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湖源镇指南古村

陈毓龙(苦行者)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曾与旅友去了临安太湖源镇指南村,有感其历史的厚重、民风的古朴、自然的美景,欣而落笔与同好分享。指南村背靠天目山系的指南山,位于临安太湖源头的南苕溪之滨,海拔近600米,左右两侧分布着740余亩梯田,被户外圈称作华东地区最美古村落之一。指南、塘顶两个自然村落居山之阳,毗邻七村有古道相通,从溪口至东坑、市岭,再到安吉山川乡,全长三十多公里至今遗迹尚存。世外桃源的指南人偏一隅而不自闭,通过古道走出去、请进来,开阔了视野和胸怀,沧桑古道迎宾客,携手共建新农村。</p><p class="ql-block"> 指南村历史久远,古老的印记处处遗存。从村中古墓发掘的古石器和古钱币看至少是春秋战国时期,指南村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村。是因有古道、古塘、古树、古井、古庙、古宅、古墓等众多人文景观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比较少见的古姓郤姓由郤重德在元末为避战乱从歙县迁移至临安市岭,郤莫联姻迁指南山定居,莫氏衰落后成指南村第一大姓,结庐开荒奠定基业流传至今。作为古老望族,郤氏从不以大自居,内联族人、外结异姓,邻里和睦、相协他姓,共同创业与发展,郤、潘、夏、郎等姓都有家训、家箴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村中莫家古庙有1200多年历史,700多年前的古庙遗址碑石至今还在。相传红武26年进士莫太保为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曾为家乡指南村呼风施雨,确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后云游四方不再归来,郤家人遂建莫家庙以志纪念。不知何因爬上山头,看了古庙破旧尚未翻修迹象。</p> <p class="ql-block">  村内近代五六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隐没于山坡、林中,每一间都有自己的故事。粉墙黛瓦的古民居,高高的马头墙、镂空的木窗棂,以及精雕细刻的木梁柱,无不显出徽派建筑风格的古风古韵。</p><p class="ql-block"> 指南人尊先祖、重祭祀,阴阳无隔和谐相处,成为一道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指南村古墓群棺上叠棺,散落在村头、坡上,有些就在村民家门口。皇帝恩赐墓碑均作妥善保管,挖掘出来的古石器和古铁币,也都展现在指南古村落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指南村古塘位于村中心,历史上曾由三姓分为四个,1958年后改造良田,因共同利益达成共识,村民手抬肩挑,于1966年建成合并占地15亩的大塘,古塘灌溉出高产,也形成了今日“天池”的景观,清清天池印鉴了指南人的优良品行。</p><p class="ql-block"> 指南村属山岗台地,古井为一大特色,据考证有千年历史,水丰质甘、四季不涸,全村人凭此抵御百年一遇之旱灾。村民认为是祖先对后人厚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已成代代传承的家训家规。村中山坡一古井旁还没有村民使用古井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指南村周围古树参天是最吸引人的景色,拥有三百四十多株,树种为枫香、天目铁木、柳杉、麻栎、檀树和银杏等珍稀古树,大都超过300年,最长树龄达千年,皆是国家保护的名木。古树林得以保全与指南人重生态、尚自然的家风相关,偏居山乡,生存之根,先祖福隂,大树隐栖,不可伐之,还因有祭拜大树为亲娘之习俗,敬之、护之,土改时划归国有集体共同维护,大跃进大炼钢铁也未遭劫。</p><p class="ql-block"> “七古”广场是指南村的心脏,方寸之地有天地。古村落民居围绕层层建造,核心建筑有郤家祠堂,数幢保存完好的古居分别设为村庄客厅、指南古村落展览馆、农家书屋等。七古广场从清朝起,就是指南太平灯起灯、焚灯表演的地方;春节、元宵全村村民聚集祈福之地;也是村民议事商讨大事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指南村以生态古文化为主题,以红叶枫香黄叶银杏、山地梯田自然美景为看点,结合家庭农家乐、特色民宿,生态农庄、山林游乐,创造出一种浓郁的乡村氛围,给城市居民带来全新的体验,增添了休闲的好去处。这次出游原能看到梯田金黄的油菜花,惜今春突遇冻雨害死了大片油菜,不能如愿欣赏美景留下遗憾。当地村民热情告之:古村的秋天是最漂亮的,高峰时期竟达万人赶来观景拍摄。想想秋来枫香橙红、银杏金黄、蓝天白云、梯田多彩,古宅民居点缀其中,堪比上帝打翻的调色板而令人神往,定是摄影爱好者们向往的天堂,秋游指南村观美景、品美食,必会给人超级的享受。我期待能于金秋佳节再游指南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