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游记的真相就藏在第五十八回。“七十二变”“ 金箍棒”,这是《西游记》固化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后来多次看《西游记》、西游记动画片、电视剧,几乎是看了个热闹。有段时间学管理,有老师做了深入的研究——跟着唐僧学管理,如何做领导。更有甚者,考据癖又犯了,考据孙悟空的母亲是女娲娘娘,红孩儿的父亲是太上老君等。感觉自己看西游记就是看了个寂寞。</p> <p class="ql-block">周末,闲来无事又翻出多年前旧书,看看西游记到底写的啥?唐僧一行五个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怪,感觉就是重复一个又一个故事。当我翻到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时,一瞬间恍然大悟。真假孙悟空,一时间谁也分不清,经过六轮识别,直到如来佛祖才分清楚。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一个分身,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个存在,所以一般菩萨分不清真假悟空。</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玄奘取经,只身一人,历时17年,行程五万里,最终取回大乘佛经。那么《西游记》的唐僧为什么就变成了五个人?分别是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从第五十八回来看,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有没有可能也是唐僧的分身?悟空的本质是本领高强、反叛、缺乏耐心和毅力;八戒的本质是贪财好色、意志不坚定,动不动就要散伙回高老庄,经常散布负面信息;沙僧本领不高,但吃苦耐劳,充当和事老;白龙马忍辱负重,有苦说不出。唐僧西天取经,艰难险阻、征途慢慢,心路历程一定很复杂,取经的过程就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考验。唐僧的内心一会是孙悟空、热情高涨,一会是八戒催头丧气打退堂鼓,一会是沙僧自己劝自己,最后只能是白龙马默默前行。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不同的内心、不同的唐僧,但肉身是同一个唐僧。如果这样,小说《西游记》就很好理解了,作者施吴承恩借玄奘取经的历史事实进行文艺加工,巧妙地用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的人物特征表征了唐僧的不同心境,取经的过程就是唐僧的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我也有分身——另一个我,有可能是悟空、可能是八戒、也可能是沙僧,可能是二者、三者的综合。每个人其实也是一个团队,领导好自己内心的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坚定地迈向自己的目标,早日取回属于自己的真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