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心法则11:生命即放下-读书笔记

Lycar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假如我们做到了用心观看,随心而动,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有松弛感,不断的在放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假如我们的生命不断在放下,那么也就会随心而动,就会活得越来越轻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那么什么是放下呢?</b></p><p class="ql-block">放下这个词我们现在经常在使用,是我们经常用来安慰自己的词语,有时候我觉得买鸡汤的这个词好像是个很鸡汤的词,确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背负了太多的东西,所以要学习放下。</p><p class="ql-block"> 像到西藏去行走,有时候你就必须把你的背包放下,否则没法往前,要不断的减轻负担,当我们把背负的东西放下,确实马上感到轻松。</p><p class="ql-block"><b> 所以要经常放下,不要抓住了就不肯放下,抓住了不肯放,放手好像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通病,就是我们拥有的东西,因为你不肯放手,就成了束缚我们的牢笼,成为我们的重担。</b></p><p class="ql-block"> 放下这件事情,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又很难,比如现在在高考,高考完了刚结束,很多人开导家长和考生说:“哎呀,放弃吧!不要去计较考上还是考不上,你看乔布斯、比尔.盖茨都是退学的,你看我们中国的马云读的都是很不有名的学校,所以读不读大学没有关系,读好大学坏大学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呢?对于高考要放下,要看开一点。”当然这个说的是非常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人生几乎就是从你考上什么大学开始,你怎么能够看得开了呢?怎么能够放下呢? </p><p class="ql-block"><b> 就像我刚刚看到一句话,就是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而是放下的时候,当你选择腾空双手,还有谁能从你手中夺走什么呢?</b></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放下是不是就是腾空双手,是不是就让你自己一无所有的话,是不是又放弃努力,那这个我觉得是特别值得我的思考。</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放下”并不是放弃努力,也不是简单的双手掏空。</b></p><p class="ql-block">有人问布袋和尚,什么是真理?布袋和尚就微笑着放下布袋,双手插手腰站着.这人又问:“有比这更好的真理吗?”布袋和尚就拿起那个布袋撒腿就走.</p><p class="ql-block"> 你看布袋和尚他什么也没说,我们领会他的意思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真理并不是什么玄虚的理论,而是在日常生活里边随时放得下,拿得起;拿得起,放得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你看在布袋和尚的演绎里面,放下和拿起是一体两面,只有努力拿起才能放得下,只有有勇气放下才能拿得起。</b></p><p class="ql-block">那么讲到这里,想起禅宗里面非常有名的一段对话,就是阿难和大伽叶之间的一段对话。阿难问大伽叶,当初佛祖向你传授了什么深奥的道理?大伽叶就叫了声:阿难;阿难说师傅,我在。大伽叶就说:你为什么不把门口的旗杆放下来?大伽叶要阿难放下的不是他手中的什么东西,而是门口的旗杆.</p><p class="ql-block"> 寺庙门口的旗杆是什么呢?其实是大伽叶让阿难放下他世俗的各种标签。就像《金刚经》在前面讲过很多各种假相,各种明相,各种观念;你要把你的观念的房子拆掉,把你观念的旗杆放下面来,把各种标签,这种标签把你带走。 </p><p class="ql-block"> 那么有一个人到佛头面前,左手右手各举着开花的合欢树和梧桐树,想要供养佛陀,佛陀就喊了一声这个人的名字,那个人就答应了一声,佛陀就说放下吧。那个人就放下了左手边的那个梧桐树;然后佛陀又喊他的名字,又说放下了。那个人就又放下了那个右手边的合欢花,佛陀又喊了他的名字,说放下吧。我这男就很疑惑,说我已经两手空空了,还能放下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放下五蕴十八界</b></p><p class="ql-block">佛陀就说,我不是让你放下(花和树)。我而是让你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你把那些统统放下,到了没有什么可以放下的地步,你就觉悟了,你就成佛了,就超越了生死.</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让那人放下的是“外六尘”(色香味触法),“内六根”(眼耳鼻舍身意)“中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p><p class="ql-block"> 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我们的存在有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的聚合作用。</p><ol class="ql-block"><li> 在生理层面有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脑神经);</li><li>物理层面有六尘,什么叫六尘呢?就跟六根相对的物理世界,就跟眼睛相对的是你看是色,跟那个耳朵相对的声音,跟那个鼻子相对的像,跟那个舌头相应的是胃,跟那个身体相应的是触,跟这个脑神经相应的是法,</li><li>心理层面.你还有六识,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那么在佛教里这是三个六,三个层面的东西合起来就五蕴十八界.</li></ol>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放下自我意识</b></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说你要放下六尘六根六识,他的意思是你要放下五蕴十八界,就是你要放下这个世界.确切的说,你要放下对这个世界的执拗,就是你要放下对这个世界的执念.</p><p class="ql-block"> 《金刚经》其实讲的就是要放下对这个世界的执着,对这个世界的执念;要放下执着,那首先是要放下对各种现象执着,同时要放下对于各种观念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金刚经》其实讲的无非就是两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一个是破除妄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一个是破除妄念</b></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之所以放不下又执着,是因为你看我们执着于自我意识,以为有一个固定的主体的““我”,因此彻底的放下,首先是放下自我意识,就是放下自我意识,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放下对这个世界的执念。</p> <p class="ql-block"><b>我们来看《金刚经》的一段经文:</b></p><p class="ql-block"><b>须菩提,于意如何,</b></p><p class="ql-block"><b>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b></p><p class="ql-block"><b>须菩提,莫作是念。</b></p><p class="ql-block"><b>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b></p><p class="ql-block"><b>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b></p><p class="ql-block"><b>“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b></p><p class="ql-block"><b>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为凡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话我觉得是特别有意思的:</p><ul class="ql-block"><li>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呢?大家不要以为如来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去度化众生”</li><li>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实在是没有如来可度的众生,假如有如来可度的众身,如来就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li><li>须菩提,如来说有我,实质上并没有我,但一般的凡夫以为有我;</li><li>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说并非是凡夫,只不过名为凡夫而已。</li></ul><p class="ql-block"> 这一段释迦摩尼佛在解释一个逻辑上的疑问,在前面释迦牟尼佛提到要想彻底解脱,就必须要发“菩提心”,在救助自己之前,先救度所有的众生,又提到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那么佛要不要就度众生呢?这一段就解答了这个疑问。</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说:佛当然要救度众生,不仅佛要救度众存,任何修行佛法的人,任何寻找觉悟之道的人,都应当去救度众生;但是任何救度众生的人,都不应当有救度众生的念头,因为一有这样的念头,就会马上“着相”.</p><p class="ql-block"> 有所分别,首先是你看我要去救度,有“我相”其次去救助别人,就会有“人相”,再次救度的不止一个人,就会有“众生相”,最后去救度的念头不断,就会有“寿者相”.</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要起念去救助众生,不要有我要去救度这样的念头,这里面你看“我”就是个关键。</p><p class="ql-block"> 释迦摩尼佛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意思是自己所说的“我”其实是“无我”。所以这一段的重点是“无我”,就是对于自我的执着是分别心的关键,也是“着相”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你看,因为我们有自我意识,因为他自我很执着,才会有种种分别,那假如你要破除了我执,那么其他的障碍就迎刃而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 无我” </b></p><p class="ql-block">“无我”在佛教里呢,是三个基本原理之一,就三法印之一;其他两个就是“无常”,“涅磐”;当然也有四法印的说法,加了一个苦谛.</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四句话:</p><ol class="ql-block"><li>诸行无常: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有生有灭,都是无常变化的</li><li>诸漏无我:各种事物的运行带来的埋下的都是苦的种子.</li><li>诸法无我:各种事物的运行并没有一个确定的主体,</li><li>涅槃为永寂(涅槃寂静):所以只有超越生轮回,安住寂静才是最后的解脱。</li></ol><p class="ql-block"> 关于无常,关于苦谛,关于涅槃,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解释,但是“无我”近释其实最难。</p><p class="ql-block"> 唐朝有个名叫庞蕴(庞居士),听一个和尚讲《金刚经》,当讲到“无我”“无人”时,他起来就提问大僧。他说师傅既“无我”无人,那是谁在讲谁在听呢?确实是这样,假如是无我相,无人相,那你看正在我们现在正在讲的人是谁呢?正在听的人是谁呢?正在讲课的是谁?正在听课的人是谁呢?</p><p class="ql-block">那么关于“无我”的这种修习练习,也许正是从“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当我们去询问“我是谁”的时候,就是慢慢的你会领悟到“无我”这么一种一个含义,那么存在主义把“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作是存在的根本问题。</p><p class="ql-block"> 你看有人觉得我就是我是理所当然,不用怀疑的,但是假如我们静心去思考,可能会发现“我是谁”实在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几乎这么多年来,千百年来这个哲学家都在问这个问题,好像没有一个标准答案。</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想到一个段子,这个段子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就是有的大学生问哲学老师就说,有一个问题是我很苦恼,怎么说呢?有时候我觉得我并不存在,那个哲学教授就反问了一句,谁觉得你不存在?那个学生就回答,我觉得我一说完以后,他马上就逃跑了。</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一个也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有个帖子,我觉得更加有意思,他就说有一个女人就是认为自己过得不太好,然后她就自杀了,她准备进入天堂的时候,一个天使就拦住了她,天使就问她,你是谁?那个人回答我是玛丽布莱克,但是天使说。我没问你的名字,我问你是谁,他就回答我是老师。天使就说我没问你的职业,我问你是谁?那个人就回答我是杰克的母亲。天使就说我没问你是谁的母亲,我问你是谁?那个那个女人就说我住在松树街28号,那天使就说我没问你住在哪里,我问你是谁?最后玛丽决定回到人间去寻找“我到底是谁”这么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几乎和有一部佛经叫《弥兰陀王问经》里面那个那先和弥兰陀王的对话的一个现代版,那个那先就问弥兰陀王:什么是那先?你认为头发是那先吗?然后他就依次问了身体的各个部分。是不是那先呢?弥兰陀王就说都不是,那先就说你看我问的这样仔细,都没有发现任何那先;因此呢,那先只是一个空洞的声音,非常有趣的说明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主体,它不是个主体,它只是一个名色的组合,只是一些概念和这个我们的身体一些心理状况,一些情绪跟身体的一个组合,那么这个是从无常的角度看我,其实我只不过是名色的因缘和合,并非一个绝对的实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放下就是要跳出来</b></p><p class="ql-block"> 在《杂尼伽耶》里,佛陀还从苦谛的角度说明,这个身体其实并不是我,他说色不是我,这个身体不是我,,假如这个身体是我,身体就不会陷入苦,人们就可以说,让我的身体这样,让我的身体那样,可是身体不是我,所以他说身体就陷入苦,人们不能说让我的身体这样,让我的身体那样.</p><p class="ql-block"> 佛陀在指导他自己的儿子修行的时候,最初也是从这个模式,这个身体不是我开始的,然后跟他的儿子讲了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一个常识:,他说假如这个身体真的是你的话,他就不会让你痛苦,但是凡是让你痛苦的身体肯定不是你的,当然他是以此类推,那个让你痛苦的心也不是你的,很简单啊,他说你自己怎么会让你自己痛苦?</p><p class="ql-block"> 佛陀的意思非常清晰,他说的“无我”指的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们把这个身体当做我,把这个妄念当做我,那么这个身体总会让我痛苦,这个心总会让我痛苦,它不是真的我;更何况这个身体即使活一百年,最终还是会消失!</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把心看作是你,那么的心每一刻都在跃动,完全无法静止;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就像猴子那样跳来跳去,那哪个念头是我呢?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动念,所以他说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但是我确实感觉到了一个我。</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你感觉到那个我其实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五蕴的聚合,还是五蕴,五蕴就色、受想、行识,这是前面讲过,大家可以复习一下这个概念,我觉得五蕴太能够说明问题。蕴就是集聚,他说我只不过是色受想行识的集聚组合而成,就是没有一个元素是独立的,都是因缘合合而成。</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不要执着于由五蕴聚集的那个我,就我们要学习观察,就是每一种自我意识的升起和消失,要看着每一个我来了又走了,刚才还是想吃雪糕的,后来又是想找女朋友一起看电影的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你要观察那个我,要跳出来,不要执着于我要无我。这个是佛学的基本原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回到你自己</b></p><p class="ql-block"> 佛陀在许多地方又说,你要回到你自己,包括他临终遗言: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他对阿难说要以自己为岛屿安住,以自己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以法为岛屿,以法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但这个好像和无我好像很矛盾。一方面你要找自己,自以为灯,自以为靠,另一方面又要“无我”.</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们真正把《金刚经》读通了,把释迦牟尼佛前后的这种理论,他的这个思维方式贯通以后,就会发现一点不矛盾,他其实同一个意思,他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说理。</p><p class="ql-block"> 佛陀在《金刚经》里说: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世人以为有我,佛并没有说我不存在,他只是进一步看到,我们以为那个“我”其实是个假名,我们以为的那个我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都是有生灭相续的假相。当佛陀说你要回到你自己,是哪个自己呢?是回到那个能够觉知道到你自己是一个假相的,回到那个如如不动清净的自己,就是回到那个能够觉知到烦恼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佛陀说“无我”其实在提醒我们,就是我们所执着的那个自我意识,我们以为那个“我”,其实不是真正的我,他只是一个有生有灭,只是一个缘起的臭皮囊,只是一堆不断积累起来的习气.</p><p class="ql-block"> 我们以为身体是我们自己的,因此不断努力满足这种身体的欲望,那么身体引行的感觉主宰我们的生活,比如就说冷了就想要穿衣服,饿了要吃饭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那种意念看法,就指引着我们生活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因此呢,每一个人实际你看都生活在有身体和观念构筑的一个自我的牢房里面,但是身体就是一个身体,就是一个不断衰老直到死亡这个形体,仅仅死亡就已经证明他不是理所当然,也不是绝对,更非永恒,因此却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所做的努力就有一个适当的度。</p><p class="ql-block"> 那么假如生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那么我就成了身体的奴隶,名声之类似乎是比较超越性的东西,但是假如你以为你的名声或职位就是你自己,也注定会失望,因为名声职位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中,你自己无法左右.当职务不在或者退休的时候,就只有无边的烦恼.</p><p class="ql-block">至于观念更非我们自己具有,而是社会里面通过家庭,通过学校赋予我们的,也是我们透过漫长的文化传统接受的,当然就是更是沉淀在我们意识当中的碎片.</p> <p class="ql-block">  佛陀说你要回到你自己,回到那个不受身体,不受观念束缚的自己,那个在当下向着无限敞开的自己;你每一个念头产生的时候,都会觉知到;都会关照到,这样你就不会完全服从于你的身体,你的观念.</p><p class="ql-block">当然也不是要泯灭你的身体和观念,而是要把他们放下,放在那种本性当中,放在无限性当中,让他们返回到根源,返回到觉知当中。</p><p class="ql-block">那我是我,同时又不是我,所以我是我</p><p class="ql-block">一旦我们放下自我意识的执着,一旦我们放下对于主体性的妄念,那么就能像佛陀讲的放下五蕴十八界,变成一个自在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