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将相故里—蒲城古城

美丽无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月26日早晨,我和老公乘坐7006次绿皮火车前往蒲城,9时45分到达蒲城。蒲城站是一个老火车站,很小。蒲城站所在的地方叫杜家村,所以当地人又叫它“杜家火车站”,从火车站到县城中心的“蒲城县文化广场”约5公里,车站没有公交车(后来发现整个蒲城县都没有公交车),于是,我们乘坐出租车前往县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蒲城的县城是一座千年古城,早在北魏太和年间,今天的蒲城县城便成为县治所在地,距今已有1500年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蒲城古城位于蒲城县城中心位置,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城内古迹遍地,标志性的南北二塔、有着“小碑林”之称的蒲城文庙,清代考院、杨虎城纪念馆、王鼎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王振东家宅、岳西峰故居、蒲城老电影院等一大批渭北明清四合院、名人故居都分布在古城街巷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蒲城县被誉为“将相故里”。将指的就是杨虎城将军。而相指的则是清代道光年间爱国名相王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蒲城文庙也叫蒲城县博物馆,是在文庙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博物馆,蒲城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正德年间重建,又经过现代修复,由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组成,里面有千年的老柏和五六百岁的古槐见证着它的悠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庙大门前的马路边,有一面金碧辉煌的六龙照壁,据说比故宫的九龙壁早15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六龙壁是我国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朝万历时期,是故宫“龙墙”建造时间最长的140多年。六龙壁是用精致的玻璃制成,颜色鲜明,层次清晰,表情丰富,形象逼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庙里面收藏着蒲城出土的历朝历代的文物,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100多块古碑组成的“蒲城碑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部分碑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文庙后院看到一古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寺宋塔在蒲城文庙的北边,是“古蒲城八景”——“双塔夜影”的主角之一,另一座是南寺唐塔。北寺宋塔又名崇寿寺塔,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为密檐式方形塔,共13层,高45米。这座塔已被围了起来,我们只能在墙外看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庙和北寺宋塔所在的“县文化广场”周边不仅是旅游区,也是蒲城的对外形象展示区和商业最繁华的区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蒲城县槐院巷29号是杨虎城旧居,在这里可以触摸历史的脉络,追寻将军的足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虎城是中国的千古功臣,蒲城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他,将这座故居列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建立了“杨虎城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进入宅院,一副王震将军题词的牌匾映入眼帘,上面写着“杨虎城将军终生为国家为民族爱国主义伟大业绩永垂史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秀而不俗的民居宅院,建于1934年,是杨虎城将军为其母和家属所建。它是关中传统式的“四道”院,据讲解员王斐介绍,杨虎城出生于蒲城县孙镇甘北村,眼前的这座宅院建于1934年,是杨虎城为其母亲所建。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76平方米,是典型的关中“四进式”院落。所谓“四进式”,就是主体建筑由四座大房组成,一座大房为一进。整座宅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为杨虎城及其家属的居住地;西院为偏院,为花园及书房。杨虎城与家人都曾在此居住过。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院内青竹翠柏,苍窗格门、浮雕制作精良细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院格局分为门厅、大厅、女厅和后楼房,中间三个院落两侧皆有外厢房、内厢房多间。穿过门厅,我们看到,“看墙”上面的砖雕雕刻着“福、寿”二字,非常精美。“福”字左偏旁上点,有意夸张,形如一只昂首翘尾、振翅欲飞的凤凰,右边偏旁的上半部分像一个分开的分字,底下是一个田地的田字,意为凤凰飞出山,一口一分田。凝视该字,整体温馨秀美,含有杨母教子有方之意。“福、寿”二字的四周及顶部,有蝙蝠、猴子、梅、兰、竹、菊四季图等砖雕,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喻示着福寿长存、子孙满堂之意,反映了中华民族能工巧匠的精湛艺术才华。砖雕福字,据说是宋代陈抟老祖与赵匡胤在华山东峰下旗时所写,字左边的那个点被有意夸张像是欲飞的凤凰,用该字砖雕作为装饰,含有为杨母及全家祈福的意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室内,便能看到杨虎城将军的雕像,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联合张学良发动了兵谏,便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与老蒋达成停止内战、逼迫其共同抗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馆内展出许多“西安事变”纪实图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整座宅院中,共设大小展室七个,分别展出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翔实地记录了杨虎城一生的战斗历程,还有西安事变专题展览以及杨虎城生前生活用具、作战兵械等实物。另外,馆内还展出了杨虎城当年与张学良互赠互勉的亲笔条幅“勿忘国耻”和“为国努力”等珍贵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跟随着讲解员的讲解,从一个个故事里感受到杨虎城从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红色革命中续写了人生使命。直到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在历尽12年的牢狱之灾后惨遭杀害,壮烈牺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介绍,为了纪念杨虎城这位民族英雄,蒲城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11月26日杨虎城诞辰90周年之际,特以杨虎城旧居为址设立了“杨虎城纪念馆”。2013年,杨虎城旧居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杨虎城旧居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处理想场所。来到这里,我深刻的感受杨虎城将军朴实无华的品质和无比崇高的气节,这正是我们华夏儿女的威武不屈的精神体现,它将永远激励着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未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蒲城王氏宗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鼎纪念馆是以清代爱国名相王鼎的故居为馆址而建立的,位于蒲城县城关镇达仁巷54号,是一栋古色古香的关中四进式民居建筑。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由王鼎六世孙王丽棽女士遵照先父——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王菊人的遗愿,将这所占地面积约1060余平方米、房屋十多间的王鼎故居捐赠给国家,用于建立王鼎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鼎纪念馆共展出七部分内容。其中包括有王鼎半身塑像、生平事迹、王氏家谱、王鼎家书、道光帝御赐寿匾、王鼎为叔母所制木匾、碑石、墓志、石鼓等珍贵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崖,陕西蒲城县人。他为官一生,正直清廉,爱国爱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投降派,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鼎为官正直清廉,爱国爱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投降派。王鼎在清政府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工、吏、户、礼、刑诸部侍郎、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督察院左都御史、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政治上,王鼎以端方正直闻名朝野,他在治理河务、盐政、平反冤狱等方面颇有政绩。他还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在廷谏无效的情况下,决心以死醒君,进行了尸谏殉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家庭方面,王鼎治家严谨,恤弱济贫,兴办义学,他的家教严格,家风纯正,教子有方。他的家书和家训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鼎是一位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政治家,他的正直和清廉在清朝政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进王鼎纪念馆大门,正中置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呈古铜色。由国家级美术师陕西省雕塑院院长王天任亲手雕塑,其神态逼真,形象伟岸。他头冠一品花翎顶戴,身着长袍官服、朝珠,右手压案,指关节暴起,左臂背后,紧握拳头皱眉注视前方,似乎是正望着林则徐虎门销烟,又似是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回天无术的悲愤无奈,又似乎是正思着民族安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央两侧一侧展有王鼎生平事迹,一侧设有观众休息室和纪念品出售部。上房内陈列有王鼎家谱、书信遗稿、遗物和道光皇帝为王鼎七十寿辰书写的寿匾"靖共笃祜",王鼎为本族叔母吴孺人书写的"贤孝可风"木匾以及林则徐在蒲城期间书写的匾额"观察第"、"味兰书屋"、"槐荫山房"、"慈惠徽音"等诸多墨宝。王鼎生平事迹展室中还有通过大量文字、照片、图表和实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王鼎一生的历史业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鼎纪念馆重要藏品为靖共笃祜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鼎与林则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精美的砖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鼎一生忠贞爱国,晚年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农历四月三十日尸谏殉国。他清正廉洁、无私无畏、刚正不阿的英雄之举,成为后代志士的楷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王鼎纪念馆,既可欣赏到精美的砖雕及书法作品,又能感受到王鼎的爱国情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馆门前墙壁上高挂着历代牌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完王鼎纪念馆后买3碗铜锅鸡蛋醪糟,香甜可口,酒醇浓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林则徐纪念馆原为王鼎族弟王益谦的家宅,因王益谦在福建做官时和林则徐结识为好友,当林则徐来蒲城为老师王鼎守心丧时,便住在这里,后来,经过种种曲折,这处200余年历史的旧宅被县里一位文化人收购,建成了林则徐纪念馆,门票20元,这应该称得上蒲城现存最精美的古代官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代考院是清代同州(今渭南地区)读书人考秀才的场所,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童生(秀才)考试场所,始建于1891年。考院坐北朝南,现存主体建筑70余间,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大门厅、二门、甬道、东西号舍、官厅、伦秀堂、浴室院、东西厢房、内室、耳房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光绪十七 (1891) 年, 时任蒲城县令张荣升与邑绅商议修建考院 , 一来可解决每逢科考都要搭考棚带来地不便 , 二来则可作为平时省府官员来巡视蒲城时歇息的“行辕”。该馆建筑均为砖木结构 , 青砖硬山灰瓦顶 , 石、木、砖雕精致 , 气氛庄重素雅 , 为研究清代考院建筑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它之所以能够得到保存,是因为清末被改为现代学堂——蒲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堂,解放后设立东槐院小学,直到1998年小学才搬离,考院成为展示科举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考院门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考场大院中间是一条笔直的通道,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十二间考舍,每一间考舍独立,可容纳一名考生,被称为“文考区”。如今,这里被改造为展厅,举办以“科举史话”为主题的文科举考试展。 古代,每过几年,来自各地的童生汇聚于此,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科举考试。清光绪十七年(1891),时任县令的张荣升提议修建考院,解决每逢科举考试都要搭棚的不便,平时可以作为官员巡视的休息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是古代读书人踏上科举之路的第一步。他们寒窗苦读,必修课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春秋》这四书五经。但不论是多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所有的考生都要从参加童生考试开始,也就是俗称的“考秀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考场大院北侧的尽头,穿过一座圆洞形状的拱门,便是这里的主体建筑论秀堂,大门上方悬挂着“武魁”二字。这里的建筑是单檐硬山灰瓦屋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布局严谨,大气磅礴。 目前,论秀堂被改造为展厅,举办以“科举史话”为主题的武科举考试展。武科举制度创始于武周时期(702),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箭、弓、刀、石等,为国家选拔军事人才,被称为“武举”。其中,被皇帝认定的第一名,被称为“武状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考院内祈愿金榜题名的红丝带挂满树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南向北,穿过论秀堂,来到后面的三间内堂和五间东西厢房组成的封闭院落。古代,这里是省府巡视官员和考院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安静惬意,清幽雅致,俗称“官厅”。当时,在屋檐下,约三米处,分别设有一个焚纸炉,作弊考生的试卷在此焚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出了考院,偶遇很多中学生身穿灰色学袍前来考院研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蒲城县“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一座老影院电影博物馆。它是在原蒲城县电影院的基础上维修改造而成,是一座以展示蒲城电影管理与放映历史为主、中国电影发展与技术变迁为辅,突出陕西地域影视特色,并结合影院放映功能于一体的专题性电影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步入老电影院的大厅,左右两侧各有一扇门,上面分别写着“双号”和“单号”。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是电影院的入口处,购买双号票的走左侧的门,购买单号票的走右侧的门。如今,这里被改造为博物馆的序言大厅,穿过左右两扇门,便走进展厅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伴随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观看电影已经不再是城市的专属,广大农村成为电影事业的主战场。蒲城县的电影事业植根农村,让电影进村,送电影下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乡村放映电影实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博物馆二层的展区内,以电影技术发展和设备陈列为主,生动地诠释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特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电影原理和发展的窗口。除此之外,在展厅里,还复原展示了各种海内外大片的影视资料,以及陕西籍著名导演的蜡像和代表性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拍摄电影《西安事变》情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漫步于这座独特的蒲城老电影院的电影博物馆内,可以回顾电影自身发展历史的百年风华,可以感受电影事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脉搏,还可以重温一下那些年电影带给人们暖暖的乡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午时分,短暂的将相故里蒲城古城游览结束了,我们又开始了下一个目的地的旅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途径大荔县文殊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荔县钟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荔高铁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