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在三线(37)

陈志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十七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基地建设拔地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竞争激烈度日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这一辈子,顺的时候不多。总是运势刚刚有点儿起色,却又会迎头泼来一波冷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指挥部的几位头头,天天扎在基建工地。填沟造地,三通一平(路通电通水通和场区平整),两个月拿下四平方公里的前期任务。还建起了金属构件厂,混凝土加工厂和混凝土预制构件厂。为全面开展基地建设创造条件,铺平道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咱们的工人队伍,那真是没说的。过去一直蜗居在大山里为国家,为国防事业,实干苦干拼命干,都没有怨言,这一回,国家出钱,为自己在省会城市里打出一片天地,那更是玩了命的干!什么礼拜天节假日一律无休。加班加点那更是常态。说句实在话;那积极性叫作空前高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咋会有这么高的积极性呢?它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一是城市户口的职工,急切地盼望尽早的把家迁入城市,解决孩子上学,老职工退休和要一个稳定的家。还有一个更大的动力,这次进城,可以解决农村户籍职工的家属,把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称为农转非)。这一消息传出后,简直象炸了营一样。都卯足了劲儿,争取尽快搞好基地建设。完成这一次历史性的大调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洛阳的基地建设由洛阳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咱且按下不表。省城的基地和上街区的两大块基地,那真是干得如火如荼。只要原材料供得上,规划一出来就组织开工,人根本不成问题,人力不足,就从山里往外调,都争着抢着要参加基地建设,好早一点儿进城安家。没住的地方,就在空地儿上搭个简易工棚,没食堂,自己搭伙做饭。就和现在的农民工一样,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那可不是吹牛,不到一年时间,两块基地上的近百栋的家属楼,拔地而起。那时候都讲什么深圳速度,这可比深圳速度还深圳速度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楼房快盖好了,北京的总公司来了指示:基地建设到此为止,今后的基地建设,规划和投资均由企业自行安排。这是要断奶了,往好听的说,这叫作扩大企业自主权,不好听的,这就是国家要甩包袱了。是啊!国家的包袱也实在太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盖房难,盖好了房分房也难。你想啊,一万多人的队伍,才有几千套房,杯水车薪呐!光研究分房方案就不知道开了多少次会,最后结合市政府的安排意见,确定了一个大的方针,就是原是城镇户口的职工,可以迁入省城基地。凡属于农转非的职工及其家属,全部迁入上街区生活基地。上街区是独立于市区的一个市辖区。距省城市区相距四十公里,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工程局拿出了一个按个人积分的分房文件。把各种指标都换算成个人积分,硬碰硬。谁的积分高,谁就先分,谁就可以先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比如:工龄分,每滿一年加十二分,不足一年的一个月按一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岗位分,一线工人加五十分,二线的加三十分。三线的加十五分。科级加二十分,处级加四十分,局级加六十分。评一次先进加五分,局级劳模加二十分。受严重警告处分一次减十分,记大过处分减二十分,降职降薪处分减三十分。这可不是斤斤计较,简直是两两计较,一克一克的计较!自已算分,单位核查,张榜公示,整天为这评分的事儿弄得头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光忙乎分房可不行呀!这职工队伍进了城,盖完了房还得找活干才行啊!不然的话,搬进了新房吃啥喝啥,下一步的日子咋过!工程局立马成立了两套班子,一套叫作经营管理办公室,一套叫作搬迁分房委员会。郑州工程指挥部也照猫画虎地上行下效,成立了两套班子,在错综繁杂的调迁分房安置工作中,开始了面向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伸出了挽起裤管的双脚!真正地下海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去常期圈养在计划经济的围栏里,不知道市场经济的深浅。为了企业的生存,为了企业职工的生路,硬着头皮闯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开始了企业全面改制的探索与实践。挺过了一次次疾风暴雨的捶打和考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和发育的尚不健全的建筑市场。找活难,完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怎么才能在夹缝里求得生存,养活身后那么庞大的职工队伍?压力如排山倒海一样,让人喘不过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你想啊!河南省当时有六个大的直属建筑公司,近十万的建筑队伍。市里也有市直属建筑公司,也有几万人的施工力量。省里市里有了建设项目,都是先对他们安排,我们根本排不上号。省里市里的施工单位是他们亲生的。我们是外来被收养的。正如他们说的:你们吃不上饭,去北京要去!我这里是僧多粥少,还顾不过来呢,哪有闲饭来喂你们呀!大家看看,这日子难不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在河南立住脚,在省城扎下根,为职工讨口饭吃。低三下四地跑部门找单位,不讲条件,有活就干,凡是别人不愿意干的,干不了的,不挣钱的,我们统统都接下来,组织施工队伍,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一定要创出牌子,创出自已的企业形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承接的第一个市政工程,是郑州体育馆的重建。为了迎接国家要在省会举办的一个重要的赛事,市政府领导找到了我们。说这项工程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条件差、技术复杂,资金紧张。问我们敢不敢接?省建市建那么多的公司都退避三舍,这肯定是块极硬极硬的硬骨头!接下来肯定会困难重重,不承接今后怎么在省会立足?咬咬牙,接!头拱地也要接!指挥部上上下下统一思想,不仅要接,而且要干得漂亮,在省会树立一个样板工程、形象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迈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