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抱书桥”

刘荣生

<p class="ql-block">  “抱书桥”位于原巢湖市郊岗岭大队,现属亚父街道,在裕溪河的一条支流夏桥河(抱书河)上。</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北宋时期,宋神宗驾崩,年仅九岁的六子哲宗即位。哲宗幼小,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八年后太皇太后病故,哲宗亲政。哲宗执政后,废旧法施新法,新旧党朋之争激烈,因年少无威,朝中事宜渐由新党章惇、蔡确等主持。章惇、蔡确与蔡卞、吕惠卿结党营私,以恢复新法为名,妒贤嫉能,排除异己,祸国殃民,被称为“四害”。</p><p class="ql-block"> 这时巢县亚父山下有一位名贤吕士元,多次上疏陈述良策、针砭时弊,却得不到回应。此后,他又多次参加会试,想通过科举进入朝中,以施展抱负,却屡试不第,金榜无名。在最后一次参加会试不第回到乡里后,愤言:“当今四害把持朝政,国危民难,苦难加深。而我们这些一心想报效朝廷的人却被困于田园乡野,无能为民请命,也无力养家糊口,此生何用?”于是他怀抱所读之书和所写的书文来到桥上,投河自尽。</p><p class="ql-block"> 吕士元愤世投河,乡人怜之,将他的尸体打捞上来后和怀抱的书稿一起埋于桥边,并建“书桥庙”(亦称吕士元祠)于墓侧。为纪念这位贤士,后人就将此桥更名为“抱书桥”,桥南头的村庄,亦随桥更名为“书桥村”。</p><p class="ql-block"> 此事均在后世清康熙《巢县志》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雍正《巢湖志》都有记载。清康熙《巢县志》记:</span>“在萧公庙东五里。宋时吕士元抱书溺此,后人因以名其桥。”又注:“吕士元,宋哲宗时人。……自愤曰:当今蔡确、章惇等四害未除,吾等困老田园,于事无补,何生为?乃去东山二里许,至桥抱书投溺。朝士王岩叟、朱光庭等咸惜之。里人因名其桥曰‘抱书’。”清雍正《巢湖志》也记:“宋哲宗时,名贤吕士元,上疏恳切未报,后又屡试不第,无法施展抱负,乃抱书于桥上,自投于河。”可見抱书桥是因北宋书生、巢县名贤吕士元在此抱书投河而死,而得此桥名。</p><p class="ql-block"> “报书桥”建后,历朝历代多次重建修缮,直到1987年,由于裕溪河及其支流水位的变化,河道变宽,石桥也破损严重,地方政府遂对抱书桥进行了重修,在原有桥孔边加了两个桥孔,扩建为三孔石桥。但因为现代交通的发达,抱书桥的负重迅速加大,抱书桥也迅速颓败。桥面严重破损,桥身现多处裂缝,渐成危桥。</p><p class="ql-block"> 为保护文物,保障两岸村民的交通往来,巢湖市有关部门于2019年春再行修复抱书桥。新建的抱书桥,保持了旧桥的原型,采用现代造桥技术,使桥的承载能力和观赏性大大提高。新桥在改建中还考虑到防洪功能,由抱书桥、防洪闸和排涝泵站组成,桥闸浑然一体颇为亮丽壮观。时代赋予了抱书桥新的内容。原来的“抢书桥”被移至临近的“抱书桥公园”内,重修保持原样,作为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保存观仰。</p><p class="ql-block"> 抱书桥上吕士元“抱书自沉”的传说,寄托了历代仁人志士的报国情怀和亮节高风,流传了近千年,也必将千古流传。</p><p class="ql-block"> 🌴 🌴 🌴 🌴 🌴 🌴 🌴 🌴 🌴 🌴 🌴</p> <p class="ql-block">  今天看到的是在原“抱书桥”位置新建的一座带调节水汛闸门功能的“抱书桥”和桥头新建的巢湖水务“报书桥”闸站。</p> <p class="ql-block">  加固修建的裕溪河公路河堤和不远处矗立的“裕溪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报书桥”焕然一新,集交通、防汛等多功能。原来桥东沿堤的“书桥村”已全部搬迁,原来的土堤坝已加高加宽,并修建了马路,便于平时和灾时的交通顺暢。</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图片是我2009年拍摄的“抱书桥”危桥原貌(包括单孔古桥和1987年扩建的三孔桥两部分)以及堤上“报书村”和当时周围环境,以及远近村民依靠小船作为交通工具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今天随着巢湖市的建设和扩容,裕溪河上架起了“裕溪河大桥”,原来巢湖市内“濡须河”的东门码头也搬迁于此。随着铁路、公路的发达和提速,“村村通”公路网的建设完善,农村和物流利用火车、公路多了,内河的航运也日渐萎缩。</p> <p class="ql-block">  巢湖市始建于宋代的抱书桥,虽然清代修复的一孔桥仍然屹立不倒,但因1987年扩建的两孔桥身即将倒塌。是拆除?是原地重修建?还是迁址保护?巢湖市有关部门经过认真的讨论和认证,最后决定古桥迁址保护,新桥与时俱进。</p><p class="ql-block"> 原先的抱书桥分为古时和现代修建的两个部分,北侧的古桥身根据《巢湖县志》的记载,始建于宋代。而现今的古桥则重修于清代中晚期,因为有关专家在古桥身上发现了清中期之后桥梁上才出现的构件“拱睑”。</p><p class="ql-block"> 抱书桥1987年扩修的两孔部分,作为危桥需要拆除。扩建部分被拆除后,因抱书桥横跨的河床已经被拓宽,剩下的古桥长宽度难以横跨现有的河床适应需要,就地保护难度非常大。因此决定将古桥的构建拆除,迁移到临近内有水系的抱书桥公园里进行重修,在桥旁建立纪念和保护石碑,这样既能解决危桥问题,又能保留下抱书桥这一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巢湖“抱书桥”由于有一段文人贤士吕士元的感人传说,后人为了纪念吕士元,把他跳河殒命的那座桥命名为抱书桥。这座小桥后来被人格化,虽然只是地方保护文物,但它承载了巢湖仁人志士的报国情怀,承载了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承载了文化底蕴和文物价值,值得保护遗存。</p> <p class="ql-block">  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