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解心物一元汇总(九)

静意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5ocvVia25c2Bwsy7sIGDQ"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 转自【南学文脉】</a> <b>《2009年南师在太湖大学堂禅修实录》</b><br><br>那么我回转来,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家是反对宗教,因为宗教是信生命是他力造成,宇宙万有是他力造成。真正的佛法出家认为自他不二,就是心物一元的。也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也不是他力,也不是自力,总和的,叫唯心的。这个是真正的唯心主义的唯心,心物一元的,包括物理的,自然的科学。<br><br>释迦牟尼出家实行一个真理教化,他并没有想当教主,他与孔子一样只教化,建立来的生活形态不同。这个呢,只有真正的禅是人类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一切科学的文化中心。它有它的开始,遇到中国人同中国文化,他两个人一样,一搭就凑拢来,变成中国文化的禅宗,全世界没有,这个文化的精华之重要,非常重要。<br><br>赶快去方便,赶快进场就行香。在这里不是来玩的哦,没有跟你讨论,自己怎么研究,赶快珍惜自己这几天的生命,不要浪费自己生命,在这里再玩上几天,或者搞世俗的事,太可惜了呀。<br><br>。。。<br><br>慢慢我们今天要马上到禅宗来了啊。这个知性,就是普通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一般讲唯识就讲错了,啊,密宗也讲错了,说第六意识在脑里头,第八阿赖耶识是在督脉、中脉里头,我哈哈大笑,也不好讲,完全错!第六意识你看看《成唯识论》,玄奘法师专学这个回来。《成唯识论》第三卷,玄奘法师就告诉你,意识不在身体上,它通过身体转来转去,跟外界通的,脑子的思想,现在医学认为脑子,脑子是身识的集中作用,勉强讲,第六意识思想分别同脑子有一点点关联,所以意识不在身体上。玄奘法师第三卷《成唯识论》,明明白白给你记载的很清楚。第八阿赖耶识不是在中脉上,它是心物一元的,身心内外都有。完全搞错了,学密宗的做功夫的也搞错了。<br><br>所以知性跟感觉两回事,讲安那般那呼吸系统,叫你心息,“知息入,知息出”,心跟息、风大配合在一起。那么,我也顺便给你们讲,当然你没有时间。最近我们跟同学们研究《楞严经》,《楞严经》有四个,四位罗汉菩萨,专讲这个修安那般那风大有关的,譬如琉璃光东方药师如来的法王子,就是接位的,成佛,修呼吸系统,他是本身修的,整个的身体是透明的琉璃一样,光明。好几位亲自的报告,所以“返息循空”,有四个字啊,容易见到空性,见到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这些都是同佛传下安那般那、十六特胜有关系。<br><br>。。。<br><br>禅宗说“就是这个!”<br>刚才提到“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这古代这句诗讲的话是不通的哦!他以为到了“无心地”就代表空了,不是佛所讲的空,空连无心都没有,不但没有“有”,也没有“空”,那个(才)叫心地法门。这是个代号,很难懂。你要无心地,听起来很难,五个无心地,所以法相唯识学在这一点上告诉的很清楚了,归纳起来五种还是凡夫的境界。一个是无想定,一个是无想天,一个(是)死亡,一个(是)睡眠,一个(是)闷绝。没有什么心呢?没有意识心,思维意识没有了,感觉知觉没有了,叫无心地。<br><br>所谓知觉是意识的作用。我们聪明,思想,知道一切,是意识的作用,是心起来的一个波浪,拿现在物理学,是心的琴弦的弦的一个跳动。所以修道成佛,菩提是明心见性,这个明心见性是心物一元的后(面),那个根本的那个东西。中国的禅宗就不管佛啊道啊,把宗教外衣剥了,禅宗就叫它是那个东西,“那个东西”,也不那么讲,禅宗说“就是这个!”,这个是什么东西?不知道,不是不知道,不知道(是)我加上的,“就是这个”。<br><br>。。。<br><br>所以学佛要根器,《楞伽经》提出来的,《楞伽经》里头因此提到,禅宗,真正的佛法是什么?以心为宗。释迦牟尼佛以心为宗,绝对唯心,这个唯心它包括心物一元的唯心,以心为宗。这个心,明心见性成佛,他的方法呢?一个是渐修,一个是顿悟。其实呢,他后来又说了,顿悟跟渐修是分不开的。譬如我们锯木头,切一根大木头,拿锯子来切,慢慢切,一根大木头要两个人拉锯子,或者一个人拉锯子,慢慢切,要切多久把它切开。一步一步切是渐修,到最后,这块大木头用锯子来切,切到最后“咔嚓”,那一下叫顿悟,佛做了个比方。<br><br>那么我们晓得结论了,顿悟是靠渐修来的,如果只有渐修,没有顿悟,也不成功,永远在修途,在修的,没有到家。如果说直接走顿悟的路子,除非你很有力气,把一个大木头两手一拍就断,顿悟,也可能,但是很难,必须渐修来。<br><br>。。。<br><br>另外,他又关心历代的战争,水陆死掉的亡魂太多,当然这不是他完全他干的,还有水陆忏,所以庙上这些做法会,你看看五台山啊,峨眉山啊,这些大庙子,常常有这个法会,我说都是吃的梁武帝的饭。这个时代,到了隋唐以后,禅宗一起来,把这个宗教外衣剥掉了。“什么是佛?心就是佛。”“什么是心?心本无生因境有。”当然,玄奘法师回来,唐太宗希望他作宰相,这个都给你们讲过了啊,他当然不干,翻译了《大般若经》,翻译了很多经,尤其法相唯识的。大家一般学者认为法相唯识最难懂,并没有难,反是衬托了禅宗,讲清楚了。法相唯识是用人文科学逻辑的方法,说明形上,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联,心物之间的,禅宗直接走心物一元的唯心理论,心地法门。是这么一个唐代禅宗兴起的局面。<br><br>。。。 我现在给你讲这个历史的,以历史作本位,说这个禅宗的当时的威风,中国文化的那个威风,一下这么铺开,那么大,那么厉害。它扫荡了南北朝以来唯心、唯物,有神论、无神论的争(论),建立了一切唯心的心物一元,而且变成生活化,平淡的。就是儒家的书,《大学》与《中庸》一样,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啊,最高的就是最平淡的。“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是禅宗的精华所在。<br><br>。。。<br><br>无住,无主,不留的,可是这个生命活到,是这个东西作用,这个东西叫它是心,代号,也叫它心的后面。它怎么起来?谁做主的?无主宰,非自然,心物一元,生命的根本。明白这个东西是生死的根源,抓住自性本身本性,这就是金刚不坏之身。<br><br>唐代以后,禅宗走这个路线了,很清楚地走般若的路线,观心,参这一念,言下顿悟,悟这个,然后把握这个。至于身体的变化、功夫,四禅八定,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这两个生死一概不理。只抓能生能死的那个,最初本能那个功能,明白了,这叫悟,悟到了,还要修。<br><br>当然一悟彻底了,修不修呢?没有修行了,但是不修而修,修而不修,还在修,这是人类给它加上说,生命的根本在这个。所以我们修禅定,做功夫,修气、修脉,乃至加上后面你们还不懂。修气的人,现在印度学Yoga的,中国学道家、学密宗,能够知道修气已经了不起了,懂得修脉就很难。<br><br>。。。<br><br>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br>心物一元,在法相唯识里头很难讲了,只好讲出来一个,推翻了一切宗教哲学的东西,这是佛的推翻,释迦摩尼佛的创作,什么上帝啊,做主啊,神啊,生命有个主宰的啊——“无主宰,非自然”。那生命的来源叫什么呢?释迦摩尼(说),阿赖耶,就是如来藏,如来,觉悟本体的那个名词,包含很多内容。心物一元,它既非唯物也非唯心,心物一元,看不见的,当你没有明白如来藏以前的这个是阿赖耶。什么神啊、主啊、佛啊、菩萨、上帝,这些名号都去掉了。可是讲到唯心方面特别多。<br><br>那心物怎么一元呢?在法相唯识,怎么唯心?你说世界万有同生命都是唯心变的,它的关键点(是)怎么变的?法相唯识的,随便怎么讲,有交代,非常少的一部分。很简单,交代不清,那只有《楞严经》交代清楚了。《楞严经》第四卷起,佛的弟子富楼那就问,“宇宙万有本来是空的,怎么生出万有世界、物质的世界来呢?”佛在这里就答复了,统一了心物一元,统一了法相唯识、唯心的东西。换一句话,佛就告诉我们,地、水、火、风、空,这五大,物质的、物理的关系,它也是不生不灭的,唯物的东西也是不生不灭。<br><br>为什么?它同唯心一样,是心的一体的两面,它也不生(不灭)。譬如我们现在,教你们修定,十六特胜,借风大而来修,转变这个身体,叫做气,修气,修呼吸,这是风大。那佛告诉你风大的根本,它是怎么啊?佛有几句话,“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翻译成中文这样美丽,唐代的翻译,啊。<br><br>“性风真空”,它不生不灭,真空生妙有,妙有回到真空,“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下面是什么?“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心物一元的,科学的发现,“应所知量”,你的了解到多少,求证到多少。“宁有方所”,它没有个东西,超越时空的。换一句话说,在佛学里头,假设我们专讲唯物观点,它已经推进到唯物观点本身那个生起唯物的地水火风的功能,它是不生不灭的,一样的,肯定有唯心作用,不是西方思想所讲唯心唯物,西方所讲唯心,那是讲心意识思想的心,哈,那不对了。<br><br>。。。<br><br>唯心跟唯物之间,我们中国《大学》里早就有了,“致知在格物”,心物一元。“格物”很难讲了,《大学》“物格而后知至”,《大学》的第二个法门,“物格而后知至”,知道转变唯物,等于《楞严经》上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同一道理,《大学》是四个字,“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你就晓得知性、起心动念的厉害。“知至而后意诚”,就懂得心意识这个意的作用。“意诚而后心正”,这是正心诚意。“心正而后身修”,这都是功夫啊,儒家。<br><br>。。。<br><br>⑵我认为只要心无所住,气脉自然会起变化,并无玄妙可言。<br><br>师示:对嘛!但你因当时一有惊惧,已心有所住了!<br><br>⑶我认为气脉的变化,只能证到心物一元,及有助色身的健康而已。<br><br>师示:不错。如再进修,可以转化色身为光体。<br><br>。。。<br><br>那么我回转来,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家是反对宗教,因为宗教是信生命是他力造成,宇宙万有是他力造成。真正的佛法出家认为自他不二,就是心物一元的。也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也不是他力,也不是自力,总和的,叫唯心的。这个是真正的唯心主义的唯心,心物一元的,包括物理的,自然的科学。<br><br>释迦牟尼出家实行一个真理教化,他并没有想当教主,他与孔子一样只教化,建立来的生活形态不同。这个呢,只有真正的禅是人类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一切科学的文化中心。它有它的开始,遇到中国人同中国文化,他两个人一样,一搭就凑拢来,变成中国文化的禅宗,全世界没有,这个文化的精华之重要,非常重要。<br><br>赶快去方便,赶快进场就行香。在这里不是来玩的哦,没有跟你讨论,自己怎么研究,赶快珍惜自己这几天的生命,不要浪费自己生命,在这里再玩上几天,或者搞世俗的事,太可惜了呀。<div><br></div> <b>《92达摩多罗禅经讲记》</b><br><br>南师:“钞票由香港中南海出”,我说可以,我不同意你这个名称,改个名称,叫“人体生命与生物功能的科学研究院”,心物一元,把它统起来了,现在在酝酿成立了,今年他们就出来,很多科学家医生参与,他们很多资料不敢发表。证明——现在已经证明,哦,外国科学家,意识形态影响遗传基因的改变,确定了,正在发展,他说那个基因的遗传那个基因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最后还是证明唯物的,这是科学的,你讲你的经济,哎哟!<br><br>。。。<br><br>南师:那不要管,不是昨天没有来嘛!这个北京很多啊,现在正式研究——做科学研究,换句话,他们还在追求。这些都是教(授)——学物理的教授们,现在很热心搞——专门搞这个,究竟这个生命的功能是什么?还在怀疑中,这叫科学研究,并不是绝对迷信,是一定信的,都还在研究。那么现在为什么教授他们统统找我呢?因为里面碰到一个问题,这个东西最后证明是唯心的,不是唯物的。可是在共产党里头提出来讲,这个是唯心不是唯物,“啪”(师拍一声)这碰到他们那个根上面去了——要命的地方去了!他们科学家不敢讲啊,我就敢讲出来这是唯心,至少心物一元的!他们接受了,所以我叫他改了名称——“人体生命与生物功能研究”,把心物包进去了。<br><br>那么现在我们不要谈到那一边,我是讲昨天晚上。佛现在做“安般”是走的是唯物路线哦,而走的这个身体的路线啊,为什么告诉你“安般”那么重要?<br><br>“啪”(师拍一声)!这个理由——你这个孙医师鹤龄!他们马马虎虎过去了我会原谅他,反正我也白讲,他们也白听的!你是个医生,又学科学的、又学佛很认真,我几次提出你注意,你没有进去诶!你该打不该打?该打吗?好,拿板子来打屁股!<br><b><br>《老子他说》</b><br><br>依据习用已久王弼编排的《老子》八十一章的次序,从本章开始,又另起炉灶,转入辩说物理的境界,似乎不相衔接。其实,与十三章所讲,不可为物情所累,而困扰于世俗的宠辱,因此而生起得失之心。而且进一步了解宠辱的发生,都由于我有我身之累而来,“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那么便知在现实世界中,所谓我与无我之间的关键,只因有此身的存在而受累无穷。但我身是血肉之躯,血肉的生理状态,也便是物理的造化而来。因此便进一步说明心物一元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理则,隐约之间,仍然是顺理成章,大有脉络可循。这也便是道家学说,始终从生理物理入手而到达形而上的特殊之处,大异于后世的儒家与佛家的理趣所在。<br><br>。。。。。。<br><br>老子又说,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换言之,在毫无边际、活活泼泼的一片光明境里,就有这么一个境界。“象”者,境界也。“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而且在这个光明的境界里,似乎确有这么一个东西。等于佛家所说:“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在空空洞洞里边,又非真的空空洞洞。这个“其中有物”,既非唯心,亦非唯物,而是心物一元的那个东西。修道人可以到达这种莫可名状,光明无际,“荒兮其未央哉”的灵活自在,若虚若实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这个东西,老子不想再加上一个名词去解释,恐怕以词害意,只好简单地用“象”、用“物”来表达它。在佛学中,也常说“不可思议”,或“不可说”来结束其词,个中况味,只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br><br>。。。。。。<br><br>自古以来,很多人研究《老子》,竟有不少认为老子是偏重于物的“唯物思想者”,现代一般人,受到西洋哲学的影响比较深刻,有更多认定,向唯物思想方向作注解。这种错用现代意识或西方观念,附会中国古文的文意,因此而使人认识不清,个人实在不敢苟同。老子在书上从头至尾所表达的理念,是在说明宇宙与生命的存在是“心物一元”的,殊无可疑。<br><br>“有物混成”,这个“物”字,并不同于现代人所了解的“物质”观念的物字,这一关键,前面已曾提过,古代“物”字的含义,等于现在一般口语中的“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指非物质的存在状况,例如精神、心理或者“力”、“能”等等,也可代表物质之“物”。此处“有物混成”的物,是“道”的同义字,这个道的内涵,包括了物质与非物质,是“心物一元”混合而成的。<br><br>这种“心物一元”的思想观念,源自《易经》。《易经》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根本,哲学中的哲学,经典中的经典。中国的文化思想,始终是讲“阴”“阳”两个符号,以二者彼此之间的相互变化、相生相克,从中去建立它的宇宙观、伦理观。如果我们以“阳”为精神的代号,那么“阴”则为物质的代号,阴阳配合,心物互融,便创化衍生了从极微到至大,应有尽有、无穷无尽的有情世界与无情世界。<br><br>然而,心物还只是一体所现的两面,这个浑然一体的道,它是“先天地而生”,宇宙万有的形成与消灭,全是它的功能所起的作用。在南北朝时代,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位禅宗大师傅大士(傅翁),他的悟道偈就说:“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一泻颂中所表达的思想,乃是中国道家老子思想与佛学合流的典型。<br><br>。。。。。。<br><br>我们晓得道家军事哲学的思想,很多是引用《阴符经》的道理。道家与老子有关的典籍,太上十三经之一是《阴符经》。其中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星辰隐伏;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br><br>“天性人也”,人代表大地之中心。“人心机也”,人的心理与宇宙相通,是心物一元的基础。“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人的思想和心理不能随便动一个杀念,或动一个恶念,那是与仁爱的天性相反的。<br><br>“天发杀机,星辰隐伏”,这是说上天发动了杀机,便要摧残人类万物,或刮台风,或下暴雨,日、月、星、辰都要隐伏起来看不见了。“地发杀机,龙蛇起陆”,甚至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种种的自然灾害,这个时候,地下的一些生命,就从地下钻了出来。举例来说,在夏季的时候,虽然是个好天气,如果突然看到蚂蚁搬家,一定会下大雨,涨大水的。有很多的动物,都有预感,这就是“地发杀机,龙蛇起陆”的道理。<div><br></div> <b>《易经杂说》</b><br><br>心物一元<br><br>「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br><br>接著說乾卦所代表的性質,是剛健,中正,純粹的精也。問題來了,什麼叫作「精」?這很難解釋,用現代的話來說,這裡是說乾卦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這個本體不是屬於物質的,物質不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唯物哲學以物質當作宇宙萬物的基礎,西方的唯心哲學也沒有說對。《易經》的哲學是心物一元的,這心物一元叫作精,這個道理牽涉很廣,如果發揮起來,又是另外一個專題了。<br><b><br>《易经系传别讲》</b><br><br>庄子以为人生最大的间题,就是人怎么生,怎么死。宗教家也在追求答案。宗教家认为,有一个高人创造了我们。哲学家不相信,科学家也不相信。你说他造了我们,我还要间问,他是谁创造的呢?每一个宗教教主又是谁造的呢?其实所有的宗教主都是我们造的!因为我们信他,他才能够存在,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果大家都不信他,世界上哪还有他的影子?所以说他是我们造的。不过我又是谁造的了我的妈妈,我的外婆?那我外婆外婆的外婆,最初最初是谁造的呢?先有蛋呀先有鸡?谁也没法解决这个问题。问到最后便完了,那又是哲学、科学间题了。宗教是不能间的,还管他鸡呀蛋呀二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管你鸡呀蛋呀二一齐加点酱油葱花红烧吃掉算了。中国人个性懒得问这个,西方人却拚命地去追根究底。可是中国古代文化“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承认鬼呀、神呀、仙呀、佛呀、上帝呀、菩萨呀,宗教所信那些看不见的,中国古代文化都说有,那是心物一元的。<br><br>。。。。。。<br><br>“游魂为变”—一起了变化。鬼是什么呢?是实体的、向下走的;游魂像是冒出的烟,是向上走的,就是游魂。什么是精气呢了好像我们抽香烟,烟抽完了,分为两层,烟向上走,烟灰还在这里,就是精气。这里有三样东西:香烟、燃后冒的烟一一游魂、抽完后剩下的烟灰—精气。所以“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鬼神有没有?有,绝对有的。但是你不用害怕,这是心物一元变化出来的。所以学了《易经》可以统御鬼神,每一个人都可以作教主了。<br><br>。。。。。。<br><br>形而上道体与无为<br><br>“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br><br>《系传》前面讲的是用,到了这一段是讲形而上道——易的体。“易无思也”,就是说《易经》这一门学间,它的体就是形而上的道。形而上这个东西,就是全世界一切宗教家、哲学家们所追求的。宗教家们总希望从这万物的根源找出它的那个本来、那个最初的东西。这个最初的东西,赋予它一个名号,或者叫神、或者叫菩萨、或者是什么东西……但是在这里,我们中国文化一一《同经》的学问里头,你为叫它心物一元也可以,叫它神也可以。如果推算这个思想的年代,应当在孔子之前。假设有人说《系传》不是孔子作的,是后人增加的,那么这个人也不会是秦汉以后的人。而且不管《系传》是不是后人增加的,我们可看出来,他虽然不用那个“神”或者“心”或者“物”来代表宇宙的本体,但是在《易经》文化中,它最高的境界已到达了不可思议、没得东西的境界。佛经上讲不可思议,就是不可用思想去讨论。你说有个上帝、有个佛,已经牵涉到人的思想了,最后心物都是空的。我们讲的这个空字是来自佛学,中国过去没有这个说法,只称它是无为。无为不一定是空啊!这两个观念要搞清楚。<br><br>。。。。。。<br><b><br>《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b><br><br>中脉生起来是在第一个七天,以后七天一个变化,七天转换一个气,换句话说是生命的能量转变。由入胎到婴儿生出来,三十八个七天,每七天的变化是一个气化,能量变换了,名称都不同。印度同我们《黄帝内经》讲的又不同,太详细了,包括每个转化生出了多少脉。譬如讲人体上脉的路线,由足趾头到头上,依肚脐为中心散开,这是粗的来讲。<br><br>所以看密宗很多佛像的图案,画得很科学的,不是迷信。为什么科学的东西变成宗教的迷信呢?我们中国人懂,孔子在《易经》里告诉你,“圣人以神道设教”,其实没有宗教,宗教是人建立的。所以禅宗有两句名主:“魔由心造,妖由人兴”。什么叫魔?什么叫鬼?都是唯心的。谁做的?是人造的,盖个庙子,雕个木头在那里,这是菩萨,这是土地公,你不信就出问题。其实哪里来的?心物一元的,科学的,所以他的图画是这么一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