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枚“国印”

容全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中国第一枚“国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新中国第一枚“国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它是新中国创建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钤印公文的凭证信物,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堪称“第一国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在为筹建新中国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刻治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印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中,中央人民政府印是颁发各种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权力时钤印公文的凭证信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时任筹备会常委会副主任的周恩来、陈叔通,副秘书长余心清、齐燕铭都为治印的筹划工作付出了极大精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时,周恩来副主任委托陈叔通邀请治印名家参与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治印事宜。但因陈叔通工作繁忙,齐燕铭副秘书长便邀请了国内治印名家张樾丞、顿立夫、唐醉石和魏长青等共同探讨。因其他三人治铜印的名声不如张樾丞,有的也不善铸铜印,最终在中央人民政府印的设计镌刻中,张樾丞起了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9年8月19日下午,由余心清副秘书长主持,“政府印铸问题座谈会”在北京饭店113号房举行,张樾丞、张少丞等14人出席。会议议定政府印铸问题4项:型式仿宋印;字体为小篆或仿宋,仿宋体有大众化意义,但奇数时不易排列,中国人民印刷厂负责人黄澍铭还设计了两种样式:质料为铜;字文用“印”,废除“关防、钤记”。会议修正通过了黄澍铭所拟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印铸局组织条例”草案初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后一段时间,因在国名问题上略有讨论,直到1949年9月27日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确定后,国印印文才正式确定。然而,由于中央人民政府所属机构尚在组建之中,机构名称尚待正式确定,政府印铸印文的确定也随之推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9年10月27日凌晨1时,齐燕铭将镌铸中央人民政府暨所属各机构印信报告附设计说明上报,并预计中国人民印刷厂月底完成刊铸工作。同日早上,周恩来和毛泽东批示后,首批印信即交付刊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报告还对废除过去以大小区别官级制度和政府印信的印型、字文、铸造制度及首批45枚印信的印文作了明确规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印型一律为正方形;字文一律为“印”;铸造制度——质料为铜质;型制,中央人民政府印边长9厘米,其余7厘米;制法为铸胎镌字,字体用扁宋体,而不是用以往官印使用的篆体,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群众能看懂,同时附印样两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铜刻技艺中成就极高的张樾丞承接了镌刻中央人民政府印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知道毛泽东主席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后,张樾丞激动万分,他对家人和伙计们说:“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他翻阅大量资料,经过多种繁复工序,终于在10月31日完成这项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为使字文排列对称、整齐美观,特加入“之”字,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使用的铜料比其他的政府印信密度大、质地硬。印型为正方形,印面边长9厘米、印体厚2.5厘米、印柄长10.9厘米,印体和印柄是分别制作后旋接上的,印柄中间略凹进,整体造型简朴而庄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印等政府印信经统一编号后正式启用,印信背面刻印文、启用时间和序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 第一号”。此后,这枚国印在建国初期多次行使它的神圣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9年5月,国务院秘书厅将这枚开国第一大印连同其他政府印信一起拨交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博物馆展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博物馆展出。</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樾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现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