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会用”到“离不开”两位教师与智慧教育平台的温暖故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智慧教育平台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藏在每一堂课、每一次辅导里的“温度载体”。在这场经验交流会上,两位一线教师的故事,或许能让你读懂“技术如何照亮教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u>故事1:30年老教师,陆老师的“逆袭”“原来我也能让课堂‘活’起来”</u></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我连平台登录都要问年轻老师,觉得这是‘年轻人的玩意儿’。”陆春英老师教了30年语文,习惯了“黑板+课本”的模式,直到去年接手新班级,发现班里有几个学生上课总走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与年轻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平台有‘备课授课’功能”,上面很多教学资源,抱着试试的心态,陆老师试着用智慧教育平台的备课功能,在“我的资源库中”编辑课件,还能插入视频。没想到,平时上课打瞌睡的男生,听见视频中带着清脆鸟鸣声的课件,终于抬起了头——那之后,李老师的语文课多了“视频课件”,连走神的学生都主动举手:“老师,我喜欢上您的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李老师,不仅会用平台的“随机点名”功能,还会把学习任务单打印下来发给学生们配合授课。“不是平台改变了我,是平台让我看到了学生不一样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u>故事2:数学组卢老师的“小创新”“平台让‘因材施教’不再是口号”</u></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卢老师带两个班的数学,学生水平差距大:有的学生10分钟就能做完基础题,有的要花30分钟。之前她只能布置一样的作业,结果好学生觉得“太简单”,基础弱的觉得“跟不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用平台的“习题库”功能后,她把作业分成“基础版”“提升版”“挑战版”,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平台会自动统计每个版本的完成率。比如学完“圆锥的体积”,她发现2班有15个学生选了“挑战版”,就专门在开了一节“拓展课”;1班有10个学生连“基础版”都没做完,就用平台的“微课”录了3分钟的重点讲解,让他们反复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学生不用再‘陪跑’,基础弱的能跟上,优秀的能拔尖——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这些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创新,只有教师们“为学生多想一点”的用心。智慧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技术能否帮我们更懂学生、更爱教育。</p>

平台

学生

老师

教育

教师

课件

故事

智慧

视频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