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饥寒记忆(3)

若谷

<p class="ql-block">1974年参加工作后,我就告别了原来意义上那种饥饿。就是说,基本上不挨饿了,但还是不能尽饱吃。</p><p class="ql-block">那时,每个职工每月定量供应27.5斤面粉,大多数干部的月工资都是行政25级42.5元。</p><p class="ql-block">平常没有多少肉吃(肉供应紧张,而且也没钱买),缺少油水,那点面粉肯定不够吃。</p><p class="ql-block">至于穿衣服,大家都很朴素,干部职工衣服缝补丁司空见惯。</p> <p class="ql-block">我的岗位是司法警察,工资和粮食定量都高些。</p><p class="ql-block">月工资45.5元,面粉定量34斤,而且春夏秋冬的衣服都是配发的,这就非常不错了。</p><p class="ql-block">机关大灶吃饭,每天早餐一个2两的馒头,一碗米汤。</p><p class="ql-block">午餐一份炒洋芋片或炒洋芋丝、炒洋芋条(大家戏称为“老三片”,与毛主席《老三篇》谐音),两个馒头。</p><p class="ql-block">晚餐,一般都是一碗面条。</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每顿饭再加一个馒头就差不多了。但是不能那么吃,否则月底就没饭吃了。</p><p class="ql-block">每个月的饭票怎么用,都是掰着指头计算的。</p><p class="ql-block">单位老王,大学本科毕业,月工资行政23级63元,算是高工资了。</p><p class="ql-block">但是,他两个孩子,每月的工资必须给省城的家里寄40元,剩下的23元既要吃饭,还要抽烟和零花钱。</p><p class="ql-block">他又是个马马虎虎的人,不会精打细算,所以到月底时,经常捉襟见肘。</p><p class="ql-block">于是,向同事们借饭票用,借不上饭票,就一天吃一顿饭,那滋味也不好受。</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粮票和钱一样珍贵,没有粮票就意味着吃不上饭。粮票分为全国粮票和各省市自治区地方粮票。</p><p class="ql-block">我至今还收藏着一些粮票,现在看起来还是那样亲切。</p><p class="ql-block">三弟曾回忆说,他那时在省城读书,经常挨饿,直到我给他十几斤粮票后,他才能吃饱了。</p><p class="ql-block">要知道,那十几斤粮票我可是积攒得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如果只是一个人的生活,那就好办了,关键是还要全力接济农村老家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我一个月的工资,除了留下吃饭及零花的20元以外,其余全部给家里了。直到我结婚时,手头只有几十元钱。</p><p class="ql-block">家里的老人和弟妹们还在挨饿,还住在简陋的房子和有危险的窑里。</p><p class="ql-block">虽然住在城里,但下大雨或连天阴雨时,我就非常担心老家那孔窑是否会塌下来。</p><p class="ql-block">天旱无雨,骄阳似火,我也心急如焚。时常挂念,家里口粮是不是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实行“包产到户”后,生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虽然与富裕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p><p class="ql-block">农村老家有饭吃,在外工作的人就轻松多了。</p><p class="ql-block">之后,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定量供应取消了,还给干部职工提了工资。</p><p class="ql-block">这样,就不存在挨饿的问题了。</p><p class="ql-block">(模版·笔者创建;图片·笔者手机随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