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四名塔

清水

<p class="ql-block">下午开始逛正定的四座名塔。</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天宁禅寺</p><p class="ql-block">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建,赐名"承天寺"。政和年间(1111-1118)始称天宁寺。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为祀奉父王徽宗,赐名"报恩广寺",后又改"报恩光寺"。现仅存天宁寺大殿。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大殿是我国南方现存典型的元代木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凌霄塔的梁架经碳-14测定,有的柱子距今千年,有的梁柃、斗拱距今八百年,由此可见,此殿在元代重建时,保留了部分宋代木构件。在梁架结构上,大殿也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筑风格和特征。</p><p class="ql-block">凌霄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现存的四座古塔之一,位于城内天宁寺,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云际,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当地百姓俗称木塔。</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主体建筑是凌霄塔,寺外还有几座亭,相互映衬。</p><p class="ql-block">凌霄塔始建于唐代,是八角九级的楼阁式塔,三层以下是砖砌,之上则是木构。介绍上说,凌霄塔的下面三层都建有"冰盘式平座",有利于稳定。另外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它里面的一根"塔心柱",从塔的底部一直支撑。</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大门对面有一棵盛开的玉兰花,被蓝天映呈着娇艳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着唐、宋时期服饰的小姐姐拍照。</p> <p class="ql-block">门口有两个表情特别可爱的石狮,象是两个小孩儿在斗气似的。</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正定县城天宁寺内。始建于唐代宗时期(762-779年)。寺内殿宇早年坍塌,凌霄塔为重要遗存。现存材料多为木质,故俗称木塔。凌霄塔是一座平面呈八角形的楼阁式建筑。现残高32。76米,共九层,有砖阶可登至三层。四层以上设中心柱直通塔顶,各层楼梯改为木制,顺楼梯可攀至顶层。塔身的下三层与以上各层结构迥然不同。下三层仅椽飞为木制,斗拱、角柱均为砖仿木构。四至九层似在下三层基础上再建,每面三开间,柱子、斗拱、椽飞皆用木制。塔身之上为刹座、覆钵、仰叶、相轮、宝盖和宝珠组成的塔刹。整个塔形外观宏伟,而又显得轻盈挺秀。现存塔身,基本保持金代建筑风格,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佛塔建筑中是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共九层,为典型的密檐楼阁式,其平面呈八角形,高40.98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为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为木结构。在结构形式上,塔身下三层与以上各层也迥然两样。下三层除塔檐的椽飞为木制外,其他诸如斗拱、角柱均为砖仿木结构。二至四层各层由外出冰盘檐构成的狭窄平座也均为砖仿木结构。冰盘檐结构形式美观大方,自然得体,在现存塔中极为罕见。每层正面各辟拱形门或直棂窗。四至九层每面分为三间,斗拱、檐飞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杀,从而形成抛物线外廓,给人以轻盈挺秀、稳重柔和之感。</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外观好似高层楼阁,每层均设门、窗,塔内逐层设置楼梯,可以登临远眺。进北门沿阶梯可登临顶层,纵览古城壮丽景色。因其是古时正定的制高点,此处的胜景自然免不了引发文人墨客的诗兴,清代文人谢庭芝就曾有诗曰:"萧寺峻峭百丈楼,佩萸载酒到高头。云擎旭照三关晓,天接沱光一色秋"。</p> <p class="ql-block">由第一层进东、西、南三门可至塔心室。</p> <p class="ql-block">塔上的风铃玎玲作响,很涤荡心灵的声音。 凌霄塔始建于唐代,是八角九级的楼阁式塔,三层以下是砖砌,之上则是木构。</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对塔身稳定性非常有利。这也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然而,保存下来的实例并不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p> <p class="ql-block">宋代高僧怀丙巧修凌霄塔塔心柱而流传的“抽梁换柱”故事也被戴入史册。凌霄塔自清早期重修后近三百年间一直未进行过维修,到我国解放时已残破不堪,尤其是经过1966年邢台地震后,毁坏更甚,塔刹坠毁。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为保护这座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198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予以重修,在保持原貌的原则下,于1982年进行了落架重修。</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是开元寺须弥塔</p><p class="ql-block">开元寺须弥塔,坐落在正定县城开元寺内。网上介绍:“开元寺,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隋开皇十年(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须弥塔,平面正方形九级密檐式砖塔,外观跟大小雁塔很相似,典型的唐塔样式,比较有特色的是塔身一层四角各有两尊石雕力士像。虽说具体建造年代不确切,但基本倾向于是唐贞观十年(636年),后世经过多次修缮,所以梁先生在评价开元寺塔为:“就形制来讲,是正定四塔中最古者,而实际的年纪,则明嘉靖四十一年修,怕是四塔中之最稚者”。</p> <p class="ql-block">正定开元寺,同样的寺已毁,不过却不是同样的仅以塔存,还存了座钟楼,而且在文物界,这座钟楼比这塔可出名多了。梁思成先生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这样记载:“开元寺除塔而外,尚存一殿一钟楼,而后者却是我们意外的收获。钟楼的上层外檐已非原型,但是下檐的斗栱和内部的构架,赫然是宋初(或更古!)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正定开元寺,同样的寺已毁,不过却不是同样的仅以塔存,还存了座钟楼,而且在文物界,这座钟楼比这塔可出名多了。梁思成先生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这样记载:“开元寺除塔而外,尚存一殿一钟楼,而后者却是我们意外的收获。钟楼的上层外檐已非原型,但是下檐的斗栱和内部的构架,赫然是宋初(或更古!)的遗物”...... 钟楼三层正方形,上层外部为后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这就是号称中国仅存的四座半唐代木构建筑中的那半座,称半的原因就如梁先生所说,在漫长岁月中的多次修改后,上层已非原型。</p> <p class="ql-block">除楼塔之外,开元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放置在院内一隅的巨大赑屃,长着个猪鼻子的赑屃,很是卡通。不过也有人管此叫鳌座。这件赑屃2000年出土于正定府前街,从体量上来看,已知的所有古代龟趺无能出其右者。龟趺与残碑不仅体量丰大,细细观之,碑身和赑屃上都有精美线刻,碑文书法亦佳,为开元寺又平添一个看点。</p> <p class="ql-block">塔和钟楼北面原有一座建于的清代的正殿法船殿,1966年被拆,现仅存殿基了,据说殿中原有石船一条,上供铜铸一佛二菩萨像,取佛法如船之意,属海内孤例。不过梁思成先生对其评价不高,说殿是“毫无趣味的清代作品”,佛像“更是俗不可耐”。这就是被拆掉的原因吗?</p> <p class="ql-block">靠墙还有几座石狮子在窃窃私语,似乎在商量着什么事情。第一个石狮子问旁边的石狮子,今天打球吗?回答说打还是不打呢?第三个石狮子问,你们在哪里打球呀,带我一个呗……哈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介绍说这是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德政碑碑座,重107吨,旁边还有盘龙碑首和两块碑身残段。</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开元寺,与其说是寺院,倒不如说是开元寺遗址。清代重建的正殿法船殿已经塌毁无存,残存的不过是一座钟楼一座砖塔,还有近年发掘出来并在原址重新搭建起来的三门楼。</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钟楼似乎比塔更有名气,梁思成先生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这样记载:“开元寺除塔而外,尚存一殿一钟楼,而后者却是我们意外的收获。钟楼的上层外檐已非原型,但是下檐的斗栱和内部的构架,赫然是宋初(或更古!)的遗物”...... 钟楼三层正方形,上层外部为后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这就是号称中国仅存的四座半唐代木构建筑中的那半座,称半的原因就如梁先生所说,在漫长岁月中的多次修改后,上层已非原型。</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须弥塔,平面正方形九级密檐式砖塔,外观跟大小雁塔很相似,典型的唐塔样式。</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临济寺</p><p class="ql-block">临济寺坐落于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原称临济院。最早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唐宣宗大中八年(854 年),僧人义玄受戒于黄檗希运禅师,行司后来到临济寺作住持。临济寺不仅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p><p class="ql-block">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和尚在此创立临济宗,因临济宗风机峰峻峭,故在海内外名声大振,每年亚、欧、澳乃至北美等地临济宗高僧咸来朝拜祖庭。故正定临济寺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临济宗道场,也是世界临济宗的祖庭,现91岁高龄的释有明老方丈为临济宗第45代传人,至今仍住持临济寺。</p> <p class="ql-block">临济宗不仅在中国国内传播,还流传到海外。1168年,日本滋贺县比睿山僧侣荣西到中国学习佛法,巡拜了天台山、庐山、阿育王寺,将临济宗黄龙派禅法传入日本,一时"学徒云集,朝野尊尚。"其后日本俊芿禅师入宋,传临济杨歧派禅法于日本。清初,福建福清县黄檗山万福寺临济宗隐武禅师赴日建宇治万福寺,立黄檗宗,日本黄檗宗实为中国临济宗的一个支派。临济宗、黄檗宗至今仍是日本佛教的重要宗派,拥有信徒300多万,寺院6000多座。</p> <p class="ql-block">临济寺创建于东魏,早于临济宗。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法师住持临济寺,并在这里弘扬禅宗临济宗。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于战火,唯塔独存,岿然于瓦砾中。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予以修复。元朝时,临济寺再度兴盛起来。住持海云主持了重修和扩建,殿宇壮丽。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临济寺又进行了重修,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废。清朝雍正皇帝敕"封唐镇州临济寺僧义玄为真常惠幽禅师"并拨银重修了寺庙。道光十年(1830年),总兵舒通阿出资再度重修,并将祖师殿移到大雄宝殿两侧,使殿堂布局有所改变。抗战时,临济寺除澄灵塔外,尚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孤荧而立。</p> <p class="ql-block">澄灵塔是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的舍利塔,始建于唐,是一座八角九级密檐式塔,高30.47米。古塔造型挺拔峻秀,雕饰华丽,梁思成先生赞誉为"清晰秀丽,塔中之上品"。</p> <p class="ql-block">唐懿宗命名的"澄灵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砖砌基台上。台上为石砌基座,再上是砖砌须弥座。须弥座上是由勾栏、斗拱组成的一围平座,勾栏上雕刻诸多花卉图案。再上是一周砖雕莲瓣,莲座之上便是塔身。第一层较高,第二层以上,层高逐减,密檐相接,各开间宽度亦相应递减,形成柔和协调的轮廓线,整体给人以清幽秀丽之感。</p> <p class="ql-block">澄灵塔通高30.7米,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型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柱。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人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飞檐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 </p> <p class="ql-block">塔身设计精巧,富于变化,实不多见。塔身各檐的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第一层檐下与各层檐角悬挂风铎(铁铃铛)。塔顶覆绿琉璃瓦,塔刹由仰莲、宝瓶、相轮、圆光、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整个塔显得清秀玲珑,稳重挺拔。澄灵塔因主要用青砖砌成,故又称"青塔"。</p> <p class="ql-block">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型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柱。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人以重檐密布之感。</p> <p class="ql-block">从整体看,除第一层飞檐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p> <p class="ql-block">澄灵塔俗称青塔、衣钵塔,是临济寺的主要建筑,也是该寺惟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年),为义玄大宗师衣钵塔。澄灵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雕饰富丽,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在院子中玩耍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是广惠寺的华塔</p><p class="ql-block">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旧制称定县华塔。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据文献记载,塔始建于唐(一说塔的建造要晚至金代,过去学者多认为这种结构的塔在唐塔中未见,应为金代重修寺庙时所建),宋太平兴国年间、金大定年间及明清两朝多次重修。1999年大修时发现“宋太平兴国四年”题记,故现存华塔年代不晚于宋。这是中国砖塔中造型最为特异,装饰最为富丽的塔。</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的华塔从整个结构和遗存来看,除了塔顶为金元重修外,1~3层虽经后代修葺,但基本构件和造型做法应该是唐代贞观初年的遗构华塔,高40.5米,为三层八角形楼阁式华塔。塔的第一层平面为八角形,在四角附建六角形单层小塔,构成亭榭式的套室;塔身正面及小塔正面均开有圆形拱门,檐下是砖制的斗拱。第二层平面为正八角形,四个正面都开辟有一门,门旁设有格子假窗;另四面设直棂和格子假窗;塔身斗拱承托着塔檐。第三层塔身开始缩小,只在正面辟一方门,其余三面为假门。第三层之上即是圆锥形塔身,其上通饰佛像及各种动物形象,排列密集,错落有致,富于变幻。再上为八角形檐顶和塔刹,塔刹已残破不堪。华塔造型独特,层层结构富于变化,体现了我国唐代的建筑手法。</p> <p class="ql-block">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华所在,其高度约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p> <p class="ql-block">圆锥体内檐塔室供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禽兽、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傈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第四层周身如同一组雕塑艺术群,五光十色、光绝夺目。该层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橡子、披子,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p> <p class="ql-block">据说广惠寺华塔建于金,型制是八角仿木构楼阁式花塔。</p> <p class="ql-block">正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历来都是郡、州、路、府治所。正定县前身为真定县,最初为鲜虞国都城,后为中山国都城,建县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的东垣县,“真定”一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最终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正定县。</p><p class="ql-block">这里古建相对集中,建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素有“古建艺术宝库”美称。现今二十四座金牌坊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但四塔均在。</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