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b><i> </i></b> <b><i>哈鸠桥 (Khaju Bridge) </i></b></h5><h5> </h5>这是我们到伊朗的第二天,在卡尚用早饭后就去了奥比扬奈村,参观后即刻前往伊斯法罕。现为伊朗第三大城市,是伊斯法罕省的省会,也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该城市始建于公元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是南北来往所必经之路,著名的手工业与贸易中心,并多次成为王朝首都。<br>“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语“斯帕罕”,意思是“军队”,古时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由此而得名。<br>公元11、12世纪塞尔柱帝国时,该城曾为首都。萨法维帝国时期(1501-1736年),该城处于全盛时期,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市内多数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时建造的。伊朗有谚语说“伊斯法罕半天下”,反映了该市当时的繁荣景象和深远影响。<br>伊斯法罕早在玛代王国时已存在。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时成为居鲁士二世的阿契美尼德帝国治下的一个大城市。在前330年的马其顿王国军队入侵时遭受破坏,后被修复,并在塞琉古帝国、阿尔沙克王朝及萨珊王朝时期为一重要城镇。公元640年阿拉伯帝国占据伊斯法罕时也遭受毁坏,后被修复;伊斯兰式的建筑亦随之出现,并开始了伊斯兰时代的繁荣和辉煌。伊斯法罕曾在1051年至1118年为塞尔柱帝国的首都。在1387年时被当时的帖木儿攻占及蹂躏,一共屠杀了7万人。其后在1453年,伊斯法罕重新被建立,其光辉在17世纪的萨法维帝国达至高峰,人口最高达到60万人,更第二次成为波斯的首都。现今的伊斯法罕为伊朗一个文化古都,人口约150万,城内的伊玛目广场和聚礼清真寺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我们在伊斯法罕住了两天,参观了不少景点,依然感觉还有很多景点没有看到,更谈不上看细。伊朗的波斯古文化内容太多,绝不是几天的参观访问就可以很好了解的,只能是粗浅认知。<br> 我们从奥比扬奈村前往伊斯法罕的途中休息点,是个几乎全新的建筑群,几乎没人,但场地很大、设施很全,就连导游也没有说出是什么地方。 院子里的景色 不多的店家 拱形门洞 入口的广场 水池喷泉及全貌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伊斯法罕,先去Simon餐厅午餐 享受伊朗烧烤(牛、羊、鸡)午餐 荤素搭配味道不错,黄色的米饭是添加藏红花煮的 餐厅的门厅 大主教哈恰图尔·凯萨拉齐的雕像(Archbishop Khachatour Kesaratsi,1590-1646)他因在1636年创建波斯第一家印刷厂而闻名。这座雕像位于伊斯法罕的基督教区,也被称为新茹尔法,就在Vank大教堂前。1620年,哈恰图尔·凯萨拉齐被任命为约尔法大主教。1630年,他前往欧洲,在那里看到了书籍印刷。当他回到约尔法时,他决定成立一家印刷厂,即波斯的第一家。该印刷厂于1638年至1342年印刷并出版了四本书。雕像的铭牌上提到了雕像的落成日期,但字母已经褪色,难以辨识,大概是2007年。<br> 雕像近景 <h1><b>VANK大教堂大门口</b></h1><h1><br></h1><h3>万客(Vank)大教堂是伊斯法罕 Julfa(约尔法)区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堂,也是亚美尼亚地区最美丽的大教堂。基于这些特色,这个地方成为伊斯法罕最吸引游客的地方之一。该教堂是在公元1605年至公元1654年间亚美尼亚人的大规模迁徙之后,在沙阿阿巴斯二世的准许下,由亚美尼亚人在那里建造的。</h3><br><h5></h5><h3>伊斯法罕的万克大教堂是约尔法区最伟大和历史最悠久的大教堂,就艺术而言,由于亚美尼亚画家用绘画和镀金装饰的墙壁和圆顶,它是最美丽的大教堂。在这座大教堂内,有伊朗风格的油画和类似于意大利绘画的基督形象。<br>这个建筑群的面积约为8730平方米,其中主楼和万客花园的面积约为3860平方米。<br>教堂钟楼:正门对面有一座三层楼高的教堂钟楼,亚美尼亚人在沙阿苏丹侯赛因时代以伊朗风格建造。在塔楼的二楼,有四个直径约1米的时钟。一般教堂的圆顶呈圆锥形,但在这座大教堂是类似于伊朗清真寺的圆顶,形成独特的风格,也是和周边伊斯兰环境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建筑物的外墙是由砖砌而成,不像大多数教堂是用石头建造的。</h3><h5><br></h5><h3>博物馆:伊斯法罕的万客大教堂本身也是一个博物馆。在这里,您可以看到欧洲和亚美尼亚艺术家的绘画,金银工具,圣书手稿,十字架盒以及700年前的许多珍贵物品。</h3> 钟楼和教堂的正门 钟楼下的墓 教堂及钟楼全景 教堂侧门厅和摆放的钟 钟楼透视 教堂大厅 主教台 教堂穹顶 壁画横向全貌 壁画面-1 壁画面-2 壁画面-3 壁画面-4 壁画面-5 壁画全景(引用网上照片) 教堂内(教堂边的两间房间)的新约尔法亚美尼亚人种博物馆 亚美尼亚人迁徙图 亚美尼亚人加工金丝的工具 亚美尼亚人当年的石槽 亚美尼亚名人的照片及简介-1 亚美尼亚名人的照片及简介-2 教堂内的展览:世界上最小的祈祷书 刻有一句话的发雕,用亚美尼亚文雕刻 教堂内的展品 1915年土耳其杀害亚美尼亚人纪念碑 教堂院内的另一个亚美尼亚展馆(我们去时没有开放) 伴着教堂的晚霞,我们完成了参观。 <b>扎因达鲁德(ZAYANDEH)河道夜景</b><br><br>伊斯法罕的札因达鲁德河上有十一座桥梁,名气最大的两座是三十三孔桥(Allahver dikhan Bridge、Sio Seh Pol Bridge)和哈鸠桥 (Khaju Bridge)。由于我们到达时是十月下旬的枯水季,河中没有水,所以是可以走到桥下的桥基处拍摄桥的景色,只可惜无法拍出桥的本色。由于没有水,白天的没有什么值得拍的,加之时间紧迫,我们只是在入住酒店后吃晚饭前去参观了这两座桥的夜景。 <b>哈鸠桥 (Khaju Bridge)</b><div><br></div><div>导游带我们看的札因达鲁德河上第一座<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49179000" _msthash="0">桥梁是哈鸠桥</font> (Khaju Bridge),<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34082388015" _msthash="1">大桥建于阿拔斯二世(萨法维帝国第七任沙赫)时期的1650~1660年间,全长仅130多米。 但是哈鸠大桥在这百米的距离里创造了功能和美学上的双重奇迹。 大桥的外形是双层阶梯形的拱廊,上下两层均是砖石结构,共有24孔。 大桥同时也是一座水坝,桥上的滑动式闸门可以控制水流,必要时提升水位灌溉农田。 在石桥下漫步,能隐约看到原来的瓷砖、地砖和上面精巧的图画。 最能体现古人智慧的是桥体上的石砖可以传声。 贴着拱门一端的石砖说话,在另外一端用耳朵贴着石砖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声音。 据说这样可以保证防灾泄洪的指令在第一时间执行。 桥身的主体由两个互相垂直交错的拱形构成,站在下面可以感觉到雄伟庄严。 在大桥的中央,还有两个很大的亭子,是萨法维时期国王举行盛典的地方,叫做“国王会客厅”。 从美学角度来说,大桥是一件流芳百世的艺术品。 站在大桥的一端,向另外一端望去,是一幅利用透视法绘出的素描画。 镜头下层层叠叠的拱门在视觉上具有非常强烈的立体感。 晚上灯光的暖黄色则映射了伊斯法罕黄金时代的光芒。</font><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861594735" _msthash="2">虽然哈鸠桥的名气不如三十三孔桥大,但类似的多拱门设计,加上桥中央的六角凉亭,优美程度不逊于三十三孔桥。 现在依然是人们游玩和乘凉的场所。 </font><br></div> 桥头 桥面 离桥而返 桥的另一端有石狮子镇桥 桥的全貌 桥洞透视 桥廊 桥洞内相聚的人群 交谈 欢歌 桥洞透视河边 静思 桥头的厅 <b>三十三孔桥</b><br><br>伊斯法罕的三十三孔桥(Allahver dikhan Bridge、Sio Seh Pol Bridge)(波斯语:سی و سه پل,发音[ˈsiː oˈseh ˈpol],)是伊斯法罕扎因达鲁德河十一座桥梁中最大的一座。它被高度评价为萨非桥梁设计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因有三十三个桥孔而得名,是一座颇有特色的建筑,也是是伊斯法罕最漂亮、最著名的一座石桥。<br><br>与伊斯法罕的其他必看景点一样,该桥也有一段历史。在萨法维时代,伊斯法罕是伊朗的首都。所以国王(沙阿·阿巴斯)尽了最大努力来改善它。当时,有一条河流(现在我们称之为扎因达鲁德河)穿过这座城市,将伊斯法罕分为两部分,因此国王下令在公元1599年建造这座桥。此桥建于1599年至1602年之间,由伊朗第五任萨法维国王阿巴斯一世准许,在格鲁吉亚血统的军队总司令阿拉韦尔迪·汗·温迪拉泽(Allahverdi Khan Undiladze)的监督下建造的,所以也叫阿拉韦尔迪汗桥。它是双层结构,底层共有33个拱,故名33孔桥,它本身是一座多功能的建筑,既是桥梁又起水坝的作用。它分上下两层。下层由三十三个半圆形桥洞构成,整齐地依次排列,横跨扎因达鲁德河两岸。桥洞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与桥洞本身形成三十三个整齐划一、浑然闭合的圆孔。而桥上的构造更有讲究:中间的桥面被侧面两排三米高的墙面所夹裹,墙面上每隔两三米就有一扇弧形门,外侧还有一米左右的空间,可供行人走动,桥的两侧各有一条这样的走廊,贯通两岸。<div><br><div>三十三孔桥的结构是侯赛因·巴纳(Hossein Bana Esfahani)大师设计的。尽管这位天才画家的也可以在河的最狭窄部分建造桥梁,但是他却选择了在最宽的部分来建造三十三孔桥。 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这里是河道中最浅的段落,并且可以欣赏到周围的美景。</div><div><br>在历史上,许多游客都很喜欢和欣赏三十三孔桥。 其中有英国作家和地理学家珀西·赛克斯(Percy Sykes)、法国旅行者让·查尔丁(Jean Chardin)以及西班牙国王唐·加西亚(Don Garcia)的大使。 他们都在笔记中提到了这座桥的美丽之处。<br>据历史文献记载,在萨法维王朝时期,三十三孔桥是举行年度Abrizgan和Abpashan仪式的公共场所之一,在此期间,人们倒水作为庆祝活动。</div><div><br>三十三孔桥在扎因达鲁德河的桥梁中的重要性在于其位置,因为它连接了河两岸著名的Chaharbagh街。 据说这座桥刚建时是三百六十米长,有四十个拱顶。 而今天的三十三孔桥长295米,但它仍然是扎因达鲁德河上最长的桥梁。</div><div><div><br></div></div></div> 桥景和对岸的商业中心的灯光 对岸拍摄的桥景和市中心的商业灯光 桥孔透视河道 桥孔内的灯光犹如烛光 对岸拍摄的桥全景 桥头 桥面 桥中央的大拱门 桥上的靓影 桥面侧边休闲摄影的人们 美女(团友和伊朗)们的合影 给老伴摄影 为娇妻拍照 我们用晚餐的商业中心 餐厅门口 餐厅门厅(从外面隔玻璃而视) 门厅的吊灯 餐桌 美餐 晚餐后走回酒店的沿途街景 我们下榻的酒店 Parsian(我们在伊朗入住最多的连锁酒店) 酒店大门 酒店大堂,回房间休息,完成伊斯法罕第一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