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艺术的芳邻……杨莹

张佳斌

<p class="ql-block">认识杨莹,是在小区的快乐乒乓球队,邻里间以健身为目的,以兴高采烈为主题的一个社群。杨莹打乒乓并不专一,有时练太极,有时学跳舞,样样都能来两下。</p> <p class="ql-block">疫情刚过,打太极的方阵比平时小了很多,休息时,杨莹竟唱起歌来,悠扬婉转的旋律在冬日的早晨格外动听,《我爱你中国》的歌声回荡在小广场,人们安静地听着,享受着寒风中的温暖。我猜想,这位率真随性的安娃,也许真的是誉满三秦的诗人杨莹?真的是我们学校组织学生朗诵了无数遍,那脍炙人口的《醉长安》的作者?“梦里归真”,她就住在我家楼上!</p> <p class="ql-block">一次,我俩打球到中午,路过垃圾堆,发现一个被遗弃的电视柜。杨莹端详了一下说:“还是新的,扔了可惜。不如放到工作室,小朋友可以在上面写字、画画、做手工。”于是,我俩合力,拾了回“破烂”。为表达谢意,她送我一只自己手绘的陶碗,并解释说上面画的是太阳神的光芒。有了这只碗的加持,我觉得三餐四季都有了阳光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她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石头、木块、月饼匣、茶叶盒,都是她的创造材料,她的巧手神思,赐予这些别人眼中的“废物”浓烈醇厚的色彩,度它们登上了艺术的殿堂。那天,在院子碰见她,手里提着一个农村常见的物件,灰黑色的旧斗。我问“要这干啥?”,她说“朋友送的,我想在上面画荷花”。脸上的神韵,仿佛已立在万亩荷塘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她喜欢荷花,工作室的名字就叫“荷园”,我去昆明回来,带了几株荷花送她,她如获至宝地供在案头,后来竟做成干花一直插着,我真羡慕她能保持一颗纯净“童心”。在柴米油盐的烟火中,以她“文化”的气质,净化着生活。她在小区里组建了一个“诗歌下午茶”微信群,邀邻居们到她的工作室读诗、赏画、唱歌。朗诵时,有的人觉得自己读的不准,不好意思开口。她鼓励说:“有口音也不要紧,只要你读出自己的感受,对于诗词中美的理解就好”。</p> <p class="ql-block">也许,让古城巷里飘荡着唐诗秦韵,让楼宇间隙多一些清风明月,正是杨莹温润的用心,是文化艺术“化”之所在,是艺术家的风范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