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岛换防后的当年,部队严格执行上岛纪律和规定,对于接防前原部队与地方派性冲突问题“不打探、不议论”,在情况不明前与当地百姓群众“不接触、不交流”,尤其是刚上岛后的上半年,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就连休息日轮流请假外出都小心翼翼,高度警惕。</p><p class="ql-block"> 但洞头军民有着军民联防的光荣传统,在部队和县委牵头,逐步对社情民情深入了解和判明之后,军民联防的旗帜再次高高飘扬。</p><p class="ql-block"> 不少人看过小说《海岛女民兵》和电影《海霞》,小说和电影的原型就是著名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和其首任连长汪月霞。1958年,洞头北沙公社女子民兵排命名成立,汪月霞受命担任排长。1960年,排扩编为连,称为洞头县北沙公社女子民兵连。1975年4月前女子民兵连与原驻岛部队某部六连为军民联防共建单位。1975年4月之后我部上岛,女子民兵连与我营五连又结为军民联防共建单位,1978年连队被授予“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称号。女子民兵连有诸多感人故事:当知道部队种植海带缺少棕绳时,汪月霞便发动一大批妇女剪下头发,送给部队结成绳子,供部队养海带夹苗;当听说前沿荒岛驻守的战士断水好几天,汪月霞带着女民兵,顶着海上大风,驾着小船,给荒岛上的战士送去淡水;为了配合驻军部队,汪月霞带领女子民兵连奋战118个昼夜,挖下了4500米的战壕……连队的女民兵们在汪月霞带领下,生产训练、政治学习、文艺演出、夜校扫盲、国防施工,“十八般武艺”样样不落。而汪月霞自己更是苦练技艺,带头做表率。她曾用重机枪、轻机枪、冲锋枪、步枪等一口气表演7个射击项目,连续100多发子弹弹无虚发,被省军区命名为“神枪手”。女子民兵连建连以来,连队获得荣誉无数,“海霞精神”也得以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电影《海霞》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汪月霞连长与女子民兵连战友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守备三连驻地地处洞头岛东南突出部,附近是洞头县东屏公社东岙顶大队,从1975年下半年开始,连队与驻地东岙顶大队加强了军民共建活动,连队首长带队走访大队领导和渔民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对有求于部队的事项尽力给予协助和支援,如遇台风来临协助防灾抗灾;遇农忙抽调人员帮助收割稻粮;团部来连队放电影专门给渔民乡亲留有位置;派出战士任校外辅导员为东岙顶小学孩子们讲红色故事续承传统(本人曾受连队首长委派,受邀2次在大山营房后面的小操场为东岙顶小学师生作继承革命传统,争做红色少年的报告)。东岙顶大队党支部特别是时任支部书记吕国然同志视军人如亲人,关心连队建没和生活,为连队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连队与东岙顶大队民兵连军民联防共建,共同学习政治和军事理论、共同组织军事训练和实弹射击、共同组织军民抗登陆防袭扰演练;女民兵们经常到连队帮助战士们洗衣洗被,整理卫生。军民亲如一家,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为洞头东南海防前哨的稳固、发展和安全做出了时代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帮助民兵训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军民抗登陆演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民兵帮助战士洗衣和拆洗被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军民联防严阵以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已编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27retaw" target="_blank">我的军旅记忆(八)侦察兵集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