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去登高

竹斋居士

<p class="ql-block">九九重阳去登高</p><p class="ql-block">竹斋茗谈 2024-02-28 18:24 内蒙古</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记得的小孩童谣,好记好听也很有哲理:</p><p class="ql-block"> "九月九,是重阳。 </p><p class="ql-block"> 老祖爷,上了房。</p><p class="ql-block"> 九月九,是重阳,</p><p class="ql-block"> 菊花酒,敬爹娘。</p><p class="ql-block"> 九月九,天气晴。</p><p class="ql-block"> 小大寒,不冻人。″</p><p class="ql-block"> 这是九月九重阳节的童谣,这童谣有的女孩子跳皮筋时是就跳就唱的。她唱的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民风民俗。农历九月初九土默川上大多数人家都过这个节日,大家的称谓基本一致就是重阳节或登高节。</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个时节是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土默川上寒露湿地,霜降挂冰,这个时候已经冷上了。适逢农历九月初九日。阳气至此后便急转直下,阴气主宰时空。“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重九"之后天气渐冷。中国的阴阳学很有研究的价值,天冷了到冬至开始数九,九九重致,阳气又来,春暖花开。因此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易经》认为“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而且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因为九乃九重之尊,为之最高。故重阳节也称登高节。土默川有横卧在川北的大青山,巍峨挺拔。每逢重阳佳节人们要登高抒怀。登高而临下这是古代先民们的心向神往的习惯,道教的说法是登高可以成仙。而一般的认为,这九月九已经冷了,浊气下沉,阳气上浮,登临高处,清气入怀,身轻气匀。生理上的一种自觉需求。高处反而暖一些,"春冻圪梁秋冻洼",登高成为人们的向往,又逢九九这日,登高自成风俗,因而又称登高节。</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呢?重阳节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说九月黄帝要家里人宰杀猪羊,把新收回来的五谷藏储粮食。摆上供品,敬神祭天,"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祖之恩的活动了。重阳节兴起大型的饮宴活动,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那时就有了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礼仪形式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也基本定型。从汉代开始到唐宋时期,重阳节的文化活动不段升级,除了摆设宴会外,文人墨客都要吟诗作画抚琴。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我被解职后在家里没什么大事可做了,挺爱九月初九这个"重九"的节日。秋天的菊花开满园子,我端着菊花酒喝的高兴,就作几首诗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到了唐宋时期那是中国诗词的盛世佳年,重阳节的名诗美词就更是层出不穷了。</p><p class="ql-block">"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这酒也算喝大了。重阳节喝菊花酒的习俗遍及各地。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在土默川的民间风俗:</p><p class="ql-block"> 首要的是敬老祝寿。家中有年长的老人。这一天要把事先做好的寿馍(象桃子一样的花馍),摆上桌子供奉,也要做油炸糕,金黄的糕米用胡麻油炸的黄格橙橙的。也要摆上凉盘炖上肉喝酒,酒中泡几朵菊花就当菊花酒吧,亲戚好友推杯换盏,祝长者延年益寿。"古稀华诞届重阳,采采东篱菊正芳。想见聚星堂上客,寿觞齐举溢秋香。"这是明代</p><p class="ql-block">谢迁题菊祝寿于重阳的一首诗,七十古稀的生日正赶上重阳节,在东篱下采摘的菊花正香。想到众星捧月的屋中客人,一起举起酒杯,洋溢着秋天的香气。 </p><p class="ql-block"> 二是登高吃糕。靠山的地方上山,平川的地方登上高处。叫登高一步,岁延百年。城市里就到公园的土山凉亭上登高。也有放飞纸做的老鹰风筝,除百病消百灾。更多的是相随一些人上高处唱一段晋剧或二人台,抒出寒气,吸纳清风。年轻人更愿意登高了,还要给女朋友头上戴朵花。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有一首诗就写这一天,《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他说给每人头上插了一朵朱萸花,一看少了一个人啊!土默川不一定要朱萸花,现在的花可就多了,菊花到处是,“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何必独沾⾐。"这诗写文人登高的情怀,也要给客人戴上满头的菊花。琢磨这诗怎么也比不上土默川的漫瀚调,那情景交融的构图和朴素的直白语言就是最美的现代诗。</p><p class="ql-block"> "你在山的那一边,</p><p class="ql-block"> 我在那圪梁梁上看</p><p class="ql-block"> 长长的辫孑好身段</p><p class="ql-block"> 毛眼眼亮闪闪。″</p><p class="ql-block"> 登高的习俗与吃油糕紧密相连。吃糕(糕字谐音为高)也就是越吃越高。于是新黍子脱剥的新黄米,新胡油炸出的外脆里软的金黄灿灿的油糕,吃上一口便觉这九九登高的风俗称心如意了。</p><p class="ql-block"> 三是要赏菊会友。重阳节也是一个宴会亲朋好友的节日。土默川这个时节正是鸡羊肥美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赏菊那是文人的说法,民间的老百姓就是说菊花也要谢了,喝顿场面上的酒吧。菊花是要赏的,激励人们做个清正无邪的好人,不干坑蒙拐骗的坏事。然而老百姓就会喝酒以叙述情怀。唐朝诗人孟浩然说得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今天就是重阳日,大红公鸡杀的炖上,油糕炸上,一喝就喝到天大亮。</p><p class="ql-block"> 四是晒秋庆丰收。中秋过后,地里的庄稼就基本上收拾到家了。过去这一天人们要把玉米高梁穗子串起来挂在家门的两边。叫做晒秋,晒同赛音,比一比丰收的景象。现在收的玉米高梁多了,要结垛成囤。在家院里地上做个木头架子,四十来公分,上面用木头铺平。玉米垛成一个墙一样的垛子。也有的用钢筋焊个囤子,把玉米放在里面,这晒秋好大阵势。一是防潮二是防鼠三是快干,干到了就脱剥成粒卖了过大年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在重阳节这一天赏读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节在伟人诗词的激昂中,一腔情怀象土默川平原一样坦荡开阔。</p><p class="ql-block">2022.9.15田金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