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灶!像怀念家里的亲人!

云飞

<p class="ql-block">作者云飞</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75920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退休了常在厨房转悠,感慨现在生活的舒适便利,常常怀恋老家的老灶。</p><p class="ql-block"> 老家古宋的老灶,俗称灶头。大多是在厨房的角落里,用土石或砖头垒成的。那时候的搭灶没有水泥,是用石灰和泥,和成很粘的稀泥,然后把砖或石头砌成一个长方形的物体,中间留出炉心,一个简单的灶就切成了。</p> <p class="ql-block">  家里的灶是身兼了很多功能的:灶的中心区肯定是煮饭的炉火了,在灶的平面靠墙壁地方,会放上一个砂罐或陶罐,便于烘烤海椒,或烤点小东西,如下半年蒸的红薯放在里面,第二天红薯被炕的半焉儿的,比新鲜的好吃。</p><p class="ql-block"> 灶台的左方或右方,则要放上一个大的结实的大陶罐,放上水,古宋俗称:涨坛。涨是古宋俗语,意思是烫,热。是利用煮饭时的余火把水烧热,一个大坛子的热水循环烧着够全家人一天用了,洗漱,洗衣,晚上都不用烧热水洗脚。</p><p class="ql-block"> 炉火中心还要留个小口便于火势向里倾斜,使水的热度更高,有时火势太大,坛子里的水还会烧开,这样就要舀点出来,再添上冷水,以免坛子烧爆,那样就麻烦了。</p><p class="ql-block"> 灶身的侧面,会留一个较大些的方形空间叫炕洞,便于炕鞋。那个年代多是穿的手工布鞋,每天穿着汗重鞋湿,晚上大多都要炕干,鞋子更耐久些。</p><p class="ql-block"> 灶身的前面,也还要尽可能的留下一些窟窿空间,总之,灶的余热要利用尽。到了晚上灶也不得闲着,冬天的衣服洗了不易干,每家都有炕兜,还要把衣服搭在炕兜上,放在灶台上,第二天,衣服就炕干了。</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老灶,像是任劳任怨的长者。在过去的年代里,为一家人煮饭,烧水,烤鞋,取暖......为全家人提供一切供暖的生活服务。</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灶,是简单的泥巴和石头的制成品,笨拙,粗糙。后来灶也赶上了时髦,贴上瓷砖。不过灶也不是昨天的灶了。变成了一个长方形的轻薄的盒子。燃料也从煤炭变成了天然气。今天的灶,秀气美观,材质多样。手一扭火就来,火苗子串的老高。煮饭炒菜,烧水。快捷方便。过去灶头的其他的功能分担给了热水器,烘干机电暖器等等。厨房则窗明几净,千尘不染。老灶,像一个退休的老人,退出了社会,退出了时代。让位于时尚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来,老灶是在漫长的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生活智慧和节能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怀恋老灶!像怀恋家里的亲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