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准候鸟之路(九)—福建(续)

深蓝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泉州市</span> </p><p class="ql-block">离开厦门,沿东海岸继续北上,这一站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岩松称赞“一生中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span>泉州市。</p><p class="ql-block">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别称“温陵、刺桐城、鲤城”,有“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描述。奔着那“半城烟火”,我们来到了古城西街。</p><p class="ql-block">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这里没有高楼大厦,但正是因为那些老房子让西街显得那么有味道,当地人说,要想找最正宗的泉州美食,非西街莫属。于是中午随便选了一家小店,要了特色黄鱼面线加鱼丸汤及米饭,味道还不错,晚上再吃大餐。</p> <p class="ql-block">1.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半城烟火半城仙”中“半城仙”指的是泉州有众多的寺庙和古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朱熹为泉州所撰的对联。泉州的“佛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久负盛名的开元寺就是在唐睿宗时期初具雏形的。</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这个名字和它的历史一样古老,兴建之初,它名为“莲花寺”,几经更易之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隆基命令天下佛寺皆改名开元寺,泉州开元寺的名称沿袭至今。放眼全国,从当年留下来的开元寺,也没有几座了。</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始创于唐初,但几经战火被毁,如今的开元寺大部分已是明清时期修建的,其融合了印度,中国,欧洲风格的石雕和木雕,作为东南沿海非常重要的文物古迹,同时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殿内石柱称为“梭柱”,弘一法师亲书的朱熹那篇“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对联便刻在这石柱上。</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最为重要的标志便是双塔。</p><p class="ql-block"> 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经历过几次毁坏与重修,由最初的木塔改为砖塔,最后才成为如今的石塔,被称之为“石塔之王”。</p><p class="ql-block"> 东西塔建造用石料模仿传统木建筑构造,惟妙惟肖,远观仿佛木塔一般。东塔高48米,比西塔高了三米。两塔在构造上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东塔的斗拱第一跳上有一圈罗汉枋,西塔没有。东塔的补间铺作都是2朵,而西塔三层以上只有一朵。</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两塔上的石雕值得细细品味。东塔名为“镇国”,雕刻象征着东方的娑婆世界,即指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而西塔称为“仁寿”,象征着佛教所宣扬的西天净土。东塔<span style="color: rgb(22, 24, 35);">塔身外壁每一层均雕刻16尊佛像,共计80尊,自下而上分别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是以</span>浮雕组成了一幅尊卑有序、系统分明的佛教人物关系图。西塔则塑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菩萨、神将、僧人在一幅画面上的西方极乐世界,反映了众生均有佛性的平等理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西塔—仁寿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塔角檐上,一只白鸽安静地注视着参观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东塔精美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甘露戒坛也是十分值得一看,因为这里是全国仅存的三大戒坛之一。</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一代高僧,也是</span>我最敬仰的大师。初晓弘一大师是儿时看电影《城南旧事》,听到那首《送别》的主题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感受歌词有一种莫名的忧伤。那时了解到作者是李叔同,还不能和弘一大师联系在一起,长大之后才知道他们是同一人,于是通过了解弘一法师的生平,更加为他的学识,他的佛学造诣,他的爱国情怀,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所到的城市如果有弘一法师纪念馆我是一定会去参观了解的。</p><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的弘一法师纪念馆位于开元寺内的尊胜院,弘一法师曾驻锡开元寺,并圆寂在泉州温陵养老院,这里陈列着弘一法师最后14年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圆寂后遗骨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虎跑寺我也去瞻仰过,后续介绍)</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造像</p> <p class="ql-block">  在大雄宝殿前,有这么两座宋代的石塔,它们是阿育王式塔,也称作宝箧(qiè)印陀罗尼经塔。是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泉州右南厢梁安偕妻柳三娘为祈求平安舍钱结缘,在泉州开元寺大殿前大石庭东西两边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雄宝殿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巨匾“桑莲法界”,以应桑开白莲之说。</span></p><p class="ql-block"> 据载,里原是泉州郡儒、长者黄守恭经营的一片大桑园。传说有一天,黄守恭白日梦见一和尚向他乞地建置道场。他虽乐善好施,却也舍不得将此桑园奉献,于是有意提说:“湏园中桑树三天内开出白莲花方愿施子。”谁知第三天满园苍绿的桑树竟然盛开着白皑皑的莲花,他被这神奇现象所感化,就毅然献地结缘。</p><p class="ql-block">如今寺之西侧有株枝干龙蟠的老桑树,是昔日遗留下来的。桑树开莲花这虽说是神话传说,此寺却因之被赋予:“桑莲法界”的雅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就是寺内那株老干蟠曲的桑树,传说它当年也曾开过莲花,人称“桑莲古迹”。我们来时很幸运看到它结的果实,虽只有一粒,也并非莲花,但听说它也是很多年未见了,于是感到无比的幸运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在大雄宝殿的西侧有一处“麒麟璧”,是一处照壁,是清代兴建的,本来在泉州城隍庙,后来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移到了开元寺里。</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关于照壁上的这只神兽,还有两种说法呢,一说是麒麟,龙首牛尾,麟身偶蹄,步云回首顾盼状,下配嵌砖雕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左右两堵各嵌砖雕的灵芝,牡丹,鹿,鹤等,寓意着福,禄,寿俱全;二说是叫“犭贪”(tān),乃传说中天界的神兽,长着龙头、狮尾、牛蹄、麒麟身,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性贪婪,吃尽山中的飞禽走兽,又占尽人间的金银珠珍宝,犹嫌不足,还想吞食天上的太阳,结果被太阳活活烧死。据说俗话</span>“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说得就是“犭贪”这家伙。有说古代官员们上任时会来祭拜神兽,以此警戒自己不要贪赃枉法。二种说法,都很有道理,就看我们自己倾向于哪一个。</p> <p class="ql-block">神兽的两边,依然还有很多祥瑞图案。左边有大象和宝瓶,大象本来就是一种瑞兽,它的谐音是吉祥的祥,瓶,太平的平。大象和宝瓶就象征了太平有象,太平吉祥等意味。</p> <p class="ql-block">  右边,可以看到象征着长寿的仙鹤,鹿等动物,还有蜜蜂和猴子,谐音当官封侯,表达了一种当官的美好意愿,也可以理解为拜相封侯。</p> <p class="ql-block">  2.文庙 </p><p class="ql-block"> 走出开元寺,继续走,看见一门楼,上书泮宫。泮宫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官方学校的名称。穿过泮宫,即进入府文庙范围。这座泮宫门楼始建于12世纪,坐西朝东,1914年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是泉州最早的水泥建筑,开创了西式建筑材料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工艺结合的先河。2013年因水泥年限到期重修。</p> <p class="ql-block">  从涂门街过来看见一座五门的大牌坊,2016年央视春节晚会,文庙作为泉州分会场,被全国人民熟知。泉州文庙是中国东南规模最大的孔庙,这里可以看见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穿过牌坊门,有一条河道横在前面,桥名“洙泗桥”,这是明代嘉靖年间立的碑。洙泗,是孔子家乡的两条河流——洙水和泗水。传说孔子曾在洙水和泗水之间设坛施教,所以“洙泗”成了儒家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北宋大观三年迁回,南宋绍兴七年重建,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p><p class="ql-block"> 文庙的占地面积很大,周围有状元楼、文庄蔡公祠等建筑,露庭铺着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泮池旁边竖有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p> <p class="ql-block">文庄蔡公祠</p> <p class="ql-block">3.关岳庙</p><p class="ql-block"> 泉州一半是人间烟火,一半是祭神的香火。那么,泉州哪儿香火最旺?自然是涂门街上的关岳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关岳庙是国内少见的祭祀关羽和岳飞于一祠的庙宇,庙内主祀关羽,因此也叫关帝庙,这里是泉州香火最为鼎盛的寺庙了,据说很灵,因此有许多人在这里烧香求神占卜,这也代表了一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关岳庙巨大的香炉几乎临街而立,缭绕的香烟让其后的三座大殿显得格外庄严。对于泉州人来说,来关岳庙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中的必须。除了上香,最重要的便是求签,从上学到婚姻,尤其是做生意,万事皆可求签。而对于外地来的游客而言,最神奇的是这里求签的方式,称为“掷筊”,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道教占卜方式,历史悠久,最早见著于宋代,今天在闽台道教庙宇盛行。所用“筊杯”古以蚌壳为之,后用木、竹替代,一般是两个约巴掌大的半月形木片,均为一面平坦、另一面中间凸出。仪式内容是将筊杯掷出,根据落下后的形状方位以探测神明之意。在关帝神像前,掷筊之声此起彼伏,那也是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之声。</p> <p class="ql-block">4.清静寺</p><p class="ql-block"> 从烟火缭绕的关岳庙出来,仅仅一步之遥的清净寺让人恍然有“穿越”之感。那里的喧闹与这里的宁静,那里的东方特点与这里的中亚特色形成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清静寺是我国沿海四大伊斯兰教古寺之一。有着典型的中亚风格,用进口辉绿岩和花岗岩砌成,门廊带有双凹半穹顶,连接着有半穹顶的甬道。门楼后墙上的阿拉伯文石刻历经八百年风霜,讲述着它的历史,它是泉州的第一座清真寺,建于公元1009-1010年之间,而这座门楼则建于公元13世纪,由来自伊朗的著名建筑师设计。若非亲眼所见,谁能想到在一座福建的城市,能见到800年前伊朗最时髦的建筑风格呢。</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古老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清净寺的建立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长久以来的友好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5.老街</p><p class="ql-block">一日簪花 ,一世无忧。今生簪花,世世漂亮。在泉州,到处可以看到簪花女,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泉州的簪花女妆,是蟳埔女性服饰,为闽南渔女特有的装束;俗称“大裾衫、阔脚裤”,头饰即“簪花围”,有近千年历史;寓意勇敢、奔赴和热爱,也是对家人的一种祝福。</p> <p class="ql-block">泉州街道地面都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市民们悠然地围坐在一堆聊天,神态安然地看着匆匆游客。</p> <p class="ql-block">  晚上,在网红餐厅品尝地道的泉州菜,菜品精致味美。</p><p class="ql-block"> 美景美食,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包容大气,这样的泉州你爱了吗?!</p> <p class="ql-block">  6.洛阳桥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前往大名鼎鼎的洛阳桥,看看古代能工巧匠的杰作,感受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p><p class="ql-block">洛阳桥</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为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这里是在古代交通要道上建筑的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首创“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茅以升称赞其为“福建桥梁中的状元”,与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的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桥梁板石板呈纵向排布,为整块条石,架设在下方桥基上。条石最长可达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达10余吨。整个桥体的石雕粗犷,结构关系清晰,实用、美观。</p><p class="ql-block"> 这么大的条石是如何运送和建造的呢?这就是洛阳桥建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即“浮运架梁”。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涨潮时,水面将浮排和石材整体托起,调整安放至桥墩;再待退潮时将浮排移走,完成桥面大条石的安放。</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建造的另外两个工程技术。一个是“筏型基础”,古桥在建造前,先在水下抛石形成相互连结的整体桥基,再在桥基上立桥墩,极大地提高了古桥基础的稳定性。我们看到桥墩部分被建造为船尖造型,这有利于缓解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另一个技术是“养蛎固基”法,在桥基建造后,在桥基上人工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起到了加固桥基的作用,增强了桥整体的稳定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桥的南北两端,各有2尊石雕武将守卫,均身披坚甲、手执长剑,护佑着这座桥和一方百姓。</p> <p class="ql-block">“中亭”,古代的万安渡就位于这里,是难得的渡口选址。宋代建造洛阳桥时也充分借助了这个天然的小岛,由于桥的跨度被自然分割为两段,极大地方便了大桥的建造,也增强了桥的稳定性。这里也成为了过桥时的停歇点,历代都在上面建造一些人工设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安桥碑刻</p><p class="ql-block">碑刻大多是记载洛阳桥在宋代始建后,在宋、明、清、民国(12-20世纪)历代进行修缮的历史。其中1607年泉州大地震后太守姜志礼书的重修碑,记载的是比较大的一次修缮工程。这些碑刻的记载是古桥真实性的重要佐证</p> <p class="ql-block">镇风塔</p><p class="ql-block">圆锥形塔叫镇风塔,始建于明代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泉州大地震后,现存为1935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西川甘雨亭,始建于1575年(明万历三年),是为了纪念明代为民祷雨的泉州知府方克而建的。现存建筑为1982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月光菩萨头塔</span></p><p class="ql-block"> 因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萨头像而得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属宝箧印经式塔,有</span>“己亥岁造”字样,即1059年(北宋嘉祐四年),是洛阳桥建成的那年。塔身东面刻有梵文,西面的月光菩萨头像,北面刻“涅槃经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常住三宝”。渔民在出海前后都要在此祭拜,以祈求平安。</p> <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正是人们为纪念洛阳桥的建造者蔡襄而树立的雕像,这已经成了这个区域的一个地标,与洛阳桥融为一体。洛阳桥让市民、商队能够更平安的渡过洛阳江,人们怀念这位伟大工程的缔造者。</p> <p class="ql-block">(四)武夷山市</p><p class="ql-block">武夷山,在福建省崇安县的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是福建省的一张名片。</p> <p class="ql-block">天游峰</p><p class="ql-block"> 位于武夷山的中部,当地人说「不登天游,武夷白游」,当然要捷足先登了。</p><p class="ql-block"> 在高大的树林中穿行,尽显幽静。</p> <p class="ql-block">  我们幸运地赶上了壮观的云海。层层叠叠的白云在空中堆积成海,游人仿似置身仙境,被云海包围,行走间我们脚边带起一串云,好似在踏云而行,好一个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云雾逐渐散去,蜿蜒的九曲溪呈现在眼前。此时已有游人开始乘坐竹筏,在水面上漂流。于是我们也下山去漂流点。</p> <p class="ql-block">山上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我以为是樱花绽放,但有人告诉我是梅花。</p> <p class="ql-block">九曲溪</p><p class="ql-block"> “不坐竹排,九曲白来”。九曲溪竹筏是当仁不让了。</p> <p class="ql-block">泛舟溪上,听着筏工的歌谣与故事</p><p class="ql-block">慢慢欣赏这九曲至一曲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水中白鹭</p> <p class="ql-block">  武夷山有种竹子叫四方竹,顾名思义,竹杆是方形的,甚是奇妙。</p> <p class="ql-block">峭壁上的悬棺</p> <p class="ql-block">玉女峰</p><p class="ql-block"> 插花玉女为谁容,福建旅游标志</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p><p class="ql-block"> 全国很多景区都有一线天这个景点,但是论谁最窄,武夷山一线天,最窄处仅30cm,在全国都能排得上名号。能过去,还不算太胖哈。</p> <p class="ql-block">  虎啸岩 </p><p class="ql-block"> 爬过好汉坡,就到虎啸岩了。之所以叫好汉坡,不是因为高,而是因为险。好汉坡虽也修了台阶,但一侧或两侧有时都是悬崖峭壁,而且护栏很矮,须蹲伏才能抓到。并且坡道狭窄,有的地方仅可容纳一人,笔直陡峭。站起来仿佛一阵大风就能吹到崖下,的确需要有一定的胆量和体力。我因胆怯,自顾不暇,美景饱饱眼福,也不大敢拍照。</p> <p class="ql-block">终于站在虎啸岩的观景台了,看群峰起伏,连绵不断,也是值得。</p> <p class="ql-block">石崖上的石佛</p> <p class="ql-block">茶园</p><p class="ql-block"> 武夷山产茶,武夷山人爱茶,武夷山的茶室,是可以随意搬进山野里。在茶园、在山涧、在溪谷、在草丛中,随处可见穿着茶服席地摆茶席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他们甚至欢迎你去品尝,买不买随意,绝不会给你脸色看。</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武夷山大红袍树,原始树种仅存5颗。</p> <p class="ql-block">武夷宫</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武夷宫是武夷山内最古老的宫院,具有道家文化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武夷宫内的宋街,是一条文艺商业街,宋街内有武夷山博物馆,展品悬棺是三千年前的真品。</p> <p class="ql-block">止止庵</p><p class="ql-block"> 武夷宫内的止止庵,很静谧。</p> <p class="ql-block">  止止庵的这棵树很有意思,这棵树叫苦槠树,有140年树龄。据说公园2015年,即止止庵重修开放的那一年,有一竹笋从树根中间破土而出,笔直地从朽空的树干中间冲天而上,直插云霄。人们形象地说这才是真的“胸有成竹”。</p> <p class="ql-block">  武夷山除了美景,还有美食。这家网红小店,老板应该是个音乐发烧友或是个文艺青年,小店的墙上装饰成一张CD样式,印着张杰的那首《默》,同时定格在“命中解不开的结是你”那一句;小店提供的啤酒也是用很有特点的“小城故事”作为商标,而武夷山特色的清蒸红眼鱼,按当地的做法是不去鱼鳞的,也值得尝试一下。再配上正宗的大红袍茶,绝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