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享受春天乐趣的美好节日!</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祭祖扫墓,沿袭至今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的风俗。</p> <p class="ql-block"> 谈起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时代的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割股肉煮成肉汤,供重耳充饥。最后重耳返国即位,成为一代君王——晋文公。他重赏群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背着老母,躲入绵山。后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四处寻找,后得知他逃匿到绵山,就下令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来,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后死在柳树下。逝世的介之推留下一首诗,令晋文公悲伤不已:“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自此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山西境内)并修庙立碑。把介子推遇难之日称为“寒食节”,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寒食节已经跟清明节融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自此,清明节成为我国二十四节气里一个重要节气。也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表现题材。</p><p class="ql-block"> 有表达哀思之情的,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七言绝句——《清明》</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写清明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凉,清明时节,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衬托了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的心境。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则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诗人写答话带行动,可谓全诗的精彩之笔,余韵邈然,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诗人对己故亲人的思念以及触景伤怀的凄凉之情跃然纸上,想饮酒消愁更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落寞和惆怅之情。</p> <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高翥写的《清明日对酒》不仅写出清明祭扫的场面,还慨叹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之理。</p><p class="ql-block">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目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可曾到九泉。</p><p class="ql-block"> 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祀的人群。焚烧的纸灰象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痛哭而流出的血泪染红了满山的杜鹃。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今朝醉,百年之后一滴也带不到地下呀!</p> <p class="ql-block"> 一首杂诗则写出了清明时节人们的感伤情怀。“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此诗描写游客在外漂泊,无法回到家乡的情景。清明时节即将到来,而我却在外面漂泊,无法回到家乡,听到这杜鹃的悲啼,更是让人悲从中来,伤感万分……</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寒食》却是揭露时政的七言诗。</p><p class="ql-block">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p><p class="ql-block"> 长安城内到处都是飘散的柳絮,还有散落的花朵,寒食节的东风吹佛着皇室花园中的柳树,临近日暮之时,宫里忙着点蜡烛,蜡烛的烟火气散入五侯贵戚的家中。</p><p class="ql-block"> 此诗作者借助诗词来表达对封建社会腐败现象的不满之情。寒食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是例外,天还没黑,就忙着分送蜡烛。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腐败现象的讽刺!</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宋代诗人吴惟信写的《苏堤清明即事》则是表现游客踏青出游美景的。</p><p class="ql-block"> 苏堤是北宋诗人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所建的一条观察西湖南北的林荫大堤。诗人描写了清明时节,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的热闹情景,以及游人散去后的美妙画画。</p><p class="ql-block">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梨花盛开的清明时节,春风和煦,洁白的梨花飘飘洒洒,在这美好的天气里,半城的人都出城寻春、赏春、踏春。到了傍晚欢乐的笙歌音乐结束后,苏堤上无数的杨柳树枝飘飞,黄莺快乐地穿行于杨柳之间,鸣声婉转动听!</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踏青,还有植树、插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抜河等……</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属于“祭祖节”,清明扫墓是表达孝道的重要日子,以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一般在上午进行,还要携带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烧纸钱、摆放鲜花,为坟墓培新土,叩头拜祭等。</p> <p class="ql-block">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所以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植树,清明前后,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俗,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p> <p class="ql-block"> 插柳:杨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插柳还有驱鬼辟邪的说法。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再有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晚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满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就像闪烁的明星,人们称之为神灯。有的人会把自己所有的灾病写到风筝上,等风筝被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及家人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即现在足球的前身。《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蹴鞠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的。杜甫在《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遍性。</p> <p class="ql-block"> 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就连皇上也参与其中。</p> <p class="ql-block"> 荡秋千:荡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汉代以后荡秋千逐渐成为清明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记载: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求千秋之寿,故秋千被赋予了更美好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饮食文化也很有讲究。</p><p class="ql-block"> 吃鸡蛋:古人将各种禽蛋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下游的人们就会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你可别忘了吃啊!</p> <p class="ql-block"> 吃发糕:清明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用黏米碾成浆,蒸制而成。发糕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吃青团: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多样的礼俗活动,多种饮食文化,都是在季春之初,春光明媚中进行,不管是缅怀先人的恩德之情,还是禳灾袪病的祈福之礼,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们追求天、地、人、文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礼俗文化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扫墓祭祖、踏青远足是共同的礼俗主题。清明节既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美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 张晏梅写于2024年清明节前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