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810的老好人

<p class="ql-block">论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问词话删稿》),在文学中,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在中国的诗歌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古体诗歌,还是近体诗词,甚至是现代诗的创作中,作者们都会自觉地纳入许多景物描写,借此外化或投射内心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大量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涌现而出。在景情的结合方面,这些佳作都达成了一个效果:情景交融。</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的《渔家做·秋思》也具有这样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p><p class="ql-block">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p><p class="ql-block">这首词通过描绘边塞风光、战场氛围,融入边塞将士们的情感,将自然之景、生活之景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达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与边关将士的深切共情、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眷恋。</p><p class="ql-block">重点分析一下本词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表达的关系。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认为,情感是与外在世界、尤其是与景物之间互动和交融的结果,景物不仅是情感的触发点,更是情感的载体和表现。 本词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感,正是通过诗人笔下景物的组合体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有总起的作用,同时交待了时间和地点。"塞下"实是边塞,当时诗人正在西北前线,承担着西北边疆防卫的重任。"秋来"说明时令已来到了秋天,西北的秋天,季节物侯候特征已经很明显了,万物萧条,天气寒冷。"风景异"说明诗人已经感受到景色的迅速变化,这一句诗乍看起来没太明显的情感投入,可若是我们明确了诗人原是南方人(苏州人)的身份,就知道这个 "异"字是在进行南北方秋景的比较,由此带入他思乡的情感。这看似客观的开篇,实际上已经为下阕埋下感情伏笔。"衡阳雁去"是雁南飞去衡阳之意,大雁南飞,不免让思归之人触景伤怀,但此句着力还在"无留意"三字之上,一是承上句说明塞外天气的确急剧变化,荒疏和寒冷已经让大雁都无法逗留了,只能赶紧南飞;二是显得大雁无情,不为将士们驻留,连告别一声都没有,就急匆匆地顾自南飞了,哪怕诗人想鸿雁传书都不可得了;三是大雁能南飞,将士们却因"燕然未勒"(战争尚未取得胜利)而"归无计",相较之下,将士们内心的苦痛和无奈深蕴于不言中了。前两句一句大处着笔,一句小处落笔,虽是景语,却也藏着情语,看似平淡,实则蕴藉。</p><p class="ql-block"> "四面边声连角起",除了号角声外,在边塞又有哪些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总得有风吹沙石、草木的声音,有马鸣、旗曳的声音,有将士们的呼吼之声,或许也有羌笛、琵琶之响……种种声响交织在军号声中,给人的却不是豪壮恢弘的兴奋感,而是悲怆苍凉的压抑感。为什么?既是前两句引带的结果,也是后两句承接的需要,前后的关联,使得此句不可能突兀而立,与其他句子在情感上相背逆,所以,它带给人们的主观感受只能是偏向悲凉的一面了。能这么定论,还是着眼于后两句的"孤城闭"这三个字上。城是孤城,且在千嶂里,在长烟落日之中,带给人的感觉自然苍凉,这让人不由联想到当时此处的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又随时面临着敌人的攻劫,于是不得不一到傍晚就紧闭城门,应对突发战情。"千嶂"一词突出了此处虽是孤城,在地势上却十分险要,是宋军必须扼守住的要塞,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可见将士们时时警惕,内心紧张。诗人又把时间点放 在"长烟落日"的暮色之中,引起的绝不是浪漫的感觉,而是萧杀悲怆的感受。此处寻象,既有听觉的描写,也有视觉的呈现,视听的结合,共同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氛围,无声地叙述着边关将士戍边的艰难生活和心理历程。</p><p class="ql-block"> 词的下阕侧重于叙事抒情,直接写景的只有"羌管悠悠霜满地", 同样以视听两种感觉来描写景物,却把时间点从黄昏转移到夜间,虽只一句,却使情感趋向凄切。在结构上,它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在感情上,它起到了凝结和铺垫的作用。上面是将士们喝酒遣怀,他们想立战功却无法实现,想归家团圆而又不可得,在夜中自然苦闷,既然一杯浊酒不能消去愁怀,那么此时所见所闻的景物就成了承载感情的载体。悠悠的羌笛,满地的寒霜,寄寓着将士们多少愁怀苦思?下面是将士们夜不成寐,将军叹老,征夫掩泪,这是他们情感的直接外放,而这般情感的宣泄,也是由这一句写景的铺垫来达成的。将士们处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听着羌笛,看着寒霜,先前本就引起思愁,此时更被催发而不可收拾。此景之下,苦更难堪,愁更凄切,真真教人动容。</p><p class="ql-block">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七则》) ,这是对诗人在本词中之所以如此安排景物并落实描写方式的原因很好的解释。从本词先景后情的结构来看,读者会以为诗人完全是因景生情,就像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但其实是携情择景。 正是基于诗人于上述所表达的复杂而又深沉的感情,他选择的边塞景象不着力于体现其雄其壮伟(比如祖咏的《望蓟门》中的"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不仅气势雄浑,更充满暴发力和侵略性),而着意于书写其肃杀悲凉。他对秋景的感受并不好,他写雁是无情之雁,他写声是肃杀之声,他写城是千嶂里的孤城,他还写了引人伤心的羌笛和满地的寒霜,哪怕是在王维笔下具有雄奇瑰丽特点的"长烟落日"(化用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成了悲怆感情的寄托。从造境的角度来说,诗人选用的都是冷色调的意象(景象),营造了悲怆苍凉的意境,使得景、情交融成一体,达到了王国维所谓的"意与境浑"的上等的艺术境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说,诗人着重以哀景衬哀情,也得以使景情相谐,使得诗歌的情感主题既有内蕴,也有外化,实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但是,虽说本词的意境虽悲怆苍凉,且用了以哀景衬哀情的手法,却不能把情感归于一个哀字。因为诗人终究是一个积极的人,他在本词中表现的不纯是消沉的情感,他的情感表达并不是小儿女私情,纵使久戍无功,纵使思乡而不得归,但他仍然没忘了自己的使命,没消了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念想,所以所描写的景象内里仍没失了奋发的力量,不管是号角还是羌笛,不管是千嶂还是孤城,不管是长烟还是落日,尽管悲怆,尽管悲凉,但仍然潜藏着生命的张力。而且本词景物构成的画面非常广大,造成的意境自然也是非常阔大的,间接表明诗人心胸之开阔。更重要的是,本词的情感并不是诗人的个体情感,他代表的是边塞将士这个大群体,所抒发的感情是群体之情,虽深沉,却广大,无疑也展现着他们抵御外患、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决不可能把他们写成一支消极的军队,内里的豪情肯定是在词中存在的,仍有着雄浑峭拔的意境特点。</p><p class="ql-block">宗白华曾指出,意境就是情感与景象(或意象)的结合体,情感和景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和谐统一,这种统一使得艺术家能够在作品中传达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使观众产生共鸣,从而实现艺术与观众的沟通与交流。也正是如此,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以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其悲怆苍凉而又不减雄浑峭拔的意境特点,突破了"词为艳科"的鄙陋之见,开了豪放词风的先声,为后来苏、辛等豪放派诗人带来了深远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