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佛教不像是宗教,因为佛教没有偶像崇拜,它不相信有外在于我们的绝对主宰,严格来说,这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最显著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人去庙里烧香拜佛,其实这不符合佛教真正的定义。真正的佛教,他不会求神拜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什么是佛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佛学词典中有一个非常标准的定义: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由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佛教注重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觉悟和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佛是「觉者」的意思,</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span><b style="color:rgb(25, 25, 25);"><u>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的修习方法来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u></b><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乔达摩·悉达多是什么人?他是如何成佛的</b></p><p class="ql-block"> 他是古代印度的一个皇子。他的家族是释迦族,是喜马拉雅山下的一个乡村部落。因此佛陀也常常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p><p class="ql-block"> 他本来应该是一个国王,但是当他看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他就决心去修行,选择了出家,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即使当了国王也没法摆脱生老病死的这种痛苦,也无法摆脱这种痛苦和苦恼,于是决定出家,去寻找解决这种痛苦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佛教的起源有两个基本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1.当所有的欲望满足之后,痛苦和烦恼并没有消失,如何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p><p class="ql-block">2.当所有世俗的追求都实现之后,还能追求什么?</p><p class="ql-block"> 古代所有的哲人里面,只有「释迦牟尼」是皇子(贵族),其他都是平民,这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的出家不是把出家当作一种逃避,而是在享受了荣华富贵之后,体验到了人类终极性的困境,才决定放弃一切世俗生活。以出家去寻找解决人类终极性困境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的出家不是基于自己的痛苦,而是基于别人的痛苦,甚至可以说是看到了人类终极性的痛苦,才决定要去出家,要找到人类终极性困境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佛陀出家之后,为了要找到人类终极性困境的解决方法,为了寻找这种至高无上的寂静之道,他跟随过一些老师,也学习了各种方法。但是他发现,这些老师的方法都不能让他解脱,所以他的修行就陷入到了一个瓶颈。</p><p class="ql-block"> 大约外出学习十年后的某一天,近乎绝望的佛陀离开了他的最后一个老师,到了一个犀那镇的地方,那里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有一片清静的树林,附近还有一个村庄。佛陀就在这里进行独自修行。</p><p class="ql-block"> 佛陀在这里开始苦修,开始绝食,后来熬不下去了,开始只吃一点点东西,最后他对苦修产生了怀疑,觉得苦修并没有带来最终的平静。</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他突然想到自己的小时候的一次体验,就是在阎浮提树下,无意中进入禅定的那种状态,就那种充满喜乐的状态,于是佛陀对自己这十多年来的修行就开始有所反思。他出家之后,为了寻求最终的觉悟,时时刻刻和欲望在作斗争,或者说时时刻刻和人性在作斗争,时时刻刻在压制任何一种冲动,对于任何快乐都在有意或者说刻意去远离。</p><p class="ql-block"> 佛陀就在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害怕,为什么我要害怕这种喜乐。这种喜乐并非源于感官引起的欲望,于是他就决定,要接受这种喜乐,放弃了苦行,<b>后来佛陀把自己的修行方式称为「中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出家人应该避免两种极端:</b></p><ul><li>一种是沉溺于欲望的快乐、低级、粗鄙、不体面、无意义,</li><li>另一种是日终于苦行,痛苦不体面没有意义。</li></ul><p class="ql-block"> 然后他说<b>「我奉行的道是中道」,就是八正道.</b></p><p class="ql-block"><b> </b>佛陀放弃苦行之后,有一天佛陀走到尼连禅河边,坐到一棵毕钵罗树下,沉思默想,一动也不动,进入深度的禅定。到了第七天,天空刹那流星划过,他突然就觉悟成道,从此成为了佛陀。简称「佛」,意为「觉悟者」「觉者」。</p><p class="ql-block"> 那棵树就是「毕钵罗树」,从此被称为叫「菩提树」。「菩提」的意思就是「般若」,「般若」勉强翻译为汉语就是「大智慧」。那一年这位出家的皇子35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u> 佛陀的成佛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成了神仙,而是一个普通人通过学习,通过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修行,通过意识的转换,觉悟到了存在的实相。并且把这种实相转化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不受欲望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成佛」,在佛陀心中,人本来就是这样,只不过人在自己欲望的迷宫里迷失了自我。</u></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成佛是什么意思?佛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圣求经》</b></p><ul><li>在我觉悟之前,我只不过是一个尚未开悟的菩萨</li><li>自身束缚于生老病死、忧愁和污秽</li><li>也追求束缚于这些的事物</li><li>于是我想,自身受到了生老病死、忧愁和污秽的束缚</li><li>为什么还要去追求受到这些束缚的事物</li><li>我在想自身受到这些束缚,看到其中的祸患</li><li>能否追求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忧愁、无污秽</li><li>达到无上解脱,达到涅槃</li></ul><p class="ql-block"> 「觉者」是「觉悟的人」,人觉悟了就会成佛,但更深,「觉」是超越了人和神的一种觉悟的一种状态。</p><p class="ql-block"> 佛也不是一种状态,更好像是超越了一切状态的元存在。元存在是一种本源性的存在,既是存在同时又是不存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佛(菩提)一直就在那里,而每一个人最终都会回到佛的样子,回到本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所以可以说,这个世界中有多少众生就会有多少佛,或者说无论有多少众生,最终都会回到佛,这样一个唯一的本源,这个唯一的佛。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修行觉醒、觉知觉悟,最终回到本源、回到本来的样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那么透过什么样的修行可以称为「觉者」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佛陀建立起来了一套严密的修行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最基本的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禅定中领悟到的一个法门。佛陀一开始讲究佛法,讲的也是四圣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苦谛</b><b style="color:rgb(25, 25, 25);">:具体来讲就是关于苦的真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这是佛学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个世间的一切根本上在佛陀看来都是痛苦。</span><b style="color:rgb(25, 25, 25);">欲望本质是痛苦,缘起本质是痛苦</b><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不管什么快乐,都注定会消失、都很短暂。而且好像越是快乐的东西,引起的痛苦就会越深刻。所以苦谛的意思不是说活着很痛苦,而是我知道活着很痛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那么有哪些痛苦呢?佛教里就有「三苦」「八苦」有很多痛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i>「三苦」:苦苦、坏苦和行苦</i></b></p><ul><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苦苦:身体带来的痛苦</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坏苦:所处环境带来的痛苦</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行苦:无常带来的痛苦,人生总的痛苦</span></li></ul><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八苦」:重在心,讲的是心很累、心很苦</b></p><ul><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生:出生哭哭啼啼</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老:衰老</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病:病痛折磨</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死亡:寂寞死去</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爱别离:我们喜欢的人或喜欢的事物不能长久地和我们在一起</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怨憎会:和我们在一起的常常是我们不喜欢的人和事物</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求不得:欲求没有止境,总是得不到满足</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五阴炽盛:在各种纷繁的感受、思想、意识之间纠缠起伏</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但是因为佛陀面对这些痛苦,不是感伤、感叹,或者说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或者说认为世界是苦是无常,那赶紧去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集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佛陀的深刻(伟大)之处在于除了提出</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苦谛</b><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之后,紧接着提出了</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集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人活在世间很苦怎么办呢?你要去找到苦的缘由、去找到苦的原因。于是佛便找到三种基本的原因</b></p><ul><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贪:总是不断地想要得到、想要占有。执着于我想要,对于我喜欢的东西,不断地追求占有。</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嗔:愤怒怨恨的情绪。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总是不想要,总是怨恨、愤怒,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得不到就嗔恨,就会有情绪</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痴:愚昧看不到真相,执着于表面。</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贪嗔痴是三种烦恼的根本原因,那么怎么去找到这个原因,之后去解决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首先是透过「五蕴」这个工具,「贪嗔痴」的根源在于「五蕴」的聚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五蕴」即:色受想行识。</b></p><ul><li>色:身体。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li><li>意:脑神经。</li></ul><p class="ql-block"><b>「蕴」:积淀,聚集组合,时间上的沉淀和空间上的组合。</b></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有「五蕴」的聚合?又得去分析「十二处」「十八界」。</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在「十八界」和「五蕴」的聚合中,幻化成我们的自我以及这个世界,还得去分析「十二因缘」,就找到每个人独特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灭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我们找到了原因,那么苦是可以熄灭的,烦恼是可以解决的,那么就需要「涅槃」出离这个世间,「灭谛」即是「出世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涅槃」不是我们理解的「去世」,而是「熄灭了烦恼的火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 佛陀把世间比喻成着了火的房子、火宅,不值得我们留恋,因此我们想要解决我们的烦恼,就需要跳出,到一个更大的格局中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人类一定能消除掉自己的烦恼,但是必须要跳出人类的格局。在人类的格局中解决不了人类的问题,一定要达到宇宙的广度和高度。当你站在宇宙的高度,人类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涅槃」这个很玄的佛学概念非常简单的解释为「跳出来」。「涅槃」不是我们死后达到的一种状态,假如我们时时从各种束缚中跳出来,那么就是「涅槃」,就是在灭除痛苦。那么怎么跳出来。佛陀讲了第四个道理「道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道谛」</b>可以解释为「道路」,就是通向「涅槃」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一般的说法,佛陀自己讲的「道」是「八正道」,这是最基本的佛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正」:整体系统正向的。</b></p><p class="ql-block"><b>八正道:正见、正命、正思维、正精进、正语、正念、正业、正定。</b></p><p class="ql-block"> 通过八正道,我们可以出离世间,摆脱烦恼。从「八正道」又延伸出</p><p class="ql-block"><b>「六度」:六种救度度化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b></p><ul class="ql-block"><li>「苦」「集」否定了这个世界</li><li>「灭」「道」超越了这个世界</li></ul><p class="ql-block"> 佛陀说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留恋的、非常无聊,佛陀并不是要我们厌弃这个世界,更不是要我们消极地活下去,而是在否定这个世界之后,要超越这个世界、活得更好。</p> <p class="ql-block">佛教几乎是唯一的无神论宗教,它不相信有一个外在于我们的绝对的主宰,佛教只相信因果法则,因此要觉醒、要觉知、要觉悟。因为在觉醒当中,你才能够管观照到或者说证悟到因果法则,才能看到真相,才能透过真相看到实相,你的心会告诉你该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佛陀从来不告诉你他是救世主,他对于人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救赎。佛教告诉你人生悲苦的原因,告诉你如果想要摆脱悲惨的命运,就要离开那个造成痛苦麻烦的系统,到另外一个系统中去,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只要你还在那个系统当中,就没有人能够救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b><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佛陀临终前的遗言:</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自以为灯、自以为塔、自以为靠。</b><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在这个世界中,一切的一切都是靠不住的,只有靠你自己,靠你自己打开心性的大门,回到你自己的本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佛教其他的解释</b></p><p class="ql-block">关于什么是佛教还有两种其他的定义:一种是学理性,一种是通俗的。</p><p class="ql-block">学理性意思就是「三法印」,意思就是只要符合这三条原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真正的佛法。</p><p class="ql-block">通俗的说法就是「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只要你做好事、做善事、你就成佛了。</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是善事,就又提到了「十善业」。</p><p class="ql-block">十善业包含「身三业」「意三业」「口四业」。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p><p class="ql-block">意三业:不贪欲、不嗔恚、不痴口</p><p class="ql-block">四业: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本内容来自福临笔耕费勇说《金刚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