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清景明话“清明”

王二路

<p class="ql-block">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不仅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而且,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也只有清明。</p><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来历和形成,据考证源自两个方面:自然界的景致和历史故事的传说。</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的哲学著作《淮南子》一书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卷三·天文训》云:“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其书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节气,将每个节气分成三个候,五日为一个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为候应。书中对清明的描述:“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节的三候则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音如,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三候虹始见。”也就是说,在清明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都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所引《岁时百问》中的一句话:“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史书的记载与描述基本一致,且同自然界的景致完全吻合。清明之际,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天气清澈明朗,冰雪消融,草木萌发,桃李初绽,万物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另外,读到听到最多的是清明节与寒食节有关。甚至,有的文字还显示,清明节即源于寒食节。</p><p class="ql-block">史籍记载寒食节的梗概: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p><p class="ql-block">笔者赞同将自然界的景致确定为清明节的说法。换言之,“清明”只是古人用来标识物候、分别季节、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坐标,是“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尚书•尧典》)古老思想的具体实践而已。倘与寒食节相提并论、混为一体,总觉得过于牵强,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实话直说,每年到了清明节广大老百姓只晓得“清明时节雨纷纷”,极少问津、甚至于根本不晓得“割股啖君”的介子推。</p><p class="ql-block">清明正值风和日丽、花红柳绿、春光无限之际,也正是文人骚客挥毫泼墨、诗情大发、文思泉涌之时。据考证:我国古代书画领域内的压卷之作《兰亭序》和《清明上河图》,就是清明时节孕育而成的杰作代表。另据专家统计,仅仅《全唐诗》中,关于专门描述清明的诗作就有三百多首,宋元明清以来的清明诗词、祭文更是浩如烟海、难以计数。</p><p class="ql-block">清明节期间,举国上下要开展许多活动。截至眼下,最普遍、最流行、最靠谱、最实惠的有三大活动: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春耕春种。</p><p class="ql-block">清明祭祖扫墓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予以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宋《梦粱录》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另据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p><p class="ql-block">在乡下的老家,清明节祭祖扫墓有“早清明,晚十月一”的讲究。于是乎,上坟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通常要持续十天半月。每家每户的男人和已出嫁的姑娘都要到祖坟上祭祀扫墓,以表养育之恩。其间,将坟头培上新土,并有序地插压上一团团黄灿灿的纸条。培上的新土,表示为故人拆洗衣被、清扫厅堂;纸条则代表故人的头发。清明时分已至阳春三月,天气渐暖,为故去的前辈先人清洗梳理一番,亲情浓浓,孝心可鉴!</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每年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成为全国各地学校的重要议程。学生们为革命先烈敬献一束鲜花,深深鞠上一躬,诵读歌颂革命先烈的诗文,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这些都是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和有效举措。</p><p class="ql-block">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时称春游、探春、寻春等。据史料记载,从我国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宋代程颢《郊行即事》诗:“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即是对当时人们在踏青郊游时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唐·韩翃)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时光。缘于此,中国民间长期保持并盛行着清明踏青郊游的习惯。</p><p class="ql-block">为了顺应民间习俗,国家特将清明设为法定节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清明节放假三天。</p><p class="ql-block">既至春光明媚风景无限之际,又是法定节假日,故此,踏青郊游便成了清明节一道靓丽繁华的景观。在家乡一带,清明时节桃花盛开、梨花怒放、樱花吐艳……真个是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南有赵州大石桥、北有正定大佛寺,还有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真可谓景点星罗棋布、各具内涵。年年清明一日郊游,年年游不够!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好转,森林公园、植物园、采摘园……也已成为人们清明踏青郊游的向往之处。更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在环境美、生态美、精神美、产业美的指引下,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在这些美丽乡村中,不仅有特色民族产业村、风情小镇,更有乡土古村落。与此同时,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不同风格的“农家乐”“渔家乐”“休闲游”等主题庭院,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乐,更有黄发垂髫往来耕作怡然之情。无与伦比的田园风景、优美生态、山静空明……为清明假日踏青郊游搭建着平台、拓展着空间!当下,奔美丽乡村游览,进温室大棚采摘,到美丽庭院吃农家饭……成为城市人的一大嗜好和一种时尚。</p><p class="ql-block">“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宋·黄庭坚《清明》)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清明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农田里便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据传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p><p class="ql-block">总之,清明节无论在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中,还是在二十四节气中,都发挥着独特的,甚至无法替代的作用。由此可以说,重视、珍惜并过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一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