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福建位于中华大陆这只雄鸡的胃部。在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隆皱作用下,形成闽西、闽中两条大山带;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三带沿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从而形成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契合“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华夏大势。</p><p class="ql-block"> 其中:杉岭山、武夷山等组成闽西大山带, 洞宫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组成闽中大山带,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组成冲积平原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山的胸怀蕴涵着丰富的地理和人文信息</b></p> <p class="ql-block"> <b>武夷山地质奇观</b> 武夷山是闽西大山带的主要重成,也是横亘闽赣的分水岭,南麓福建北麓江西,主要由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岗岩和碎屑岩等组成。中生代晚期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和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造就火山肌体,集中体现在西侧高拔山峰,基本上由坚硬的凝灰熔岩和流纹岩等构成;东部白垩纪晚期的红色砂页岩地区则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下形成丹霞地貌,</span>发育有较宽的谷地和盆地。西、东两侧不同的岩石质地在自然力下而演化出火山与丹霞两种地貌,相映相趣,为典型的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带的构造特征。</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东侧落在福建域内的南平市下辖武夷山市城区旁,打造武夷山风景区,专此展现奇特的丹霞地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武夷山景区内岩层向东南上撬</span></p> <p class="ql-block">神奇异境往往是超脱人士的乐园,为羽流、禅家、鸿儒陶醉驻足,从而留下许多宫观、道院、庵堂和儒家研学故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宋代理学家游酥在山中建水云寮以著书立说传播理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宋贤儒江贽(字叔圭)三度推辞入朝当官之邀,朝庭便为其建造叔圭精舍以旌表气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云雾缭绕的山区和低温湿润是茶树的温床,造就出名闻天下的武夷山茶业,其中大红袍品种备受推崇。眼前全国仅有的6棵大红袍母树年龄300年,上世纪30年代当地政府曾派兵守护。母树大红袍及大红袍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 <b>永定土楼</b>位于闽中大山带的玳瑁山支脉与博平岭支脉交会处,分布有中低山、丘陵、盘地,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这里的土楼,是中国东南山区土楼中典范,建造于13——20世纪,体现族群共同生活且抵御侵害的独特居住传统方式,代表7个多世纪以来夯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出现、创新、发展水平。2008年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共计46座组成的土楼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b>古田会议旧址</b>座落在闽中大山带南段玳瑁山脉的梅花山南麓,原是一座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廖氏宗祠,又称万源祠,建筑座东向西。</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红四军从湘赣边罗霄山脉的井岗山挥师东出,驰骋赣南,越过闽赣边闽西大山带的武夷山脉,挺进到闽中大山带,开创了赣南、闽西根据地。1929年12月,在新泉整训后,接着在古田召开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被作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而载入史册,是我军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田会议旧址为单层歇山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826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军阅兵台座北向南,位于古田会议旧址的西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田会议期间红四军后勤部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闽西、闽中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沙县就是其中一块盘地,在这块盘地产生沙县小吃,然后沙县小吃走出四周大山,在全国各地设店营业。沙县小吃是1000多年前客家移民的面食文化与福建三明闽越族的稻作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以游、泡、捶、磨、踅、揉、晒、包、酿等制作工艺与蒸、煮、烤、煎、烙、炖等烹饪方式相结合,揉合出闽南与客家口味兼存的食物,口味丰富多变,清鲜淡甜与咸辣酸爽并存。如今当地打造沙县小吃城迎接各方来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部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丰姿多彩</b></p><p class="ql-block"> 滨海平原是在上游江溪带来的泥沙沉积陆化作用下形成的。福建境内计有闽江、九龙江、敖江、晋江、汀江、龙江和交溪、木兰溪六江两溪。发源于武夷山的闽江流域占全省一半面积,于是作为闽江出口的福州平原占据八闽中心地位;发源于玳瑁山的九龙江仅次闽江,九龙江出口的漳州平原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发源于闽中大山带戴云山脉晋江滋养的泉州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们是文化经济的洼地,吸引着人们去奋斗打拼,是发展的热土,从福州古城里的三坊七巷和泉州古城里的西街以及泉州洛阳桥、安平桥犹见当年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b> 福州三坊七巷</b>发轫于晋代发轫、形成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如今古老坊巷风貌基本保存,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泉州西街片区</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现存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文物20多处,其中有许多历史原貌的建筑,象征着泉州宋代开始的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泉州西街上的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东塔砖筑、西塔石砌,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span></p> <p class="ql-block"><b> 安平桥</b>和洛阳桥分别是当年泉州城西、城东两处大型海湾上跨海梁式特长石桥,始建于宋代,类似今天的海湾大桥蔚为壮观,作用巨大,其中安平桥又称安海桥,因长约5华里故又称五里桥,因在泉州城西而称西桥。安平桥共有桥墩361座,每座以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根据水流缓急分别做成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千年前经济技术水平所达高度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b>海坛岛</b>位于福州市东南部,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9公里,与台湾新竹隔海相望。由于是岛屿相互连接而成的岛连岛,故以丘陵为主,其次为平原和台地,海岸曲折多岬角、海湾、沙滩、泥滩,海蚀地貌丰富多姿,国内罕见。花岗岩海岸地区,风化强烈,加上海水的作用,堆满巨砾,形成石蛋和石河地貌,岩石表面可见海蚀遗迹;火山岩海岸地区,表面平滑,仅堆积沿节理风化的碎石和砂土,一般不留海蚀痕迹。海岛呈南北高中间低,高起的南北两端分别形成北部湾景区和猴研岛景区。由于常遭台风袭击,民居多以石砌,瓦面压石抗风掀,为一地方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风能发电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筑民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海坛岛集丘陵、台地、盘地、滩涂、沙滩、岸涯于一身,犹如微缩版的福建东部地貌单元,在此完成环闽山海游的最后一站,堪比文章最美妙的结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