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我们为什么要去向仁呢?去向仁,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对自已生命的负责与热爱,是生命的觉醒。在有历史印证的尧舜时代,那是一个圣者为王的时代,内圣而外王。做王的人也是大家推举的圣人。到了孔子的时代,那已经是一个家天下的时代,做王的人是世袭来的,内圣不再是做王的必要条件。然而圣贤之道仍然被古圣先贤所秉承。因为古圣先贤知道生命的意义远高于一家之兴衰。如何让天下苍生以及后世子孙无论经历什么都能参悟其中,有方向,有希望,拥享丰盛人生,是他们能为我们做的,也是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去向仁便是回归生命原本的样子。于是孔子立仁,传承至今。何为仁呢?《论语·雍也》中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可见仁是至少两个人的关系。一个是我,一个是他,两个人便构成了一个系统。所以仁首先是在系统上做事儿的。那在系统上如何做事儿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个穿越了小我,无我而利他的过程。无我便是无,利他便是有。无我便是死,利他便是生。从小我到大我,从无到有,从死到生,便是穿越了生命的维度。所以仁是穿越生命维度的。《庄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孔子被宋人当成敌人围住好几层。弟子子路,担心老师安危,,连冲几次才冲进了包围中心。却看到孔子没有丝毫的畏惧之色,从容淡定地在讲学:“周文王死了之后,周代文化典籍不都在我这里了吗?上天如果想灭亡文化,就不会让我来传承!上天如果不想灭亡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样呢?”《史记》记载,孔子去曹适宋,宋司马欲杀孔子。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是的,我们都是有使命的,上天若不想让我完成我的使命便不会把使命给我。上天若想让我完成使命,那么在我完成使命之前,别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便是仁。心系天下,将自己全然的奉献出去,交托于使命,因忘却自己而坦荡从容,无所畏惧。无私者无畏。3、那如何去向仁呢?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很多仁人志士用生命成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立功立德立言的也只有两个半完人,孔子,阳明先生和曾国藩。生命是宝贵的,时间同样也是宝贵的。那有没有一条既能保全生命,又能节省时间的路径呢?我们需要在快速去向仁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生命的美好,二者兼得。因为生命觉醒的越早,我们越能享受生命的爱与眷顾。</p> <p class="ql-block">仁义礼智信实修六部曲悟纳合聚成爱,便是这样的一条路径。在悟纳合聚成爱的每一个课堂上,老师都会告诉我们,在悟纳合聚成爱中所学的所有本领都是用来在自己身上做工夫的,都是内修通道。这正是不假外求,这才是知行合一。我们在悟中发现信念是灵活的,可以种植也可以破除。在纳中发现思维是穿越的,可以在过去,也可以在未来。在合中发现当下的状态决定了未来。在聚中,发现所有评价都是自已加工的,我就是我。在成中发现,关系也是财富的通道,纯净的能量才是丰盛的。在爱中,我们与身体建立了连接,我们发现无我利他是可以让我们穿越生命维度的。爱自己,就是爱自己的身,爱自己的心,接纳允许自己,成长自己,最终去爱这个世界,这不就是在系统上做事了吗,这不就是穿越了小我吗?这不就是成仁了吗?原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并不是让我们放弃生命,而是让我们把生命放到更大系统中,在更大的系统中去穿越维度,活出生命的原本俱足。阳明先生悟道,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所以无论你当下觉得自己多么平庸,多么不堪,只要你想要改变,悟纳合聚成爱这条路就会开启你向上向善的人生。因为在悟纳合聚成爱中学的是内修通道的工夫,通向的原本具足的生命源头。在悟纳合聚成爱这条路上,我们可以修出仁义礼智信,仁是无我利他穿越生命维度,这是爱里拿到的成果。义是在关系中修义理,修通财富的通道,是成里拿到的成果。礼是克已复礼,重塑自我,奔赴使命,是聚里拿到的成果。智是知人知己,穿越思维穿越状态,开启大智慧,是纳与合拿到的成果。信,是言合于意,扫除情绪障碍,有效行为,是悟里拿到的成果。所以圣贤可训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有资格活出自己的丰盛人生。4、去向仁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走在悟纳合聚成爱的路上,你会遇见情绪稳定的自己,遇见阳光向上的自己,遇见身心合一的自己,遇见勇敢智慧的自己,遇见丰盛富足的自己,遇见原本俱足的自己。就在遇见一个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过程中,轻松喜悦富足与你相伴,你惊喜的发现原来你有能力去爱,有能力去给予。当你成为爱,传播爱时,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你遇到的所有人都在对你微笑,同时他们也都在成长自己的路上大步向前。你在这世间如此自在,如此自由,整个世界都因为你的存在而色彩明亮了起来。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想要传递的信息,正是悟纳合聚成爱这条路让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信息。心即是理。祝福大家在2024年喜悦,富足,开启丰盛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