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创办《时务报》维新变法

老暴

<p class="ql-block">从报刊档案的视角,</p><p class="ql-block">一一发现历史档案的视野。</p><p class="ql-block">从报刊记忆的维度,</p><p class="ql-block">一一发现历史记忆的深度。</p><p class="ql-block">过去的脚印与往事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一一是必然还是偶然?</p><p class="ql-block">现实的反思与当今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一一是当然还是自然?</p><p class="ql-block">未来的梦想与自由的王国</p><p class="ql-block">一一是智然还是悟然?</p><p class="ql-block">曝新闻、晒媒体、晾出版,</p><p class="ql-block">报刊泛人文历史,</p><p class="ql-block">往事并非如烟云,</p><p class="ql-block">历史在这里沉思,</p><p class="ql-block">一一呐喊 “独立之精神! ”</p><p class="ql-block">一一呼唤 “自由之思想!”</p> <p class="ql-block">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沒。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关条约》,爱国志士忧心忡忡 ,认为不维新变法,中国难以生存。1896年因“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专求中国自强之学"强学会被清廷查禁,在京城主持强学会机关报的梁启超被迫离开京城前往上海。梁启超的衣服、用具、书籍均被没收,“流浪于萧寺中数月”而“办报之心益切”。这时,⻩遵宪、 汪康年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重振旗鼓,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p> <p class="ql-block">  "强学会虽封禁,然自此以往,⻛气渐开,已有不可压抑之势。" 梁、⻩、汪三人形成共识"非创办一杂志,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收交涉要案,俾阅者周知全球大事,熟悉本国近况,不足以开⺠智而雪国耻。”经过反复磋商,决定用强学会上海分会的余款1200元和⻩遵献的捐款1000元、邹凌翰的捐款500元作为办报的开办费,取“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时务”二字作报名《时务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启超</p> <p class="ql-block">  《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刋,为旬刋,每期二十余⻚,三万字左右。《时务报》开在四⻢路上一座并不显眼的小楼内,与众多茶馆、餐厅和⻘楼相邻。主旨在于提倡变法,改良社会和政治现状。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为主笔,聘请张坤德为英文翻译、郭家骥为法文翻译、古城贞吉为日文翻译、⻩春芳为印刷管理兼银钱事物。聘⻨孟华、章太炎、徐勤、严复、⻢相伯、谭嗣同、关雁等人为撰稿者。设: 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刋载的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文章,深受思想开明的士大夫和新兴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欢迎,有些官员甚至封疆大吏也以订阅《时务报》为时髦。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曾称赞《时务报》“识⻅正大,议论切要,只以增广⻅闻。激发志气⋯⋯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并与湖南巡抚陈宝箴饬令所辖各府州县订购,给各级官员及书院学生阅读。</p> <p class="ql-block">  《时务报》上的文章不仅⻅解大胆新颖, 而且文字平易流畅又富有感情,使朝廷大为震动,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尤其是梁启超撰写的文章,更是⻛靡一时,以至于“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该报发行最高时达17000多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刊发行最高的记录,在全国70个城市设代销处109个。 《时务报》创刋号载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申明“去塞求通”之宗旨。文章列述⻄方国家报业的发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病。"除闭塞求其通畅,这样便有利于发舆论阵地的作用而使天清明。国家的治国措施,要让老百姓知道,老百姓的疾苦,要让统治者清楚。断言 "天下之权势,出于一则弱,出于亿兆人则强,此理断断然者"。梁启超在《时务报》第100期祝辞时写道“: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代之粮也。伟哉, 报馆之势力,伟哉,报馆之责任!”</p> <p class="ql-block">  梁启超所撰《变法通议》,从创刋号起连载43期,系统地阐述维新变法的各项主张,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成为资产阶级改良纲领性文件。按照梁启超最初的想法,《变法通议》是 一个“六十篇”“分类十二”的大部头,系统阐述中国为什⺓要变法以及如何变法这些亟待回答的问题。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他只完成了14篇。这些连载的雄文,洋洋数万言,成为晚清政坛上宣传维新变法名声最大的著作。他大声疾呼:“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近,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 则非吾之所敢言也。”喊出”变亦变,不变亦变”的时代最强音,并提出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料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些言论,使海内外为之大振,耳目为之一新。</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有人对《时务报》的轰动效应,仍记忆犹新。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追叙说:“《时务报》在上海出版了,这好像是开了一个大炮,惊醒了许多人的迷梦。尤其像我们那样的⻘年,最喜欢读梁启超那样通畅的文章。当时最先是杨紫麟的老兄,寄到了一册,他宣布了这件事, 大家都向他借阅,争以先睹为快。不但是梁启超的文章写得好,还好像是他所说的话,就是我们蕴藏在心中所欲说的一般。⋯⋯一班⻘年学子,对于《时务报》上一言一词,都奉为圭臬。除了有几位老先生,对于新学不敢盲从,说他们用夏变夷,但究为少数,共余的⻘年人,不免都喜新厌故了。”</p> <p class="ql-block">  《时务报》也曾引起在中国的外国人的关注,并将其视为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发展的一种标志。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即曾写道,“维新运动像是一条融化了的大冰河,或是开了冻的黑⻰江,把巨大障碍的冰块送到海洋。康有为的大弟子梁启超现在上海开办一个报纸,叫做《时务报》,是维新党的机关报。从最初就是一个灿烂的胜利,震动了整个的帝国。"从《时务报》创刋到1897年末去湖南⻓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出版一年零三个月,为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后来在《创办时务报原委》一文中回忆当时情形说:“每期报中论说四千余言,归其撰述;东⻄文各排二万余言,归其润色;一切奏牍告白等项,归其编排;全本报章, 归其复校。十日一册,每册三万字,经启超自撰及删改者几万字,其余字亦经目经心,六月酷暑, 蜡皆变流质,居一小楼上,汗流执笔,日不遑⻝,夜不遑息。记当时一人所任之事,自去年以来,分七八人始乃任之。”自梁启超离开《时务报》去湖南⻓沙,便不再为《时务报》撰稿。自此, 议论文章锐减,渐失战斗力,成为"阉人的歌喉”,再也唱不出振奋人心的时代强音了。</p> <p class="ql-block">  1898年7月26日,光绪皇帝下诏将该报改为官报,命康有为主其事。1898年8月8日,《时务报》停刋,共出版69期。8月17日,汪康年将《时务报》更名为《昌言报》,三个月后《昌言报》也停刋了。随着戊戍变法的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时务报》永远地消失了。吴其昌在《梁启超传》中对他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他是最黑暗地狱底层有血有汗有志气的一位满身创伤的⻘年,他也屡次想像陈天华那样跳海而死。但他坚决相信中国不会亡,所以他处在全然无望中。却始终在挣扎奋斗。如果说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则梁启超便是⺠主思想的先行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