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中国-浙江-绍兴巡礼(#62/240326)

W_xian896597

<p class="ql-block">清明快到了,一行人来到了绍兴。祭拜了先人,也亲近了大自然。二天时间我们还是走了不少地方,因我们住宿在仓桥直街街口,出行十分方便,白天晚间都在这石板路周边欣赏美景、品味美食、拍照打卡。晚上又去了书圣故里,游览绍兴夜景。第二天前往香炉峰,大禹陵景区慢节奏亲近自然,也了解先人大禹的治水伟绩,景区也修建得十分壮观。</p> 一、仓桥直街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绍兴仓桥直街,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全长1.5公里,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p><p class="ql-block">河道两侧,以水乡传统民居为主,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埠,为绍兴城内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仓桥直街景区以古城风貌为特色,以传统民居为主要内涵,集居住、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道。老街主要有河道、民居、石板道路三部分组成。全长2.2公里。自北而南,依次架有仓桥、龙门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桥等传统古老石板桥,平添水城氛围。河道两旁以水乡民居为主,集中反映了绍兴的传统建筑特色与民情风俗。</p> 二、书圣故里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是绍兴市区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荟萃着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绍兴名士“书圣”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也是刘宗周、黄宗羲等历代名士的求学圣地。绍兴书圣故里景区位于蕺山南麓大片古民居之中,有众多名胜古迹,如蔡元培故居、戒珠讲寺、蕺山书院、题扇桥、探花台门、太平天国壁画等镶嵌在街弄间。我们因晚间出游,王羲之陈列馆没有开放,仅看了外景。</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坐落在笔飞弄13号,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首先大家看到的是门楣上方悬挂着翰林匾一块,因为蔡元培出身科举,为清末翰林。他思想进步,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p><p class="ql-block">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是蔡老学习的“海绵”精神,他曾在1907年40岁那年还赴德国著名的莱比锡大学留学,并把德国的教育教学制度引进国内,坚持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思想。上海音乐学院、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都是蔡老先后创办,他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他曾历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说起北大校长,曾有四位担任过北大校长的都是我们绍兴人,他们是蔡元培、马寅初、蒋梦麟、何燮侯。</p> <p class="ql-block">位于斜桥弄8号的王羲之陈列馆是书圣故里景区内专门展示陈列王羲之和历代受王羲之影响的书法家作品。王羲之—(303-361),东晋大书法家,字逸少。原籍山东临沂,12岁那年随家族南迁至浙江绍兴。在绍兴曾出任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被世人尊称为“王右军”。王羲之为人耿直,胸怀豁达,淡薄功名利禄,好山水形胜。他在会稽做官4年后,即永和十一年(52岁)便辞官,游遍东南山水,晚年归隐嵊州金庭。</p><p class="ql-block">他七岁开始学书,曾拜师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以后加上苦心钻研、细心推敲书法的精髓,他的行书、草书成就最大,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他因此被尊称为书圣,《兰亭序》也成为了散文史上的千古绝唱。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入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王羲之教子习字图》,画面展现了王羲之到我们绍兴蕺山老街定居后,教孩子练习书法的场景,王羲之的夫人和孩子们一起观摩王羲之教导时年8岁的王献之练习书法,画面生动祥和。</p> <p class="ql-block">绍兴市域也通起了地铁,出行十分方便。</p> <p class="ql-block">巾帼英雄秋瑾</p> 三、香炉峰 <p class="ql-block">香炉峰位于浙江绍兴市稽山门外,从大禹陵南有轿路、螺狮旋、口山路三处可上山,海拔354米。从峰北螺狮旋启程,过南镇殿,拾阶1508级,经一号亭、二号亭、三号亭、青翠亭等数亭,一路登攀可达峰顶。真如王十朋所谓:“郁郁苍苍、岩岩嵬嵬,磅礴蜿蜒”,大有“天柱可梯”之感。</p><p class="ql-block">三号亭在香炉峰的西岗上,由此向东,坡度虽有减缓,而险情陡增。但见峰顶巉岩突兀,形似鲫鱼背(俗称瘦牛背),最窄处不过三四米,而两旁则是悬崖峭壁,深下见底。</p><p class="ql-block">峰顶数十米见方,形似香炉,唐白居易有“峰峭佛香炉”之诗句,每逢云雨天气,山顶雨雾迷朦,烟霭缭绕,有“炉峰烟雨”之称,为越中12胜景之一,故南宋状元王十朋又有“香炉自烟”的名句。香炉峰四周景色十分壮观,山脊有半月岩、一片石、云门石、飞来石等奇峰异石。东侧有大老鼠塔,顶上有巨石。据古籍记载,峰下有罗汉潭,峰旁有千丈坑。</p> 四、大禹陵 <p class="ql-block">大禹陵,古称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绍兴城区3公里。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1995年,浙江省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公祭典礼,恢复祭禹传统。</p><p class="ql-block">建设沿革: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叹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颂秦始皇嬴政,故又名“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所谓“禹穴”,也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或言大禹陵寝在今“大禹陵碑亭”下面。</p><p class="ql-block">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年),建禹庙,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是清代重建。</p><p class="ql-block">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建咸若古亭,由石构建筑,为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又称奏乐亭、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立大禹陵碑,选址依据是闽人郑善夫考证禹穴之所在,在庙南可数十步许。在碑上建一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的原貌而重建。</p><p class="ql-block">1956年秋,碑石被大台风折成两段,1961年10月重立此碑时,在“禹”字之下,“陵”字之上断裂处,用钢筋和沙浆联接。禹祠历代沿革,几经兴废,现存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p><p class="ql-block">1995年5月15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大禹陵视察,高度评价大禹、大禹精神及公祭大禹陵活动,并亲笔题写了“大禹陵”坊额。</p><p class="ql-block">2003年,大禹陵扩建,神道内原有五对石像牲增至十二对。依次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石像牲。</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禹陵在中,禹祠位于禹陵南侧,祠外北侧有“禹穴”碑。祠内有“禹穴辩”碑,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陵区坐东朝西,从大禹陵下,进东辕门,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高低错落,山环水绕。</p><p class="ql-block">禹陵、禹祠、禹庙:</p><p class="ql-block">禹陵,即大禹葬地,墓在会稽山下,为大禹陵的核心部分,陵区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大禹陵以山为陵,坐东向西,卯山酉向,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通道入内,旧有陵殿,现已废。</p><p class="ql-block">禹祠为姒氏之宗祠,位于大禹陵南侧。坐东朝西,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中有天井分隔。入口为垂花门,后殿置有前后廊。祠内有“禹穴辩”碑,祠内有前殿、后殿、放生池、曲廊和禹井亭等建筑,是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后来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p><p class="ql-block">禹庙位于禹陵北侧,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禹王庙坐北朝南,周以丹墙。是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总体布局沿南北轴线展开,前低后高,左右对称,主要建筑物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拜厅、正殿,依山势逐渐上升,禹王庙之照壁与南墙相连。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配以窆石亭、宰牲房、菲饮泉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大禹陵碑:大禹陵碑是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立,选址依据是闽人郑善夫考证禹穴之所在,在庙南可数十步许。整块碑高4.05米,宽1.9米。“大禹陵”三个大字由南大吉题写。1956年秋,碑石被大台风折成两段,1961年10月重立此碑时,在“禹”字之下,“陵”字之上断裂处,用钢筋和沙浆联接。在碑上建一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的原貌而重建,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亭南有禹穴辩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p> <p class="ql-block">碑廊:碑廊位于咸若古亭右前方,最高大的碑叫“会稽刻石”,又称为“李斯碑”,篆刻于秦代。据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叹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颂秦始皇嬴政,故又名“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字体清秀贺润,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极其重要的地方。原碑已毁。现碑为清乾隆绍兴知府李哼特根据早期的拓本命高手摩刻。还有明成化年间所镌刻的“山会水则碑”、“戴琥水利碑”等,均弥足珍贵。“水利碑”,据说是最早的一块治水的图。</p> <p class="ql-block">禹井:在禹祠的左侧有一井,名曰“禹井”,相传为禹所凿。有亭名“禹井亭”,其楹联系孙其峰先生补书,联云:“德泽被万方,轨范昭百代”,意为中华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为民忘私,不屈不挠的种种美好品德是人们的楷模,光照后世。</p> <p class="ql-block">大禹铜像:大禹铜像建在石帆山顶上。大禹铜像高21米,重118吨,建成于2001年,是大禹治水时亲躬劳作的形象,手持木耜,脚踏巨舟,气势雄伟,屹立在石帆山顶。为了便于人们登山瞻仰,又修筑了4级台阶步行山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身背负重,还有一半登山台阶未能完成,借用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