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寒衣节

竹斋居士

<p class="ql-block">十月初一寒衣节</p><p class="ql-block">竹斋茗谈 2024-02-28 18:24 内蒙古</p><p class="ql-block"> 十月初一,土默川人家有祭祖上坟的习俗,这个祭奠祖先的礼俗与清明节、中元节和除夕并称为土默川"四大上坟"的时节。"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寄与亡魂焚币尽,冥途冷远念家尊。"每逢十月初一,人们都要带上烧纸和供品去祖坟上祭悼先人。"忆得去年有遗恨,花前未醉到无花。清芳一夜月通白,先脱寒衣送酒家。"</p><p class="ql-block"> 农历十月初一,时逢立冬与小雪两个节令之间,一般认为是冬天的开始。土默川的谚语有这样的说法"霜降阴不开,立冬封了海。"意思是霜降到了背阴的地方冻了就不会再消融了,立冬到了,哈素海和渠壕沟溲的水全结冰了,进入天寒地冻的时候了。这时人们都得整天穿棉衣棉裤,所以古人又把十月初一称作"寒衣节"。</p><p class="ql-block"> 寒衣节也叫"十月朝",又称"冥阴节"。为避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因而有"十月一,烧寒衣,先人一冬暖腰腿。"这节日寄托着人们对先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因而叫"冥阴节"。寒衣节的称谓宽泛也通俗,符合人们日常用语的吉称习惯。事实上天气冷了,长辈们首先关心的是子女后代的御寒衣物,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因此寒衣节是既要祭奠祖先送烧"寒衣",也要关心家人穿的暖和,是这样一个全概念的节日。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安全取暖过冬。</p><p class="ql-block"> 在土默川民间十月一的传说也是众说纷纭,十里不同一俗。一种传说是汉朝的蔡伦发明了纸,他家里的买卖特别的好,天天车水马龙。蔡伦有个嫂子叫慧娘,她看见小叔孑日进斗金的样子,就让丈夫蔡莫向弟弟蔡伦学造纸。蔡莫学了半年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着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慧娘苦思冥想后出了一个点子。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给夫人烧纸钱。"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金钱通四海,阴间纸币吃的开。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烧了这么多纸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阴司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这传说有点滑稽,但也从纸的根子上做了演轶。另一种说法是来自孟姜女送寒衣。传说秦朝的时候,有一女子善良美丽叫孟姜女,她和丈夫新婚不久,丈夫被抓去到北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不见丈夫归来,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衣御寒。当她来到长城脚下,得知丈夫已经累死在长城之中,而且被垒进了长城里。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嚎,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她用带来的新棉衣重新装殓丈夫的尸体并安葬,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因而被后人当作送寒衣的节曰,称作寒衣节,</p><p class="ql-block"> 历史记载寒衣节的起源始于周代。《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冬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堂庭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到了北宋时期,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始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就是说十月初一,宰相大臣及以下官员接受皇帝授给锦缎棉袍官服,这活动要三天时间。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这是皇家的活动,民间自然也纷纷效仿。</p><p class="ql-block"> 给阴间的先人逝者烧寒衣在宋代也有详细的记载,《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视,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一这天烧献故人。至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明清时期,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纸做的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送寒衣也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并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时侯还有一定的规矩: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而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p><p class="ql-block"> 土默川地区的人大多是从晋陕走西口来的,十月一寒衣节的习俗基本上与山西和陕西相似。一般要到坟地上去烧纸烧寒衣。上世纪给先人烧的寒衣是家里人用油光纸剪裁出来的,要用浆糊粘接好,后来有画在纸上的衣裤鞋帽。供奉的祭品和祭礼与清明和中元节基本相同。时序已步入冬季,天寒地冻的到民国后期人们已经不在院外晚上大声哭祭了。乡村里还讲究傍晚到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意为救济些无人祭祀的绝户孤魂,以免送给亲人的寒衣等物被他们抢去。也有的村孑讲究迁坟合葬在十月一这一天。</p><p class="ql-block"> 土默川的人们十月一的美味佳肴是早上吃面。面是土默川人最喜欢吃主食,所以十月一寒衣节这天吃面的习俗在土默川由来已久。其实天气寒冷,吃碗羊肉臊子面热气腾腾才身暖肚圆了。中午吃糕或饺子,早点做熟了,上坟时拿点饺子祭供先人。糕是土默川人逢时过节最爱吃的食物,香甜可口增加阳气。所以中午一般要吃糕,金灿灿的和阳光一般驱风御寒。晚上有吃饺子的,也有吃虹豆稀饭的。饺子御寒之能不再多谈,羊肉白萝卜自然大补。这虹豆也特别好,虹豆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可以帮助补充气血,抵御严寒。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保养身体,虹豆红粥加红枣那实在是绝配的冬季补食。</p><p class="ql-block"> 当然作为祭祖上坟的节曰也要忌讳一些事,不要在这一天做。忌讳嫁娶。嫁娶这种活动显然在这一天是不合时宜的。忌讳晚归。这一天阴气顿降,晚上就尽量不要出门了。忌讳艳衣。作为祭祖缅怀先人的节日,氛围是比较沉痛的,在穿着上尽量保持朴素清淡。体弱者忌上坟。体弱的人阳气不足,上坟对身体不利。</p><p class="ql-block"> 2022.9.17田金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