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 朱琼花<br><br>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如白驹过隙。不觉间,已走到人生的下半场。正是“犹记少年诉壮志,转眼大梦一场空。”回顾人生风雨路,唯一值得我欣慰的是,吾之初心依然如故,枕边诗书依旧是我的依托,我的至爱。<br> 记忆中,我最早接触的书籍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有《太平天国》(作者是谁已不记得),都是纸页有点发黄且页面有残缺的粗印本。那是我读小学时,我爸放在家里书桌上仅有的两本书。那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有空就站在书桌旁翻看书籍里面的内容,不知不觉间,就沉浸在那些文字、配图与故事里了。再后来,就跟同屋的哥姐们借阅连环画,当时也叫“小人书”。如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都是年少时最早接触到的图文并茂的黑白版面的“小人书”。“小人书”里那些生动有趣的配图与恰到好处的解说,常常令小小年纪的我沉迷不已。这大概是文字魅力对我的最初启蒙。<br> 步入初中、高中阶段,随着知识面的不断加深、扩展与开拓,让我对文字语言的奥妙与魅力有了更深一层的探索与追求,对古典文学、诗词及现代文学的渴求更是如痴如醉。<br> 记得少年时期的《青年文摘》《知音》《读者文摘》等都是那些年陪伴我成长的心灵鸡汤。每当读到能引起心灵共鸣的好诗好词好句,都会用笔记本摘录下来,不时的还会写写读后感与心得体会。至今想来,那是对我文笔的一种历练与打造。特别是《读者文摘》这本杂志,到如今它依然是我每期必看的至爱刊物,也见证了它由《读者文摘》更名为《读者》的过程。其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一直深受我的喜爱。通过阅读《读者》,不但丰富了我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同时,也丰富了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它让我对文字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探求。<br>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对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有更深一层的解读与体会,是我在广州读书期间。那时,校园里的图书室藏书丰富,种类繁多,古今中外的名著均可借阅。课余时间都是浸泡在图书室,让我这热爱文学的心灵犹如小鱼游到大海里遨游浩翔。正是这时期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如古今中外的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飘》、《简.爱》、《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等,它们尤如一把打开我心灵之窗的钥匙,让我的心灵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过去的岁月;让我的心灵翱翔云端,去构筑未来的梦想;让我的心灵跋涉山巅,去领略生活的奇迹。这些诗书,给了我无尽的想象力和思考的空间。期间,与几个有共同文学爱好的同学一起组织、策划、创办了校园“文学社”,曾用最原始的打印机自编自印了几期文学报刊,记得还发表了几篇文章,可惜都没留下印记。这算是我在文学路上探索的初级阶段吧。<br>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唐朝诗仙李白对于理想和未来的雄心壮志。也曾是我当年懵懂的向往、追求、激励与鞭策!可人生如海,跌宕起伏,几番沉浮,半生零落碾作尘,不禁感叹往事悠悠岁月流,而今举杯把盏抒衷肠。从而更深层次地领悟到陶公晚年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与心韵。也正是这人生路上磕磕碰碰的磨难与历练,让我的文字与故事有了人间烟火气。当你的经历与磨难不能用语言表述,同时歌唱也不能让你释怀时,唯有文字可以让你放飞自我,还归本真。是的,每当心中的抑闷与苦痛随着笔端涓涓流淌时,心情就会慢慢的变得安宁、淡定与从容,让我的思想变得更加的沉稳与豁达,激励着我以更加坚强、自信的心态应对人生的无常。<br>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积淀,让我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尤其在几位文朋诗友的鼓励与热心帮助下,我于2021年9月在《河源日报》及《河源乡情报》发表了处女作《爱上潮州》(又名《行走潮州》),圆了我一个小小的“文学梦”。这是我人生路上引以为自豪自勉的关键性的一步。之后,工作之余,我又陆陆续续的在《河源日报》《河源乡情报》发表有《二爸》、《春临阿公顶》、《泰国风悠悠》、《瑜伽时光》、《缅怀祖父》等散文。<br> 是的,文学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守护着文学的那份钟情与热爱,且将岁月的馈赠转化为文字,组成长长短短的句子,述说美好,温暖吾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