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继承传统是自由曲的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传统散曲与诗词同样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尤其散曲还有更多的规矩,如何看待这种格律的继承,多少年来一直存有争论,那么散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他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是什么呢?</span></p><p class="ql-block"> 一是正字有数,规定的字数不能删减,是最基本的字数,如正字之外增加的字数,均视为“衬字”。字有定声,每一字的声调都有明确的规定,阳平、去、上,对一些可平可上、或可仄可去的句式,也要尽量讲究。篇有定句,每个小令(叶儿)定句不同,均不得随意增减。韵有定韵,且每首曲都要押韵,押韵或一韵到底、或隔一押一、或隔二押二,错纵复杂,都要按律行事。</p><p class="ql-block"> 二是体制有别、散曲有小令(叶儿),一般使用一个曲牌,单片独曲居多。重头小令、且重复使用一个曲牌,少则二三首,多则几十首上百首。带过曲、且由二支或三支曲牌组成的小型组曲,是介于小令与套曲之间的一种组合形式,二三支曲子的用韵与套曲一样,一定要一韵到底,只是少了尾声,带过曲带谁,不能随意搭配,一定要遵循固定的组合形式。套曲、是连用二支以上不同调名的曲子构成的组曲,计数以“套”为单位。套数一定要有“尾声”,用韵一定要一韵到底,套数的组合早有定制,不可乱套,“套曲”,近似于“套数”。散套、南北合套、联套、不可混用。</p><p class="ql-block"> 三是曲有衬字。散曲不同与诗词的艺术手法,颇为丰富,例如“衬字”,就可以调节句法,或使曲文更加生动活泼,文字更为传神,使情感更为波澜起伏。衬字用形容词,虚词较多。字数多寡,北曲无制约,可视内容需要调整,南曲因其板式规定的约束,有“衬不过三”的说法,衬字一定要用在句首和句中,套曲因为叙事的延续、和强调故事的起伏,衬字多于小令。</p><p class="ql-block"> 四是曲有对偶。散曲的对偶(对仗)与诗词不同,手法更多、几乎到了“逢双必对,自然之理、人皆知之”的地步。(元周德清)在元曲中、这种修辞的手法,被元散曲家们玩的出神入化,为诗词的对偶相形见拙。在散曲中,有些对偶形式,还成了好多曲牌的必用定式,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鼎足对”、“鸾凤和鸣对”、“合璧对”、“连璧对”、重叠对”、“扇面对”、“隔句对”、救尾对”、“燕逐飞花对”、“联珠对”、达十种之多。</p><p class="ql-block"> 经过先贤们在长期的散曲创作中、经过千万次锤炼出来的“精品”,是我们继承传统的宝贵财富。追求和继承元散曲的“意趣、激情、韵味、美感,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尽管达到这种“完美”并不容易,往往使人知难而退,有些人甚至还产生了抵触、否定、与摒弃这种古老文化艺术的想法,这都是错误的。既然选择了写作散曲,就必须遵守规则,尽管这规矩是严格的,但只要静下心来,苦练基本功,就一定会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散曲,在冷落了多年之后,今天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让人始料不及。而今,散曲省市一级学会已发展至二十多家,散曲作者多达万人之上,优秀的作品不断在国内驰名刊物中涌现,其阵容強大、组织力量,不容小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必然,大好形势下,散曲依旧存在着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对于元散曲的继承和创新,在界内是颇有争议的,有的人固守规则,讲究“原汁原味,甚至在提交稿件中、还要求作者同时附曲谱对照,泥古之风可见一斑。这无疑是走回头路,捆绑了曲作者的手脚,阻碍了散曲的创作,对推动散曲的发展颇有影响。当然、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不甘心旧的规则的约束,总是想有所突破。</p><p class="ql-block"> 南京的丁芒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开拓新散曲之路的实践者。他的关于“自由曲”的理论影响到了很多人,继而也出现了一大批写“自由曲”、“自度曲”、“仿散曲”、“新散曲”的探索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我非常赞同丁先生关于“自由曲”的主张,即对散曲坚持传统又发展创新的理念,在十多年来写作散曲的过程中,经过了多次实践体会,更加深刻了我的这种感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