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逛故宫,可能会有点累,旺季时人挺多,还不一会能约上,倒不如就逛一逛隔壁的中山公园吧。</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位于故宫南边,天安门西侧,从南门入口进入最方便,尽管需要从天安门广场过安检才能进入中山公园,但顺道还打卡了天安门、金水桥、广场纪念碑等建筑,那岂不是一项很不错的福利呢?</p> <p class="ql-block">进中山公园需提前1-2天预约(来今雨轩茶馆也需网上预约),门票也才3元(挺便宜),进入公园悠闲的走一走,高大的松柏遮天蔽日,红墙绿瓦让古风古韵的扑面而来,四处转一转,也顺道了解一下中山公园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前世:明清两代的社稷坛</b></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在辽金时期叫兴国寺,今天公园内的许多参天古树多栽于辽代,说明了这座公园的千年历史,元代时改名为了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之时,建故宫建筑群,按照周礼中“左祖右社”的制度在这里改建了社稷坛。社为土、稷为谷,所以这里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每年农历“二月二”和“八月十五”两次来这里进行国家的大型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位于公园中轴线中心,由正方形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组成。坛上铺有全国各个地方进贡来的五色土,颜色为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土来自全国各地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也代表了古代稻黍稷麦菽五谷。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中间有一石,又称江山石,意为“江山永固”。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也为东蓝南红西白北黑,也与中间的社稷坛色进行对应,四面各立汉白玉门一座,显得格外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今生:中山堂和中山公园</b></p><p class="ql-block">社稷坛的北面的有拜殿,又称祭殿,是一座巨大的木质建筑。1925年,孙中山带病北上进京,与北洋军阀政府进行国事谈判,3月12日在北京病逝,后孙中山先生灵柩曾在此停放,接受各界人士的瞻仰吊唁。1928年政府将这里改名为中山堂。当时的社稷坛周围早在1914年已整修改建为北京城的第一所公园---中央公园,此时也随之改名,中山公园之名也由此而来,据说中山公园是世界上重名最多的公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来今雨轩---一座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b></p><p class="ql-block">说它是老茶馆,是因为它始创于1915年,彼时北京正在掀起一场推动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茶舍之名取自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所说的“今雨不来,旧雨来”的典故,意为新旧朋友来此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要走进茶馆进行堂食,需提前一天网上预约堂食时间及网上点餐。客人可以提前来,借等位排座之际,先上二楼进行短时间参观,因为楼梯两侧位置设置了两个微型博物馆,墙上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记录了那个觉醒的年代。展示柜内也有不少的文创作品小摆件,反映了这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活动场所,也是民国时期文艺青年的潮流沙龙之地。鲁迅,李大钊,老舍,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齐白石,张恨水,沈从文等等,数不尽的文化名人在此高谈阔论、喝茶写字、读书会友,进步学者和革命前辈在这里传播先进思想也留下许多珍贵往事。</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毕回到一楼。我们终于可以坐下来点上一份“鲁迅套餐”。套餐包含了一壶茉莉甘露、一份冬菜包子、还有豌豆黄、萝卜丁等几碟小菜,还配有一块地砖花纹的慕斯蛋糕。边吃边喝边轻声低语,仿佛是进入了民国时代的文化氛围。鲁迅先生曾说过:“这里的冬菜包子可食”, 包子的形状是独特的鸟笼形,据说每个包子都是26个褶,味道酱味微甜,颇合先生口味,鲁迅来这儿的次数据说约有六七十次之多,常常在这里写作办公,译作《小约翰》也是在此间完成,所以先生的意思是味道非常不错。</p> <p class="ql-block">如今再走进来今雨轩,老榆木的茶桌板凳、乌木的地板、八瓣梅花图案的老花砖,服务人员着民国时期的学生装,在这样的环境里静静的坐上一下午,俨然就是走进了一部民国时代的老电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