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诚实人

<p class="ql-block">清平園(原清平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span></p><p class="ql-block">唐初,大文豪王勃向刘右相(刘祥道)上书理政治国与为人处事理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刘氏宗元祠“传承家风”历代先贤事迹简略</b></p><p class="ql-block"> (刘德忠)</p> <p class="ql-block">  “每一座祠堂,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见证着地方人文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守护好历史古建,就是守护好一段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一个区域的社会风气好坏,与当地家族的家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故而家规家训家风对后代的启蒙教育、道德规范、价值观等的引导,有着学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秀的民俗民风与“根文化”和优良的家训家风文化,是引导社会价值观与行为道德规范教育“传统理学”,是建设和美乡村与文化自信的“催化剂”。</p><p class="ql-block">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档案说话,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古为镜见兴替、以人为镜知得失。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家规和家训,就是坚守历代先辈先贤勇于担当、廉洁自律与开拓拼博精神。</p> <p class="ql-block">  龙泉驿区洪安镇文安社区十二组刘氏族人(刘氏宗元祠)系客家人。先祖刘运先兄弟三家,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从粤东惠州府忠信图青草洲(现广东河源市和平县青州镇湖塘围)入川扎根成都府简州义七甲均安乡(现龙泉驿区洪安镇文安社区)。史称,湖广填四川。</p><p class="ql-block"> 一、<span style="color:rgb(1, 1, 1);">刘宗元</span><b style="color:rgb(1, 1, 1);">、</b>又忠元、榜名刘蘭(1715—1784),刘运先之子,以农耕为生,以文才立世,以道德起家。宗元开宗立派,把家规家训融在字辈中,撰写家风字辈诗【文章传世业,道德起家珍。先志宜光振,汝才百发兴】。乾隆时期宗元中举,1760年官受内江府文林郎(现内江市),清代文林郎属正七品文官,相当于现今正处级。刘宗元第四子刘文铎(1762—1831),乾隆后期中举,官受内江府文林郎,父子两代文林,被远近乡邻传为佳话。由于宗元公对家族的卓越贡献,刘家祠堂被后裔称为“宗元公祠”。</p><p class="ql-block"> 二、刘金章、字万兴(1789—1886),清代慈善家,著名乡贤,农耕好手,商业奇才,富不忘本,乐善好施,家族鼎盛时期领衔人。当年本地地名,曾一度称为“刘金章坝子”,此名流传至今,五十岁以上的本地人依然耳熟能详。</p><p class="ql-block"> 三、刘传凤、榜名凤辉(1835一1902),同治三年(1864)中举,官任成都府简州布政司司库大使。刘传凤中举当年十月十九日上京应试,曾向朝廷反应“四川考场作弊”之乱象,其在“拜贴”背面手书(原文)“不顾文章高天下,只要文章中试官,皇天无眼误生一肚才华,试官有私屈殺三篇锦秀珠玉。沉论糠糟全扬、以此而生不如不生,以此而死怎肯阴死。谨告大老爷莹赏准施行。”(拜贴原件已捐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刘传凤以“拜贴”方式反应四川乡试作弊之乱象,实属正义担当之举。其行为促成后来(1873)张之洞向朝廷请愿,被钦命为四川提督学院学政大主考官。张之洞主政四川学政为朝廷选拨优秀人才廉洁奉公,为四川教育事业及中国近代教育事业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张之洞与刘传凤岳父张敬东是同宗族人)。刘传凤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一身正气,看到官场腐败,不愿同流,从政九年后,于同治十二年毅然辞官。刘传凤回乡后,从事讼师职业为百姓伸张正义,为乡邻书写诉状维权,调解民间纠纷,同时,还从事民间慈善公益,捐资修桥补路,救济贫困,是当地著名乡贤。</p> <p class="ql-block">(刘传凤“拜贴原文”,原件照片)</p> <p class="ql-block">  四、刘业文、字汉卿,以字行世(1890一1960),1907年入读四川陆军小学堂,该“陆小”是四川总督锡良在四川武备学堂原址上创办的。刘汉卿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凤凰山附近的军队任职,后来被派驻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任巡防营管带。</p><p class="ql-block"> 据《开县志·驻军篇》记载,1911年11月25日,刘汉卿在军校好友、同盟会会员潘大道等人的策动下,响应蜀军政府号召,宣布反正,参加辛亥革命。同年12月,在唐华封、李芬等同盟会会员的协助下,刘汉卿相继光复开县、开江、巫山,通电成立(夔绥)军政府,任下川东蜀军副都督兼军政部长。 </p><p class="ql-block"> 1916年1月,刘汉卿率部参加护国战争,2月参战泸州棉花坡(莲花山)战役,与滇军朱德所部会师取得棉花坡胜利。据刘汉卿回忆,此次战役非常惨烈,攻与守持续近20天,双方伤亡很大,刘汉卿身上多处负伤,一直坚持到换防的友军到来。</p><p class="ql-block"> 刘汉卿从军14年,参战无数,历经了两次大难,都死里逃生,1922年朱德签字批准解甲回乡。同年朱德远赴德国找到救国组织。</p><p class="ql-block"> 刘汉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先是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后解甲归隐乡村,从事讼师参与社会公益诉讼以及乡邻纠纷调解。</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1942年):刘汉卿送长子刘道江、字仲文(1924—1961),服役成都空军暂编第三中队参加抗战;其间捐资捐物组织30多名民工,参加新津抗战机场的建设;实名举报均安乡乡长刘鼎铭挪用贪污抗战物资军款,材料上报至简阳县政府、成都行辕 和四川省政府条议会。</p><p class="ql-block"> 成都解放前夕:刘汉卿曾多次劝说洛带镇“民团总”刘惠安协助解放军和平解放成都。鼓励14岁的小儿子刘道生(1934—2004)参加解放军先遣队儿童团。刘道生与谢安钦同一时期参加革命,解放初期参与龙泉驿周边的清匪反霸工作,两人是亲密战友(谢安钦于后曾任龙泉驿区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960年刘道生被上级组织派往温江行政公署任督查专员,后又派往双流筹建新的“双流县人民政府”,历任双流县多届政协委员、副主席、科协副主席、高级工程师。 </p><p class="ql-block"> 刘汉卿女婿朱志辉,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军区),于后编入志愿军赴朝作战,战场入党,荣立三次二等功、八次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刘汉卿一生明理爱国,积极参加进步事业,他和儿子女婿两代家风淳厚忠诚,家国情怀浓郁。</p> <p class="ql-block">  五、刘启贵(1935—2015)成都好人、近代乡贤,“勤力善举、回报社会,长施于人、护祠敬宗,”其事迹各大媒体均有报道。2013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厚德远行——成都好人刘启贵评传》,该专著最衷恳评价了刘启贵的生平事迹。刘启贵是宗元公第三子刘文锦的后裔孙,是成都市人民政府评选的“成都好人”、龙泉驿区政府评选的“乡贤”,刘氏宗元祠公认的“宗贤”。</p> <p class="ql-block">  六、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宗元祠涌现出五个好男儿:德兴、德正、启根、启文、启发赴老山作战,五名族人分别荣立三等战功。保家卫国为族争光。</p><p class="ql-block">(参加自卫反击战宗亲刘启根的证件和勋功章)</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宗元祠,人文事迹详实,文献档案可考,各大媒体报道无数,各大网站大量转载,学术论文被书刊史志收录,如: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各大网站,如:人民日报网、人民号网、学习强国网均有转载;许多书籍刊物相继收录发表了宗元祠历史人文故事,如:龙泉驿区党史办2020年出版的《龙泉驿史志》、《宽窄巷》人文书系编撰委员会编撰的《祖辈的荣光》、龙泉驿历史文化系列丛书《探秘客家人》等;多篇论文报告分别发表在——四川行政学院(省委党校)学报、四川省档案馆期刊、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期刊等。学术论文被中国知网收录为智库资源。</p><p class="ql-block"> 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刘氏宗元一门,家国情怀浓郁,家风朴实无华,家族档案文献资料详实可考。</p><p class="ql-block"> 宗元祠历史古建保存完好文化厚重,家族档案文献丰富数量巨大(千余份),家风纯朴,该祠三大资源,四川少有全国罕见,弥足珍贵。 </p><p class="ql-block"> 宗元祠拥有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是培育青少年、青年干部、企业职工、城乡居民良好社会风气和民俗家风的活教材,是进行廉政廉洁建设,培育道德规范、家国情怀、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实物资料,是进行社科学术、法治教育、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家风文化教育传承研究学习的宝贵资源基地。</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注:</b>祠堂拥有清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原始档案文献1000余份,分别捐赠寄存于市档案馆和区档案馆,各种书籍刊物无数、近期学术论文多篇。上述信息资料,上网百度相关词条语,可查阅到有关报道或图文。</p> <p class="ql-block">此处打油一首,作为本文结尾</p><p class="ql-block"> (刘汉卿之孙德忠)</p><p class="ql-block">一门三举人,护国有将领。</p><p class="ql-block">飞行赴抗战,抗美奔边关。</p><p class="ql-block">英雄出少年,南疆战老山。</p><p class="ql-block">护宗育新贤,家风世代传。</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31日</p> <p class="ql-block">省委直机关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正厅级巡视员刘代银(右一)到祠参观指导</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陈世松教授及档案文献研究专家到祠参观指导。</p> <p class="ql-block">(陈世松教授)</p> <p class="ql-block">龙泉驿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蔡继革等到祠参观指导</p> <p class="ql-block">(蔡继革局长)</p> <p class="ql-block">(刘代银校长,刘文杰教授)</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刘文杰教授,到祠参观指导</p> <p class="ql-block">龙泉驿区公园城市更新局 城市更新科副科长冯洪林(中)、舒丹(左)</p> <p class="ql-block">(青白江区人大法治监委副主任刘代彬到祠指导)</p> <p class="ql-block">(宗元公裔孙,入川第九世孙刘德忠)</p> <p class="ql-block">(为家风文化传承人颁发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为学习传承家风的少儿颁发纪念证书)</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元祠,字辈家风诗)</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17日,到祠参观指导的领导专家学者与宗元祠部份宗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二年刘传凤(凤辉)向“简州正堂翁”报告减免法案与诉讼费用而有益于民众与社会和谐)</p> <p class="ql-block">(刘业文,字汉卿,四川省农村日报报道文)</p> <p class="ql-block">(刘汉卿长子刘仲文服役成都空军暂编第三中队担保函)</p> <p class="ql-block">(刘汉卿小儿子刘道生)</p> <p class="ql-block">(刘汉卿女婿朱志辉志愿军档案)</p> <p class="ql-block">(刘道生一家子与母亲张清秀(中)妹妹刘道蓉(后排左一)1965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龙泉驿区史志》龙泉驿区党史办编研出版)</p> <p class="ql-block">原址复原的“清平園”(东厢房大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b></p><p class="ql-block"><b>近代典故:.蔡元培引用“唐,王勃上刘右相书”荐蒋介石</b></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字仲申,清光绪进士,国民党中央执委、民国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对蒋介石的执政理念有不同看法,从顾全大局着想、同时兼顾蒋的颜面,又能起到提示蒋介石应“端正”执政理念的作用。故而,蔡元培以向蒋介石索要书法字贴为名,亲自摘录“唐,王勃上书刘右相”理政处事之理念送给蒋介石,蒋介石见到蔡元培所索要的书法内容时,心中明白蔡之用意,随即欣然照本书写赠墨:“仲申仁兄雅属,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蒋中正(印)。” 以示对蔡元培的回应。</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蒋中正书法图片来源百度网)</b></p> <p class="ql-block">(宗元祠堂中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