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天府之国”的中心,有着世界罕见的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改的历史特征。前316年,秦灭蜀,始设蜀郡并成都县。前311年,仿秦制重建城垣,为有文献记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之始,迄今已有2300多年。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锦城”之称,五代后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蓉城”,简称“蓉”。</p> <p class="ql-block"> 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中心,是成都的地标和象征,其地位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相似,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府广场还是成都的交通枢纽,地铁1、2号线就在这里换乘。</p><p class="ql-block"> 广场的中心有高大的毛泽东雕像,周边还有著名的成都博物馆新馆、四川科技馆、锦城艺术宫等建筑。成都的著名旅游景点,也都以天府广场为中心进行方位区分,东侧有春熙路、王府井;北侧有文殊院;西侧有人民公园、宽窄巷子、锦里等。</p><p class="ql-block"> 改造后的新天府广场已于2007年2月10日正式亮相并对市民开放,广场面积达到了58000多平方米,恢弘的中国气派、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古蜀风格在这里融为一体。广场有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的雕塑,还有由黄龙水瀑、图腾柱、音乐喷泉、下沉广场等七大部分组成的“太极云图”,十分壮丽;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又为广场景观添加了时代气息。</p><p class="ql-block"> 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区中心,在大厦林立的都市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广场西面的皇城清真寺年轻而又古老,因为在广场修建之前它已存在数百年,1997年,这一伊斯兰教堂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广场北面是四川美术馆;正北是省展览馆;广场东面的锦城艺术宫曾经是西南最大的艺术殿堂。紧邻的人民商场是全国著名的商场之一。附近的天座商城是一座地下商城,从盐市口向北穿越蜀都大道一直延伸到玉带桥附近。</p> <p class="ql-block"> 成都太古里 毗邻历史悠久的大慈寺,接壤人潮涌动的春熙路商业区,成都太古里是一座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以极其现代的手法演绎传统建筑风格,与散落其间的六栋保留院落和建筑,及历史性的街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国际视野与创新设计理念,使成都中心的市井风貌得以重现,同时又为这个传统商圈注入了新的生机。众多国际化的时尚零售、餐饮、文化品牌, 带来“快耍”与“慢活”双重生活体验。</p><p class="ql-block"> 建筑设计 </p><p class="ql-block"> 成都太古里以现代创新的手法演绎传统建筑风格,纵横交织的里巷、低层建筑群、开阔的广场空间与富有人文气息的艺术品、重焕新生的保留院落和建筑交相辉映,兼具经典与充满创意的设计,无处不洋溢着人文韵味与现代气息。 </p><p class="ql-block">快耍</p><p class="ql-block"> 三条精彩纷呈的购物街贯通东西两个聚集人潮的广场,国际大都会的时尚脉动带来畅“快”淋漓的逛“街”享受。</p><p class="ql-block">慢活</p><p class="ql-block"> 围绕大慈寺的慢生活里巷,红墙、竹屏、街景,跨越千载历史,沉淀独特人文艺术,融汇各国美馔珍馐,为自在雅致的成都人提供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p> <p class="ql-block"> 春熙路看上去繁华美貌,但已经有近90年历史,取意“熙来攘往,如登春台”,作为成都的流行文化站,也许看来来往往的年轻人的穿着打扮,更容易洞察到“现在成都流行什么”。不同于其他城市步行街的杂驳、无趣,说其“一街独秀”并不过分。</p> <p class="ql-block"> “走进宽宽的窄巷子,你唱着老四川的歌谣……”,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分为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是老成都闲慢生活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宽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宽巷子与窄巷子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老成都的闲适新成都的时尚都在巷子里,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逍遥安逸,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乡人居环境的神韵;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少城太多的历史信息与历史印记,令人遥想,慨然不已……</p> <p class="ql-block"> 宽巷子:老成都的“闲生活”</p><p class="ql-block"> 宽巷子代表了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原住民、龙堂客栈、精美的门头、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构成了宽巷子独一无二的吸引元素和成都语汇;宽巷子,呈现了现代人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老人在老茶馆门口安详地喝茶摆龙门阵,猫懒懒地盘在脚下打盹,梧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院落里的树上挂着一对画眉……在宽巷子中,老成都原真生活体验馆将成为宽窄巷子的封面和游览中心。它将集中展现宽窄巷子所代表的成都生活精神。体验馆里将展示民国时期一户普通成都人家一天的生活场景,用一个院落复原这个家庭的厨房、书房、堂屋、新房等,向参观者呈现老成都的生活状态。观众还可以在其中听几十年前的老成都人摆龙门阵,看成都女孩绣蜀锦,晚上看皮影、看木偶戏、即兴写书法等。在业态上,宽巷子将形成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客栈、特色企业会所、SPA为主题的情景消费游憩区。</p> <p class="ql-block"> 窄巷子:老成都的“慢生活”</p><p class="ql-block"> 成都是天府,窄巷子就是成都的“府”。一为收藏,一为丰富,改造后的窄巷子展示的是成都的院落文化。院落,上感天灵,下沾地气。这种院落文化代表了一种精英文化,一种传统的雅文化。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这是中国式的院落梦想,也是窄巷子的生活梦想。通过改造,窄巷子植绿主要以黄金竹和攀爬植物为主,街面以古朴壁灯为装饰照明,临街院落将透过橱窗展示其业态精髓。窄巷子将形成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p> <p class="ql-block"> 井巷子:成都人的“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通过规划改造,井巷子是宽窄巷子的现代界面,是宽窄巷子最开放、最多元、最动感的消费空间——在成都最美的历史街区里,享受丰富多彩的美食;在成都最精致的传统建筑里,享受声色斑斓的夜晚;在成都最经典的悠长巷子里,享受自由创意的快乐。井巷子将形成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场、小型特色零售、轻便餐饮、创意时尚为主题的时尚动感娱乐区。小洋楼广场将是井巷子中最具特色的建筑,法式小洋楼据说曾是一个大户人家的私邸,后来成为教堂。这座法式风情的小洋楼展现了成都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以小洋楼为核心的广场将成为井巷子的中心节点。同时,这里将成为婚恋主题消费场所,成为恋爱、婚庆的经典场地,成为甜蜜、时尚的不二代言。</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就是“诗圣”杜甫曾经住过的地方。这里,珍藏各类资料与文物,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古典园林。后人为了纪念他,对这座小草屋不断修缮、扩建,于是成了今天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因其曾任工部之官,所以后世亦称“杜工部”。杜甫-在唐朝由盛至衰的交替时代,经历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他的许多诗篇,真实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尊他为“诗圣”。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起茅屋,在此居住历时近四年,在这四年之中,他著作了大量的诗文达240篇,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居草堂时作出的。</p><p class="ql-block"> 从北宋开始,后人在诗人的故居建园立祠,并多次修葺,现在的建筑规模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修建中确立的,现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p><p class="ql-block"> 步入草堂的正门,两株大榕树耸立在古石桥旁,大树枝繁叶茂,浓郁遮天。跨越石桥,穿过梅林就来到了“大廨”,大廨后是“诗史堂”,堂中陈列杜甫塑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还有名人题写的对联。穿堂后过小桥,就来到了“工部祠”。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两侧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陆游的塑像和石刻像。</p><p class="ql-block"> “大廨”与“工部祠”的东西两侧,是杜甫纪念馆陈列室。“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展出了各种版本的杜诗。右边的“恰受航轩”是杜甫诗歌选译展览室。“诗史堂”左右两边的陈列室,展出了与杜诗有关的书画。</p><p class="ql-block"> 绕过“工部祠”后侧的假山,便到了解放后扩建的园亭。这里有水池、荷花、玉兰、海棠、月桂、山茶等,名花贵木,枝叶繁茂,水波潋滟,台、亭、水榭点缀其间,景色十分优美,颇有江南园林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现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修建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逃难至成都,次年(760年)在友人严武等人的资助下,于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即“成都草堂”,并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p><p class="ql-block"> 后世重建:杜甫离开后,草堂逐渐荒废,唐末诗人韦庄寻得遗址并重建。 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其中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奠定了今日草堂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保护:1952年全面整修后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1997年重建茅屋,2005年修复万佛楼,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与景点</p><p class="ql-block">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建筑沿中轴线布局,主要景点包括:</p><p class="ql-block">1. 大廨:象征杜甫的官署,内有雕塑家钱绍武所塑杜甫铜像。</p><p class="ql-block">2. 诗史堂:核心建筑,陈列刘开渠所塑杜甫像,展示其“诗史”地位。</p><p class="ql-block">3. 工部祠:供奉杜甫像,两侧配祀黄庭坚、陆游,又称“三贤堂”。</p><p class="ql-block">4. 茅屋故居:1997年按川西民居风格重建,再现杜甫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5. 少陵草堂碑亭:内有果亲王允礼所题“少陵草堂”石碑,为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6. 花径:红墙夹道的小径,尽头有清末青花瓷镶嵌的“草堂”影壁。</p><p class="ql-block">7. 大雅堂:原为草堂寺大雄宝殿,现陈列大型彩釉壁画和历代诗人雕塑。</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杜甫在草堂期间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如今的草堂不仅是纪念性建筑,更是一座集古典园林、诗歌文化、历史文物于一体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他杜甫草堂</p><p class="ql-block"> 除成都外,国内还有多处纪念杜甫的草堂,如:</p><p class="ql-block"> 甘肃成县杜甫草堂:杜甫流寓同谷(今成县)时的暂居地,历史最久。</p><p class="ql-block"> 四川三台梓州杜甫草堂:杜甫避乱时居所,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名。</p><p class="ql-block"> 甘肃天水东柯谷杜甫草堂:杜甫曾在此短暂隐居,被誉为“天下第一草堂”。</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汉昭烈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内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国务院公布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乾隆四十九年(1787)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曾全面修葺。现在所见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1981年被公布为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因城建需要三义庙由提督街迁建到武侯祠内。</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在武侯祠大门至二门之间的东侧碑亭中。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刻建。由唐代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石工鲁建镌刻。裴文、柳书、鲁刻,三者俱佳,所以后世誉为三绝碑。一说三绝指诸葛亮的功绩、裴度的文章、柳公绰的书法。 碑阳、碑阴、碑侧遍刻唐、宋、明、清时代的题诗、题名、跋语。</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同时,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p> <p class="ql-block"> 伏龙观位于都江堰市离堆公园由,其下临深潭,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江堰一带有不少名胜古迹。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顺山势逐级长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伏龙现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西岭雪峰。</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称为"离堆"。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不少水利专家,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p><p class="ql-block">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p><p class="ql-block">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p><p class="ql-block">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安澜索桥</p><p class="ql-block"> 二王庙前岷江上的安澜桥,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又名"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p><p class="ql-block">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p><p class="ql-block">——《成都》</p><p class="ql-block">这是红遍国内的一首曲子,歌词里唱的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成都。而唱这首歌的是一个在北京四合院长大的男孩。</p><p class="ql-block">“你会挽着我的衣袖</p><p class="ql-block">我会把手揣进裤兜</p><p class="ql-block">走到玉林路的尽头</p><p class="ql-block">坐在小酒馆的门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p><p class="ql-block"> 玉林大概是成都生活的缩影,文艺中带着市井。这首歌之后,相信想来玉林路的人会越来越多,不过成都并没有玉林路,赵雷歌中的玉林路大概说的是玉林西路,歌曲中的小酒馆在玉林西路。</p> <p class="ql-block"> 锦里古街</p><p class="ql-block"> 现紧邻武侯祠的"锦里"古街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斥资复建,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作为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锦里于200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伸段于2009年1月开肆,锦里延伸段大胆将活水引入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拜武侯,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p><p class="ql-block"> 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成都</p><p class="ql-block">是一座美丽的城市</p><p class="ql-block">是一座舒适休闲的城市</p><p class="ql-block">是一座让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p><p class="ql-block">这里让你我牵挂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这里更有这让你牵肠挂肚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成都的味道</p><p class="ql-block">不在奢华的酒楼</p><p class="ql-block">而那些宽宽窄窄的小巷与街道</p><p class="ql-block">熙熙攘攘,客流不断的苍蝇馆</p><p class="ql-block">才是成都最正宗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时间旅行者,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终其一生,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p><p class="ql-block">——安迪•安德鲁斯</p>