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与部分大学同学相约,参加了杭州携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安排的“秋之韵——游山玩水享生活之旅”即2023年秋大学同学江南聚会的行程。</p><p class="ql-block">在杭州拱宸桥西参观了“中国扇博物馆”,游览后增长了不少知识,编辑此篇,供朋友们共赏。</p> <p class="ql-block">11月11日上午早饭后乘车前往杭州市大运河边的运河广场游玩;参加聚会的蔡隆九、涂承飞、杜兴加、吴显才等八人在杭州运河广场的“南北通津”牌坊前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中国扇博物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扇是夏日纳凉消暑的用具,形制包括平扇与折扇两类。中国扇历史悠久,相关文献可追溯到传说时代。早期流行的长柄扇主要是贵族出行的用具,自持的短柄扇才具有今日扇子的含义。秦汉以降,团扇出现,成为扇的基本样式。北宋年间日本折扇传入中国,因其开合自如,在明代出现广泛的制造和使用,成为与团扇平分秋色的扇型,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扇除了引风纳凉外,还与社会政治、民俗风习、艺术创作发生密切的关系,成为承载人们观念和情感的载体。制扇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文人画家的妙笔丹青,使小小扇面融万千气象于咫尺之间,韵味绵长,格调高雅,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华丽的长柄羽扇《历朝贤后故事图》</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扇——帝王的仪仗扇《步辇图》</p> <p class="ql-block">团扇时代</p> <p class="ql-block">编竹团扇——《韩熙载夜宴图》</p> <p class="ql-block">中国扇的起源和历史</p><p class="ql-block">早期的扇</p><p class="ql-block">远古的人们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等需要,对植物或羽毛进行加工,应该是扇起源最可能的途径。然而,这种说法既没有实物佐证,也缺乏文献记载。中国有关扇的最早记载是舜帝作"五明扇"。到殷周时期,出现了用野鸡尾羽做成的"雉尾扇"。这些都属于长柄扇,主要用于贵族出行遮阳纳凉,并出现在宫廷的仪仗中;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自用的短柄扇见于记载,包括便面和羽扇。</p> <p class="ql-block">杭州王星记黑纸扇</p> <p class="ql-block">长柄扇 </p><p class="ql-block">长柄扇并不是持扇者自用的,而是奴婢仆从侍奉主人的工具、长柄扇最重要的功能是障蔽尘日,故又称之为"掌扇"或"障扇",成为权贵们出行时"障面"的工具。由于长柄大扇主要服务于社会上层,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显示贵族和帝王威仪的仪仗器物。</p> <p class="ql-block">历代制扇的历史记载</p> <p class="ql-block">西汉长柄竹扇(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春秋短柄竹扇(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羽扇和竹箑</p><p class="ql-block">短柄扇主要由持扇人自用,因其便捷、小巧,具有"引风逐暑"等作用,受到人们的青睐。先秦时期的短柄扇,主要有羽制和竹制两种,所以有"扇"和"箑"( sha)两种不同的称呼。前者是指用羽毛制成的扇,故"扇"字从羽,后者则是指用竹制成的扇,故"箑"字从竹。也有人认为"扇"和"箑"的不同称呼是因方言所致。团扇时代降临后,羽扇和竹扇依然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团扇共同构成了平扇系统。</p> <p class="ql-block">战国短柄竹扇(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仿魏晋尘尾扇</p> <p class="ql-block">《步辇图》唐·阎立本</p> <p class="ql-block">中国扇的起源和历史</p><p class="ql-block">团扇时代 </p><p class="ql-block">到汉代,一个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是,偏在一侧的扇柄开始移到中间,成为以扇柄为中轴,竹木为架,左右对称,形似圆月的平扇。当人们用丝绸作扇面时,这种扇被称为"纨扇",由于它多为圆形,也称"合欢扇"或"团扇"。对称式平扇出现后,成为中国传统风格的扇型,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又与折扇并驾齐驱,深受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人们通常将各类平扇统称为团扇。中国扇进入团扇时代。</p> <p class="ql-block">照片的上部是——团扇</p><p class="ql-block">团扇以竹木为架,扇面配以素白色的绢、罗、纱、绫、增等,相传出于西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公元前7年)。当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的团扇是最好的。唐宋时期,团扇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精细,古人曾用"毫芒"形容竹篾丝扇骨,用"蝉翼"来比喻团扇的轻纱。扇柄制作选料也十分讲究,多用雕漆、白骨、象牙、名竹为柄料。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纸面团扇也流行起来。</p><p class="ql-block">照片中间的图案:左侧是——金·张瑀《文姬归汉图》 </p><p class="ql-block">此卷画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文姬归汉的故事。其中的一位骑者,似执一扇。</p><p class="ql-block">右侧是——墓主人生活图</p><p class="ql-block">此图1964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东晋墓。画面中央绘悬幔,幔下墓主人头戴冠,身着长袍,手执团扇坐榻上。</p><p class="ql-block">中间是——汉·班固《竹扇赋》</p><p class="ql-block">青青之竹形兆直,</p><p class="ql-block">妙华长竿纷实翼。</p><p class="ql-block">杳筿丛生于水泽,</p><p class="ql-block">疾风时纷纷萧飒。</p><p class="ql-block">削为扇翼成器美,</p><p class="ql-block">托御君王供时有。</p><p class="ql-block">度量异好有圆方,</p><p class="ql-block">来风避暑致清凉。</p><p class="ql-block">安体定神达消息,</p><p class="ql-block">百王传之赖功力,</p><p class="ql-block">寿考安宁累万亿。</p> <p class="ql-block">团扇外传日本</p><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初,日本执政的圣德太子(574~621年)数次派出遣隋使,团扇很可能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北宋时期,团扇作为工艺品开始向海外输出。从当时泉州港出口的商品中,就有书画与团扇。团扇传入日本后,一直为宫廷贵族所独享,直到平安时代末期,才允许一般的庶民百姓使用。不久,日本已能因地制材进行模造,并于8世纪末开始向邻国输出。</p> <p class="ql-block">中国扇子的历史演进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中国扇的起源和历史</p><p class="ql-block">折扇时代</p><p class="ql-block">关于折扇的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折扇是在中国发明的,依据是《南齐书》上记载司徒褚渊入朝时携带着腰扇。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解释说:"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这表明南齐(479~502年)时中国已有折扇。也有一些学者指出,折扇首先在日本发明,北宋初年传入中国。到了元代,团扇式微,折扇以其易于折合,携带方便,逐渐受到人们欢迎。明永乐年间由于皇室倡导,折扇逐渐取代团扇成为扇子的主流。</p> <p class="ql-block">笏</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中国,笏是大臣上朝时为便于记忆而将需要上报之事做简单笔记时使用的"手板"。汉代逐渐为帛书及纸所取代;在日本,笏一直延用至平安时代初期,使用方法则是将必要事项写在"笏纸"上,贴在木板后面。笏板上可以作笔记的地方很小,所以发明了将多片薄桧木板以线绳穿在一起的做法,这或许就是桧扇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日本折扇的起源——桧扇与蝙蝠扇 </p><p class="ql-block">日本的折扇至迟出现在公元八世纪中叶,很可能是在朝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从材质上看分为板扇(桧扇)与纸扇(蝙蝠扇)两类。最初发明主要用于宫廷馈赠,江户时代以后开始作为具有实用性的纳凉工具流行于社会中下层。</p><p class="ql-block">桧扇 </p><p class="ql-block">平城京遗址发掘出数柄桧扇,表明桧扇出现至少在公元747年之前。桧扇由桧木、杉木等条形薄片叠合串结而成,官员上朝时携带,有记事的功能。扇骨的形状、尺寸及墨书与大量伴出的笏极其相似,所以有学者认为,桧扇的形制可能是从笏演变而来,其记事功能,也应是笏的遗绪。</p> <p class="ql-block">蝙蝠扇结构示意图 </p><p class="ql-block">蝙蝠扇是折扇的祖型。它以竹片、木片、鲸须、铁片等为骨,单面糊以纸张,故有"纸扇"之称。平安时代的蝙蝠扇,扇骨仅为数根,到了镰仓时代增至10根,室町时代为12根,扇骨由疏而密,装饰也愈趋精巧豪华。</p><p class="ql-block">蝙蝠扇</p><p class="ql-block">与桧扇的礼仪功能相对,蝙蝠扇别名"夏扇",是一种轻巧实用的招凉用具。蝙蝠扇的起源应不迟于平安中期,很可能是从桧扇中派生出来。既然平安时代的公卿有在朝廷上贴纸记事之习惯,如果在桧扇上贴上备用的叠纸,那就成为纸扇的祖型。蝙蝠扇一问世,其驱暑招凉的作用很快得到世人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宋.苏汉臣《蕉荫击球图》</p><p class="ql-block">在这幅《蕉荫击球图》中,观球女子面前放着一把折叠扇。</p><p class="ql-block">江苏武进出土戗金漆奁</p><p class="ql-block">1977年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戗金漆奁。漆奁是温州制作的,盖面戗画一幅"园林仕女消夏图",一仕女怀抱纨扇,一仕女轻摇折扇。从此可见,折扇在南宋时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艺术家描画的对象。</p><p class="ql-block">南宋的临安城 </p><p class="ql-block">浙江的匠师是最先接触到日本和朝鲜的折扇。南宋至元,浙西的临安府、杭州路成为折扇最大的集散地。据《梦梁录》载,南宋杭州的制扇业极为繁荣,有不少著名作坊和商号,如"徐茂之"(在中瓦市)、"青篾"(在炭桥河)、"周家"、"陈家"(均在小市里)等,其中"周家"以专门生产、销售折扇闻名。</p><p class="ql-block">元大都</p><p class="ql-block">完颜氏在北方建立统治以后,折叠扇的仿制没有中断。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可见到"折扇"的影迹。孛儿只斤氏勃兴后,"折扇"的仿制可能经历了一次"由盛转衰"的过程。不过,仍能见到士人的相关题咏。元至元、大德间,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以竹为"扇骨"、纸或绢为"扇面",摇动起来有清脆响声的"响篁扇"。</p> <p class="ql-block">北宋年间折扇传入中国 </p><p class="ql-block">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日本奈良东大寺名僧奝(diao)然入宋献书。宋雍熙三年(986),奝然满载太宗所赐经书佛像踏上归途。数年后,奝然遣弟子嘉因、祈乾等人向宋太宗上表称谢,并献宝物多种。据《宋史·日本传》所录礼单,其中包括金银莳绘扇筥(ju)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奝然谢表署"永延二年岁次戊子二月八日",据此推断,日本折扇始传中国不晚于北宋端拱元年(988)。折扇也经由朝鲜传入中国。日本折扇传入朝鲜后,在朝鲜被模造。北宋熙宁七年(1074),朝鲜使者来华时,带来了鸦青纸扇面的折叠扇。</p> <p class="ql-block">嘉因觐见宋太宗 </p><p class="ql-block">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日本奈良东大寺名僧奝(diao)然入宋献书。宋雍熙三年( 986),奝然满载太宗所赐经书佛像踏上归途。奝然返回日本后,于端拱元年(988)遣弟子嘉因抵华,向宋太宗递交了一封书信,表达了对太宗厚爱的谢意。信中说:"在彼在斯,只仰皇德之盛;越山越海,敢忘帝念之深。纵粉百年之身,何报一日之惠。染笔拭泪,伸纸摇魂,不胜慕恩之至。"嘉因携带的二十二把折扇等礼物,代表了奝然对宋太宗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嘉因来华乘坐船舶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明清折扇的流行与仿制</p><p class="ql-block">虽然折扇在宋代已传入中国,并出现了模制,但真正流行,却是在明代。永乐年间,朝鲜进贡折扇,明成祖朱棣被其卷舒自如的特点深深吸引,命令工匠依样仿制。在皇宫的带动下,折扇很快普及到民间,成为夏季不可缺少的纳凉用具。到明代中、晚期,折叠扇风靡一时,大有取代团扇之势。重庆荣昌和江浙一带成为折扇制造的中心。清代折扇业也颇为发展,杭州扇业尤为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明代日本折扇流入中国的三种途径</p><p class="ql-block">明代,日本折扇分由三种不同的渠道流入中国,一是<b>贡品</b>,从15世纪开始,日本及琉球的贡物中几乎必有"倭扇";二是<b>朝贡贸易</b>,在明代的中日朝贡贸易中,扇子是日本出口的大宗商品,查宣德八年(1433)、正统元年(1436)、成化十一年(1475)、成化十九年(1483)等的日本贡品单中,均包含"扇百本"的内容;三是海防官兵从倭寇手中缴获的<b>战利品</b>。</p> <p class="ql-block">禹之鼎乔元之三好图 </p><p class="ql-block">明初佩用折扇多为妓女,保守的良家妇女对此不屑一顾,随着宫廷的倡导和民风的变化,普通妇女亦改变了态度,手中的团扇逐渐被折扇所取代。</p><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p><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十分欣赏折扇舒展自如、携带方便的特色,于是"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由于皇帝的喜好、上行下效,造成市场供不应求。朝廷鼓励模造,折扇的仿制进入了一个持续的推广时期。</p><p class="ql-block">明太祖</p><p class="ql-block">由于倭寇侵扰不止,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颁布《皇明祖训》,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在《倭扇行》一诗中,明太祖表露出对日本的鄙视。</p><p class="ql-block">《倭扇行》</p><p class="ql-block">沧溟之中有奇甸,</p><p class="ql-block">人风俗礼奇尚扇;</p><p class="ql-block">卷舒非矩亦非规,</p><p class="ql-block">列阵健儿首投献;</p><p class="ql-block">国王无道民为贼,</p><p class="ql-block">扰害生灵神鬼怨;</p><p class="ql-block">观天坐井亦何知,</p><p class="ql-block">断发斑衣以为便。</p><p class="ql-block">浮辞尝云弃服多,</p><p class="ql-block">捕贼观来王无辩;</p><p class="ql-block">王无辩,褶挎笼松诚难验,</p><p class="ql-block">君臣跳足语蛙鸣,</p><p class="ql-block">肆志跳梁于天宪,</p><p class="ql-block">今知一挥掌握中,</p><p class="ql-block">异日后奴必此变。</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折扇的主要产地和产品 </p><p class="ql-block">中国早期的仿制折扇,质量欠佳、尤其是未能很好掌握洒金艺术。因此在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专门派工匠去日本学习制扇工艺。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中国已有不少地区能生产折扇、出现了许多以产地闻名的产品。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黄扇、青阳扇、溧阳歌扇、丰润画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纸麦扇、吴扇都是当时折扇中的佳品。</p><p class="ql-block">杭州芳风馆</p><p class="ql-block">自宋以来,杭州就是扇业发达之地,相传制作折扇历史最久远的,是杭州的芳风馆。世代制售折扇为业,《在园杂志》的作者刘廷玑在杭州代掌府政时,曾在他家见到著名的"百骨扇",扇骨达一百之多,却一点不显得厚大,反映出工艺之成熟。</p><p class="ql-block">王绂《友石集》卷二《倭扇谣》</p><p class="ql-block">杭州仿制折扇,并非全盘照搬日本工艺,日本早期的蝙蝠扇是单面贴纸,扇骨一般只有5根左右,杭产"油扇"将单面贴纸改为双面贴纸,骨细密以三十六始,有多至五十骨者,这种双面贴纸、扇骨细密的仿制扇,更加坚固和美观。当时一些日本使者利用人们"崇洋"心理,收购杭州工匠"仿制"的折扇转销渔利,明代画家王绒在《倭扇谣》中真实地记录了这一现象。</p> <p class="ql-block">杭州下兴忠巷 </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随着扇业兴起,杭州成为最重要的集散地和生产地。杭州下兴忠巷曾有座"扇业祖师殿",供奉着扇的始祖齐纨。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时,当年刻石捐助的制扇工场尚有139户,殿上的神位牌上供奉的老艺人462人,可见杭州扇业之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贸易扇</p><p class="ql-block">到19世纪,日本为了向欧洲出口,大量仿制脱胎于中国折扇的欧扇,其特点是扇骨细密、雕刻精致、扇面选用高档绸绢、绘日本独特的风物。这种东西结合的折扇被称作"贸易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受唐扇影响的"末广""雪洞"和"镇折"</p><p class="ql-block">杭扇不仅在中国流行,而且逆向输出日本,被称作"唐扇"。受"唐扇"影响,日本折扇形制发生了变化,制扇工匠一改以往的工艺,竞相采用"插骨"(即在双面扇纸中插入扇骨)之法,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末广"、"雪洞"、"镇折"三种扇形,室町时代的折扇,虽然以唐扇式样为主流,但日本工匠在模仿中仍有所创新,如在扇骨上施以各种雕饰,创制出一种"皆雕骨扇",在勘合贸易中输往明朝的贡扇,主要是这种改良型的折扇。</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中有一条古代扇子店铺的仿制街</p><p class="ql-block">张子元扇店</p> <p class="ql-block">悦心记扇莊</p> <p class="ql-block">扇子铺</p> <p class="ql-block">纸扇的制作</p><p class="ql-block">制扇骨</p> <p class="ql-block">糊扇面</p> <p class="ql-block">白蛇传</p> <p class="ql-block">码头卸货</p> <p class="ql-block">中国扇文化</p> <p class="ql-block">扇与社会 </p><p class="ql-block">从中国的古代文献看,扇的问世首先是出于社会政治的需要,这就注定了扇承载社会职责的使命。在很长的时期,扇是宫廷礼仪的组成部分。同时,它还被赋予超自然的能力,成为法术用器。扇的类型与使用方法因职业与身份的不同而各异,使扇成为反映人们社会地位的身份象征。在中国,扇还因与女性的亲密关系而倍受艺术家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扇成为权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超自然的力量:神话与宗教中的扇</p> <p class="ql-block">美人遮面:扇与中国古代女性</p> <p class="ql-block">扇与生活 </p><p class="ql-block">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首先是作为"凉友"的身份出现的。但除此之外,扇还担当着作为爱情和友谊使者的身份。虽然扇经常作为君王惠赠臣子的礼物,但在士人之间赠送扇子,通常蕴含着鼓励奉扬仁义之风的寓义。在一些地区,扇也是对死难的亲人的一种慰藉。</p> <p class="ql-block">伏羲女娲图 </p><p class="ql-block">唐李冗《独异志》引述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的神话后称,当女娲与兄长交媾时,"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人娶妇,用内外方巾花髻为扇,象其事也。"这是说,当初伏羲怕妹妹害羞,用草扇为她遮羞,后人给新娘遮面则是这一举动的仪俗。</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赐扇长孙无忌</p><p class="ql-block">端午节意味着炎夏即将到来。在长江中游的一些地区,朋友聚会时有一种重要风习就是赠扇,也叫遗扇。这种习俗也影响了宫廷,唐贞观十八年(644)端午,唐太宗分赐给长孙无忌和杨师道正白扇二枚,扇面由皇上御笔亲题鸾、凤、蝶、龙等字、开创了宫中端午赠扇的风气。</p> <p class="ql-block">宋·赵令镶扇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扇是北宋画家赵令穰端午节进献给宋哲宗的。哲宗为此书写"国泰"二字赐给他。这表明,端午节赠送扇的礼节,在宋代也流行于宫廷。</p><p class="ql-block">宁宗朝皇后、理宗朝太后杨氏的妹妹杨太后的诗中,也可以看到南宋宁宗时期宫廷里赐扇为礼的习俗。</p><p class="ql-block">"角黍冰盘饤饾装, </p><p class="ql-block">酒阑昌歜泛瑶觞。</p><p class="ql-block">近臣夸赐金书扇,</p><p class="ql-block">御侍争传佩带香。"</p><p class="ql-block">——宋·杨太后《宫词》</p> <p class="ql-block">奉扬仁风——作为礼物的扇</p><p class="ql-block">从唐朝起,扇子就成为赠送邻邦的礼品。在宫廷里,扇子常用于君臣之间的赏赐。扇也是文人雅士间的赠答之物。在江南的一些农村,端午节有亲友相互馈赠扇子的习俗。由于这是一种很个人化的物品,常年相伴,渐成心爱之物。所以,以扇相送,成为一种珍贵友谊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扇为媒介传递的友谊。</p><p class="ql-block">“仁风”为礼</p><p class="ql-block">东晋名相谢安在为友人袁宏赴任践行时,赠扇一柄,希望他多施仁政,扬仁义之风。袁宏当即表示要奉扬仁风,告慰百姓。所以扇又被称为“仁风”。</p> <p class="ql-block">“却扇仪”:古代婚礼中的扇</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有新娘用扇蒙面的记载。在盖头出现之前,扇子曾一度在女子出嫁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女子出嫁时要以扇遮面,在婚礼上才能移扇露容,称为“却扇”。这种习俗在南北朝时已经形成,至唐代依然流行。所以,“却扇”有可能就是后来“盖头”的前身,可见却扇之风俗还是当时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p><p class="ql-block">“却扇仪”</p><p class="ql-block">唐代在举行婚礼时,行完合晋之礼后,即举行却扇之礼。男东坐,女西坐,新娘用扇遮面,新郎咏三五首却扇诗,才算礼毕。</p> <p class="ql-block">扇子与书画艺术</p><p class="ql-block">扇子一经文人和画家之手便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早期扇面多为书而不画,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书画共扇的情况开始多起来,最终发展到诗、书、画、印同扇子融为一体,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国扇文化。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尤喜在扇上题字作画,"明四家"、"清六家"、"清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怪",到近代的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都有大量的扇面作品传世,书画扇面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耀眼的"别体之作"。</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有“东汉织字文锦”、王羲之“题扇桥”、唐·周舫《簪花仕女图》、杨修“误点成蝇”、《妆靓仕女图》、《宋人画册》、《仙女乘鸾图》、苏东坡作画判案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人生道具——扇与社会身份</p><p class="ql-block">不同的扇及其不同的使用方式,通常反映出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特征;团扇为大家闺秀所用;宫扇用作仪仗,显示帝王、王妃至高无上的地位;蒲扇为农妇、仆妇、媒婆、轿夫所用;英俊小生拿把书画折扇显得文雅潇洒;大花脸李逵摇动大折扇,威武中又有几分斯文;而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则是沉着、机智、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羽扇纶巾”</p><p class="ql-block">《太平御览》卷七〇二引晋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因以“羽扇纶巾”谓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p> <p class="ql-block">舞蹈</p><p class="ql-block">"燕居行乐图" </p><p class="ql-block">在甘肃酒泉嘉峪关晋墓壁画中的"燕居行乐图"中,有一位女子持扇舞蹈的形象:她身着朱砂、黄、绿三色裙,上衣饰以五彩接袖,两手各一"单门扇"正在飘然舞动。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的扇舞。</p><p class="ql-block">唐朝的《霓裳羽衣舞》</p><p class="ql-block">唐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繁盛时期,大量胡人和西域舞蹈传入,使唐代的舞蹈繁多绚丽,有健舞、软舞、霓裳羽衣舞、中舞、花舞等,其中许多舞蹈都是以扇子为道具。</p><p class="ql-block">《葵花向阳舞》</p><p class="ql-block">歌舞剧《采茶扑蝶舞》、《霓裳羽衣舞》以及"东方红"中《葵花向阳舞》,都用特制的羽毛折扇伴舞。</p><p class="ql-block">朝鲜族扇子舞</p><p class="ql-block">扇子舞起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扇子舞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大方,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在轻快的节奏中则显得欢快活泼。</p> <p class="ql-block">戏剧</p><p class="ql-block">有不少剧目和文学作品是以扇为主题的,如《桃花扇》、《沉香扇》、《蕉扇记》、《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晴雯撕扇》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孔尚任的《桃花扇》。戏剧中的演员借助扇子,通过挥、转、托、夹、合、遮、扑、抖、抛等动作的变化与组合,配合身段,衍化出各种舞姿,以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心境、感情。</p><p class="ql-block">戏剧舞台上的各色人物</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戏剧舞台上,表演人物身份的不同,用扇也不尽相同;文生扇胸,花脸扇肚,小生不过唇,黑净到头顶;丑扇目,旦掩口,媒婆扇两肩;僧道扇衣袖。其中极有讲究。舞台用扇有一套口诀:"文扇脑,武扇肚,轿夫扇裆;教书先生扇臀部,农民力大扇臂膀,僧道扇目,书画家扇袖,秃子扇头,盲人扇目,媒婆扇肩,妇女扇唇,老人扇肩头,恶霸扇背,流氓拿扇溜得慌。"</p><p class="ql-block">评弹、说书、相声</p><p class="ql-block">扇子还是评弹、说书等文化艺术表演中的常用道具。用来说书,一扇可作刀枪,可代笔墨,演来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中国扇业</p> <p class="ql-block">中国扇业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平扇的制作 </p><p class="ql-block">平扇是中国扇的传统样式,由扇面与固定在中间部位的扇柄构成,以柄作为手摇动的部位。因为平扇的结构是固定的,所以不能折拢。平扇的制作主要包括制作扇面和扇柄,然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由于扇面材料不同,各种平扇的制作方法也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羽扇</p><p class="ql-block">羽毛扇讫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最古老的扇种。最初的羽扇直接采用鸟翼,后来出现了用禽羽制作的羽扇,早期的羽扇多为长柄扇,以后逐渐发展出自持纳凉的短柄扇。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和晋代的顾荣都是执羽扇指挥千军万马征战厮杀的,所以"羽扇纶巾"历来为人称道,成为沉着与智慧的象征,中国生产羽扇的地区很多,其中以浙江湖州最著名,其次有江苏高淳和湖北洪湖地区。</p><p class="ql-block">羽扇的原料 </p><p class="ql-block">羽扇大多以禽羽制成,种类繁多、如雉尾、凤羽、鹃翅、鹤翎、鹅毛、雕翎、孔雀尾、鹰羽等等,一般多用鹅毛、雕翎为主要原料,扇柄可用竹、木甚至象牙制作。</p><p class="ql-block">湖州羽毛扇的种类</p><p class="ql-block">湖州羽扇品种约有百余种、较为丰富齐全,主要有诸葛扇、桃形扇、圆形扇、半月扇和绒折5种。</p><p class="ql-block">湖州羽毛扇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当代湖州吴兴羽毛扇制作之法,基本继承和保存了古时的传统工艺,其制作的主要工序有:选毛、出片、洗毛、理片、修片、缝片、装柄、排扇、装绒、画花、刻字等十余道,每道工序又分若干小工序,故大小工序达36道之多。</p> <p class="ql-block">我国各地的名扇:</p><p class="ql-block">重庆荣昌夏布扇</p><p class="ql-block">广东新会葵扇</p><p class="ql-block">浙江湖州羽毛扇</p> <p class="ql-block">四川自贡龚扇</p><p class="ql-block">苏州檀香扇</p><p class="ql-block">杭州王星记黑纸扇</p> <p class="ql-block">形形色色的扇</p><p class="ql-block">从形制的角度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扇,主要包括短柄的平扇和无柄的折扇两大类,其区别在于能否随意折叠收拢。平扇与折扇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平扇是在扇面中间固定一根手柄,而折扇是在扇骨上固定扇面。由于扇骨是由一颗支钉连结、因而可以随意舒卷开合。从材料的角度看,由于材料多种多样、扇子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生活中常见的、有羽扇、竹扇、绢扇、麦秆扇、蒲扇、纸扇以及各种用珍贵原料制作的工艺扇。</p> <p class="ql-block">左侧:绢宫扇</p><p class="ql-block">右侧:龚扇</p> <p class="ql-block">蒲葵扇</p> <p class="ql-block">玉版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麦秆扇</p> <p class="ql-block">短柄扇介绍 </p><p class="ql-block">短柄扇主要由持扇人自用,因其便携、小巧,具有"引风逐暑"等作用,受到百姓的青睐,后来一些贵族士大夫也开始使用,早期的扇有羽制和竹制两种,所以扇有"扇"和"箑"两种不同的称呼,前者指的是用羽毛制成的扇,后者则是用竹制成的扇,战国晚期至两汉,半规型的"便面"成为扇子的主流,因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p> <p class="ql-block">折扇的制作 </p><p class="ql-block">折扇自北宋传入后,即有人着手仿制,但具有规模的生产是在明成祖以后。重庆荣昌仿制的折扇在明代颇具影响,此后,折扇生产的中心转到浙江和江苏,尤其是杭扇,在日本折扇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品质更加精益。折扇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扇骨,糊扇面,然后用支钉加以固定。</p> <p class="ql-block">纸折扇</p> <p class="ql-block">折扇的制扇工艺:沿边、制扇骨、做铁圈</p> <p class="ql-block">开料(劈料)、做扇骨、整形</p> <p class="ql-block">做销钉、平整</p> <p class="ql-block">檀香扇</p><p class="ql-block">檀香扇属于折扇的一种,因扇骨采用檀香木制成故名。檀香是一种常绿小乔木,馨香四溢,清心怡人,20世纪20年代,以"张多记"扇庄为代表的苏州扇子作坊,开始初具规模的生产,当时杭州和苏州生产的各式檀香扇均由杭州王星记扇庄经销,分别被冠以"玉带"、"双峰"、"西泠"等杭州西湖名胜的名称,用檀香木制成的各式折扇,小巧玲珑,华美精致,富有装饰趣味,深受女性喜爱。</p> <p class="ql-block">黑纸扇的制作流程:1.染色房、2.劈篾、3.削篾、4.晒扇骨、5.浸竹骨片、6.蒸竹扇骨、7.硫酸亚铁洗骨、8.编排扇骨、9.探骨a、10.探骨b、11.二次探骨、12.锉扇头、13.检骨、14.锡嵌等分、15.步工校正等分、16.糊面、17.上色、18.铜指甲挑裥、19.打腰封定型、20.整形、21.刮砂、22.烙嘴修扇、23.撩扇</p> <p class="ql-block">扇市与扇庄 </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扇业多采用家族型的庄铺形式,这种庄铺沿袭传统的前店后坊的格局,规模不大。如果市场前景良好,则会聚拢众多的庄铺,形成集中的生产与销售中心。南宋时期的杭州扇街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专门的扇市,在每年的某一个月,成为集中销售扇的时间。这也反映中国古代扇业的发达。每到夏季,大街小巷会传来扇匠的铃串声,破损的扇经他们灵巧的手,又变得轻盈灵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扇业公所墙界 </p><p class="ql-block">原杭州下兴忠巷33号,有一座杭州扇业会馆遗址。扇业会馆内设扇业祖师殿、戏台,会馆围墙有三座门,在扇业会馆正大门外侧的风火墙脚下各有一块"扇业公所墙界"石碑,此为其中一块,它是杭扇发展的里程碑。石碑年代为光绪十四年(1888),1993年其中一块石碑被保存下来存放于王星记,2009年中国扇博物馆建成,王星记将此石碑捐赠给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杭州的扇街 </p><p class="ql-block">南宋杭州的扇业繁荣。著名的扇子有"细画绢扇"、"细色绢扇"、"漏尘柄扇"、"异色影花扇"、"梅竹扇画儿"、"张人画山水扇"等,扇铺则有"中瓦子前徐茂家扇子铺"、"炭桥下青篾扇子铺"、"周家折揲扇铺"、"陈家画团扇铺"等。在杭城今清河坊和清泰街之间有一条长达一里的扇子巷,便是当年制扇作坊集中之处,成为南宋炎夏杭州城一道多彩的风景线。扇子巷之名沿用千年至今未改。</p> <p class="ql-block">扇子巷</p> <p class="ql-block">“王星记”扇莊</p> <p class="ql-block">舒莲记扇莊</p> <p class="ql-block">林芳儿扇莊</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的扇庄</p><p class="ql-block">京城的扇庄为了招徕生意而多在店铺门前挂一扇幌,与布店的布幌、酒店的酒幌、药店的药幌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当时北京较为有名的几大扇庄集中在前门外打磨厂一带,如有300年历史的"戴廉增"、"天益号"、"天成号"等,及后来的 "长盛斋"、"聚源斋"、"三益斋"、"福德厚" 等等。</p> <p class="ql-block">宝文斋</p> <p class="ql-block">戴廉增扇莊</p> <p class="ql-block">松古斋扇莊</p> <p class="ql-block">卖扇摊</p> <p class="ql-block">卖扇小贩</p> <p class="ql-block">文徴明行书七言诗扇面</p> <p class="ql-block">珍贵的工艺扇 </p><p class="ql-block">当扇的精品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对象的时候,一种主要用于欣赏的工艺扇应运而生,这些扇采用珍贵的原料,如象牙、牛骨或玳瑁,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和精雕细刻,成为美轮美奂的工艺佳作。</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工艺扇</p> <p class="ql-block">吴徽吴华源冯超然昊湖帆书画折扇</p> <p class="ql-block">历代扇面精品 </p><p class="ql-block">纵观历代扇面书画,有的细针密缕,有的潇洒豪放;有的澹淡而平远,有的浓重而古朴;有的用勾勒法,有的用没骨法。艺术家们熟练地运用泥金、冷金的光泽作山水、花鸟、人物,墨彩交融,使扇面大放异彩,常使扇面表现出在平常纸绢上达不到的效果。使其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的别体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代扇骨精品 </p><p class="ql-block">团扇雕柄很早就出现了,折扇扇骨雕刻工艺对其作为艺术品来说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自明至清初,多为文人画家创作于扇面,能工巧匠施技于扇骨,清中叶以后,艺术家也直接参与扇骨的绘画、书法与镌刻,于是扇骨身价倍增,甚至成为可以脱离扇面而存在的独立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扇子附件精品 </p><p class="ql-block">扇子的附件主要包括扇坠、扇匣、扇套和扇囊。扇坠是系于扇柄尾部的饰物,宋以后开始流行,多以珍贵的香木、玉石等做成,或直接在扇柄下坠以流苏、香囊,以衬托出执扇人的身份素养,装盛扇子的扇匣、扇囊和扇套主要是为了保护扇子和便于携带,或雕饰或绣制,也成为精心打造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各国扇艺欣赏 </p><p class="ql-block">日本扇具有悠久的历史,制作工艺十分精致,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欧洲的扇艺起步较晚,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工艺风格,使欧洲扇艺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尤其是西班牙折扇,以其绚丽的热情征服了人们的视觉,也博得世界市场的青睐。</p><p class="ql-block">日本扇艺 </p><p class="ql-block">日本是一个爱扇的国家。日本纸扇是独有的品种,外观小巧、制扇工艺达到了一个巅峰。日本绢扇是从中国绢扇演化而来,但形式更加多样。团扇是女士专用扇,继承了日本扇的小巧精致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其他国家与地区扇艺</p> <p class="ql-block">欧洲扇艺 </p><p class="ql-block">扇骨密集、双面贴纸的中国仿制扇经印度流入欧洲,成为欧洲折扇的祖型。欧洲仿制的折扇主要在显贵中流行,所以装饰奢侈,多用象牙、龟甲等名贵材料作扇骨,施以欧洲风格的雕刻。西班牙扇是欧洲扇系列中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个系列。它的用材极其讲究,扇骨一般采用檀木、乌木、珠母、玳瑁、象牙,扇面材料则有布料、纸张和各种羽毛。其加工工艺采用拉花、雕刻、镶嵌、彩绘各种工艺,集中体现了扇子制作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折扇</p> <p class="ql-block">全拉松鹤图檀香折扇</p> <p class="ql-block">嵌银丝仕女图紫檀宫扇</p> <p class="ql-block">全拉钟鼎昭徳图檀香折扇</p> <p class="ql-block">颂南徐三庚书画折扇</p> <p class="ql-block">吴徽高振霄书画折扇</p> <p class="ql-block">陆抑非邹梦禅书画折扇</p> <p class="ql-block">冒襄秋江泛舟图扇面</p> <p class="ql-block">陈益斋书画全棕黑纸扇</p> <p class="ql-block">剪贴格景仕女花卉图全棕黑纸扇</p> <p class="ql-block">全拉飞天图象牙折扇</p> <p class="ql-block">全拉菊花图象牙折扇</p> <p class="ql-block">全拉花卉图象牙折扇</p> <p class="ql-block">拉绘八仙过海仕女图象牙宫扇</p> <p class="ql-block">玳瑁折扇</p> <p class="ql-block">玳瑁骨驼毛折扇</p> <p class="ql-block">雕刻人物故事图玳瑁折扇</p> <p class="ql-block">雕刻双龙戏珠图玳瑁扇</p> <p class="ql-block">精湛的扇艺</p><p class="ql-block">中国扇艺 </p><p class="ql-block">中国扇艺是民间艺人与实人艺术家相结合的产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扇艺形制与扇面样式从单一到多变、扇子工艺从简约实用到精雕细琢雅玩观赏,是民间工艺与诗、书、画、雕刻等艺术相融相促的结果,虽然制用的材质不同,但几平每一钟扇,都在实用的基础上努力超越,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和更加卓越,正是这种努力,使得中国成为驰誉世界的工艺杰作。</p> <p class="ql-block">历代成扇精品 </p><p class="ql-block">历代工匠和艺术家的辛勤劳作,产生了许多扇子精品,有些是优秀工匠精雕细刻的成果,有些是著名艺术家潇洒挥毫的结晶,正是他们的伟大创造,使扇子超越了实用性成为给我们带来审美享受的艺术杰作。这些扇子虽然材料不同,工艺不同,有些优雅,有些豪华,有些素朴,但它们无疑都是工匠和艺术家们的精心之作。</p> <p class="ql-block">历代扇子精品</p> <p class="ql-block">秀出你的扇子——心目中的明星扇</p> <p class="ql-block">陈鸿寿花卉图扇</p> <p class="ql-block">扇骨拓片</p> <p class="ql-block">中国扇博物馆售卖的商品</p><p class="ql-block">《运河圆梦》丛书</p> <p class="ql-block">《展记》丛书、《翰墨丹青》丛书、书签等</p> <p class="ql-block">工艺折扇、丝巾</p> <p class="ql-block">各种折扇</p> <p class="ql-block">各种折扇、檀香折扇</p> <p class="ql-block">各种折扇、各种团扇</p> <p class="ql-block">各种折扇</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的秋之韵——游山玩水享生活之旅即2023年中南重冶同学聚会已经结束了,这次旅游行程除了游览了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诸多景点外,还参观了伞、扇、瓦当、纽扣等几个专业的博物馆,伞、瓦当、钮扣等专业博物馆的美篇均已经发出,希望我的朋友们会喜欢本美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隆九——2024年3月编辑于包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