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应旭散文

祁应旭

<p class="ql-block">家乡湿地公园一角</p> <p class="ql-block">《冬游曾家园》</p><p class="ql-block">文/祁应旭</p><p class="ql-block"> 冬日的暖阳往往就像洒在心里,这样的日子是惬意的,是心旷神怡的,也是跃跃欲动的。在这个暖阳的周末,与友人相约一道同往柳江古镇。到柳江,曾家园不可不去,这座川西民居的院子,这座称得上艺术品的建筑,曾经引来了多少前来观光的友人,现在的曾家园也从曾经的省级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上升为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曾家园的建筑设计,以川西民居风格为总体框架结构,在建材、廊柱、线口、门窗等一些细节上又融合了一部分西方风格。建造者曾艺澄本就学从建筑设计,因此,整座建筑由他亲自精心设计,亲自监督修建而成,耗时整十年(1927——1937年),可以想见确实是精工细琢的一座建筑啦。曾经的曾家园,共有十多个院子,布局从空中看像繁体的“寿”字。经过70多年,现今的曾家园仅余院落5座,据说只相当于刚建之初的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与很多大户人家的院落一样,两个石狮子雄踞院落的门前,“萧楼映日开诗酒,米肪横波驾书山”,大门前的一副对联,既彰显了曾家昔日的富庶,又体现出主人高雅的书墨情怀。</p><p class="ql-block"> 进入园内,沿着雕栏木梯登上门墙上方的檐廊,垂首俯览,凭栏远望,心旷神怡之情油然而生,江水东流,古榕浓密,来往行人,尽没眼底。我斜倚在二楼的美人靠前,院墙外的百年榕树默默陪伴着我,阳光从叶隙中洒落,当年的女主人是否也在冬日里静享这一份暖意和宁静?</p> <p class="ql-block">  进门的第一间院落里,并无住房,西首一座气派的大戏台,占满了院落的整面西墙。这个戏台听说是专供长工们听戏和看戏用的(对这个答案我总有一点疑惑,这样气派的戏台,真是给长工们的吗?)。后面的院落还有两个戏台,一个是专供小姐丫鬟们看的,一个专供主人自己看。可以想见,那个年代里富裕人家的生活中是离不开戏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登场可见,惊天动地悲欢离合转眼皆空”的对联足以表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悲凉与沧桑。 站在戏台前,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川剧锣鼓的声音,冬日的大院需要这样的时光,主人们围聚,听着戏,享受着闲暇。</p> <p class="ql-block">  北墙东隅一座下直上拱的小门连接了后面的院落,小门背后是一间小小的过院,过院西墙上又有两座小门,各自与一院落相连。走进靠北的一座院落,一条笔直油亮的石板路通向一座高大轩敞的二层楼房。房屋主体用青砖搭建,线条硬朗,门窗上也无复杂装饰,仅以方格划分,体现出西方建筑风格的简约,木构灰瓦的中式屋顶与之相匹配,使整座建筑又不乏古典的韵味。底楼中央一条门道通向后院,楼上房间宽敞,采光充足,想来就是曾家的正堂。主体建筑周围又有几根青砖方柱撑在地面与屋顶之间,方柱与楼体用楼板相连。楼板上方建有下砖上木的栏杆,把方柱围在里面,在二楼的屋外形成一条走廊;楼板下方的方柱之间,是青砖砌成的弧幔装饰,使整座建筑显得更加有层次感。房前两株高大挺拔的槐树,恰可在炎夏里为正堂遮凉。石板路东侧的草坪上等距种植着几棵低矮而青翠的小树,其后是一排简洁的二层川西木构板房,是为旧时曾家主人的居所;石板路东侧的草坪上随意种植的若干花树不假修饰,颇有几分天然的意趣,花树之后的那座中式重檐建筑,一副文为“校书长爱阶前月,品书澄闻座右铭”的对联悬于其廊柱之上,想来这便是曾家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  穿过正堂下方的门廊,便是一座小巧精致的院落,想来此间便是曾家女眷居住的闺房。院落中央是一座天井,放置有石制的长方体大水缸。水缸沿上搁置有几盆兰花,使整个小院显得格外清心淡雅。</p><p class="ql-block"> 在东院的后面有棵高大的桂花树,听说已经上百年,一年四季都会开花,真是奇迹。怀想门前的香樟,一百多年的历史,掩映着这座精致古建筑,这样的一座建筑成其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确是一件实在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