能力</strong>。</h3></br><h3>子曰:“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说的就是断电。“认同感”指账号或入网,“保持思想的纯洁性”指设立防火墙。</h3></br><h3>一些对正确历史文化不以为然或对垃圾文化没有抵抗力的人之所以还能正常运行,那不过是他有幸蹭到了同伴的电源和WiFi,并不代表不需要。</h3></br><h3>正因如此,世界各国才争相建设自己的历史文化体系。</h3></br><h3>对于有些刚从矇昧状态中苏醒过来的没有历史文化的群体怎么办?</h3></br><h3>答:一是明火执仗,抢夺。二是接花易木,构建。牛顿等人应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h3></br><h3>近代西方之所以能脱矇开智,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中国天子的声闻远教。古有共工、少昊、番禺、颛顼、叔得、尨降(mang hong)、伯鲧、黎武夫、嘘、孟鸟、巫咸、西王母(周)、周穆王(周)、老子(周)……近有甘英(汉)、释法显(汉)、王玄策(唐)、唐三藏(唐)……特别是晚唐杨良瑶(736年-806年)、元代汪大渊(1311年-?年)、明初郑和(1371年-1433年)的下西洋,使得还在黑暗的丛林和山洞中彷徨的西方沐浴到了文明的春风。于是诸如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一大批人,从柜格松(也就是青松,《天下地志图》中的西极)那个日落的地方踏上了寻找东方这个天堂般国度的征程。</h3></br><h3>15、16、17世纪欧罗巴刮起了“中国风”(那时它们称中国为印度,即伊甸;称天竺为印度亚),掀起了“文艺复制”的浪潮。在中华文明和科学技术的滋养下,它们很快羽翼丰满,弃道为术,无所畏惧地依仗手中的凶器,干起了沿途抢劫的暴利生意。于是依仗枪炮和军舰的优势,贼胆越来越大,又干起了杀人越货欺师灭祖的勾当。就这样,原本被仰望的东方古国变成了它们贩毒、掠夺和鄙视的对象。</h3></br><h3>一夜暴发的西方,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于是有了树立光辉形象和漂白罪行的精神需求。但它们并没有光耀的祖先和悠久的历史,于是想到了借尸还魂和转基因办法。</h3></br><h3>他们从坟墓和沙漠中找到了古埃及、古希腊等这样的无主之尸,叩头称祖,并参照中国的信史和依托流传的神话开始编篡故事,构建“历史”(西方精英自白:这是历史学家的任务)。</h3></br><h3>在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斯卡利杰等人的躬耕、打扮、润色、层累之下,悠久的古埃及文明产生了,伟大的古希腊文明诞生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亚历山大等一大批杰出的<strong>伪人</strong>(指捏造出来的且已经产生影响力的人物)在他们的笔下也出生了。于是西方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h3></br><h3>如何回应世人的质疑呢?好办!那就让编排的故事通过阿拉伯、羊皮纸等多次转乘,几经波折后死而复生,同时还不忘创造遗址和发明文物;再利用手中的霸权创建“文明”“民主”“标准”等话语权和解释权,形成强大的心理征服力和威慑力,让皇帝的新装永远披在身上。</h3></br><h3>正如简无思先生之言:在炮船利舰的实力面前,落后的群体应对乏力,手足无措,一度濒临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处境。西方借用其强大的话语权,大肆传销“种族优越论”“西方中心论”,并营造出西方征服世界天生合理的文化氛围,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征服效应,让很多国家的精英阶层深陷种族自卑、文明自卑、文化自卑的自我心理戕害的精神泥潭而主动放弃抵抗,又产生了以融入且成为“西方文明”一员而自豪的扭曲心态。</h3></br><h3>事实确实是这样。从明末经鸦片战争至今,我们有一大批精英被这样的病毒感染而长跪不起。比如,徐光启、李之藻、王徵、慈嬉、李鸿章、汪精卫、周佛海、方舟子、徐怂阉、张不粥、张躬腰、方不圆、误国生……还有那些卖祖求荣挟洋自重的香蕉人。这种“汉儿才学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奇观在中华大地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眼花缭乱,层出不穷!</h3></br><h3>幸好,天佑中华,抖降圣才。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伟人的缔造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强了起来,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中国了。但世界仍旧是那个世界,弱肉强食的历史规律从来没有改变,你之所以感觉不到危险,那是因你碰巧生在了中国。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敌对势力阴魂不散,但战略机遇同样前所未有。我们已经站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门坎,为了顺利实现“<strong>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strong>”的伟大梦想,也为了构建以<strong>王道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strong>,如何在新时代新局面下构筑我们健康的精神长城,为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人民源源不断地提供安全无毒的精神食粮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h3></br><h3>在党中央“树立四个自信”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下,如何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去除西方虚史制造的精神枷锁,匡正和重新审视自己璀璨的历史文化,夯实软实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权,重塑国人的群体自豪感、文化自豪感,将是当代仁人志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h3></br><h3>那种不加思辨全盘接受西方话术的行为,就等于吸毒,那种毫无原则的反对历史文化域拨乱反正的行为,不是无知就是包藏祸心。</h3></br><h3><strong>三、匡史去秽,需要走下神坛的何止牛顿</strong></h3></br><h3>当谎言变成真理的时候,真理就会变得荒谬;当历史可以粉饰的时候,灵魂就会充满污秽;当邪恶可以自由的时候,乾坤就会错乱。在“文艺复兴的顶峰”时期(16-17世纪),一场精心策划的巨大阴谋拉开了帷幕……</h3></br><h3>有那么一群“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欧盟”传教士背井离乡,耗尽毕生,活跃于世界各地,据说是为传播文明,开启民智而来。例如,天朝上国、孔雀印度、青丘美洲、虎方澳洲等地都有他们辛劳的身影。</h3></br><h3>其中以来华的这一批最为突出。例如,罗明坚、利玛窦、卫匡国、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金尼阁、邓玉函、汤若望、罗雅各、南怀仁、玛高温(西医,著有《博物通书》)等。在华期间,熊三拔爷爷的信就将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提拔到了令人瞻仰的境界——无论去哪里,都要小心,要带着<strong>责任</strong>去中国。</h3></br><h3>据当下能查获的资料可知(百度),他们各个是秉赋超凡,在天文、数学、地理、机械、医学、物理等各个业领域成绩斐然,贡献卓越;他们各个是奇人异士,具有刻录机一般的精准记忆,复印机一般的海量著作,神童一般的非凡智力,航拍一般的高效测绘,圣人一般的无私奉献。他们的汉学水平之高,涉猎领域之广,学术成就之大,著述速度之快,预知能力之神,就是放在当今的中国,也会令绝大部分学者高山仰止,自叹不如。</h3></br><h3>难怪学术界给予利玛窦的盖棺定论是:“泰西儒士”,“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和开创者,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外国人,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的典范,近代科技东传的先驱者,等等。</h3></br><h3>利玛窦何许人也(可跳过以下8个摘录,直接看疑问)?我们就从《利玛窦书信集》(文铮译,2018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窥豹一斑:</h3></br><h3>1、<strong>术业不专,成就斐然</strong>。1552年10月生于意大利,法律专业。1571年加参耶稣教会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著名数学家克拉维乌斯学习天算。1577年离开意大利,1578年至天竺(今印度,18世纪前,西方将中国称为印度,即伊甸),29岁来中国,次年定居肇庆,1592年因得益于数学知识而用中文绘制了世界地图(见第83页,1592年11月,中国韶州),1601年至京师呈贡自鸣钟和《坤域万国全图》,1610年病殁于北京。</h3></br><h3>2、<strong>背井离乡,三年忘言</strong>。他自述说:“我的意大利语水平不允许我用它来写信,勉强为之是很费周折的,因为我已达不到那种程度了……”(第11页,1580年11 月于印度科钦)“若您日后要我提 供他们书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便会尽量用拉丁文或意大利文翻译后寄给您。但是我几乎已不会用我们的语言写作了,说起话来就更糟……”(第25页,1583年2于澳门);“我们这里是多种语言混用,所以我不知道在写意大利语时,会不会出现德语或其他某种语言……”(第56页,1585年11月于肇庆);“我还用意大利文给您写信,但我离开意大利已近二十年了,一直很少说母语,今日用意大利文写信已是力不从心了……”(第160页,1595年11月于南昌);“对我这样一个在 此三十年而未曾讲过意大利语的人而言,它已是相当陌生了。如果你们想听汉语、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的话,或许对我而言更容易一些……”(第257页,1605年7月于北京)。</h3></br><h3>3、<strong>书不解意,亦能翻译。</strong>“前几年,我把中国最重要的道德书籍(《四书》)译成了拉丁文,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此书完全是由极为精辟的格言组成……我还致力于学习他们的文字,这要比讲话更难,尽管时至今日我已付出了很多心血,但还是不能独自读懂他们所有的书籍……”(第86页,1592年11月于中国韶州)“我的另一部作品是将中国儒家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加上了一些 拉丁文的注释,这项工作我已完成五年了……”(第213页,1599年于南京)</h3></br><h3>4、<strong>记忆有术,过目不忘。</strong>“他们知道我会记忆术,四五百字只读一次便可以记住,印刻在脑子里,无论是正序还是倒序都能背诵,毫不费力。第四是我在中国获得数学家……”(157页,1595年10月于南昌)</h3></br><h3>5、<strong>学识渊博,未占先知。</strong>“我私下给他看了一只我随身携带的威尼斯三棱镜……还请他不要把这块宝石的事告诉他的主人……余爷的这名亲 信看到三棱镜折射出的各色美丽光线就在自己眼前,他大吃一惊,看得出了神……”(第118页,1595年8月,南昌)“我给他们看了我带来的一些东西。主要是一只三棱镜,因为它能映现出各种颜色,所以他们都称之为宝石,整天都有一些绅士来我们寓所,希望见识这只三棱镜……”(第175页,1595年11月于南昌)“依据最准确的信息,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北纬二十二度半,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请您不要相信那些地图,因为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是出于葡、西两国国王在疆域问题上的分歧,地图上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错误,而今后这些错误将不复存在了”(第26页,1583年2月于中国澳门)“这里与澳门大致处于同一子午线上……现在的中国则被划分为十五个省,它们是:北京、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第31页,1584年9月于肇庆);“神父您已知道,中国的文字就如同埃及的象形文字一样,一个字就代表一个词,而中国字都是单音节的,因此他们的字、音节和意思是没有区别的,代表同样的概念……”(203页,1597年9月于南昌)。</h3></br><h3>6、<strong>仰观月食,标定纬差。</strong>“若您愿意,我可以为您撰写一份报告,把这里所有的地方都为您描述一番,并附以地图,以及我观察到的和将要出现的日、月食情况。我的这份报告会比您那里流行的任何一个版本都准确……”(第12页,1580年11 月30日在印度科钦)“中国与加那利群岛相差经度为一百二十度或一百三十七度﹐这是我两次通过观测月食而证实的,第一次是在澳门,观测得极为认真,另一次是在中国内陆的肇庆……”(第31页,1584年9月,于中国肇庆);“中国疆域虽非矩形,却有些接近于方形,其纬度起于北纬二十度,止于四十五度或五十度,经度大概起于东经一百二十度,止于一百三十多度,具体数字我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只通过观测到的两次月食而断定……”(见第61页,1585年11月)。</h3></br><h3>7、<strong>成图在胸,不解中土。</strong>“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事情都很用心,他们把国土地图制成印版,就像我们西方的托勒密地图印版一样……”(见第25页,1583年2月于澳门);“还有一幅我们西方样式的世界地图,但文字、比例尺、时间和名称都符合中国的习惯,这是我们所在地肇庆的知府嘱我绘制的……尽管地图上有很多错误,在欧洲是不足一观的……”(第43页,1584年11月于肇庆);“此外,我制作了几架天球仪送人,我绘的世界地图也在中国刊印了 ……”(第60页,1585年11月);“就中国的地理位置而言,它近乎一个方形,西面与交趾支那接壤,……”(第31页,1584年9月,于中国肇庆);“中国疆域虽非矩形,却有些接近于方形……”(第61页,1585年11月);“这个李我存(李之藻)还不是一位教友,但过不了多久他就能归信夭主了……”(第294页,1608年3月);“五年前归信的学者李我存(李之藻)曾刊印过一幅大型的《坤舆万国全图》……他随我们学了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并着手印制这方面的著作……今年年初,我们把一幅大型的世界地图进献给了皇帝……”(第318页,1608年8月)</h3></br><h3>8、<strong>扬欧贬中,实无真知</strong>。“他们所讲的那些东西很可笑,他们知识浅薄得令人吃惊,他们全都致力于道德及优雅的言辞,或更确切地说是写出优美的文章。他们认为天是空的,日月星辰都在虚空中运行,由于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空气,而提出五种元素,把空气排除在外,却加入了金与木。他们认为大地是方的……”(175页,1595年11月于南昌);“中国人是没有任何科学的,可以说唯一保留的就是数学,然而他们所掌握的那一点没有基础的数学知识还是从撒拉逊人那里学来的,只有皇家的数学家将其传授给皇子们。中国人略懂一些预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但常常出错。他们都非常重视占卜术,但这东西非常不准,甚至是完全荒谬的。他们也不懂物理、形而上学及辩证法。他们的医学完全依赖于草药和经验……”(第202页,1597年9月于南昌);“中国人在医药方面极为出色,他们不会让病人衔着铁棒(以减轻手术带来的痛苦)。中医都使用药效轻缓的草药,他们不用油脂,……这类书往往是大部头,插图也绘制得很精美,类似于我们的《草药全书》……”(第25页,1583年2月)。</h3></br><h3>读罢上述摘录,只要具备基本分辨力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诸多疑问:</h3></br><h3>1、利玛窦虽没有学习过地理知识但成就惊人——绘制了《坤域万国全图》。而且此前还能在3年内根据“正确信息”测绘了全印地图(那时称南天竺或汉天竺)。他自己说欧洲的地图存在严重错误,所以必须亲自测绘才能正确。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测绘的速度一定会超过音速。另外,他既然亲自绘制了比欧洲更准确的世界地图,为什么还说中国的地形近似于“方形”呢?他既然遍览了中国史、志,那他至少应该知道中国还有西藏、青海、甘肃、女真、安南、真腊等郡,怎么可能只有15个省呢?</h3></br><h3>2、利玛窦对汉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都有过目不忘的超极能力,居然在6年内对自己的母语退化到了不能写作不能交流的地步。这正常吗?中国古人说“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利玛窦为啥就如此“非人类”呢?</h3></br><h3>3、利玛窦在1592年就完成了《四书》的拉丁文翻译。那1589年到1607年期间,他的上级兼同事罗明坚为什么还要干同样的事?另一件有趣的事是既然罗明坚第一次在西方出版了详细的中国地图集,那后来的卫匡国又往哪里摆,他不是“中国地理学之父”吗?据李兆良先生计算,卫匡国在中国的测绘速度是飞机的3倍,高铁的6倍!这样的神人谁见过?</h3></br><h3>4、什么样的神人才能仅通过观测月食就可以精确计算出两地之间的经纬之差呢?</h3></br><h3>5、三棱镜及七色光据说是1666牛顿发明和发现的,利玛窦是如何在1595年就使用上了70年之后才有的东西呢?</h3></br><h3>6、子午线的划分是耶元1953年国际上争论之后才确定的,本初子午线则是耶元1884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才确定使用的。利玛窦是如何先知先觉地知道300年之后的知识的?他口口声声“东经”多少度,是以哪里为参照的?</h3></br><h3>7、据说耶元1796年拿破仑出兵动埃及发现了罗塞塔石碑及大量考古资料。据说是天才的法国人商博良在1822年为人类解开了古埃及形象文字的秘密。且不说商博良破解古埃及文字的事十分可疑(让他破解一下三星玉器文字和甲骨文试试),利玛窦是咋知道几百年之后才会发现的古埃及文字,而且还一本正经地说“一字一词”!</h3></br><h3>8、既然1584年肇庆知府让利玛窦绘制了中文版世界地图,那又何必在10多年后,又脱裤子放屁的自己口述,让李之藻代笔再鼓捣一遍呢?试问即使在当今,有几个人能仅靠记忆就能准确绘出自己家乡的地图轮廓?还有,在同一年,他一会说李之藻没有入教,一会又说入教5年了,到底哪个是真的?中国学界公认利玛窦于耶元1601年向中国皇帝献图的,可人家自己说是1608年才干得这事啊!如果连这样的数学都算不对,那利玛窦又如何吹虚自己是“最伟大的数学家”呢?当然,这样弱智的错误,在利玛窦的书信中还真存在不少!</h3></br><h3>9、利玛窦极力贬低中国数学及天文知识“可笑”、“浅薄”、“不科学”。那请问,难道中国古人认为日月星辰运行在太虚之中的说法不对吗(源于宣夜说)?这不正是当代的宇宙理论吗?战国时期的《帛书·五星占》水平如何?唐代僧一行测量并计算子午线长度的水平如何?元代的“三分陆地七分水”、耶律楚材(里差的发明者)、郭守敬(一年365.2425天)的水平又如何?1524年王文素《算学宝鉴》(几乎与现代高等数学相当)的水平如何?事实上,只要思辨正常,就知道所谓的罗马数学就是一套骗人的鬼把戏,千位以内的加减乘除就足以把一个明白人给搞糊涂了,更别奢谈天文数字的运算了。比如1899+126的计算,罗马数字的写法就是MDCCCXCIX+CXXVI,仅这一串符号地分辨就得半天,计算时又如何进行进位操作呢?如果再整个小数,那这种极其笨拙的数字就几乎到了无法分辨和计算的程度。</h3></br><h3>10、摊开所谓利玛窦绘制的《坤域万国全图》会发现,其所描绘的日食、月食及“日 > 地 > 月”的知识完全与《古今律历考》(1573年)的相关内容相同;《坤图》的总论部分与明代王圻(qi)的《三才图会·山海域地全图》的总论几乎一致,且总论旁边的注解也出自《元史·宣夜刻》。</h3></br><h3> <h3>有专家说《山海域地全图》也出自利玛窦,1601年献的就是此图,被收录在《月令广义》中。但实际上这是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完整翻版(见下图)。</h3></br><h3> <h3>孟席斯在《1434》一书中指出:由中国人的地图衍生出的所有世界地图——《山海域地全图》、1418年地图、肖纳尔的地球仪、绿地仪都存在完全一致的错误。</h3></br><h3>其徒孙南怀仁所绘的《坤域全图》(1673年)的总论也与《三才图会·山海域地全图》的总论一致,只是把大明改成了满清罢了;《坤域万国全图》中的“九重天图”和“天地仪图”与冯应京(1555-1606)的《月令广义》几乎一致;更为拙劣的是在有关潮汐的描述中,又故意删去了出自《吕氏春秋·精通》中“磁石召铁”“琥珀召芥”的引文。</h3></br><h3>(下图截自南怀仁《坤域全图》) </h3></br><h3> <h3>(下图为四库全书版《坤域全图说》的截图) </h3></br><h3> <h3>最为神奇的是《坤域万国全图》中有十几处地名出自《山海经》及唐版《天下地志图》,如,鬼国、流鬼国、夜人国、牛蹄国、矮人国、一目国、女人国、长人国等;《山海经》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几千年来无数专家学者皓首穷经难解其意,利玛窦这个“半调子”是依据什么将这些地名标在地图上的?莫非他已经破解了《山海经》?《坤域万国全图》的注释说:欧罗马人没到达前,无人知道南美洲;而另一处巴西(因季狸和季仲兄弟俩到达而命名)之地又注:古时中国称之为“苏木”(博木的另写,意为东方)。这不前说后漏自相矛盾吗?</h3></br><h3> <h3>据说,欧洲人是1820年才到达了南极,而《坤图》中却赫然写着“南极”、“北极”,这又作何解释?</h3></br><h3>实际上,《坤图》中的“元尝郡县其地今设二都司……”“奴儿干都司皆女直地,元为胡里改,今设一百十四卫二十所……”的信息就已经表明了成图的时间:1409年-1434年。因为奴儿干都司始于永乐七年,终于宣德九年,如果是170年之后绘图,断不可能写“今设”的字样。试想,公元2021年12月如果有人写到“当今,中华大地正燃烧着鸦片战争的烈火……”这不仅仅是荒唐的问题,而是心智有毛病的表现!</h3></br><h3>综上分析,可以肯定:《利玛窦书信全集》是西方为了掩盖某种谎言而伪造出来的故事(history),书信的内容明显存在精心设计过的痕迹;利玛窦这位大神显然是通过沐猴而冠的手法包装出来的伪人,《坤图》断无可能出自他和南怀仁之手(参见李兆良先生有专著述)。</h3></br><h3>利玛窦、牛顿尚且如此,其他人还可信吗?</h3></br><h3>事实证明,传教士来华,是在实施一场精心策划的巨大阴谋。</h3></br><h3>翻开19世纪《南京条约》《望厦条约》《中法条约》等无不充斥着“允许传教、开办医院”的条款,其司马昭之心一目了然。</h3></br><h3>传教士“携洋自重”,利用其在华特权,犯下了无数滔天罪行。1862年,法国传教士在江西南昌奸淫妇女,禁锢幼童,激起群众愤怒,被驱赶出境;1869年,四川省酉阳天主教会,屠杀反抗教会暴行的当地民众,“内有肢解、燃烛、轮奸之惨不忍睹者”;1891年4月25日丹阳教案七十余具儿童惨遭迫害,两位地方官验后痛哭流涕:“纵横交错于地,或剜其目,或断其肢,至惨酷无人理”;……前几天新闻报道,耶教在全世界残害儿童的数量高达15万之众!</h3></br><h3>他们不遗余力地配合背后的势力,在全世界伪造历史,层累“宗教”,弄妖为神,蛊惑民众,除了显示耶主的伟大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涉足政治,制造动乱,火中取栗。</h3></br><h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为了人们思想的健康,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夺回失去的文化和精神话语权,也为了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我们决不允许打着“泛科学主义”的“宗教”及虚史野蛮生长,宣传虚无,制造隔核,染指政治。一句话,失位的乾坤必须在我们这一代正本清源,重新归位,让一切妖魔鬼怪在中华历史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让我们的子孙永远以“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气概,昂首阔步于这个原本就属于我们的世界。</h3></br><h3>西方的精神家园——历史文化(<strong>精神力量</strong>)据说是在沙漠里兜了上千年的圈圈后突然死而复生的,最怕溯源。西方的科技源头也十分鬼诡异,就象耶主造世一样突然就有了。比如,西方的某个“天文学家”还没活过三个土星周期(29.46地球年)或一个慧星周期,居然能知道土星和慧星运行的轨道;天才的牛顿也是在乡镇待了半年就突然鼓捣出了微积分……</h3></br><h3>总之,西方产生的一切就是合理的先进的不容质疑的,而中国则是愚昧的落后的理所当然的,尽管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连续积累。于是“西学东渐”诞生了,“古代中国没有科技”的论调也从此响彻了寰宇。</h3></br><h3>然而,但凡心智健全的人都知道:任何脱离衣食住行、自然条件、专业团队支持的天文观测和地理测绘都是痴心妄想的;任何远脱离社会实践和实际天象的天文历法都是毫无价值的;任何脱离历法和表意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荒诞不经的;任何脱离可靠媒质记载的传世著述都是天方夜谈的;任何危乱之邦都不可能治史和出现文化繁荣;任何人都不可能写出他从来不知道的知识。</h3></br><h3>由此,我们也弱弱地“天问”一下,为什么20世纪之前的西方就能神奇地超然于这些基本规律之上而样样都在例外之列呢?比如,它们有不吃不喝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第谷、开普勒,有长年征战的亚历山大、凯撒,有动辄百万字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有缺少编年的《古希腊史》《古罗马史》《古埃及史》,有数千年不烂的泥板书、莎草纸(说白了就是一片叶子),有漂在水上的亚历山大港、雅典城,有超音速地理测绘的利玛窦、卫匡国,有先知先觉的玛高温、蒙特、肖纳尔……</h3></br><h3>更令人疑惑的是,它们的很多“伟大”成就,都归功于“欧盟”——西泰,理论或科技的发现者从不冠以具体的国名。这种整体打包的方式是在与谁暗中较量呢?</h3></br><h3>事出反常必有妖。正如《前言》指出的那样:自传教士踏入中国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在为一个巨大的阴谋而“辛勤”努力着。这一点从1697-1699年期间莱布尼茨与传教士白晋在的书信往来再次得到了清晰地印证。由于其书信的语言十分幼稚和垃圾,有碍观瞻,故,此处不做摘录而直接罗列主题(出自公众号“文字研究”之《莱布尼茨与白晋通信选——关于汉字和中华文化》):</h3></br><h3>1、西方正在有预谋地耶教化中国。</h3></br><h3>2、西方传教士来华是有计划地全面窃取中国各类书籍,以研究中国的自然史、民俗史、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物理学、伦理学、法律、政治、艺术、数学和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其“完善”(太委婉了)科学和艺术而用。他们自白:“我们的思辨数学既不深刻也不完美”(白晋语)。</h3></br><h3>3、他们将盗用中国的历史编年表来构建西方“历史”,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制造舆论来妖魔化中国的信史作者(莱布尼茨语)。</h3></br><h3>4、窃取中国法典为其所用。因为中华帝国“多个世纪以来有着令人钦佩的统一性治理的法律体系”(白晋语)。</h3></br><h3>5、窃取中国历代积累的天文观测数据,为其所用。</h3></br><h3>6、德方塔尼神父正从中国带回有关鞑靼的地理测绘数据以纠正和补充维森的地图;同时白晋正在收集《坤域万国全图》中标定的有关白令海峡、北海道等地的测绘数据。这也为证明<strong>《坤图》并非出自利玛窦之手</strong>的结论而提供了铁证。</h3></br><h3>7、中国的自然史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方法和秘密,翻译这些资料将有助于他们的自然哲学家和医生<strong>发现</strong>更卓越的知识。</h3></br><h3>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中也明确提到:“莱布尼茨亲自给在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团写信,明确要求他们记录各种信息,包括冶铁、茶叶、造纸、丝绸、纯瓷、印染和玻璃的制造,还包括中国农业、军事及航海技术。莱布尼茨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知识,遣使中国则毫无意义’。最重要的是,莱布尼茨还要求耶稣会士们将中国的技术、机器、模型以及中国工农业文献带回到欧洲。所幸的是他们都一一照办了。最深入的一项调查是由杜尔哥(路易十六的财政大臣)安排的,他于1765年派遣两名基督教传教士到中国,带有一套包罗万象的问题目录。”</h3></br><h3>很显然,在明末至满清期间,在西方精英的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和不懈努力下,一场错乱乾坤颠倒黑白的历史文化浩劫风起云涌了。</h3></br><h3>为了便于消除读者心中的疑惑,有必要根据中国史书记载对主体“西泰”的历史来源做一个简单介绍(一家之言,不必较真,仅供参考)。</h3></br><h3>(一)英伦</h3></br><h3>舜时代,三苗等四凶作乱寰宇,为害四方,被严厉镇压。为警示天下,舜将其残部放逐于远离中央的偏远地区。据《山海经》等史书记载,舜放旧三苗(炎帝之后)于三危(今青海柴达木盆地附近),为绝后患又驱赶至欧洲东南部(今塞尔维亚)一带。因其族不满于当地的环境,后窜于西欧(有罴氏之地)继续为患,最终成为英伦三岛的居民(英、爱、苏)。历代以来,道家将此类人称之为“妖”,佛家将此类人称之为“魔”,均属于重点管控的对象。</h3></br><h3>当然,在旧三苗未达到之前,黎武夫之孙“嘘”受中央帝之命任秋官(音奄兹或英吉),率军驻守此处,兼做天文观测(利物蒲及希鲁滋伯里即源于这爷俩,伯里就是“故乡”之意)。</h3></br><h3>(二)法兰西</h3></br><h3>颛顼时代之前,方山氏(法兰西之名即源于此)受中央派遣,至西极之地戍边及从事天文观测。颛顼继帝位后,派太子长琴(音巴黎),驻栗广之野(即莱茵河一带)研习天文。学成之后,派往东极之下海(即今海地)任职,留有“太子港”之地名。</h3></br><h3>(三)德意志</h3></br><h3>与方山氏同时代,石夷(音独逸)家族受命到达北欧戍边和进行天文观测。《山海经》记载: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h3></br><h3>此后,戎人(音日耳曼)至此,原石夷家族被排挤远徙,但国名沿袭至今。</h3></br><h3>(四)西班牙(实为西番禺)</h3></br><h3>黄帝时代,其曾孙番禺造大船,至于此。《山海经》记载:帝俊生禺虢,禺虢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h3></br><h3>少昊时代,派鸟氏家族之孟鸟(音马德里)至于弇州(音班加或班牙)。</h3></br><h3>周穆王时代,派西王母家族至此并赐碑,设立欧洲及西南亚的行政中心,代天子管理西方之地。</h3></br><h3>至于葡萄牙(音波图或浮屠,意为塔)则是从西番禺分裂出来的一支。</h3></br><h3>其余欧洲部族不再赘述,详情参见后续即将发布的拙文《四海领挚启于中华》。</h3></br><h3>从上面的背景资料可以看出,自三苗家族在欧洲扩散之后,原中央皇族的根基就开始被蛀蚀和排挤,以致于满清期间完全失控。</h3></br><h3>自唐宋开关,元人远袭,郑和舰至以来,欧洲闻到了中央帝国的气息,开始蠢蠢欲动,踏上了向往已久的寻宝之路。</h3></br><h3>郑和时代,中国的机动力(疑为蒸汽机)船舰已遍布全球的各大海湾(见1587年蒙特所绘世界地图),为国家财力的增长及强化全球朝贡体系建设立下不朽的功勋(见朱默《1587年蒙特世界地图证明中国明朝航海舰队遍布世界各地》一文,截图源自程碧波教授公众号)。实际上,今天我们熟知的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恰恰是唐代杨良瑶的航海路线(见出土石碑),历史就这样被改头换面了。</h3></br><h3>明朝末年,朝纲失序,内忧外患,战乱四起。隐藏在中国的传教士们,大肆窃取中华文明的杰出成果,源源不断输入欧洲,供其精英吸收和消化。此时,国内官商勾结的资本势力更加无耻和猖狂,毫无底线地将自己祖先的科技成果,伪造成洋人的东西(例如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为官的教徒,详见徐光启的奏折),公然欺骗朝廷,借此引狼入室,渗入核心机关,削弱国家实力。与之相承的是大力协助洋教,盗取中国圣人的名号(例如“上帝”),散布神教,祸乱民众,煽动对立,制造动乱,为清兵入关做好了前期的铺垫。</h3></br><h3>清进明衰之时,西方可耻的嘴脸毫无忌惮地显露出来,其本土精英直接把中国的科技成果据为己有,冒充原创,公开发表。难怪一时间,西方涌现出了一大批跨学科的天才式人物。例如,达芬奇、开普勒、牛顿、笛卡尔、胡克、莱布尼兹、黑格尔等。我就纳闷,为什么现在西方这样的神人就绝迹了呢?</h3></br><h3>再翻开那些以传教士口述或著述为名在中国刊印的科技著作,所用的知识全部来源于中国典籍,且完全没有度量衡转换的影子,全部是正宗的中国味。更甚者书中所批露的有些知识还超前欧洲科学界一两百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荒唐离谱的事吗?据说传教士金尼阁来华时带来了7000多册西方书籍,这些书竟然在中国大地上消失的无影无踪,一册原本都不见。相反,在西方的各大图书馆及博物馆却大量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精美文物!到底谁影响了谁?</h3></br><h3>看到上面的结论,有些人可能会水土不服。下面,就开几味药加以抚慰。</h3></br><h3>1、微积分。其思想最早见于3200年前的《周髀算经》,汉代补充的内容就有直接的应用。到了明代1524年的《算学宝鉴》积历代前人的成果,其成就几乎和现代高等数学相当。</h3></br><h3>2、机械图。达芬奇、贝松的很多机械图几乎与《奇器图说》、《天工开物》一致。天下有这么巧的事?“舞天玄姬”女士研究发现:西方作品中相同的机械图,原理上存在严重错误根本无法使用,而传教士邓玉函在中国竟然能口述修正了这些错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传教士或王徵肯定有一个是专家,假如是王徵,那就用不着传教士来向中国人传授这些知识了;假如是传教士,那他直接自己著述不就行了,还用得着多此一举吗?</h3></br><h3>3、力学三定律。2000多年前,《墨经》早就总结了力学三定律(见程碧波公众号视频讲座),“止,无久之不止”(直线运动或静止);“力,刑之所以奋也”“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加速度及方向,但缺数量关系);“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且然不可,正而不用害工”(合力及方向)。</h3></br><h3>4、万有引力。早期见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书虞篇》,1602年《古今律历考》给出了详细的表述,1627年《奇器图说》给出了图示说明(参见陈美东于200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一书和吴刚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源泉来自中国》一文)。到底是苹果在牛顿头上砸出了万有引力,还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被偷换了户籍呢?</h3></br><h3>5、二进制。只要读一读王赣、牛力达合著的《大衍新解》(1992年济南出版社出版)一书,所谓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之说的妄言就会不攻自破!另外,二进制不过是八卦进制中最简单最机械的一种,与以九宫格为对称中心的无限进制和动态进制相比,这就是小儿科,西方人只是偷学了一点皮毛罢了。</h3></br><h3>6、蒸汽机。前文已经说了,郑和舰队的动力系统就是蒸汽机。</h3></br><h3>当然,还有很多几千年前的精美玉器、金属铸件、大型工程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在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参见下列图片)。</h3></br><h3> <h3>(上图是明代隆福寺藻井,现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完全依据天象设计的)</h3></br><h3> <h3>更令人震惊的是,近代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一对玉玦(jue2,5000年前)重量完全一致,凌家滩的玉器钻孔小至0.15毫米(5500年前,直径相当于一根头发)。</h3></br><h3>如果没有长期积累,理论指导(理),数据计算(数),图纸设计(相),机械加工(具),团队协作,诸如上述器物和万里长城修建等是绝不可能仅靠一般的经验和手工就能完成的。</h3></br><h3>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浩如烟海的科学成就在短短的几世纪内就销声匿迹了呢?这就要归功于近代西方的野蛮入侵和满清的邪恶贡献:</h3></br><h3>第一、洗劫财富,毁灭家园,摧毁心志,建立霸权。</h3></br><h3>第二、内外勾结,盗取成果,篡改历史,毁尸灭迹。</h3></br><h3>第三、编排故事,构建虚史,洗脑传销,招摇撞骗。</h3></br><h3>满清在西方的大力协助下,他们合伙搞残了大明王朝,祸乱了民众思想。地方政府——清军反叛入关时,大明文武成建制的毫无廉耻地举手投降,头前引路,无不与传教士及买办势力的精神荼毒有关。为了报答西洋人的“知遇之恩”,满清登堂入室之后,就实行了“抑汉扶洋”的政策——不许汉人办学,不许汉人学习科技知识,并通过“文字狱”对科技人才、仁人志士进行了惨绝人寰地清洗!还无耻地宣称:“宁与外贼,不与家奴,量中华之物结与国之欢心!”。</h3></br><h3>妄图通过这些卑鄙手段彻底剪断中华文明连续传承的链条和删除历史的记忆,使世代中国人浸没在忘祖和落后的精神毒液中。</h3></br><h3>网友文行先生说,北京作家王彬主编的《清代禁书总述》就收录了3236种被清廷禁毁的书籍目录;而据不完全统计,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的书籍总数为13600卷,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此外,满清还系统性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被销毁(仅存3000余份),仅万分之三流传了下来,而且这些也是经过系统性删改的。</h3></br><h3>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能莫名其妙地看到利玛窦、邓玉函等口述,李之藻、徐光启、王徵等代笔而成《坤万图》《几何原本》《奇器图说》等极其反智的蔚为奇观的原因所在。相反,只要是逃过劫难而隐匿民间或海外的明代书籍则保持了原貌,中间找不到任何传教士的影子。如,《算学宝鉴》《天工开物》《博物典汇》等。当然,传教士和满清政府看不懂的书籍也有躲过一劫的,例如,《易经》《山海经》等。</h3></br><h3>关于传教士在满清的协助下盗取和篡改中国科技成果的罪状,这里再试举两例。</h3></br><h3>例一:《六经图》1155年(南宋绍兴二十五年)杨甲撰。满清刻本较明刻本进行了篡改,将其中的《方圆相生图》完全删除,因为该《天地圆仪图》和《坤域万国全图》的天地仪图几乎一致,但前者有赤道、黄道而《坤全图》则没有;《日月会次舍图》《四时测中星图》完全删除,因为图中有经南、经北、纬东、纬西及地圆的内容;《四仲日永日短图》中,将尧典问数的内容全部删除,因为有周天365.25天的描述。(参见下列3图)</h3></br><h3> <h3>例二:《视学》,雍正13年(耶元1735年),年希尧撰,此书的成就相当高,几乎类似于当代的《工程制图》。序言中被塞入“与泰西郎学士数相晤对即能用西洋法作中土绘事”的字句。</h3></br><h3> <h3>为什么说篡了改呢?原因有三:一、列出先导的姓名几乎是中国古籍序言的传统,此书为什么不写出和哪一位西洋人交流的呢?不是不想,而是不知道写谁;二、一个不懂高等数学的人,你就是和他交流一百次,他也不可能写出数学著作,这是常识;三、书中的插图暗示出了成书的年代:</h3></br><h3> <h3>图中的人物形象是宋代人或元蒙人,说明此书应是宋元两代积累的结果。为什么满清没有把图中的人物形象一并改成西洋人呢?猜测是改刻版的图难度实在太大,而改文字则十分简单。于是印刷品就为我们留下了破解的蛛丝马迹。</h3></br><h3>满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就是要欺骗后世,造成中国原本没有这些知识的假象。否则那些传教士们各个会原形毕露!</h3></br><h3>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此处不再赘述。请致力于研究的学者们自行研读相关古籍。难怪民国时期一些打断了脊梁的丧家之犬要极力推动汉语拉丁化,原来是要釜底抽薪啊!搞废古文,再搞掉汉字,这个辉煌的历史迷案就永远看不到真相了。真绝,也真毒!</h3></br><h3>实际上,西方就是用同样的手法毁掉了道家的圣地——美洲(参见即将布发的拙文《美洲——中国历代道家的天间》)。在西班牙人入侵美洲之前,玛雅文字至少已经存在了1000余年。玛雅人在树皮纸或动物皮上用文字记录了他们所掌握的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与生活大事件。但是,西班牙人来了,他们认为土著文化是愚昧巫术,于是他们以“焚书坑儒”的残暴手段烧毁了全部玛雅书籍(手抄本)并杀害了所有认识玛雅文字的人(主要是祭司)。之后,西班牙人在这里殖民300余年,强制推行拉丁文化。悲呼!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能读懂玛雅文字的人了(参见《走遍世界博物馆》)。</h3></br><h3> <h3>奇怪的是伟大的传教士们,却没有在万能的主的指引下,为美洲通过口述留下点什么。</h3></br><h3>当然,在盗取中华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西方人也没闲着,为了证明他们先天的优势和伟大,也为了证明其科技成果的合法来历,如传教士们在信中所说的那样,他们参照中国的历史年表及故事,在艾尼乌斯、斯卡利杰、亚罗多德及其后数代人的努力下,发明的西方历史。例如,古埃及史、古希腊史、古巴比伦史、古罗马史……以致于我们的学者如数家珍,言必希腊。</h3></br><h3>首先,几经翻译还能还原历史,这就是胡扯。西方宣称,科学的东西是可以重复的,那我写一段拼音,请专家们给还原出原文,如果真能做到,那西方历史的真实性就不容质疑。请看:</h3></br><h3>Gu shen ling zhe xiang meng zi xiao,xing jiao bu yu ,xing meng bu da ,wu hua zhi wang laizheye。gu zhi zhen ren qi jue zi wang ,qi qing bu meng ,jixuyuzai!</h3></br><h3>如果还原不了原文,能说出大致意思也算过关。</h3></br><h3>关于古埃及历史的证伪,很多学者有力作,主要观点是:一、埃及文明出自亚历山大港,但那时亚历山大港在海中,这个文明是如何在龙宫中诞生的呢?二、古埃历史年表和中国古代年表几乎一致,太巧了(相关文章参见生民无疆和河清教授);三、金字塔几个世纪来西方人绘的图差别十分大,是想象出来的还是真的测绘过了呢?四、据说1820年法国人商博良通过音译破解了罗塞塔碑的文字,于是揭开了古埃及历史的面目。天哪,照此,我们岂不能用李白的口音吟他的诗了,想想就很美妙!根据“科学”的定义,让洋学者们也来帮我们试试甲骨文。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敢胡诌,因为破解甲骨文需要一个字写一篇文章说明来源!</h3></br><h3>如果,亚历山大不存在,那这些土地上生活的亚力士多德、柏拉图就麻烦大了,不知道何处安身。那牛哄哄的古希腊文明又咋办?其实为了证明古希腊的辉煌,山东人徐松岩教授也为此操碎了心,他说根据《希腊波斯战争史》公元前480年10月2日发生日食,由此可以断定古波斯“帝国”重要的历史年代。可程碧波教授查了天文数据之后得知,耶元前480年4月19日确实发生过一次日全食,但离希腊实在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连日偏食都看不到。真的很难想象徐教授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但肯定是:真得很愁人!</h3></br><h3>说起古巴比伦,很多人也是一脸的仰慕。根据希罗多德历史的记载,这个城真得太伟大了,东西南北各3公里,每个城墙有100个金子做的城门,可容纳四辆马车并行通过,幼发拉底河穿城而过,城中架了一座桥,晚上为了防止偷盗,要拆下桥板,白天再铺上……</h3></br><h3>仰慕之余就问两个问题:一、每25米开一个8米宽的城门,那修城墙的意义何在?二、今天我们知道幼发拉底河的河面宽是4-6公里,古代河面肯定比这还要宽,请问,这3公里宽的城如何让4公里宽的河穿城而过?请徐松岩等有关教授赐教。</h3></br><h3>说到古罗马就有点意思了,它和中国的汉代差不多同期,问题是当时我们的大汉使者甘英走遍了西南亚也没看到有这么个东西存在啊。</h3></br><h3>更有趣的是网友“牛肉好吃”指出:西方人起初不承认夏和商,只承认周朝。于是我们有周天子和诸侯国,他们有雅典和希腊联邦;我们有百家争鸣,他们有各种希腊学者;我们有秦始皇,他们有亚历山大大帝;我们有西汉和东汉,他们有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我们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他们也将罗马帝国分裂为三,互相征战不断;我们晋朝短暂统一,他们的“世界光复者”奥勒良也统一帝国;然后我们是南北朝,他们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我们北方有过五胡乱华,他们西罗马也遇到了野蛮的哥特人和日耳曼人。东西方的历史进程怎么会一模一样呢?</h3></br><h3>但西方口口声声说古罗马确有其事,而且还东征了呢。可又说,到了西亚就停下了。窃以为,它们不是不想打进西番(今新疆),而是中国有靠谱的历史阻挡了他们的大军。</h3></br><h3>综上所述,西方人的历史基本断定是虚构的,其真实目的是要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掩盖罪行,妖魔化中国,而后假装合法,侵吞大明王朝留在全球的巨量资产。当今西方崛起得益于中国的疏忽大意,它们今天大肆传销的精神食粮不过是包装过的谎言,目的是为了给全体中国人“断电”。</h3></br><h3>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深刻地指出:1687年《中国贤哲孔子》被翻译出版,这本书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书中内容表述的正是欧洲1700年之后的重要时期,“‘文明的(欧洲)世界开始钟情于中国的转折之年’,因为在随后的八十年里,许多欧洲人开始对中国产生如此强烈的好奇,以致于他们对洛可可式世界产生了发自内心的钟爱。许多启蒙思想家积极地与中国和中国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这些思想家包括蒙田、马勒伯朗士、莱布尼茨、伏尔泰、魁奈、沃尔夫、休谟和亚当斯密。”</h3></br><h3><strong>看吧,就是这么一伙人,帮助中国后代忘记了祖宗,忘记了我们的科技成果。</strong></h3></br><h3>历史证明,满清引狼入室,开门揖盗,自废武功、贩卖祖产(丢失西南亚、西伯利亚、美洲等)的愚蠢行为并没有达到他们世代享乐万世长存的目的。西方列强,在中华文明的滋养下,剔道为术,依仗器物优势,如野兽添翼,恶虎出笼,他们扑向世界,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然后摇身一变,伪造历史,伪装成文明和灯塔的化身,在世界上招摇撞骗,耀武扬威。18世纪中期开始,他们对中国也露出了獠牙,用炮船利舰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几乎把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送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h3></br><h3>西方人也早在17世纪就为全面毁灭中国设计好了剧本:</h3></br><h3>问:如何才能堂而皇之地把偷窃和抢劫的东西据为己有?</h3></br><h3>答:毁灭证据,抹黑主人,并使他的后代失忆或变傻。</h3></br><h3>问:如何才能漂白自己的罪行?</h3></br><h3>答:给自己发明一个先人并编一套精彩的创业故事,然后给主人的后代天天去黑吹(history就是这么来的);当然还要利用暂时窃取的权力制定规则,形成话语权。</h3></br><h3>问:如何才能长期地奴役这些受害者?</h3></br><h3>答:用你家钱,你家的方子开药铺,然后世代给你们治病、卖药,谁不听就把谁治死!同时,不忘在你家策反几个公知,让他们天天在厕所里找美食,并变着法子骂祖宗。</h3></br><h3>接着来欣赏一个更为刺激的。下图就是上映前的一张海报(源于程碧波教授):</h3></br><h3> <h3>乍一看,会觉得这是关于印第安人的故事。但你错了。这是德国诗人及地志学家梅伊斯内尔于1623-1624年出版的《哲学政治宝库》一书中给未来的中国精心准备好的第二个剧本,映片的名子就叫《中国亚马港》(澳门)。</h3></br><h3>程教授指出:图片最下面几行文字的大意是指中国人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h3></br><h3>“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如果中国本土像美洲一样沦为西方的绝对统治,那么今天的中国人的命运和印第安人一样。届时:</h3></br><h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远迈汉唐的大明都将被彻底抹去。能留下的记录,就是东亚大陆上野蛮的支那人住在山洞中,茹毛饮血外加吃人。直到西方来到澳门才为他们带来了科技文明之光。然而可惜的是支那人因为缺乏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大量死亡。仁慈的西方专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残留的几十万支那人开辟了一块保护区,且不修路建桥,尽量避免现代文明的渗透,确保这几十万支那人永远生活在原始状态,以敬畏自然、尊重和保护支那本土文化。</h3></br><h3>关于中国历史的大量的图片就和上面的那张基本类同。我们就是这众多图片中人物的形像。”</h3></br><h3>热心的教会还会象加拿大的教堂一样特殊关照我们的儿童(1936年-1949年,仅上海徐家汇圣母院育婴堂共收纳儿童4万多,但活下来的只有197人,上海解放时教会惟恐之下烧档案就用了4天4夜。耶教认为吃人可以治病,由此,不得不令人怀疑这些孩子的去处),热心的军队还会为了保护我们的资源,用枪炮等各种想象不到的方式帮我们减少人口……</h3></br><h3>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两个剧本都曾登台上演。据统计,19世纪印第安人的人口大约1亿和同期的中国差不多,而现在所剩不足30万了;17世纪,大明摇摇欲坠的时候,西班牙人侵占吕宋岛后将那里的中国人屠杀殆尽;从邪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侵略者们无数次干过种这种失尽天良灭绝人性的坏事,例如,东江六十四屯、南京大屠杀等。即使在当今,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还在秘密会议上无耻地坦白了要用新冠病毒等减少人口的恶毒计划。</h3></br><h3>读到此处,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难道不觉得后背发凉吗?</h3></br><h3>由于立场不同,始作俑者们颠倒黑白文过是非似乎无可厚非。但受听者如果信以为真全盘笑纳且奉为圭镍又不容质疑或如丧考妣,那就十分可悲了,这得多高的智商才能做到啊!这得多么大的胸怀才能教人忘记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转而为侵略唱赞歌呢?</h3></br><h3><strong>对待历史,你可以反动,但你决不可以反智!</strong>更不可能让所有有良知的人完全失忆和精神失常!</h3></br><h3>我们不能忘记1900年詹姆斯写给美国总统的信:“这个国家(中国)太过神奇和伟大,他的觉醒将是我们所有人的噩梦。我们唯一的方式,是用我们的思想完全替代他们原有的文明,让他们未来的精英和领袖,认为我们才是伟大和先进的。用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完全覆盖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远比用军旗去统治他们更可靠。假如美国能将中国学生成功地吸引进来,那么美国这种从文化上控制中国的方式无疑是最巧妙的……”</h3></br><h3>我们不能忘记满清入关,不能忘记鸦片战争,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更不能随意吸食西方人经过数百年精心炮制的精神毒品。历史必须匡正去秽,西方各种伪造的面目必须揭穿。因此,不管你情愿不情愿,我们都要义正严辞地说:需要走下神坛的何止牛顿!</h3></br><h3>2022年5月15日</h3></br><h3><strong>肆 青華道人:牛顿发现地球引力?</strong></h3></br><h3><strong>剽窃中国成果而已!</strong></h3></br><h3> 1726年4月15日,牛顿的老乡威廉·司徒克雷(William Stukeley, 1687-1765)在与牛顿的一次见面后写道:</h3></br>“他告诉我,在过去(指1666年),正是在相同的情景下,重力的概念进入他的头脑。它是由一个苹果落地引起的,而当时他正坐着沉思默想。他自己思量,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地摔在地上,为什么它不斜着跑或者向上跑,而总是跑向地球的中心呢?的确,原因是地球吸引苹果。在物质中必定有吸引力存在,地球的吸引力总和一定指向地球的中心,而不指向地球的任何一侧。所以这个苹果垂直地向地球中心下落。如果物质之间如此吸引,吸引力一定与物质的量成比例。所以,苹果吸引地球,和地球吸引苹果一样。存在一种力量,像我们这里所说的重力,它通过宇宙延伸自己。”<h3> —— 这段文字出自威廉·司徒克雷,伊萨克·牛顿爵士回想录(Memoirs of Sir Issac Newton's life),转引自2007年商务印书馆赵振江译《牛顿传记五种》。也就是说:牛顿于1666年才发现了地球引力,而地球引力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h3></br><h3> 那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strong>1627年</strong><strong>明朝出版的王徵的《奇器图说》</strong>中就已经有了对重力的定义和阐述?</h3></br><h3> <h3> 《奇器图说》第四款对重力(地心引力)的定义如下:</h3></br>“重何物?每体直下,必欲到地心者是。”<h3> 并且除了对这个定义详细的文字说明之外还有一目了然的图示。换句话说,王徵的《奇器图说》不可能是利马豆们从当时非常落后的欧罗巴带来的,也不可能是利马豆们在中国写的,《奇器图说》只能是中国人编撰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著作!</h3></br><h3> <strong>据说,牛顿出生于1643年</strong>1月4日,难道牛顿是现代穿越小说男主?穿越回了1627年以前并写下了对重力的定义?</h3></br><h3> 毫无疑问,所有的这些知识,都来自中国!</h3></br><h3> 牛顿发现引力的说法,纯属是为后来逆向工程中国的力学知识而蓄意编造的“小故事”!<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1854年,由墨海书馆颁行的《中西通书》(Chinese and Western Almanac)中刊登了“地球牵引说”,该文章介绍了牛顿的引力学说:</h3></br> “奈端言:质点置空球外,为空球所牵引,一如空球四面全质,收在中心。其实球之理亦然。”<h3> 然而,该文章中所谓的牛顿引力学又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因为,这句话,是西方对明末王徵《奇器图说·卷一》第4款“地心引力”的解读而且是错误解读。</h3></br><h3> 最近洗地行业有一个风向,那就是尽量淡化“牛顿和苹果树”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已经有网友质疑牛顿的苹果树了,这个吹得金光闪闪的金身已经有了裂缝,得赶紧打补丁撇清干系,几年之后,就没人记得了。 </h3></br><h3> 那么,真如洗地专业人才所说的那样,牛顿是发现了万有引力,不是重力,地球引力吗?来看看别人怎么说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①,斯坦福大学网站说:“牛顿意识到一定有某种力作用在像苹果这样的下落物体上,否则它们就不会从静止状态开始移动。”<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②,sciencing网站说:“实际上,牛顿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让他开始思考将物体拉到地上的神秘力量。”<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③,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康迪特告诉伏尔泰说:“1666年,他退隐到剑桥附近的乡下,有一天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看到有水果从树上掉下来,便陷入了对重力的沉思......使重物坠落的力量是一样的,不管是在地下多深处,也不管是在多高的山上,都不会有明显的减小”<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④,牛顿的老乡威廉·司徒克雷说:“他告诉我,在过去,正是在相同的情景下,重力的概念进入他的头脑。它是由一个苹果落地引起的,而当时他正坐着沉思默想。他自己思量,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地摔在地上,为什么它不斜着跑或者向上跑,而总是跑向地球的中心呢?的确,原因是地球吸引苹果。在物质中必定有吸引力存在,地球的吸引力总和一定指向地球的中心,而不指向地球的任何一侧。所以这个苹果垂直地向地球中心下落。”<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⑤,请大家帮忙回忆我们以前读到过的相关内容,不管来自教科书还是其它科普读物。</h3></br><h3><strong>伍 青華道人:牛顿,是真实存在?</strong></h3></br><h3><strong>答案在中国明清的文献,</strong></h3></br><h3><strong>或者你的宗教信仰</strong></h3></br>一. 西方,直到牛顿......<h3> 长期以来,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说法是:牛顿观察苹果下落,发现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通过归纳假说,从而又发现了“万有引力”。</h3></br><h3>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从小被科普的固有认知正在被潜移默化地替换改变。他们解释说,这是一个科普没做好产生的误解。地球引力不是牛顿提出的,在牛顿之前很早就有了。西方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以前已经有了重力学理论,牛顿在重力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万有引力”概念,从而拓展出了万有引力理论。</h3></br><h3> 例如,@文行先生 说:</h3></br>牛顿的理论是把重力引申为万有引力。也就是说,牛顿把重力和万有引力统一了起来。他把重力的作用引到月球去。<h3>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成立。因为当我们去故纸堆中追根溯源,发现大家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牛顿苹果故事的原始来源不是这么说的。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来自他的朋友和老乡威廉司徒克雷(William Stukeley, 1687-1765,《牛顿传》中翻译为“威廉·斯塔克利”)于1752年所写的《艾萨克·牛顿爵士生平回忆录》(Memoirs of Sir Issac Newton's life),“牛顿生平”(Life of Newton)。原文如下:</h3></br><h3>……he told me, he was just in the same situation, as when formerly,<strong> the notion of gravitation came into his mind.</strong> "<strong>why should that apple always desce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ground</strong><strong>,</strong>" thought he to him self: occasion'd by the fall of an apple, as he sat in a comtemplative mood: </h3></br><h3>"<strong>why should it not go sideways, or upwards? but constantly to the earths centre? </strong><strong>assuredly, </strong><strong>the reason is, that the earth draws it. there must be a drawing power in matter. & the sum of the drawing power in the matter of the earth must be in the earths center, not in any side of the earth. therefore dos this apple fall perpendicularly, or toward the center.</strong> </h3></br><h3>if matter thus draws matter; it must be in proportion of its quantity. therefore the apple draws the earth, as well as the earth draws the apple." that there is a power like that we here call gravity wh extends its self thro' the universe……</h3></br><h3> 这里我引用赵振江先生在《牛顿传记五种》中对这段话的翻译如下:</h3></br>他告诉我,在过去,正是在相同的情景下,<strong>重力的概念进入他的头脑</strong>。它是由一个苹果落地引起的,而当时他正坐着沉思默想。他自己思量,<strong>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地摔在地上,为什么它不斜着跑或者向上跑,而总是跑向地球的中心呢?的确,原因是地球吸引苹果。在物质中必定有吸引力存在,地球的吸引力总和一定指向地球的中心,而不指向地球的任何一侧。所以这个苹果垂直地向地球中心下落。</strong>因此,如果物质之间相互吸引,吸引力一定与物质的量成比例。所以,苹果吸引地球,和地球吸引苹果一样。存在一种力量,像我们这里所说的重力,它通过宇宙延伸自己。<h3> 大家对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应该都没有什么歧义吧?司徒克雷明明白白地讲 了牛顿因为苹果坠落发现了地心引力,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又联想到了万有引力。正如有人洗地说的,反正牛顿本人不可能从坟墓中被拉起来解释的,那么除了牛顿本人之外有什么资料能比牛顿自己的朋友记录的与牛顿之间的谈话记录更为可靠的呢?</h3></br><h3> 《自然》杂志(Nature)在1936年10月10日的文章“William Stukeley on Newton”中转述了名为L.T.More先生对司徒克雷的肯定:</h3></br>司徒克雷是我们了解牛顿个人生活的主要来源,……他是值得信赖的。<h3> <h3> 根据《牛顿传》(ISAAC NEWTON,2021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h3></br>当时牛顿也并非一下子就明白了万有引力是怎么一回事。1666 年,他才刚刚开始理解其中的原理。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他从没对人说起过自己对引力的猜想。<h3> 事实上,这段话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正如网友@教员的小学森 评论的那样“欧洲近代史上争抢同一发现或发明的公案特别多,最知名的莫过于牛顿和莱布尼茨争夺微积分发明权。”按理说牛顿应该一边研究,一边赶紧发表研究成果才是。这么隐姓埋名地搞研究根本不是西方人的风格啊?!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猫腻呢?</h3></br><h3>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王徵编撰的《奇器图说》,其中《重解卷》第一款不仅定义了什么是地心引力,而且还详细阐述说明了地心引力的特性,重力有两个性质:方向和大小(由网友@秋清雨凉 释读)。特别关键的是不仅通过文字描述了重力的特点:“每体直下,必欲到地心方止。”而且还配上了一目了然的插图。下图左上角,箭头代表矢量方向,线段代表了垂径。不仅如此,而且王徵还举例说明引力的特性“譬如磁石吸铁,铁性就石。”磁石吸铁总是直来直去,正如引力吸人吸物,我们何曾见过铁器拐着弯被磁铁吸引过去的?</h3></br><h3> 再说回牛顿,如果牛顿之前西方早就有了重力地心引力的概念和理论,作为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牛顿肯定不会问出“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地摔在地上,为什么它不斜着跑或者向上跑,而总是跑向地球的中心呢?”这样低级的问题来。也就是说,西方直到1666年才首次开始了对重力学理论的研究。</h3></br>二.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王徵《奇器图说·重解卷》部分内容吻合<strong></strong><h3><strong> </strong>1854年,由墨海书馆颁行的《中西通书》(Chinese and Western Almanac)中刊登了“地球牵引说”,该文章介绍了牛顿的引力学说:</h3></br>“奈端言:质点置空球外,为空球所牵引,一如空球四面全质,收在中心。其实球之理亦然。”<h3> 然而,该文章中所谓的牛顿引力学又是彻头彻尾的谎言。</h3></br><h3> <h3> 因为,这句话,是西方对明末王徵《奇器图说·卷一》第4款“地心引力”的解读而且是错误解读。</h3></br><h3> 除了上面讲到的对于地球引力的定义和说明,比较1687年第一版拉丁文版《原理》和以1726年第三版(英文版?)为底本翻译的中文版《原理》定义5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版的内容比第三版的内容真的少了很多很多。也就是说牛顿和其它人在再版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充了《原理》的内容,第三版相比第一版而言,内容上已经经过了完善和补充。</h3></br><h3> <h3>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版《原理》定义5的内容基本上和《奇器图说·重解卷》第2第4款的力学内容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奇器图说·重解卷》第4款的两张示意图表示处于不同位置的不同形态的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作用是一样的,即“直下和至地心”,牛顿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解读了这两张图并以简陋的拉丁文磕磕绊绊地改头换面成了《原理》定义5。并且《原理》说明部分完全照搬了《奇器图说·重解卷》第4款说明部分“磁石吸铁”的例子。《奇器图说·重解卷》第2款右图很容易就可以让人得出因为受到引力的作用所以行星围绕地球转的结论。这一点被写入了《原理》定义5的说明部分“行星由于受到引力作用而在曲线轨道上环形运行”。从简陋的拉丁文描述内容上来看,可以推断牛顿受到了语言的限制,对《奇器图说》文字内容的理解比较粗糙,插图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帮助。</h3></br>三. 《奇器图说》带来的其它发现偶拾<h3> 国外知乎(Quora)上有人说:</h3></br><h3>The current theory at the time, was that <strong>objects “wanted” to return to a natural resting state, i.e, the ground</strong>.</h3></br><h3>Newton simply looked at an apple falling to the ground and thought, “Hey, what if it’s a force, pulling the apple down!”</h3></br><h3> 大意是:</h3></br><h3>当时的理论是,物体 "想要 "回到自然静止状态,即地面。</h3></br><h3>据说在实际历史当中,在中世纪之前的古典晚期,古希腊天文学就已然普遍认为了大地是静止的“球”,但不会自转。<strong>地球上的各种事物按照自己的“自然倾向”朝向地心,所以一切地上的事物都能贴在地表上。</strong>而这种学说一直流行于中世纪。</h3></br><h3> 又有人说,在牛顿之前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已经可以对地球上的引力作出解释,其解释为<strong>“重”的物质具有向宇宙中心(地心)移动的属性</strong>。</h3></br><h3> 起初,我并没有留意这种说法,直到我看见《奇器图说·重解卷》第23款的解说部分,一切都恍然大悟。“噢~,原来如此!”</h3></br>天下之物,各有本所。物之性亦各喜得本所。……水土,其本所也。<h3>这段话,和上面国外知乎上老兄的话是不是完全吻合?!虽然这两种表述方式受到语言和思维差异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完全一致。这是巧合吗?</h3></br><h3> <h3> 以下图文摘自《牛顿传》,实际上,我认为牛顿和胡克之间的争论主要是对他们获得的《奇器图说·重解卷》第23款左图的理解偏差,两人对靠近地表的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的理解能否让我们意识到西方的理论并非出于社会实践,理论并非出自对实践的规律总结。而是出于对中国典籍的解读,所有的争论无非就是解读意见之间的碰撞而已,或者,只是演戏给后人看?</h3></br><h3> <h3> 物体如何朝地球中心下落:1679 年牛顿与胡克的论战。</h3></br><h3> <strong> a. 牛顿:</strong>一个从高处落下的物体应保持其自身的运动并落向垂线的东边,“这与一般人的想法完全相反”〔但它会(错误地)沿螺旋线的路径下落到中心〕。</h3></br><h3> <strong> b. 胡克:</strong>“但就其下落曲线而言,您似乎认为它将是一条螺旋线……而根据我的圆周运动理论,情况将很不同,它将根本不类似于一条螺旋线,而是一种椭圆形的线。”</h3></br><h3> <strong>c. 牛顿:</strong>假设地球是空心的,而且没有任何阻力,真正的轨道甚至会更加复杂——“一种交替的升降”。</h3></br><h3>《通信集二》(Correspondence II),第 301、305 和 307 页</h3></br><h3><strong>陆 关于牛顿这个神人,起起底</strong></h3></br><h3>今天,我只是把以前发过的一些内容,集中集中,让读者们有一个整体认识。当然那,更欢迎有关人士发现问题,以便于他们出来洗地。</h3></br><h3><strong>一</strong><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 据现行西方史,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天文学、地理学十分发达,其水平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了。例如, 1582年(或1581年),神学家 利玛窦抵达中国,指导中国人天文历算,教会中国人绘制地图,典型的例子就是利玛窦为中国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h3></br><h3> 问题是:1667年,法国的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座天文台。1675年,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又过了若干年,这两个天文台才开始正式运行。</h3></br><h3> 那么,问题来了:连天文台都没有的欧洲,是如何诞生先进的天文学、地理学、地图学知识的呢?</h3></br><h3> 这是<strong>“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strong>!</h3></br><h3> 我知道,有人会搬出“丹麦的第谷天文台”、“第谷体系”来。对此,我只问2个问题,不知哪位专家能回答:</h3></br><h3> 1. 第谷仰望星空的时间还不到土星运行一周(29.5年)的时间,那么,第谷是如何观测、记录并发现土星的运行规律的?</h3></br><h3> 2. 在丹麦根本不能看到水星,那么,第谷是如何观测、记录并发现水星的运行规律的?</h3></br><h3> 所谓第谷云云,<strong>依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strong></h3></br><h3> 据说,第谷将其观测积累的“天文学知识”传给了开普勒,于是有了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h3></br><h3> 据说,基于开普勒这座学术高山,又有了高山仰止的牛顿。</h3></br><h3> 问题是:<strong>第谷之不存,开普勒将焉附?开普勒之不存,牛顿将焉附?</strong></h3></br><h3><strong>二</strong></h3></br><h3> 无论是谈开普勒,还是夸牛顿,都必须基于这一点:</h3></br><h3> 1667年,法国的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座天文台。</h3></br><h3> 1675年,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h3></br><h3> <strong>牛顿</strong>的经历概述如下: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664年被选为三一学院研究生;在欧洲尚无天文台的1665-1666年间,牛顿在农村老家研究天文学竟然成就斐然;1666年牛顿“发现”地球引力;1687年7月,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中阐述了三大运动定律。1693年,牛顿患神经病。</h3></br><h3> 问题来了,不知哪一位专家能回答:</h3></br><h3> 1. 1666年时,不仅牛顿没有见到过天文台,而且整个欧洲都没有天文台。 牛顿是如何知道大地是一个球体,还能“发现”地球引力的?</h3></br><h3> 2. 假设《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于1687年的前6个月写出来的。此时,距离法国的巴黎天文台成立才20年时间,距离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才12年时间。直到牛顿患神经病时,法国的巴黎天文台成立才26年时间,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才诞生18年,远不到土星运行一周(29.5年)的时间。牛顿的天文学知识从何而来?</h3></br><h3> 总之,<strong>始终是</strong><strong>:“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strong></h3></br><h3> <strong>三</strong></h3></br><h3> 据说,牛顿曾经对他的朋友本特利(Richard Bentley)说,在阅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前要先念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要先看伽桑狄的天文学书末的哥白尼体系简介等等。</h3></br><p data-track="32"> 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均依赖“古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的而存在;哥白尼和哥白尼体系,也是依赖“古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的天文台而存在。据现行西方史,古希腊的科技中心在当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即曾经的托勒密王国的首都。这里有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天文台、大学,是欧几里得讲授、撰写《几何原本》的地方,是西方历法儒略历的真正诞生地,是阿基米德读书成才的地方。</h3></br><h3> 问题是:1000年前,亚历山大城这一带应该是茫茫大海,或者星星点点的沙洲(参阅点击《<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asload="1"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kwNzIwOA==&mid=2247489511&idx=2&sn=1f8487f2a8be12e6bee65a23950aab1a&chksm=e85b5400df2cdd1666d860a8192391620acba6323871264162a0869f30388b8ba296a46cd952&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wah-hotarea="click">“古埃及”毫无存在基础,是虚构出来的伪史</a>》)。因此,1500年前,这里不可能存在一座城市,更不可能存在图书馆、天文台、大学甚至私塾。</h3></br><h3> 也就是说,什么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什么哥白尼和哥白尼体系,与其赖以存在的“文艺复兴”一样,均为子虚乌有的人和物。</h3></br><h3> 那么,请问:</h3></br><h3> 1. 牛顿口中的《几何原本》来自何方?</h3></br><h3> 2. 牛顿口中的“哥白尼体系”来自何方?</h3></br><h3> 前面说过,直到牛顿那时候,欧洲尚无天文台,哥白尼、哥白尼体系云云更是八字没一撇的事情。<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 <strong>依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strong> “亚历山大里亚”这块<strong>皮</strong>没有了,那么,《几何原本》和哥白尼体系这二撮<strong>毛</strong>,自然成了童话故事。</h3></br><p data-track="33"><strong>四</strong><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strong> </strong> 无论何时何地,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衡,能诞生发达的数学、天文学吗?</h3></br><h3> 答案只有一个:不能!</h3></br><h3> 这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国家,数学发展进步的前提是:统一度量衡。否则,连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启蒙都做不了。</h3></br><h3> 我们知道,最晚在秦始皇的时候,中国大地就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h3></br><h3> 那么,欧洲大地上的情况又是如何呢?</h3></br><h3> 据现行西方史,古希腊的时候,仅巴掌大的希腊半岛,城邦林立,据说多达几百个。如果古希腊存在数学书,其中使用谁家的度量衡呢?雅典的?斯巴达的?马其顿的?还是远隔千山水的叙拉古的?</h3></br><h3> 毫不意外的是,在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中,使用的全部是中国的计量单位,如第五卷:</h3></br>以六<strong>尺</strong>之线比三<strong>尺</strong>之线。<h3> 那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原著中,是否使用过度量衡?使用的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种度量衡标准?<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 李之藻“翻译”的《同文算指》更有意思。《同文算指》一开篇便介绍度量衡标准,但是,全部是中国的度量衡标准,竟然没有出现西方的度量衡标准!《同文算指·前编卷上》:</h3></br>凡<strong>度</strong>,十丈曰引,五丈曰端……凡<strong>量</strong>,六粟为圭,十圭为撮……凡<strong>衡</strong>,以两为君,两有十钱……<h3> 那么,李之藻翻译的西洋原著中,使用的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种度量衡标准?</h3></br><h3> 历史的真实是,直到19世纪,欧洲各国才完成了国内的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例如,美国教授詹姆斯・W.汤普逊撰《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h3></br>“16世纪,流通货币繁杂,特别是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使用起来既不方便且混乱不堪。在这一点上,英国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她只有一种货币,而且,除了兰开斯特外,她只有一种度量衡(1390年法案)。商业活动的另一大害是通用的度量衡制不统一,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汉萨同盟始终未能建立起统一的币制或统一的度量衡。甚至路易十一也未能革除这两种弊端,他去世前四个月(1483年)曾招来一个商人代表团,以谋求采取一些措施,看‘是否可能在吾王国境内建立单一度量衡制和单一流通币’。路易十一的打算只得冬眠待时,直到1789年。”<h3> 18世纪的法国,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走街串巷卖布卖米的商人,不仅得准备好多种尺子和秤杆,而且得准备好多种货币的零钱。<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 欧洲的头号强国尚且如此,其它国家的情况可想而知。(千万别夸耀英国!此时的英国,在西洋来华传教士笔下,是绝对的蛮荒之地,以至于他们竟然不知道英国有没有首都,有没有城镇)</h3></br><h3>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16世纪的时候欧洲存在数学书,其中使用什么样的度量衡呢?小学生的数学教科书中,是否使用了度量衡?</h3></br><h3> 在度量衡极其混乱的法国,小学生的教科书中有关计算面积、长短、轻重的例题里,使用的是什么样的计量单位?</h3></br><h3> 哪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来说说:离开了度量衡,该如何教小学生的数学?</h3></br><h3>没有统一的度量衡的社会,能诞生发达的数学吗?</h3></br><h3> ——这和古希腊“数学发达”的前提一样,是一个类似于天问的问题。</h3></br><h3> 关于西方世界的度量衡,有很多十分奇特的现象,值得玩味。</h3></br><h3> 至于英国的度量衡,也与中国古代的长得很像。如:</h3></br><h3> 在英国,1英尺= 30.48厘米;1 夸脱=1136毫升;1 磅=16盎司=453.6 克。</h3></br><h3> 在中国明代,1尺= 31.1厘米;1升 = 1073.7毫升;1斤=16两=596.82克。</h3></br><h3> 如果大家有兴趣,查一查曾经的“海洋强国”英国的“海洋度量衡”,更会惊奇于与古代中国的高度近似。</h3></br><h3> 西方度量衡与古代中国仿佛相似,远不止于英国。</h3></br><h3> 《耶稣会士庞迪我著述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第506页的两则注释,也很有趣:</h3></br><h3>①“磅(libra) ”,系<strong>西班牙</strong>古代重量单位。在卡斯蒂亚,一磅分为16盎司,相当于460克……</h3></br><h3>②“杜卡多(ducado) ”,系西班牙古金币名, 通用至16世纪末, 不同时期币值不一。在嘉靖年间,<strong>葡萄牙</strong>的一个杜卡多约等于白银一两。</h3></br><h3>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国的以16两为1斤。令人惊诧的是,英国也好,西班牙也罢,也是如此!更令人难以解释的是:“葡萄牙的一个杜卡多约等于白银一两”----葡萄牙的货币计量单位也与中国一样!</h3></br><h3> 闲言少说,直奔主题:</h3></br><h3> 1. 牛顿上小学、中学、三一学院时的数学、物理、天文学的教科书中,使用的是怎样的度量衡标准?</h3></br><h3> 2. 牛顿口中的《几何原本》、“哥白尼体系”中,使用的是怎样的度量衡标准?</h3></br><h3> 3. 牛顿的各种著作中,使用的是怎样的度量衡标准?</h3></br><h3> <strong>照样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strong></h3></br><h3><strong>五</strong><strong><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strong></h3></br><h3><strong> 最近,因为《<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asload="1"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kwNzIwOA==&mid=2247492416&idx=1&sn=6c2d4d8c4cfba02d64e67b1d6e6ba729&chksm=e858a0a7df2f29b15aa43bd8cc91f1dbcf0b37ddedebc189356c5c992435b3d9322dfbed60c5&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铁证如山:牛顿发现地球引力?剽窃中国成果而已!">铁证如山:牛顿发现地球引力?剽窃中国成果而已!</a>》一文,有人宣称,《奇器图说》是西洋传教士邓玉函口述、王征翻译的。</strong></h3></br><h3><strong> 我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王征是一个愿意为西洋传教士肝脑涂地的基督徒。我也一再谈到这个邓玉函。</strong></h3></br><h3><strong> 在王征等基督徒笔下,邓玉函指导中国的基督徒们翻译了许多的西洋科技文献。我以为,其中最有代表性、最了不起的作</strong><strong>品,应该是邓玉函在李之藻家中翻译的《人身说》(即《人身图说》)。这里,我再一次简单介绍一下。</strong></h3></br><h3><strong> 《人身图说》通篇使用中医穴位名称来描述人身各部位,而且进行穴位治疗。例如:</strong></h3></br>至太阳(穴)又分为二肢……上至凤池(穴)……一下行至舌底及缺盆(穴),一升上于头厚皮及天庭(穴)之缝……并兰台(穴)、廷尉(穴)……西师云:如头疼及太阳(穴)痛,须于印堂(穴)血络即太阳血络开血即愈,屡试有验。[6]<h3><strong>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人身图说》把中医的穴位名称几乎用遍了。</strong></h3></br><h3><strong> 西医有穴位之说吗?当然没有。西医会以穴位来进行人体描述吗?当然不会。如果说这“解剖学”著作确实来源于欧洲,那么,在原著中,西医又是用什么样的文字来描述这一个个穴位所在的位置?</strong></h3></br><h3><strong> 尽管《人身图说》是“解剖学”的书,但是,邓玉函等人抄书上瘾,过于勤奋,一再不辞辛苦地抄下了全套的中医治疗方法。例如:</strong></h3></br>若乳发肿毒,当于其左右旁及下分打火罐以散之。[7]环跳穴,系骨节凑合之处。受病,宜贴风痛膏,或打火罐,或九龙雷火针。[8]<h3><strong> 如果乳房发肿毒,就在乳房的左右旁及下面分别打火罐;环跳穴是骨节凑合之处,如果病了,适合贴风痛膏,或者打火罐,或采用九龙雷火针。</strong></h3></br><h3><strong> 穴位、火罐、膏药、九龙雷火针,中医的十八般武艺尽数上场。只要不是睁眼瞎,都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货。</strong></h3></br><h3><strong> 如果穴位问题还可以狡辩的话,那么,这该是铁证如山了。除了抄袭中国著作,不可能有其他解释。</strong></h3></br><h3><strong> 这就是</strong><strong>要不要脸、有没有良知的问题</strong><strong>了。</strong></h3></br><h3><strong>六</strong></h3></br><h3><strong> 关于牛顿的生平,还有令人一个十分羞涩的话题:搞出了如此了不起的天文学成果的牛顿,到底生于何时?死于何时?<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strong></h3></br><h3><strong> 首先,这当然是关于所谓“儒略历”与“格里历”的关系问题,以至于牛顿的出生与死亡的日子,与“公历”大不一样。拥有如此了不起的大科学家的英格兰,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咄咄怪事?</strong></h3></br><h3><strong> 第二,英国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吗?</strong><strong>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欧洲人“春天如何如何”、“秋天如何如何”之类文章,而且,甚至会发现,在中国明朝末年的时候,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还写出了《仲夏夜之梦》的“名作”。</strong><strong>事实上,整个欧洲、北非、西亚地区,根本就不存在春、夏、秋、冬,不存在一年四季的气候。</strong></h3></br><h3> <h3>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是当今世界天文学界和社会公认的历法。</h3></br><h3> 想必这也是得到牛顿认可的。</h3></br><h3> 可是,我想问的是:</h3></br><h3> 1. 在古希腊、古罗马的中心,即“哥白尼体系”的发源地,并不存在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牛顿知道吗?</h3></br><h3> 2. 在古埃及、巴比伦那里,即古希腊罗马知识的源泉地,也不存在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牛顿知道吗?</h3></br><h3> 3. 在巴黎、伦敦,即近现代科技的发源地,同样不存在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牛顿知道吗?</h3></br><h3> 4. 只有中国大地才存在典型的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牛顿知道吗?</h3></br><h3> <p class="ql-block"> 通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就是用<b>典型的中国中原地区气候特征</b>的历法统一全球历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莫非,牛顿是一个中国粉----如果真的存在牛顿这个人的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