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战旗红---红三十四师征战史

镭锳

<br> 红土地上诞生的英雄部队,用鲜血染红了战旗,将碧绿的湘江变成了“赤水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在这支8.6万余人的队伍中,闽西籍子弟兵2.6万人。其中以闽西子弟兵为主组成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担任全军后卫,1934年11月,在中央红军最惨烈的湘江战役中,顽强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追击,浴血奋战,予敌以重大杀伤,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弹尽粮绝,全师6000余人大部分壮烈牺牲。红三十四师成功阻击了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机关渡过了湘江,为长征的胜利转折付出了巨大牺牲。<br> 烈士已逝,英魂永在!为追忆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特举办《铁血战旗红——红三十四师征战史迹展》,来弘扬英烈们为了信仰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 陈树湘, 1905年3月生,湖南长沙县人。1919年参加新民学会发动的长沙反日爱国运动。1921年与在长沙清水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的毛泽东结识,受到马克思主 105义的启蒙教育。1922年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北伐军叶挺 1部,历任班长、警卫团排长。同年9月随部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上井冈山,历任红四军第三十一团连长、第三纵队大队长。参加了井冈山和赣南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1930年6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部特务队队长,8月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特务队队长,负责对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警卫工作。1931年后,历任红十二军团长、红十九军第五十六师师长、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第一0一团团长、第三十四师师长。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斗争中,陈树湘身经百战,屡建战功,逐步成长为红军的一位优秀指挥员。<br><br> 闽西,红军的故乡,是全国较早、福建最早创建红军的地方。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早期的部队基本上是由闽西地方武装组建和改编的,当时的干部除了少数是从红四军调来的,大多都是闽西本地土生土长的翻身农民。他们继承了红五军团强悍的作战风格,战斗意志旺盛,能攻善守,敢于同敌人拼刺刀,善打近战夜战和肉搏战,成为当时中央红军中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钢铁之师。 红军历史上的第一个三十四师——红一军团红十二军的三十四师<br> 1930年6月,红四军重占长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四军在长汀进行整编,成立了红一军团。具体的方案是:将红四军第四纵队(这也是红四军入闽时,于1929年6月在新泉成立的,都是闽西子弟)尚在闽西的部队,同闽西红十二军<br>第一纵队组成红二十一军:将闽西红十二军第二、三纵队调入红四军,同红四军第一纵队教导队合编为红四军第三纵队。另将红四军原第三纵队(井冈山红三十一团)调出,并补充部分赣南地方武装,扩编成立红一军团的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后由罗炳辉代理,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下辖第一、第二纵队和军教导大队。6月19日,红十二军在长汀整编完毕。此后,红十二军随红一军团挥师北上,参加进攻长沙、攻克吉安等战斗。10月9日,红一军团将各军的纵队、支队、大队改称为师、团、连。下辖:第三十四师(原<br>第一纵队),师长周昆,政治委员高自立,后为旷朱权,参谋长陈士集,政治部主任刘炎。该师辖第一〇0、一〇一、一〇二3个团,其中,第一〇0团团长寻淮洲,后为杨海如,政治委员刘型;第一〇一团团长黄永胜,政治委员罗震廷。同时,红一军团还下辖有第三十五师、三十六师。全军4000余人。此后,红三十四师与红十二军全体将士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二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10月,红十二军根据红一方面军的命令,将第三十四师<br> 重新编回红四军,组成第十二师。 红军历史上的第二个三十四师<br> —闽西新十二军的三十四师<br> 其二是闽西新十二军的三十四师。<br> 此后,又成立了第三十五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即1931年10月中革军委决定、新、老红十二军合编为红十二军,并兼福建军区。原闽西新十二军缩编为第三十四师(小师)。<br>1930年11月,中共中央派巡视员施简到闽西,召开了闽西总行委、红二十一军军委联系会议,会议决定将红十二军、红二十一军合编为新十二军,任命贺沈洋为军长、施简为政委、李力(即李任予)为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团,全军3100余人,枪1600余支。<br> 新十二军成立后,主要担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任务。1931年初,左权代理军长。6月,左权调走,由李中沸、毕占云先后代理军长。不久,成立了第三十四师,师指挥部由军部兼。游瑞轩担任军长兼师长,黄甦担任军兼师政治委员,由毕占云担任军兼师参谋长,洪水担任军兼师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0O、一〇一和一〇二3个团。 红三十四师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火的洗礼中,屡立战功、浴血奋战,成长为一支英勇善战、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被誉为红军中的“钢铁之师”。 1934年10月21日至11月15日,陈树湘师长临危受命,率领红三十四师担任全军总后卫,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成功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构筑的三道封锁线,抵达湘南。 为突破蒋介石以湘江为天险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陈树湘率领6000闽西子弟的红三十四师临危不惧,坚决服从命令,在蒋家岭、雷口关、全州文塘等阻击战场,与几十倍于己之敌顽强战斗,不畏牺牲,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完成了阻击任务,顺利掩护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强渡湘江的光荣使命,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而最终全师几乎牺牲,为全军抢渡湘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陈树湘壮烈牺牲后,红三十四师余部先后在参谋长王光道和一0一团团长严凤才的率领下,转战于湘南的道州、永明、江华、蓝山和宁远的山区。队伍最多时发展到300多人,建立起3支游击队。1935年冬,这几只红军游击队不幸被重兵包围,大部分英勇牺牲。<br><br> 血战湘江<br> 杨成武*<br> 我们把道州交给一师、继续向西挺进。11月中旬,我们接到命令,要我们g夜兼程突破湘桂路,占领界首拦阻广西军阀夏威的一个军<br> 师首长向我们交代任务时指出:第四道封锁线,是敌人经过精心部署的最后一道封锁线。它利用波涛滚滚的湘江水作为一道天然障碍,沿江一侧修筑了100多个碉堡。在这道天然屏障面前,蒋介石调集了近40万大军,拼凑了五路所谓“追剿军”。<br> 这五路的阵容是:<br> 第一路“追剿军司令”何键部刘建绪率四个师与第二路“追剿军司令”薛岳率一个纵队扼守全县,同时急调广西李宗仁、白祟禧部队集中在兴安、灌阳以北,形成一个钳形阵地。<br> 第三路“追剿军司令”周浑元率一个纵队兼程从道县方向奔来,尾追红军。<br> 第四路军“追剿司令”李云杰,第五路“追剿军司令”李韫珩率部分头从嘉禾、临武、蓝山向宁远、江华、永明尾追。<br> 不用说,刘建绪与薛岳担任了这出戏的主角。他们企图利用湘江这一天然障碍,前后夹击,把我红军主力消灭在全县 、兴安、灌阳那么一个袋形地域里.为了给刘建绪、薛岳助威,蒋介石还特意派了不少飞机在空中飞来飞去,不停地轰炸、扫射。<br> 白祟禧于11月16日就趾高气扬地宣称:“我们能在湘江以东地区把他们消灭。”<br> 当时我红军的情况是:离开瑞金时的八、九万红军,由于一个多月的连续行军、战斗,减员很大,加之,当时“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从五次反“围剿”单纯防御失败以后 合促地进行战略转移,未能很好精简机构,队伍不精干,带着坛坛罐罐、笨重的物资 使部队行动迟缓。虽然,我们的指战员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党中央肯于牺牲一切 但县比音为部队机动灵活、主动出击、跳出包围圈增<div><br> 杨成武,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委。</div> 2011年,龙岩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工作,营造尊崇英烈铭记功勋的浓厚社会氛围。每年清明或烈士纪念日,龙岩市和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学生、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往广西开展祭奠活动。现今,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纪念设施已经成为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红三十四师浴血奇战湘江之侧<br> —韩伟<br>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剧”失败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畏敌如虎,在仓促率领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又消极避战,结果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时,险遭覆灭,8.6万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任全军殿后的我红五军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任务,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大部壮烈牺牲。 每年的清明节,开国中将韩伟之子韩京京、闽西籍开国少将张云龙之女张微微夫妇,都要到闽西革命公墓,祭奠长征时任三十四师一团团长的父亲韩伟,向长眠于此的韩伟将军敬献鲜花,缅怀父辈的丰功伟绩。<br> 1934年12月,韩伟将军率全团参加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过湘江的战斗指挥部队浴血苦战。当时,韩伟所在红三十四师承担着主力任务,跨越湘江之路随时可能被敌方切断,处境凶险,但还是率领将士们与敌人一拼到底。据史料记载,整个湘江战役,使得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但红三十四师却以全师覆亡的牺牲,换取了主力红军的西进。<br> 1992年4月8日,86岁的韩伟将军去世。在闽西革命公墓内安放着的20位将军中,韩伟是唯一一个不是福建籍的将军。韩京京回忆说:“父亲生前多次嘱咐,去世后将其送到闽西安葬,要以这样的方式,用自己的骨灰和遗骸来告慰这些无名烈士的家乡父老。”而闽西也曾是韩伟带领6000名年轻的闽西子弟踏上长征的起始出发地。韩伟是湖北黄陂人,他生前告诉儿子说,“湘江战役,我带出来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住他们和他们的亲人。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