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父亲去世二十周年。

自然(宝兰)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我的父亲</b></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称呼。他是一座山,威严而又稳重;他是擎天柱,顶天立地;他又是一本无字的书,不善言表,默默付出。小时候我既怕父亲,是因为父亲表情严肃,很少陪我玩。又亲父亲,他从不打骂我,父亲身体不太好,每天早上妈妈都要做一碗鸡蛋羹给父亲滋补身体,可父亲喝一半,剩下的给我喝,他每次出差都会给我买点零食,我最喜欢听父亲讲那过去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24日,父亲出生在一个穷山僻壤的小山村。正处军阀混战时期,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生活,饿殍遍野,满目疮痍的恶劣环境。父亲的到来,给这个贫困潦倒的家添了几份喜悦,爷爷高兴地给他取名为次尧,希望他长大后有出息。但也有几份忧愁,奶奶的身体不好,奶水不够,用什么来喂养,是个问题。好在爷爷擅长驾船,摇撸技术高超,靠着给地主家驾船捕鱼来维持生计。出河捕鱼一次,十天半个月,赚到一点米,拿回家熬粥给奶奶发奶水。就这样过了八个月,孩子会咿咿呀呀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单行,奶奶乳腺生疾,无钱治疗,撒手人寰。从此八个月的父亲失去了母亲,被爷爷送到隔壁村奶妈家寄养。</p> <p class="ql-block">几年后爷爷再婚了,把父亲接回家,虽然生活困难,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爷爷懂得要送孩子读书才会有出息,爷爷节衣缩食送父亲在私塾读了一年书,后来再也没钱读了。父亲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自学,比同龄人学得好些,能写会算。少年时期的父亲常常给地主家放牛,干活赚点饭吃。</p> <p class="ql-block">1950年,朝鲜战争暴发后,正当风华正茂的父亲,响应党的“保家卫国”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入伍。</p> <p class="ql-block">在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炮兵连担任文书职务。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毅然奔赴抗美援朝最前线,在战场上,时任排长的父亲,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英勇杀敌,防空洞被敌机炸毁了,战士们深深地埋在泥土下,后来被战士从泥士里扒出来,肋骨骨折呼吸困难,身负重伤,荣立三等功。并得到部队嘉奖。听大人说,当年吴城公社书记等人,敲锣打鼓把嘉奖送到松峰大队小房村,村民们得知此消息,欢呼雀跃,跑到村口迎接送嘉奖的队伍。这时的爷爷喜忧交集,高兴的是儿子得了这么高的荣誉,感到自豪,忧的是儿子身负重伤,对身体有碍。</p> <p class="ql-block">经过八年的军旅生涯后,1958年,父亲可以分配到哈尔滨兵工厂工作,因为父亲是爷爷的独子,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了复员,荣归故里,走上了报效桑梓的道路。在全大队人民的拥戴下,就任松峰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时正值大跃进时代,“浮夸风"刮到家乡,百姓生活贫困,面对百姓疾苦,性情耿直的父亲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不怕撤职为民请命,实事求是地上呈田产收成。目睹乡亲们的疾苦,这位军营来的硬汉子,痛在心里,时常带领支部一班人,马不停蹄地走门窜户,访贫问苦,谁家有困难,就当即解决。在农村经常有纠纷,屋基地,河道,草州,打群架。记得有一年春季,与新建陶家为打草一事,挥动镰刀打起来,父亲闻讯赶往草州,制止了这次群架,并带领支部几人前往陶家和谈。结果双方握手言和,从此再也没发生过此类事件。</p> <p class="ql-block">因为工作需要,党组织又把父亲调到吴城镇手工业联社任党支部书记,在他任职期间,吴城手工行业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至今尚有老手工业人员夸父亲是位好书记。1964年,由于松峰人民的迫切呼唤,再一次任松峰大队党支部书记,看着父老乡亲那一双双企盼的眼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此他又是彻夜不眠,伏案工作。随着大队人口的增多,田地逐步沙化,乡亲们生活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乡亲们的生计在哪里,此时,正逢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热潮,在县、公社两级人民政府规划指导关心下,父亲带领乡亲们兴建东风圩堤,这样便于疏散人口,为百姓寻找新的生计。因为父亲负过伤,落下了严重的肺病和胃病,他总是带着病伤痛,与乡亲们同甘共苦,起早贪黑,始终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一着,确实为家乡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68年至71年上半年任东风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东风大队任职期间,年年要防洪抢险,他总是抛小家,顾大家,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p><p class="ql-block">71年下半年至79年调任吴城渔业大队任党支部书记。80年至82年任农机厂党支部书记。83年调象湖芦苇场工作,因为芦苇场倒闭,从此结束了他的工作生涯。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基层干部,没有编制,最后也没有退休工资。</p> <p class="ql-block">父亲听从党的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不计报酬,从不提个人要求。在哪个年代,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距很大,我是他的独生女,多么希望父亲向公社提出要求,解决农转非的事,如果自己有个城镇户口,能找份工作多好。于是我把想法告诉了父亲,可父亲拉长了脸,严肃地对我说:“农村那么多人可以过,你为什么不能过呢?别跟我提这些要求。”我戛然而止,在一旁委屈地摸着眼泪。</p> <p class="ql-block">父亲从朝鲜战场走来,那时国家对没有工作的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抚恤金每月80元,每年建军节,公社都会让父亲参加参座谈,父亲会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军旅生涯,父亲都很满足,很感激。</p> <p class="ql-block">父亲对事业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在家孝顺长辈,关爱晚辈。爷爷去世早,剩下奶奶和两个姑姑,他承担起长兄为父的责任,赡养奶奶,引领两个姑姑自强自立,操办两个姑姑的婚事。记得小姑姑成家后,日子过得紧巴巴,姑父的堂兄在南昌郊区,可以帮帮他们,于是举家迁往南昌郊区。父亲为这事日夜不眠,从情感来说,十分不舍,又担心她过不好,但又不好阻拦,因为自己也无能帮到他们。</p><p class="ql-block">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生活要朴素,学习要勤奋,工作要踏实,家庭要和睦,上敬下慈。</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从师范回来时,穿了一条裙子,他就说我变修了,吓得我把裙子换了。那时我觉得父亲太守旧了。参加工作后的我也是按父亲的要求去做的。</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是坎坷的,襁褓中没有母爱,青年时拼杀在战场,中壮年奋斗在工作中,老年生活无着落,离开工作岗位后,近60岁的人,种过蘑菇,做过小生意,因为身体不好,经常生病,那年代,农村没有医保,看病都是自费,虽然我每月也给父母生活费,只是杯水车薪,可是好景不长,我的丈夫英年早逝,一个女人要赡养父母,还要抚养未成年的儿女,经济比较困难。</p><p class="ql-block">父亲为了减轻我的负担,有病总是瞒着我,难过说不难过,进入老年后的父亲身体每况愈下,送他住院总说自己没病,我每周都会通过行医的姑父批一些药,带回家,请当地诊所的医生帮他输液。</p><p class="ql-block">2004年12月25日凌晨三点,就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凌晨安详地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道路。当时我接到电话时,真的很无助,半夜三更找不到车,眼巴巴地盼天亮,在4点多钟时,一位好心的朋友开车把我送回了家。跨进家门,我跪在地下,摸着父亲冰冷僵硬的手,撕心裂肺地哭着,喊着……父亲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与我们永别了。父亲的去世,是我一辈子的痛,我不能在父亲床边尽孝送终。现在国家对抗美援朝志愿军有优厚的政策,每月有3千多养老金,医疗免费,父亲却走了,现在做村干部连任了5年也有2千多的养老金,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基层干部都不能享受。我在想:父亲是一个彻底的无产者。今天,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20周年了,在这7300个日日夜夜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父亲!尤其是在我生活低谷的时候,耳边总会响起父亲的谆谆教导,“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勇敢面对,一定会迎来曙光”。当我遇到烦心事时,一种多么熟悉的声音萦绕在耳边,"不要浮躁,要冷静,沉着,多想想……”父亲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一生。让我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开开心心地生活。</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一位平凡的老人,在别人眼里不伟大,可在女儿心中就是一座精神靠山。</p><p class="ql-block">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父亲,安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