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田野】第33期 || 东南亚地区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参与式观察中泰混血青年JIANGXIAYE的导游生活

熤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王雨瑶(硕士研究生、田野规划师)</b></p><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课题名称:东南亚田野规划研究</b></li><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资助单位:煜园(长沙)公司</b></li><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学术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b></li></ul><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内容摘要】清迈(ChiangMai)地处泰国北部山区,素有“泰北玫瑰”的美称,清迈历史悠久,始建于13世纪。除传统建筑古迹外,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经典,作者于3月4日探访清迈的Kerchor大象营地,惊喜结识了中泰两国混血导游,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旅程。</b></li><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关 键 词】泰国;大象文化;跨文化交流</b></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熤园海外学位招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9u6w3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u>熤园海外硕士项目第五届招生</u></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e44lhc"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u>熤园中马联合博士项目(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简介</u></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0l7w670"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u>中巴联合博士项目2024年招生</u></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一、初探泰国大象文化的“意外惊喜”——一位掌握中英泰语的导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4年3月4日早上8点15分,我从Klook(一款适用于海外的游乐软件,类似于中国的美团)订购的大象营地游司机前来接我前往Kerchor大象营地,同团成员除了我之外还有来自台湾的两对亲子家庭和泰英结合的一家四口,车越开远,进入到森林山地里手机信号基本上也没了,我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清迈的Kerchor&nbsp;elephant eco park,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皮肤黝黑的导游,虽然他的发色和瞳色和我们中国人一样,但是我还是礼貌的先用英语和他打招呼,但他却直接用流利的中文和我交流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下车后他先是带我们来到一个专门换衣服(更换克伦族传统服饰可以让大象更亲近游客)的地方,我换好衣服后便和导游攀谈起来,结果惊喜得知这位导游居然是中泰混血,他的爷爷是中国人,之前移民来到泰国和他奶奶结婚,因为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他八岁以前跟随姨妈住在北京,之后去台湾读大学,毕业后还是选择回到泰国定居,因为他喜欢这里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但是中国依然是他的第二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text-align: center;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二、混血一代的背景折射与历史反思——跨文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由历史原因造成的移民热潮促进了不同国家人民的融合发展,因此出生的第二代人在归化于当地社会的同时,天然地也附加了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属性,父系和母系的不同国家不仅促成他们学习不同的语言,其背后所显示的是他们接受熟知两种文化的必要性。而他们本身的亲身经历实践,对研究跨文化交流融合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回溯历史,我们中国一直“备受挨打”的近代就是源于对本土单一文化的过分自信,而反观泰国,作为东南亚唯一没有被曾经的西方列强殖民过的国家,从朱拉隆功五世国王推广促进向西方学习开始,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践行着跨文化的交流融合,由此产生的混血种族也是其中很好的一个体现。这也让我想起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土生华人Peranakan,同化现象不但促进了华人和当地的文化碰撞融合,甚至衍生出一条独立于母体两国的特殊语言,饮食和风俗传统,如马来西亚的槟城华人在庆祝传统节日方面就跟中国人民的庆祝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而如JIANGXIAYE一般的混血后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促进中国和泰国文化(不同的母系和父系所认同的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也可能产生属于混血种群的独立文化,在促进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一份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泰混血导游JIANGXIAYE,用随身携带的短刀为我们制作了一个竹戒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三、和大象的亲密旅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简单集合后,遵从接车司机的安排我们乘上了突突车(tutu车,摩托版黄包车),因为进入营地要经过一段颠簸狭窄的路,汽车开不进去。我们坐了大概十几分钟后就到了,下车就看见不远处有大象正翘着鼻子和自己的训导员玩耍。但是我们要先去一个露天教室跟另一位名叫Rocky的泰国导游学习制作大象吃的食物。简单的自我介绍后,Rocky首先教了我们几句简单的和大象交流的日常用语比如“张嘴”,“停下”,“谢谢”等,同行的外国友人们都很兴奋,不断大声重复导游教我们的大象语言。随后便是制作大象吃的食物之一——一种由稻谷,香蕉和不知名草药混合搅拌揉搓成球的草药球,Rocky在切完香蕉之后还加入了一些盐,并向我们解释这是为了为大象们补充盐分,也可以让他们多喝水。他还热情的邀请我们参与制作过程,有的人选择用木棒在石钵中搅拌制作,有的人选择揉搓捏制,大家体验的非常开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泰国导游Rocky教我们大象语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随后我们跟着导游翻过一个小山坡,又走了十分钟左右,来到了大象所在的一块平地,一共有六只大象在这里,之前在营地入口认识的中泰混血导游JIANGXIAYE也找到了我,告诉我刚刚他一直在找我,因为在这里掌握不同语言的导游会分开带领游客,而我刚刚不小心加入了英文导游Rocky带领的英文游客团。我接过JIANGXIAYE递给我的喂食小桶(里面装有一些切好的甘蔗,小香蕉和两颗草药球),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亲自给大象喂食,因为之前已经学过大象语言,大象很听从我们的指令,大家都在导游的帮助下和大象一起合影留念。我们本次参观游览的Kerchor营地是救助大象营(救助大象营和普通大象营是有区别的,救助营会在不伤害大象的前提下提供一些和游客的简单互动,比如指导大象用鼻子抱住游客合影,但不会提供骑大象的服务,安排的活动也比较适宜),没有另外的付费项目,中午免费提供一顿简餐,之后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购买和大象合影的照片,照片外面配置的相框是用大象粪便制成,因为有纪念意义,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购买。</span></p> <p class="ql-block">(制作大象食用的草药球的原材料及成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四、来自混血青年的心声——汉语难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午一点左右,我们乘车前往参加下午的第一个游玩项目竹筏漂流(bamboo rafting)的目的地,几个导游分批安排游客们乘坐竹筏,一条竹筏上除了船夫外一般有2到4人,一路顺着河流漂流而下,因为泰国炎热的天气,三三两两的人聚在竹筏上,停靠在河的两岸,拿着各种饮料伴着音乐或唱歌或跳舞,偶尔遇到两位带着大象来洗澡的训练员,他们会指引大象向我们喷水娱乐。之后我们继续乘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由本地人发现的一个不知名的小瀑布。在乘车途中我和JIANGXIAYE交谈起来,他告诉我因为在中国的时候年纪还比较小,自己的中文其实主要还是以自学为主,我夸他在我们之前的游玩中非常自如的中文和英文切换,他说英语主要是在上大学期间习得,和我们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因为久居台湾的环境影响中文发音会带一点地方口音,但是英语和泰语方面都没有这个问题,也许是汉语这门语言的复杂性和独特性造成的(外国人普遍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客和训导员一起给大象洗澡) </p> <p class="ql-block">(笔者和大象的合影,由中泰混血导游JIANGXIAYE拍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五、东南亚文化的勃勃生机——跨文化交融促进发展,人人都是文化历史的创造者和传承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学者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认为,东南亚这么一个多重物质和文化密集交流的区域,其差异性虽大却仍然维持着某种共同特色。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和印度影响传播到此区域是通过海上贸易,而非武力征服和殖民,这就确保了东南亚在借鉴大国文明的同时,依然保有其自身特色。在JIANGXIAYE的身上,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交融发展的无限魅力。他丰富的个人经历和工作需要使他掌握了三种语言(如果加上和大象交流的语言就是四种),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利用语言这个载体不断进行交流融合,而如JIANGXIAYE一般的人既是跨文化的推行者,是不同国家人民交流的中间人,也是国家间交流合作发展的促进者,他的多重身份在赋予其个人意义之外更增添了社会意义。我想这也是千千万万个像我们一样的留学生出国深造的其中一层意义吧——在学习借鉴他国优秀知识经验的同时也不忘宣传推广本国的文化,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融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作者:王雨瑶,女,湖南保靖人,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槟城华人文明研究、华人文化田野规划。</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延伸阅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田野学新书出版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e1fs7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u>熤园新书:《田野中国学先驱:严如熤传》出版</u></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gug83c"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u>谭必友教授等著新书《田野中国学研究论纲》正式出版</u></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pvrdk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u>熤园新书:《浦市文化论集:田野中国学学步集》正式出版</u></a></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nbsp;END&nbsp;—</b></p><p class="ql-block"><b>编&nbsp;&nbsp;辑</b></p><p class="ql-block">文字:王雨瑶</p><p class="ql-block">图片:王雨瑶</p><p class="ql-block">编辑:唐若愚</p><p class="ql-block"><b>供&nbsp;&nbsp;稿</b></p><p class="ql-block">熤园新媒体工作室</p><p class="ql-block"><b>营&nbsp;&nbsp;运</b></p><p class="ql-block">泸溪县谭子兴文化研究会</p><p class="ql-block">长沙煜园文化教育咨询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b>学术支持</b></p><p class="ql-block">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长沙文创艺术职业学院田野规划与乡村振兴研究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QeNvlNNcpnaMMQMZMIRn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