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帖三途

何侠斋

<p class="ql-block">刘小晴老师说:“临摹为入帖要法,但入帖并非目的,关键又在于出帖也。出帖是由博返约,自立面目,自成风格之过程,也是提炼、化裁、洗筛和贯通之过程,只知入帖而不知出帖,反为古帖所误,终非自主之地矣。”老师所言,乃出帖的重要及其目的要求。对于学习书法的老年朋友来说,更需要了解出帖的途径。</p><p class="ql-block">途径之一,改变“幅式”。</p><p class="ql-block">所谓“幅式”,即书法所用纸张的尺幅大小及样式。入帖之初,我们要求尽量接近原帖,包括字体大小,章法安排,每行字数,都要按照原帖来写。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它的形。但是到了出帖阶段,就需要有所改变,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改变“幅式”。改变幅式,虽然还是在临帖,但是其中包含了创作的成分。因为幅式一变,字的大小变了,会引起用笔方法的改变。如小字不需要藏锋,而大字往往要藏锋。幅式一变,字与字的关系、行与行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这种改变,在明清书法家中十分流行。最具代表性的是王铎,他把魏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书写的“尺牍”,改变成巨幅挂屏。尽管他书写的内容还是“临帖”,但书写的形式和欣赏的角度却完全变了。这不能不说是出帖的一个途径。</p><p class="ql-block">途径之二,“集古字”。</p><p class="ql-block">所谓“集古字”,就是根据书写的内容要求,从古人字帖中集取相关的文字,把它重新组合成一篇文章。这是古人在临帖向创作转变的过程中经常采取一种途径。唐太宗十分喜欢王羲之的字体,他写了一篇文章《圣教序》,便要求用王羲之的字体把《圣教序》写出来。可是王羲之已经死了几百年了,怎么办?于是就命令怀仁和尚从所有王羲之留下的墨迹中收集相关的字体,组合成《圣教序》这篇文章。经过了数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流传至今的《僧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文章的作者是唐太宗李世民,所用的字体是书圣王羲之的,而收集并整理的工作,则是怀仁和尚完成的。这种集古字的方法,现在还有人用。比如,上海师范大学的校牌,用的是著名书法家郭沫若的字体。郭沫若当年确曾为学校题写过校牌,但当时写的是“上海师范学院”。后来学校改名了,原来的校牌不好用,郭老又过世了。只能用集古字的办法来应付。这集古字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出帖的一个途径。</p><p class="ql-block">途径之三,“内容嫁接”。</p><p class="ql-block">所谓“内容嫁接”,就是把不同碑帖的内容,甚至是不同书家书写的内容拼接在一起。这种做法,有点“游戏”的味道。但是要把不同的碑帖,尤其是不同书家书写的内容频接在一起,而且能做到天衣无缝,那需要有极高的水平。这就是孙过庭所说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法史上能通过这样的途径达到“出帖”的,恐怕就数王铎了。《王铎全集》中就有几件将古人字帖随意嫁接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