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辰学典】341:《论语》第十四篇宪问14

渝夫文苑

<br>  撰文/夜辰·河南郑州<br>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br><br>  【渝言不止】<br><br>  如果不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尤其是鲁国故史,学习《论语》就会觉得非常吃力。<br>  事实上,熟悉历史不仅有利于阅读古典著作,还有利于工作和生活。<br>  学史明史就是如此重要,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br>   【原文】<br><br>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br><br>  【翻译】<br><br>  杨伯峻——孔子说:“臧武仲逃到齐国之前,凭借着他的采邑防城请求立其子弟嗣为鲁国卿大夫,纵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我是不相信的。”<br>  李泽厚——孔子说:“臧武仲凭据防城,要求在鲁国给自己子孙以位置,尽管说不是要挟国君,我不相信。”<br>  钱穆——先生说:“臧武仲拿他的防邑来请立后于鲁,虽说不是要挟其君,我不敢信。”<br> <br>  【夜辰心得】<br><br>  臧武仲,鲁国大夫,爷爷和父亲都是大司寇,他也继承其位,封地在防城。<br>  前面,夫子说“若臧武仲之知”,称他很有智慧。不过,这章是对他的批评。历史背景是,他得罪鲁国专政的孟孙氏,逃回到封地防城,然后请求鲁君立臧氏子孙为卿大夫,世袭官位,这样自己就离开防城。<br>  夫子认为,臧武仲看似请求鲁君立后,实则是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要挟鲁君。“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这样的要挟虽未说出口,却已成事实,或者说已经造出了要挟之势。正如夫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启示人们,不单要观其行,还要进一步观其势,即便行还未始,可是势已成形。<br>  至于什么势?揣测一下,鲁君若不同意,其结果可能是犯上作乱、以武抗争,或许还可能叛国,投城到其他国家,这样的话,鲁国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br>  《朱注》引杨氏曰:“武仲卑辞请后,其迹非要君者,而意实要之。夫子之言,亦春秋诛意之法也。”可以看出,臧武仲的行径,都没有跳出他的特质——智,有智慧当然是好的,经过一系列操作,他“请求”立后的意愿顺利达成。夫子为什么批评一个智者呢?因为智慧的上面,还需要有仁和德、忠和礼,脱离了这个主干道,也是属于跑偏。<br>  不过,换位思考,如果让我等遭遇此事,能做的这么周全吗?最令人感慨的是,鲁君为臧氏立后,臧武仲守约离开鲁国到了齐国,而鲁君也没有秋后算账,为难臧氏,这算是君臣各自践诺守信了。<br><br>  【作者简介】夜辰,本名张烨琛,“80后”,生于鹿城,军装在身,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现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