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库斯科山上萨萨瓦曼和水神庙景观,我们来到库斯科古城中的武器广场。</p><p class="ql-block"> 这个广场凝聚了印加帝国的璀璨文化,见证了印加帝国消亡的悲壮历史。</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西班牙殖民者的枪炮摧残之下,库斯科古城除了用巨石垒建的部分墙体和地基外,其它建筑几乎消失殆尽。后来西班牙人为引导印加人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对自然的崇拜,转而信奉天主教,归顺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就在坍塌的废墟上修建了具有西班牙风格的其它建筑,因此现在的武器广场是印加帝国与西班牙两种建筑风格并存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由于留给武器广场的游览时间仅有20分钟,所以只能走马观花将广场上的建筑留个简单印象。</p> <p class="ql-block"> 广场周边有西班牙风格、但不同款式的拱廊相互衔接,印加古墙基上的房屋错落有致,具有巴洛克风格巍峨华丽的大教堂和同样古老的欧式小教堂与广场绿地上悠闲而坐的市民、游客、奔跑嬉戏的孩子们,形成了一种不同时空交替的别样氛围。</p> <p class="ql-block"> 耶稣会教堂 。导游称其为圣子教堂,位于武器广场的东侧。也是我们离开武器广场的集合地点。</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576年,建在曾经的印加宫殿遗址地基上,充满巴洛克风格。在1650年的地震中,教堂遭到严重破坏,而印加时代的地基却依旧完好,教堂仍在此重建,于1668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圣母升天圣殿主教座堂,网上也有称其为库斯科大教堂,导游称其为圣母教堂。位于武器广场的北侧。建造开始于1559年,也是建在印加王宫的遗址上,楼顶上的钟是南美最大,有50 吨重,钟声可远传40公里。建成于1654年,建造工程几乎长达百年。1983年,教堂作为库斯科古城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外观看,它在武器广场的体量最大。</p> <p class="ql-block"> 比邻库斯科大教堂两侧,各有一个小教堂,均为天主教堂。看建筑外观,似乎年代略早于库斯科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武器广场的两座大教堂中,其一里面有秘鲁版本《最后的晚餐》的绘画。晚餐盘中是秘鲁人喜食的烤豚鼠、玉米和水果、饮料。 画中的犹大也画成被许多秘鲁人所憎恨的印加帝国征服者,黑脸的披萨罗。可惜这些都因时间所限,我们无缘一睹。因为我们没有时间进入教堂参观,此幅画到底在哪个教堂中,网上说法不一,尚需核实。个人感觉应该在库斯科大教堂里面。</p> <p class="ql-block"> 广场喷泉顶部的雕像是图帕克·阿马鲁二世,他是1780年率领印第安人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起义的领袖,是秘鲁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他的头像印在秘鲁500索尔的新币上。</p> <p class="ql-block"> 武器广场快速游览完毕,导游带着我们前往印加帝国的太阳神庙遗址、即现在的圣多明各修道院和教堂参观。</p><p class="ql-block"> 沿途我们穿过几条街巷,那里的路面都取自库斯科古城周边地区山体,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石材,被加工后铺就成不同图案的路面,充满印加时期的风格与特点。随着岁月的流逝,路面已被过往行人磨砺的得光亮如洗,泛着石材特有的彩光。顺着狭长的街巷石墙,仿佛通向久远的印加时代。</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现在的圣多明各修道院和教堂的部分外观,它是建在原印加帝国太阳神庙遗址上。</p> <p class="ql-block"> 太阳神庙遗址下面是漂亮的花园庭院。圆形草坪里有印加人崇拜的鹰、蛇、鱼图案。图案正中的喷泉口,是印加时期就有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个建筑也是圣多明各教堂的一部分,从这里也可以下行至花园庭院。</p> <p class="ql-block"> 太阳神庙是库斯科一座重要的印加遗址,最初建于11世纪。鼎盛时期神庙内到处是黃金所铸造的装饰品及供品。甚至墙壁和地板都被黄金所覆盖,就连庭院里花草树木之中,都摆放了纯金制成的被崇拜的动物塑像。太阳神殿是整个印加帝国的一块瑰宝。</p><p class="ql-block"> 然而,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他们一边惊叹神殿“难以置信的美妙”,一边倚仗军事优势,占有印加财富。他们将印加王阿塔瓦尔帕作为人质索要赎金,待太阳神殿的大部分黄金都被勒索后,又背信弃义,杀害了印加王。而后是疯狂的掠夺和破坏,金子被扒下熔化运走,宝物被瓜分或毁坏。除了一部分印加人用巨石建造的墙壁他们无法撼动外,太阳神殿中的一切都被殖民者抢劫掠夺殆尽。至此印加帝国消亡。(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圣多明各教堂的一个入口,里面的装饰融汇了印加时代和西班牙殖民时期的不同风格。它现在相当于是个博物馆,有许多绘画和实物,介绍了库斯科古城及印加时代的过往和事件,展示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宗教理念,是了解印加历史文明和西班牙殖民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进门后,导游指着QoriCancha的金色标题解释说,这是南美洲原住民克丘亚人的语言,Qori指黄金,Cancha指被墙包围的地方,合在一起意指“黄金庙宇”或者“金色宫殿”。下面的图片就是太阳神殿1936年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印加帝国的版图。</p><p class="ql-block"> 印加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鲁的高原地区,后来他们迁徙到库斯科,建立了库斯科王国,这个国家在1438年发展为印加帝国。印加帝国在1438年到1533年间,运用了从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各种方法,使得印加帝国的版图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地跨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是一个幅员辽阔但帝国控制力较为松散的美洲原住民古国。</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殖民者推翻了印加帝国,为了用西方的天主教归化印加人,抹去太阳神殿在印加人心目中的崇拜和记忆,在精神上彻底征服印加人,在被他们摧毁的太阳神殿遗址上,利用其地基,重新设计和建起了西班牙风格的圣多明各修道院和教堂。这个设计模型,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圣多明各修道院和教堂的布局。</p><p class="ql-block"> 此后几个世纪,库斯科经历多次地震,修道院和教堂都被震毁过,只有太阳神殿的地基依旧坚如磐石,而且被显露出来。1950年大地震后,再次修建钟楼和教堂时,这些显露出来、代表着印加人精湛建筑技艺的基石,才被保护和展示出来。</p> <p class="ql-block"> 这一张照片是圣多明各修道院和教堂更完整的模型,因为玻璃反光,拍摄效果不好,但不影响了解它。</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圣多明各教堂的天花板图案。导游说,尽管这些图案设计都是西班牙风格的,但是由于绘画的工匠都是印加人,所以天花板上的图案,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出印加文明的某些特点,不是欧洲教堂绘画的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 圣多明各教堂中悬挂着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是典型的基督教信仰标记,也是西班牙殖民者对印加人宗教信仰的泯灭。</p> <p class="ql-block"> 导游重点介绍了这幅画。它记载的是西班牙人与印加王阿特瓦柯南的会面,会面地点在萨萨瓦曼。画中的印加人衣衫褴褛,只穿凉鞋,手持长矛弓箭,表情紧张恐惧;西班牙人骑马穿铠甲,拿着冷兵器,气势汹汹;欧洲宗教人士长袍加身,以圣经名义,趾高气扬;真实描绘了各派势力的强弱。</p> <p class="ql-block"> 导游讲述了这两张图,只是教堂迴声影响,听不很清。</p><p class="ql-block"> 大概意思就是这张图曾经是一块一面墙大小的全金图板,图上雕刻着印加人对天地人间三界的认知,最上层是太阳、月亮,星星、南十字星系、云朵、闪电、流星、是印加人对宇宙自然的崇拜和信仰;彩虹、地球、河流、男人、女人,湖泊溪水,种植、狩猎,是各物种与人类共生的大地母亲,属中层;下层猜测应该人和动植物的死后地底世界。</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块金图版要作为国王的赎金,交给西班牙人,又因金版太大不便搬运,只能熔化,其中一位有远见和绘画能力的印加人,匆忙之中连夜将原图用绘画复制(据说略有不完整)并保存下来,才得以后来制作了原图的缩小版,在此展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印加人绘制的草图。</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风格木雕大门。</p> <p class="ql-block"> 这个木门有一定的印加元素。</p> <p class="ql-block"> 走廊中的墙面挂的是库斯科画派的绘画。时间所限,导游未讲,也未及细看。</p> <p class="ql-block"> 导游在介绍印加人建造神庙墙体的独到之处~采用的是倾斜的砌墙方式。这也是多次地震都能屹立不倒的诀窍所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印加时代留下的壁画。上面有钥匙类的物件,似乎能打开某扇神秘的门窗。</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印加人建筑的神庙墙壁和所用的异形石材,上面是用于保护这段残垣断壁遗迹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玻璃幕墙。阳光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是后来建在这个遗址上的圣多明各修道院的拱形回廊。</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有时光倒转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是教堂中的一张星际图,原图已被西班牙人毁掉。曾经原图上的星星,都是用与星际色彩相近的宝石镶嵌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教堂的另一个出入口的高大墙面上,展示的印加仪式和农业日历插图的放大副本。</p><p class="ql-block"> 这幅图非常有意思,每幅小画在全图的下面都有注释。它很有价值,因为绘制者肯定是印加生活方式的目击者。据说许多严肃的研究印加文化学者的著作,都是基于这个插图。</p><p class="ql-block"> 通过翻译软件,结合导游介绍的零星内容,能够看懂的一些插图:印加人的木乃伊被抬到广场参加节日;部落首领和印加人共同参加播种;共同祈求太阳神;他们没有使用铲子,而是使用带有弯曲手柄的尖杆……等等。</p> <p class="ql-block"> 这是建造修道院和教堂的底层劳工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印加人石墙建筑的奥妙和三窗连线内含的宗教理念等等实物和图片,都未及了解。</p> <p class="ql-block"> 一些明显带有欧洲宗教色彩的雕塑和实物,也不明就里。</p> <p class="ql-block"> 从圣多明各教堂博物馆出来后,就进入了四面合围的圣多明各修道院。这是最典型的西班牙式建筑,宽大的拱形廊柱走廊,围绕四周,高大的钟楼立于修道院房顶之上,整个建筑给人以稳定、贵气、庄重、精美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圣多明各修道院虽是西班牙人后建的,但院子中间的井是印加时代就有的。</p> <p class="ql-block"> 修道院钟楼。</p> <p class="ql-block"> 修道院走廊。</p> <p class="ql-block"> 修道院中的印加遗址。</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库斯科古城,我们赶到玻利维亚驻库斯科的办事处,取回了我们的玻利维亚签证。</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秘鲁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此行的重点之一马丘比丘景区的工作人员,经过七天的罢工,终于在政府的协调下,与景区管理方谈判成功,确定从明天起对游人正常开放。好几天来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们看到马丘比丘的愿望可以实现了!比起一周罢工期内那些失望而归的各国游客,我们真是幸运啊!</p><p class="ql-block"> 当晚,我们乘车赶至乌鲁班巴住宿。因为那里离我们明天要去的马丘比丘更近一些。</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库斯科古城已经是夜幕降临。盆地内万家灯火,晶亮闪烁,如同碗中珍珠,星空倒扣。要不是赶路,真应该下车拍下这迷人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这是行车中突然减速的瞬间,拍下的古城夜景,凑合吧!</p> <p class="ql-block"> 到达乌鲁班巴,又给了我们一个惊喜。我们入住在了印加旅馆-尤凯(Sonesta Posadas del Inca - Yucay),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漂亮酒店。既不是高楼大厦,也没有富丽堂皇,而是一个曾经的修道院,一栋栋木制的小楼,长长的走廊,柔和的灯光,富有印加特色的接待大厅,简朴整洁温馨的餐厅,一片片的花园,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朦胧的灯光,曲径喷泉,恰似一座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今晚定能睡一个好觉,明天奔赴我们心心念念的马丘比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